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回归正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为了避免强攻,刘尊山提议借道孟国。
可惜的是,直接就被丁镇南给否决了。
要说的话,丁镇南不是没考虑过,而是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
决定在梵罗国东海岸地区发动两栖登陆作战的时候,丁镇南就产生过经由孟国,攻打加尔的想法。
只是,在左右权衡之后,丁镇南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首先,在战略层面就有问题。
在十几年之前,孟国曾经是巴铁的一部分。因为在东边,所以被称为东巴,而现在的巴铁被称为西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当中,孟国遭到梵军的围攻,并且在短短几十天内就被攻陷。也就是在攻占了孟国之后,梵罗国才接受了国际社会调停,并宣布停火。对于孟国独立的事情,梁夏帝国也爱莫能助。毕竟在当时,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梁夏帝国反对也没用。
当时,梁夏帝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确保梵罗国在正式停战后从盟国撤军。
正是如此,孟国在获得独立之后立即宣布永久中立。
当然,所谓的“永久中立”不过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或者说是在大国的夹缝当中求生存。
关键就是,孟国独立建国的时候,梁夏帝国正处于战后低谷时期,要不然也不会容忍梵罗国耀武扬威,因此在孟国最需要安全保护的时候,梁夏帝国却无能为力,孟国当局才不得不采用“永久中立”的策略。
在实质上,孟国一直是梁夏帝国的准盟友。
早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前,孟国当局就在跟帝国秘密接触,磋商加入东方集团的相关事宜。
只是,在孟国入盟的问题上,帝国当局的态度一直不热不冷,或者说不太上心。
道理也很简单,孟国东边的缅国是东方集团的初创成员之一。帝国在缅国苦心经营了几十年,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把缅国打造成包围梵罗国,以及阻止梵罗国向东南地区渗透的前进基地。
在包围封锁梵罗国的战略体系中,孟国是夹在梵罗国与缅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不是说缅国受到的威胁太大,而是缅国太落后,体量也太小,根本没有跟梵罗国叫板的资本。
真要发生冲突,帝国还是得亲自下场。
如此一来,一个“永久中立”的缓冲区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的后期,帝国当局没坚持原则,承认孟国独立的主要原因。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孟国依然是东巴,就成不了缓冲区。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主攻方向。
虽然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帝国一直在经营东南地区,还一度把东南地区当成是进军梵炎洋的跳板,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在战后吞并狮泉城,将其打造成为扼守咽喉海峡的军事要塞,但是在战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迢曼帝国过早的衰落,布兰王国在南方次大陆的迅速溃退,纽兰共和国在对外扩张时表现得异常的保守,导致帝国在进军梵炎洋的时候,并没有遇到挑战。
严格说来,除了梵罗国,在梵炎洋地区根本没有像样的对手。
即便是让帝国尝到失败滋味的波伊国,也只是弹丸小国,在战略层面根本没有跟帝国对抗的资本。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纽兰共和国与迢曼帝国的支持,别说是击败梁夏帝国,波伊国恐怕连诞生机会都没有。
可见,帝国在梵炎洋地区的军事战略,也就是围绕着遏制梵罗国展开。
在针对梵罗国的战略包围圈当中,缅国看似非常的重要,比如是东南地区国家,东方集团初创成员国,而且西南铁路也从其境内通过,可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却存在很多根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最严重的,也就是其复杂的民族问题。
虽然缅国是东南地区的国家,但是在独立之前,她属于布梵帝国,只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因为被帝国陆军攻占,所以跟南方次大陆地区的其他国家不同,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已独立。
因为处在东方文明与梵罗文明的交界地带,所以缅国的民族问题十分复杂。
由此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帝国高层始终没把缅国当成一个有价值的,或者说有前途的盟友。
在总体战略上,缅国其实是东南地区与南方次大陆的隔离带。
总而言之,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之后,帝国就把目光转向了巴铁,加强了对巴铁的援助。
受此影响,孟国更加不可能获得帝国高层重视。
虽然在周涌涛上台之后,帝国在南方次大陆的军事战略变得更加积极,比如新建了数座前沿军事基地,加强了军事存在,但是孟国依然是隔离梵罗国的缓冲地带,其存在价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客观因素。
孟国是南方次大陆上的第三大国,人口也排第三位,按照官方统计超过了1亿,而实际很有可能已经达到2亿。
关键还有,这么多的人,生存空间总共不到15万平方千米。
在这里面,还有差不多5万平方千米是自然保护区!
