第二八八章 无奈的老高 (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就在宋军进入大理境内的同时,杨家终于反了。
整个洱海以西杨家的势力,已经全部动员起来,大批大批的军队被武装起来,数量远远超过侯爵可拥有的两万之数,当然也不可能有号称的二十万那么多。
杨允贤是个讲究人,起事之前还找人写了篇疾言厉色的檄文,直斥大理国主段思廉卖国求荣、尸位素餐、荒淫无道、戕害忠臣等十大罪状。檄文写得十分有文采,把段思廉塑造成了一个昏庸之极的无道昏君。那些斑斑劣迹如同亲见,着实蒙住了好些不知情的小民。
据说段思廉看到这篇檄文后,一口气没背过来,险些晕厥过去。
发布檄文后,杨允贤恢复南诏国号。起兵五万,加上吐蕃助战的两万大军,诈称二十万,浩浩荡荡朝着大理城的方向进攻。
因为滇西是杨家的传统势力范围,且段氏的大理国军早就收缩回京畿,所以南诏军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便打到了京畿门户上关。杨允贤命军队停下来修整,``同时向大理城发送通糕,要求段思廉停止抵抗,开城投降。
同时又向各路诸侯行文,要求他们出兵助战,会盟于上关城下。但除了早就依附于杨家的那些小部族,各路诸侯都冷眼旁观,没有人趟这个浑水。连原先答应好,要起兵响应的那些老关系,都态度暧昧,并不急着履行承诺。
这是因为大理皇帝段思廉,向宋朝遣使称臣求援的消息,已经众所周知了。
不过也别指望他们会帮段家……,从大理到汴京,何止关山万里?宋朝的皇帝和相公们,再商议决策,整军筹备,大军能年底出发,就算很快了。等到了大理城下,怕是得明年开春了。
还有的时间坐山劝虎斗,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下注。
大理皇宫内的朝会上,就弥散着这种让段思廉愤怒的事不关己。
他一身戎装,端坐在宝座上,看着陛下的文武百官,厉声喝道:“杨允贤公然造反,兵锋已经到了龙首关外。若是龙首关失守,不到两天,大理城就要被叛军包围,诸位怎能如此无动于衷?”
众大臣都渊默不语,段思廉的族弟段思义,只好出班道:“杨家以前朝王室,世世代代受皇家恩典。陛下更是待杨允贤恩重如山,可是没想到那厮狼子野心,公然反叛。此等行径,天地共诛之,臣恳请陛下调集天下兵马,会猎此贼于龙首关外!”
段思廉赞许的笑道:“义弟所言极是。上关虽是雄关,但架不住叛军日夜攻打,还需各位出兵勤王,共保上关不失!”他鼓励众人道:“不瞒诸位,孤已经向大宋求援,大兵不日而至,到时候轻易便能将叛军碾为击粉,所以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话锋一转,段思廉又幽幽道:“但我们云须坚持到天兵抵达啊。要不然,大理城破,免不了玉石俱焚呐……。”
他的意思很明白了。你们必须写信回家,叫家族兵马参战,否则的话就等着人头落地好了!
段思廉的目光一一扫过朝中百官,望到哪个,哪个就缩缩脖子,谁也不肯先开腔。最后百官都望向高智升,高家是最大的诸侯,朝堂上的这些小诸侯,都以高家的马首是瞻。
见百官都望着高智升,段思廉不禁心中大恨,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忘了他们的封地、官职、俸禄是谁给的!高家只是与他们一样的臣子而已,却全都对他唯命是从…,早有一天,要把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全都消灭掉!
