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苏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卫峥心里乐了,孟贲这个一根筋的勇猛武士今天倒也开窍了一次,知道在合适的时机帮衬着道明真实身份。
“许某不知卫君亲顾寒舍,还望恕罪。”
卫峥拱手肃然礼道:“先生不必多礼,卫峥恳请许子出山佐士卫国,吾欲拜先生为客卿,卫国愿启用农家的贤士,强我卫国、富足卫民。”
陈相、陈辛两位弃儒学农的士子面面相觑,震惊的看着对方也似乎看出对方眼中的一些喜色。卫国国主竟是亲自远道而来礼贤下士,亲自来到滕国暗访求贤于农家一派。
与天下显学儒墨之门相比,农家学派几十个弟子,论门徒不及其他学派,论名声也不及儒法墨道兵等学派。
还从来没有国君想要启用农家,这是第一次有国君想要启用农家学派的士子,更亲自求贤而来,陈相两人可谓受宠若惊,亦且惊喜连连,他们倒也不会怀疑卫峥的身份,谁也不会无聊和有胆子冒充一国之主,再说农家一派也没什么可以图谋的。
许行面对卫峥礼贤下士的一躬而久久不能言,犹豫沉默了好一会儿,终是说道:“卫君深得法家精学,卫国以法治国,如何启用农家士子?敢问卫君是要……”
卫峥笑着解释:“先生此言差矣,卫国启用法家之学治国不假,然治理一国并非启用一派就得弃用百家,治国大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诸子百家能强国富民者,皆为正道。卫国启用法家治国不假,然诸子百家之学各有所长,亦且各有所短,取长补短方为正道。农家一派之所长,在于以通山川之利而福泽万民,千秋之利啊。”
许行感慨不已:“天下人都说纵横者,惟以势利图尔,却不料圣人之学竟能拱手赠他人;战国战国,天下的国都是好战之国,天下的君主皆为好战之君。都说卫国之君是沉溺美色、置朝政社稷荒废于不顾,却不料有如此惜才爱才之心,更路远昭昭而亲临滕国之境,暗访至此草庐之中……世人误我啊!”
站在卫峥的身旁的孟贲一身虎威,耿直的道:“嘿嘿,那是自然。先生说的对极了,要我说啊这当今天下的国君,没一个比得上我家君上的。其他六国之君哪会像我家君上这样涉山水临别国之境以求贤者?你们这些文人士子不是整天嚷嚷着那什么话来着?噢对……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家君上这样的圣明国主不投还有什么主可以投的?”
“匹夫话多,闭嘴!”卫峥侧头瞪了他一眼,孟贲大手挠了挠头一阵憨厚的干笑。
“一介武夫,先生见笑了!”卫峥回头笑道。
许行知道对方亲自前来访贤、又赠送圣人传承《神农》二十篇如此大礼,让他几乎没有拒绝出山的理由,否则难免会落下居贤自傲的名声。
末了,许行长身一躬:“臣许行拜见君上——!”
卫峥心中大喜,连忙扶起对方:“先生不必多礼。”
“臣还有一言。”
“讲!”