孟国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1000人,梵罗国仅为每平方千米300人,巴铁才每平方千米250人。
毫不夸张的说,在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孟国的人口密度最高。
如此高的人口密度,还是传统农业国,唯一的结果就是极度贫穷。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帝国不愿跟孟国结盟的关键原因。
真让孟国加入东方集团,获得了成员国的待遇,这1亿多的贫穷人口,就将成为帝国的麻烦。
显然,对帝国当局来说,类似的麻烦已经足够多了。
其实,帝国内部一直就对东方集团的价值存在争议,即便在军队内部,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关键就是,除了少数几个成员国之外,东方集团的大部分成员国都很贫穷,而且入盟的主要目的就是投靠帝国,或者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贫穷落后的盟国,几乎全都是人口大国。
东方集团成立了几十年,帝国一直都是利益输出方。
不过,更重要的现实因素是,孟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就在云雾江的河口三角洲,跟梵罗国境内冈伽罗河三角洲毗邻,即面积超过5万平方千米,举世闻名的孙德尔本斯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一分为二,在梵罗国境内还有约2万平方千米。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哪怕从孟国过境,免了两栖登陆作战的麻烦,地面部队也要从北面绕道,也就是深入内陆。
至于南面的自然保护区,根本就没有道路可用。
显然,从内陆攻打加尔,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先不说需要在孟国耗费多少兵力,只是糟糕的道路交通,以及漫长的补给线就足够让丁镇南望而却步。
事实也是如此。
按照参谋做的判断,从孟国借道,只是用于后勤保障的兵力就会超过5万,此外还要安排数万兵力增强孟国的边境防御。
不要忘了,孟国一直都是永久中立国。
因为一直没有加入东方集团,所以孟国在国防建设上不是很卖力,或者说就算卖力搞国防建设也没有多大意义。毕竟跟梵罗国比,孟国的体量太小,在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根本挡不住百万梵军。如果有外来援助,而且足够的强大,那么孟国自己那点国防力量也就不足为道了。
如果需要控制孟国的大城市,哪怕只是首都与主要港口,也需要投入更多兵力。
有这么多兵力,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加尔呢?
直接攻打加尔,无非就三个选择。
一是在加尔南面坎宁港上岸,然后顺河道向北推进。
虽然这条进攻路线最短,而且有内河航道可以利用,坎宁港是加尔的外港,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善,但是攻打坎宁港的难度也最大,毕竟梵军再怎么大意,也肯定会安排重兵守卫加尔的门户港口。
直接登陆,不但需要投入足够的兵力,还要承受很大的伤亡。
此外就是,没办法保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作战任务,甚至无法保证一定就能够由此进军加尔。
第二选择是西南的戴蒙德港。
严格说来,戴蒙德港才是加尔的外港,而坎宁港是内港。
因为距离加尔市区更远,加上基础建设一直没跟上,特别是连接两地的公路一直都没有能够扩建,别说是拓宽,就连水泥路面都没有铺设,所以戴蒙德港的规模不是很大,没办法跟坎宁港相提并论。
要说的话,其实是梵罗国的经济不够发达,对航运的需求不太大,也就没有必要发展第二座港口。
只是,戴蒙德港的条件其实更好一些。
不说别的,戴蒙德港的平均水深在落潮时都超过20米,主航道达到40米,能够让任何舰船进出。坎宁港的平均水深只有10米,主航道也就20米,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大型舰船只能在涨潮的时候进出。
因为距离市区太远,所以守卫戴蒙德港的兵力肯定不多。
此外,受道路限制,部署在市区的梵军也未必能够及时增援戴蒙德港。
也就是说,攻打戴蒙德港的难度要比攻打坎宁港小得多。
只是,戴蒙德港有一个严重缺陷。
这座港口没在冈伽罗河河口,而是在胡格利河河口。
虽然这两条河相隔不远,但是内河航道并没有连通。在控制雷蒙德港之后还需要攻占坎宁港,才能够进入冈伽罗河。
要想利用内河航运,还是得去攻打坎宁港。
至于第三选项,也就是去更加遥远的甘提。在那里上岸之后,再向北推进,从西边包围加尔。
相对而言,登陆甘提的作战难度最小。
虽然甘提是一座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但是相对于该地区的其他城市,甘提就不算大了。
关键还有,甘提并不是现代化的城市,更像一座大农村。
按照参谋做的分析,占领与控制甘提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在登陆成功之后,不需要攻占城区。
当然,甘提离加尔实在是太远了。
北上的话,地面推进的里程超过200千米,直线距离在150千米以上,超过了大部分支援武器的射程。
在道路交通条件极为糟糕的情况之下,让陆战队在河网地区推进200千米?