他却不知道,如果没有陈恪横空出世,高家就会借着这场杨氏叛乱,彻底凌驾于段氏之上,并于十几年后篡位成功。虽然后来又把皇位还给段家,但大理国一直在高家手里控制着。而段氏却失去了所有的领地,愈加穷困潦倒,甚至经常要高家可伶,赏赐几百亩地,以养活满族老小。
可以说,高智升只有一步之遥,就能把大理变成高家的天下了。但在这节骨眼上,宋朝突然插手,把他的如意算盘一下打乱了……。
在原先的算计里,高智升是打算等段家和杨家摸得两败俱伤,再起兵勤王,击败杨家,让乌蛮彻底压倒白蛮,大理境内再没有能跟高家抗衡的势力。那时候,他想当曹操当曹操,想当曹不当曹不,全看自己的心情了。
但现在,段家抱上了宋朝的大腿,一旦宋军杀到平叛,还有自己什么事儿?到那时,只怕段家还会利用宋军的支持对付自己,那时的日子才叫悲惨呢。
那么改变计划小,支持杨家?自然可以很快消灭段家。但杨家可不是段家,若让他们坐了江山,那是要吃人的,旨虎谋皮的事情,傻子才会干。
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了。高智升心中暗暗一声,出班拱手道:“陛下息怒,国家有事,为臣者自然责无旁贷。但正所谓,兵者不祥。圣人勿动。一旦打起仗来,破碎的是我大理的江山,遭殃的是我大理的子民。”顿一下,缓缓道:“我观那杨太师,平素为人耿介忠诚。并非天生反骨,可能只是一时不忿……。”
“不忿什么?”段思廉冷声道。
“不忿陛下突然把国家献给宋朝。”高智升望着他,一字一句道。
“你……”,什么叫颠罚黑白?这就叫颠倒黑白。明明是走投无路才依附宋朝,却被说成是因为他投靠宋朝,杨家才造反。段思廉的脸色登时不好看了:“这么说,相国是站在杨家一边了。”
“绝对不会!高家世代忠臣,微臣永远忠于陛下。”高智升言之凿凿道:“但杨家也是国之干城,关系到滇西两千里的安定。所以为臣斗胆,请陛下宽宏大量,罢兵止戈。以免亲者痛、仇者快……。”
高智升一表态,百官马上纷纷附和,全都成了和事佬。好像担心打坏了大理国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一样。
望着朝堂上卖力表演的群丑,段思廉心头又升起了熟悉的无力感。这让他对自己当初的决断,感到分外安慰。
朝会的最后结果是,高智升作为全权代表,与杨允贤进行和谈。
但杨允贤根本就不理会他,反而开始加紧攻冻…,开什么玩笑,我老杨声势浩大的起兵,还没正经打一仗,就灰溜溜的退回去,日后哪还有脸见人?
远水解不了近渴,想耍活命还得靠自己。段思廉赶紧调集全部力量,支援龙首关。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天朝使者没有像大理人那样观望,而是旗帜鲜明的支持段氏。且不仅停留在嘴上,几名年轻的大宋官员,竟然率领几百名大宋侍卫,亲赴上关支援作战。
在段思廉看来,虽然这点人数杯水车薪,但意义绝对重大。事实胜于雄辩,证明大宋是坚定支持段氏的,这对那些墙头草的震撼,绝对非同一般。
谁知结果比他料想的还要好。那些年轻的宋朝官员,在冷眼旁观数日后,终于受不了大理军官的腐朽无能。他们断然接管了城防,王韶和宋端平负责组织作战,曾布负责物资调配,吕惠卿负责居中统筹。
按说临阵换将乃是大忌,但也得看被换的是什么货色,大理的士兵也早受够了无能的上司。且在他们眼里,天朝的官员是有光环的,说不定真能带领他们,守住龙首关。
王韶他们也没让大理人失望,这些大宋朝未来的风云人物,在这西南一隅小试牛刀,就显出了他们的不鬼”,…,很快便让混乱不堪的上关城井然有条,把守城变成了有条不紊的协作。
守城不是攻城,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技术,这正是宋朝人最擅长的。在宋朝官员和侍卫的带领下,守军战斗力大增,伤亡大大减少,击退敌人却越来越容易,自然越打越有信心。
开战一个月,叛军损失过万。上关城却愈发高大坚实,难以攻克。
这不仅使叛军士气大落,也让天朝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在大理人看来,几名年轻的天朝官员,带着几百名官兵,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优势兵力的叛军,牢牢挡在上关城外。要是天朝大军一到,杨家的叛军肯定会灰飞烟灭的。
给恰这时候,又传来了宋军已进入大理的消息,彻底震惊了各方。按时间算,大理使者还没到汴尊城吧!怎么可能来的这么快?