“臣本为楚人,在楚国有一好友是真正的大贤之人。”
卫峥心下更是欢喜,请这位许老先生出山果然所料不假,搞定了威望的许行自然会有更多人来投,许行道:“臣之好友名为孙淑尤,亦为楚人,以我农家一派士子而自居,善通山川菏泽、修水利。”
“先生所说孙淑尤此人,与当年楚庄王时期令尹孙叔敖可有干连?”卫峥心中一动,非常好奇的说道。孙淑尤这个名字由不得让他想起了楚国令尹孙叔敖,这位大贤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更是助楚庄王成就霸业的千古名臣。
许行笑了笑便点头:“此人正是孙叔敖之后嗣也。臣向我主力举荐大才孙淑尤,愿替我主入楚国请其出山佐士卫国。”
“好,先生若为卫国得此大才,便立首功,已然省去了进身之姿。
卫峥对于孙淑尤这个名字很陌生,因为历史上并未有对这个名字有所记载,哪怕是通过他人提及的笔墨也没有留下。
但对于孙叔敖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
《孟子.告子下》一书当中便有一篇有名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就说到舜发于畎亩,管仲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孙叔敖与这些圣人或能臣齐名,足见其才华之经天纬地。
历史上并未记载有孙淑尤这样的人,但卫峥也知道古来但凡在史书或被后人提及过名字的人莫不是名人大才,而有些人同样有大才却遗憾的未能名留青史,也许有,但由于一场“焚古籍、坑术士”和项羽又狠狠地补一刀火烧秦咸阳阿方宫,导致无数古籍失传。
也许孙淑尤之名就是在那些失传的古籍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既有其祖先孙叔敖的大名和耀眼的功绩,卫峥对于孙淑尤此人的才能有几何也倍感期待,毕竟他的祖先太有名了,提及孙叔敖列国士子无人不知,加上许行如此推崇其才定然不小。
求贤功成,还有意外收获,卫峥大感不虚此行。他就指望着江东一郡通山河大川、开垦梯田广置粮仓的大任靠他们农家一派的人励精图治。
把一片荒凉之地变成丰饶粮仓非一日之功,好在江东一郡三五百里地历经吴国、越国之民数百年栖息于此,人类的频繁活动也加快了江东一郡的瘴气、腐水等致毒之物组建退散。
吴国自从融入中原,被周天子承认为一个诸侯国之后也开始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吴越之地同样也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农业的开发意味着农民百姓开始和蛮荒山区进行对抗,犹若愚公移山日复一日的与蛮荒较量,老百姓开荒置田也填平了洼地、排干了沼泽腐水,通渠开小坝等农业生产活动。
久而久之年复一年,老百姓不知道他们的生产活动不知不觉成为了瘴气、腐水、盐碱地的有力克星,把烟瘴之地渐渐变成了肥沃的农业区。这也是为什么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少或者没有瘴气的原因,南方的江东一郡比更深的南越三夷之地的环境相对较好,这也是因为吴越也有了几百年的农耕开发的底子在哪里。
不过小农改造的能力和效率毕竟有限,没有国府强有力的统筹组织,老百姓们许多连片的洼地沼泽没法开垦,稍微偏一点的被丘陵包围的洼地不去开荒置田也不会去处理,因为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因素会阻碍他们的农耕生产。
但现在不同了,江东一郡一旦成为了卫国的疆土,卫峥势必要国府介入,让农家的人去任职,去动员老百姓,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万里长城都能修筑,移山填海是华夏民族天赋异禀的基因,毕竟有“基建狂魔”的称号,加上有了《神农》二十篇作为教案,许行研习透彻定能正确的引导当地老百姓对荒地进行更科学有效的开发。
汉中蜀地与长江下游都是平原之地,恰巧当下一个被中原成为天下的西僻之地,一个被称为南蛮之地,两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卫峥却可以遇见,随着都江堰的改造,江东苏杭之地随着许行等人的改造,两块被世人视为荒凉之地会在一二十年后成为粮仓满溢的丰饶之地。
——
确说卫峥在滕国成功把农家一派的大贤请出山,许行一朝认主而事卫国便力荐孙淑尤。不但从此入卫国佐士,如陈相兄弟二人及其农家一派的弟子都愿意离开滕国。
两日之后,卫峥已然从滕国回到了朝歌,回到宫中已经是戌时,月亮早已高悬夜空。
几乎在同一时刻,另一个人从大乱的燕国蓟城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朝歌城内,并直奔剧辛的右丞相府。
丞相府前,一位士子身着的男子走向丞相府便被守卫拦截,“丞相府乃公器重地,来者止步!”