就算作战部队能够办到,也会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没办法持续作战,或者说在初期的突击之后很难站住脚根。
此外还有,甘提这边没有现成的港口,需要在登陆之后修建临时港口。
显然,这是一个大麻烦。
就算帝国陆战队拥有全球最强的工程作业能力,可是再好的临时港口,吞吐能力也比不上现成的大型港口。
何况,还要考虑出港的运输能力。
综合这些因素,即便在甘提登陆成功,也未必能够立即进军加尔,更别说调集重兵攻占加尔。
综合这些因素,最后能够选择的,也就是第二方案。
其实,这也正是丁镇南最初确定的攻打加尔的主要方案之一,准确说是排在第一的备选方案。
至于主选方案,其实就是直接攻打坎宁港。
换来换去,最后还是回到原路上。
不同的是,按丁镇南重新拟定的作战方案,不再要求必须得占领加尔,其实是降低了登陆阶段的作战难度。
登录作战阶段,只要求占领戴蒙德港。
至于攻打加尔,那是登陆成功之后的事情。
只是,陆战队不但要占领与控制戴蒙德港,还必须扩大登陆场的纵深,包括在北面建立防线。
此外就是,控制戴蒙德港以南的地区。
这么安排只有一个目的。
在戴蒙德港的南面,建立一座能容纳数百架作战飞机的大型野战机场,以便充分利用港口的转运能力。
简单的说,也就是让航空兵靠前部署。
有了战术航空兵的直接支援,向内陆推进的难度就能大幅度降低。
关键还有,在河网地区作战,像主战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其实没多少用武之地,主力肯定是轻装部队。
如此一来,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就有了发挥价值的地方。
也就是说,可以依托戴蒙德港外面的野战机场,让地面部队发起垂直突击,以此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至于具体战术,在波伊战争期间就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要说的话,利用直升机进行快速突击,一直就是帝国军队的拿手好戏,也是登陆作战由平面向立体转变的关键所在。
为了避免强攻,刘尊山提议借道孟国。
可惜的是,直接就被丁镇南给否决了。
要说的话,丁镇南不是没考虑过,而是知道这个办法行不通。
决定在梵罗国东海岸地区发动两栖登陆作战的时候,丁镇南就产生过经由孟国,攻打加尔的想法。
只是,在左右权衡之后,丁镇南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首先,在战略层面就有问题。
在十几年之前,孟国曾经是巴铁的一部分。因为在东边,所以被称为东巴,而现在的巴铁被称为西巴。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当中,孟国遭到梵军的围攻,并且在短短几十天内就被攻陷。也就是在攻占了孟国之后,梵罗国才接受了国际社会调停,并宣布停火。对于孟国独立的事情,梁夏帝国也爱莫能助。毕竟在当时,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梁夏帝国反对也没用。
当时,梁夏帝国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确保梵罗国在正式停战后从盟国撤军。
正是如此,孟国在获得独立之后立即宣布永久中立。
当然,所谓的“永久中立”不过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或者说是在大国的夹缝当中求生存。
关键就是,孟国独立建国的时候,梁夏帝国正处于战后低谷时期,要不然也不会容忍梵罗国耀武扬威,因此在孟国最需要安全保护的时候,梁夏帝国却无能为力,孟国当局才不得不采用“永久中立”的策略。
在实质上,孟国一直是梁夏帝国的准盟友。
早在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前,孟国当局就在跟帝国秘密接触,磋商加入东方集团的相关事宜。
只是,在孟国入盟的问题上,帝国当局的态度一直不热不冷,或者说不太上心。
道理也很简单,孟国东边的缅国是东方集团的初创成员之一。帝国在缅国苦心经营了几十年,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把缅国打造成包围梵罗国,以及阻止梵罗国向东南地区渗透的前进基地。
在包围封锁梵罗国的战略体系中,孟国是夹在梵罗国与缅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不是说缅国受到的威胁太大,而是缅国太落后,体量也太小,根本没有跟梵罗国叫板的资本。
真要发生冲突,帝国还是得亲自下场。
如此一来,一个“永久中立”的缓冲区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的后期,帝国当局没坚持原则,承认孟国独立的主要原因。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孟国依然是东巴,就成不了缓冲区。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主攻方向。
虽然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帝国一直在经营东南地区,还一度把东南地区当成是进军梵炎洋的跳板,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在战后吞并狮泉城,将其打造成为扼守咽喉海峡的军事要塞,但是在战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比如迢曼帝国过早的衰落,布兰王国在南方次大陆的迅速溃退,纽兰共和国在对外扩张时表现得异常的保守,导致帝国在进军梵炎洋的时候,并没有遇到挑战。