很快又有说法,说这是段氏为了缓解压力放出的假消息。这才合情合理么,很多人都信了。
但是明眼人能发现,从得知这个消息的次日起,叛军便没有再攻好”,…
就在宋军进入大理境内的同时,杨家终于反了。
整个洱海以西杨家的势力,已经全部动员起来,大批大批的军队被武装起来,数量远远超过侯爵可拥有的两万之数,当然也不可能有号称的二十万那么多。
杨允贤是个讲究人,起事之前还找人写了篇疾言厉色的檄文,直斥大理国主段思廉卖国求荣、尸位素餐、荒淫无道、戕害忠臣等十大罪状。檄文写得十分有文采,把段思廉塑造成了一个昏庸之极的无道昏君。那些斑斑劣迹如同亲见,着实蒙住了好些不知情的小民。
据说段思廉看到这篇檄文后,一口气没背过来,险些晕厥过去。
发布檄文后,杨允贤恢复南诏国号。起兵五万,加上吐蕃助战的两万大军,诈称二十万,浩浩荡荡朝着大理城的方向进攻。
因为滇西是杨家的传统势力范围,且段氏的大理国军早就收缩回京畿,所以南诏军一路上所向披靡,很快便打到了京畿门户上关。杨允贤命军队停下来修整,``同时向大理城发送通糕,要求段思廉停止抵抗,开城投降。
同时又向各路诸侯行文,要求他们出兵助战,会盟于上关城下。但除了早就依附于杨家的那些小部族,各路诸侯都冷眼旁观,没有人趟这个浑水。连原先答应好,要起兵响应的那些老关系,都态度暧昧,并不急着履行承诺。
这是因为大理皇帝段思廉,向宋朝遣使称臣求援的消息,已经众所周知了。
不过也别指望他们会帮段家……,从大理到汴京,何止关山万里?宋朝的皇帝和相公们,再商议决策,整军筹备,大军能年底出发,就算很快了。等到了大理城下,怕是得明年开春了。
还有的时间坐山劝虎斗,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下注。
大理皇宫内的朝会上,就弥散着这种让段思廉愤怒的事不关己。
他一身戎装,端坐在宝座上,看着陛下的文武百官,厉声喝道:“杨允贤公然造反,兵锋已经到了龙首关外。若是龙首关失守,不到两天,大理城就要被叛军包围,诸位怎能如此无动于衷?”
众大臣都渊默不语,段思廉的族弟段思义,只好出班道:“杨家以前朝王室,世世代代受皇家恩典。陛下更是待杨允贤恩重如山,可是没想到那厮狼子野心,公然反叛。此等行径,天地共诛之,臣恳请陛下调集天下兵马,会猎此贼于龙首关外!”
段思廉赞许的笑道:“义弟所言极是。上关虽是雄关,但架不住叛军日夜攻打,还需各位出兵勤王,共保上关不失!”他鼓励众人道:“不瞒诸位,孤已经向大宋求援,大兵不日而至,到时候轻易便能将叛军碾为击粉,所以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话锋一转,段思廉又幽幽道:“但我们云须坚持到天兵抵达啊。要不然,大理城破,免不了玉石俱焚呐……。”
他的意思很明白了。你们必须写信回家,叫家族兵马参战,否则的话就等着人头落地好了!
段思廉的目光一一扫过朝中百官,望到哪个,哪个就缩缩脖子,谁也不肯先开腔。最后百官都望向高智升,高家是最大的诸侯,朝堂上的这些小诸侯,都以高家的马首是瞻。
见百官都望着高智升,段思廉不禁心中大恨,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忘了他们的封地、官职、俸禄是谁给的!高家只是与他们一样的臣子而已,却全都对他唯命是从…,早有一天,要把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全都消灭掉!