严格说来,除了梵罗国,在梵炎洋地区根本没有像样的对手。
即便是让帝国尝到失败滋味的波伊国,也只是弹丸小国,在战略层面根本没有跟帝国对抗的资本。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没有纽兰共和国与迢曼帝国的支持,别说是击败梁夏帝国,波伊国恐怕连诞生机会都没有。
可见,帝国在梵炎洋地区的军事战略,也就是围绕着遏制梵罗国展开。
在针对梵罗国的战略包围圈当中,缅国看似非常的重要,比如是东南地区国家,东方集团初创成员国,而且西南铁路也从其境内通过,可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却存在很多根本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最严重的,也就是其复杂的民族问题。
虽然缅国是东南地区的国家,但是在独立之前,她属于布梵帝国,只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因为被帝国陆军攻占,所以跟南方次大陆地区的其他国家不同,在大战结束之前就已独立。
因为处在东方文明与梵罗文明的交界地带,所以缅国的民族问题十分复杂。
由此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也就是帝国高层始终没把缅国当成一个有价值的,或者说有前途的盟友。
在总体战略上,缅国其实是东南地区与南方次大陆的隔离带。
总而言之,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结束之后,帝国就把目光转向了巴铁,加强了对巴铁的援助。
受此影响,孟国更加不可能获得帝国高层重视。
虽然在周涌涛上台之后,帝国在南方次大陆的军事战略变得更加积极,比如新建了数座前沿军事基地,加强了军事存在,但是孟国依然是隔离梵罗国的缓冲地带,其存在价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此外,还有一些无法回避的现实客观因素。
孟国是南方次大陆上的第三大国,人口也排第三位,按照官方统计超过了1亿,而实际很有可能已经达到2亿。
关键还有,这么多的人,生存空间总共不到15万平方千米。
在这里面,还有差不多5万平方千米是自然保护区!
孟国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千米1000人,梵罗国仅为每平方千米300人,巴铁才每平方千米250人。
毫不夸张的说,在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孟国的人口密度最高。
如此高的人口密度,还是传统农业国,唯一的结果就是极度贫穷。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帝国不愿跟孟国结盟的关键原因。
真让孟国加入东方集团,获得了成员国的待遇,这1亿多的贫穷人口,就将成为帝国的麻烦。
显然,对帝国当局来说,类似的麻烦已经足够多了。
其实,帝国内部一直就对东方集团的价值存在争议,即便在军队内部,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关键就是,除了少数几个成员国之外,东方集团的大部分成员国都很贫穷,而且入盟的主要目的就是投靠帝国,或者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这些贫穷落后的盟国,几乎全都是人口大国。
东方集团成立了几十年,帝国一直都是利益输出方。
不过,更重要的现实因素是,孟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就在云雾江的河口三角洲,跟梵罗国境内冈伽罗河三角洲毗邻,即面积超过5万平方千米,举世闻名的孙德尔本斯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一分为二,在梵罗国境内还有约2万平方千米。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哪怕从孟国过境,免了两栖登陆作战的麻烦,地面部队也要从北面绕道,也就是深入内陆。
至于南面的自然保护区,根本就没有道路可用。
显然,从内陆攻打加尔,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先不说需要在孟国耗费多少兵力,只是糟糕的道路交通,以及漫长的补给线就足够让丁镇南望而却步。
事实也是如此。
按照参谋做的判断,从孟国借道,只是用于后勤保障的兵力就会超过5万,此外还要安排数万兵力增强孟国的边境防御。
不要忘了,孟国一直都是永久中立国。
因为一直没有加入东方集团,所以孟国在国防建设上不是很卖力,或者说就算卖力搞国防建设也没有多大意义。毕竟跟梵罗国比,孟国的体量太小,在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根本挡不住百万梵军。如果有外来援助,而且足够的强大,那么孟国自己那点国防力量也就不足为道了。
如果需要控制孟国的大城市,哪怕只是首都与主要港口,也需要投入更多兵力。
有这么多兵力,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加尔呢?
直接攻打加尔,无非就三个选择。
一是在加尔南面坎宁港上岸,然后顺河道向北推进。
虽然这条进攻路线最短,而且有内河航道可以利用,坎宁港是加尔的外港,基础设施也非常完善,但是攻打坎宁港的难度也最大,毕竟梵军再怎么大意,也肯定会安排重兵守卫加尔的门户港口。
直接登陆,不但需要投入足够的兵力,还要承受很大的伤亡。
此外就是,没办法保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作战任务,甚至无法保证一定就能够由此进军加尔。
第二选择是西南的戴蒙德港。
严格说来,戴蒙德港才是加尔的外港,而坎宁港是内港。
因为距离加尔市区更远,加上基础建设一直没跟上,特别是连接两地的公路一直都没有能够扩建,别说是拓宽,就连水泥路面都没有铺设,所以戴蒙德港的规模不是很大,没办法跟坎宁港相提并论。
要说的话,其实是梵罗国的经济不够发达,对航运的需求不太大,也就没有必要发展第二座港口。
只是,戴蒙德港的条件其实更好一些。
不说别的,戴蒙德港的平均水深在落潮时都超过20米,主航道达到40米,能够让任何舰船进出。坎宁港的平均水深只有10米,主航道也就20米,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大型舰船只能在涨潮的时候进出。
因为距离市区太远,所以守卫戴蒙德港的兵力肯定不多。
此外,受道路限制,部署在市区的梵军也未必能够及时增援戴蒙德港。
也就是说,攻打戴蒙德港的难度要比攻打坎宁港小得多。
只是,戴蒙德港有一个严重缺陷。
这座港口没在冈伽罗河河口,而是在胡格利河河口。
虽然这两条河相隔不远,但是内河航道并没有连通。在控制雷蒙德港之后还需要攻占坎宁港,才能够进入冈伽罗河。
要想利用内河航运,还是得去攻打坎宁港。
至于第三选项,也就是去更加遥远的甘提。在那里上岸之后,再向北推进,从西边包围加尔。
相对而言,登陆甘提的作战难度最小。
虽然甘提是一座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但是相对于该地区的其他城市,甘提就不算大了。
关键还有,甘提并不是现代化的城市,更像一座大农村。
按照参谋做的分析,占领与控制甘提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在登陆成功之后,不需要攻占城区。
当然,甘提离加尔实在是太远了。
北上的话,地面推进的里程超过200千米,直线距离在150千米以上,超过了大部分支援武器的射程。
在道路交通条件极为糟糕的情况之下,让陆战队在河网地区推进200千米?
就算作战部队能够办到,也会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没办法持续作战,或者说在初期的突击之后很难站住脚根。
此外还有,甘提这边没有现成的港口,需要在登陆之后修建临时港口。
显然,这是一个大麻烦。
就算帝国陆战队拥有全球最强的工程作业能力,可是再好的临时港口,吞吐能力也比不上现成的大型港口。
何况,还要考虑出港的运输能力。
综合这些因素,即便在甘提登陆成功,也未必能够立即进军加尔,更别说调集重兵攻占加尔。
综合这些因素,最后能够选择的,也就是第二方案。
其实,这也正是丁镇南最初确定的攻打加尔的主要方案之一,准确说是排在第一的备选方案。
至于主选方案,其实就是直接攻打坎宁港。
换来换去,最后还是回到原路上。
不同的是,按丁镇南重新拟定的作战方案,不再要求必须得占领加尔,其实是降低了登陆阶段的作战难度。
登录作战阶段,只要求占领戴蒙德港。
至于攻打加尔,那是登陆成功之后的事情。
只是,陆战队不但要占领与控制戴蒙德港,还必须扩大登陆场的纵深,包括在北面建立防线。
此外就是,控制戴蒙德港以南的地区。
这么安排只有一个目的。
在戴蒙德港的南面,建立一座能容纳数百架作战飞机的大型野战机场,以便充分利用港口的转运能力。
简单的说,也就是让航空兵靠前部署。
有了战术航空兵的直接支援,向内陆推进的难度就能大幅度降低。
关键还有,在河网地区作战,像主战坦克这样的重型装备其实没多少用武之地,主力肯定是轻装部队。
如此一来,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就有了发挥价值的地方。
也就是说,可以依托戴蒙德港外面的野战机场,让地面部队发起垂直突击,以此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至于具体战术,在波伊战争期间就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要说的话,利用直升机进行快速突击,一直就是帝国军队的拿手好戏,也是登陆作战由平面向立体转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