他却不知道,如果没有陈恪横空出世,高家就会借着这场杨氏叛乱,彻底凌驾于段氏之上,并于十几年后篡位成功。虽然后来又把皇位还给段家,但大理国一直在高家手里控制着。而段氏却失去了所有的领地,愈加穷困潦倒,甚至经常要高家可伶,赏赐几百亩地,以养活满族老小。
可以说,高智升只有一步之遥,就能把大理变成高家的天下了。但在这节骨眼上,宋朝突然插手,把他的如意算盘一下打乱了……。
在原先的算计里,高智升是打算等段家和杨家摸得两败俱伤,再起兵勤王,击败杨家,让乌蛮彻底压倒白蛮,大理境内再没有能跟高家抗衡的势力。那时候,他想当曹操当曹操,想当曹不当曹不,全看自己的心情了。
但现在,段家抱上了宋朝的大腿,一旦宋军杀到平叛,还有自己什么事儿?到那时,只怕段家还会利用宋军的支持对付自己,那时的日子才叫悲惨呢。
那么改变计划小,支持杨家?自然可以很快消灭段家。但杨家可不是段家,若让他们坐了江山,那是要吃人的,旨虎谋皮的事情,傻子才会干。
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了。高智升心中暗暗一声,出班拱手道:“陛下息怒,国家有事,为臣者自然责无旁贷。但正所谓,兵者不祥。圣人勿动。一旦打起仗来,破碎的是我大理的江山,遭殃的是我大理的子民。”顿一下,缓缓道:“我观那杨太师,平素为人耿介忠诚。并非天生反骨,可能只是一时不忿……。”
“不忿什么?”段思廉冷声道。
“不忿陛下突然把国家献给宋朝。”高智升望着他,一字一句道。
“你……”,什么叫颠罚黑白?这就叫颠倒黑白。明明是走投无路才依附宋朝,却被说成是因为他投靠宋朝,杨家才造反。段思廉的脸色登时不好看了:“这么说,相国是站在杨家一边了。”
“绝对不会!高家世代忠臣,微臣永远忠于陛下。”高智升言之凿凿道:“但杨家也是国之干城,关系到滇西两千里的安定。所以为臣斗胆,请陛下宽宏大量,罢兵止戈。以免亲者痛、仇者快……。”
高智升一表态,百官马上纷纷附和,全都成了和事佬。好像担心打坏了大理国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一样。
望着朝堂上卖力表演的群丑,段思廉心头又升起了熟悉的无力感。这让他对自己当初的决断,感到分外安慰。
朝会的最后结果是,高智升作为全权代表,与杨允贤进行和谈。
但杨允贤根本就不理会他,反而开始加紧攻冻…,开什么玩笑,我老杨声势浩大的起兵,还没正经打一仗,就灰溜溜的退回去,日后哪还有脸见人?
远水解不了近渴,想耍活命还得靠自己。段思廉赶紧调集全部力量,支援龙首关。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天朝使者没有像大理人那样观望,而是旗帜鲜明的支持段氏。且不仅停留在嘴上,几名年轻的大宋官员,竟然率领几百名大宋侍卫,亲赴上关支援作战。
在段思廉看来,虽然这点人数杯水车薪,但意义绝对重大。事实胜于雄辩,证明大宋是坚定支持段氏的,这对那些墙头草的震撼,绝对非同一般。
谁知结果比他料想的还要好。那些年轻的宋朝官员,在冷眼旁观数日后,终于受不了大理军官的腐朽无能。他们断然接管了城防,王韶和宋端平负责组织作战,曾布负责物资调配,吕惠卿负责居中统筹。
按说临阵换将乃是大忌,但也得看被换的是什么货色,大理的士兵也早受够了无能的上司。且在他们眼里,天朝的官员是有光环的,说不定真能带领他们,守住龙首关。
王韶他们也没让大理人失望,这些大宋朝未来的风云人物,在这西南一隅小试牛刀,就显出了他们的不鬼”,…,很快便让混乱不堪的上关城井然有条,把守城变成了有条不紊的协作。
守城不是攻城,最重要的不是勇猛,而是技术,这正是宋朝人最擅长的。在宋朝官员和侍卫的带领下,守军战斗力大增,伤亡大大减少,击退敌人却越来越容易,自然越打越有信心。
开战一个月,叛军损失过万。上关城却愈发高大坚实,难以攻克。
这不仅使叛军士气大落,也让天朝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在大理人看来,几名年轻的天朝官员,带着几百名官兵,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优势兵力的叛军,牢牢挡在上关城外。要是天朝大军一到,杨家的叛军肯定会灰飞烟灭的。
给恰这时候,又传来了宋军已进入大理的消息,彻底震惊了各方。按时间算,大理使者还没到汴尊城吧!怎么可能来的这么快?
很快又有说法,说这是段氏为了缓解压力放出的假消息。这才合情合理么,很多人都信了。
但是明眼人能发现,从得知这个消息的次日起,叛军便没有再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