他微笑而拱手:“这位小哥,在下有要事欲见右丞相,劳烦小哥进去通禀一声,就说有一位叫做苏代的策士在府外静候,你家丞相听了一定会见我的。”
“苏代?”两个守卫狐疑的面面相觑,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啊?再看苏代一身穿帮,镇静自若的笑而直立,一时间也摸不着,要真如他所说那可就不能怠慢了,侍卫拱手道:“先生稍等,我这就去禀报丞相。”
……
——
卫峥心里乐了,孟贲这个一根筋的勇猛武士今天倒也开窍了一次,知道在合适的时机帮衬着道明真实身份。
“许某不知卫君亲顾寒舍,还望恕罪。”
卫峥拱手肃然礼道:“先生不必多礼,卫峥恳请许子出山佐士卫国,吾欲拜先生为客卿,卫国愿启用农家的贤士,强我卫国、富足卫民。”
陈相、陈辛两位弃儒学农的士子面面相觑,震惊的看着对方也似乎看出对方眼中的一些喜色。卫国国主竟是亲自远道而来礼贤下士,亲自来到滕国暗访求贤于农家一派。
与天下显学儒墨之门相比,农家学派几十个弟子,论门徒不及其他学派,论名声也不及儒法墨道兵等学派。
还从来没有国君想要启用农家,这是第一次有国君想要启用农家学派的士子,更亲自求贤而来,陈相两人可谓受宠若惊,亦且惊喜连连,他们倒也不会怀疑卫峥的身份,谁也不会无聊和有胆子冒充一国之主,再说农家一派也没什么可以图谋的。
许行面对卫峥礼贤下士的一躬而久久不能言,犹豫沉默了好一会儿,终是说道:“卫君深得法家精学,卫国以法治国,如何启用农家士子?敢问卫君是要……”
卫峥笑着解释:“先生此言差矣,卫国启用法家之学治国不假,然治理一国并非启用一派就得弃用百家,治国大道,不在空谈,而在力行,诸子百家能强国富民者,皆为正道。卫国启用法家治国不假,然诸子百家之学各有所长,亦且各有所短,取长补短方为正道。农家一派之所长,在于以通山川之利而福泽万民,千秋之利啊。”
许行感慨不已:“天下人都说纵横者,惟以势利图尔,却不料圣人之学竟能拱手赠他人;战国战国,天下的国都是好战之国,天下的君主皆为好战之君。都说卫国之君是沉溺美色、置朝政社稷荒废于不顾,却不料有如此惜才爱才之心,更路远昭昭而亲临滕国之境,暗访至此草庐之中……世人误我啊!”
站在卫峥的身旁的孟贲一身虎威,耿直的道:“嘿嘿,那是自然。先生说的对极了,要我说啊这当今天下的国君,没一个比得上我家君上的。其他六国之君哪会像我家君上这样涉山水临别国之境以求贤者?你们这些文人士子不是整天嚷嚷着那什么话来着?噢对……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家君上这样的圣明国主不投还有什么主可以投的?”
“匹夫话多,闭嘴!”卫峥侧头瞪了他一眼,孟贲大手挠了挠头一阵憨厚的干笑。
“一介武夫,先生见笑了!”卫峥回头笑道。
许行知道对方亲自前来访贤、又赠送圣人传承《神农》二十篇如此大礼,让他几乎没有拒绝出山的理由,否则难免会落下居贤自傲的名声。
末了,许行长身一躬:“臣许行拜见君上——!”
卫峥心中大喜,连忙扶起对方:“先生不必多礼。”
“臣还有一言。”
“讲!”
“臣本为楚人,在楚国有一好友是真正的大贤之人。”
卫峥心下更是欢喜,请这位许老先生出山果然所料不假,搞定了威望的许行自然会有更多人来投,许行道:“臣之好友名为孙淑尤,亦为楚人,以我农家一派士子而自居,善通山川菏泽、修水利。”
“先生所说孙淑尤此人,与当年楚庄王时期令尹孙叔敖可有干连?”卫峥心中一动,非常好奇的说道。孙淑尤这个名字由不得让他想起了楚国令尹孙叔敖,这位大贤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更是助楚庄王成就霸业的千古名臣。
许行笑了笑便点头:“此人正是孙叔敖之后嗣也。臣向我主力举荐大才孙淑尤,愿替我主入楚国请其出山佐士卫国。”
“好,先生若为卫国得此大才,便立首功,已然省去了进身之姿。
卫峥对于孙淑尤这个名字很陌生,因为历史上并未有对这个名字有所记载,哪怕是通过他人提及的笔墨也没有留下。
但对于孙叔敖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
《孟子.告子下》一书当中便有一篇有名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就说到舜发于畎亩,管仲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孙叔敖与这些圣人或能臣齐名,足见其才华之经天纬地。
历史上并未记载有孙淑尤这样的人,但卫峥也知道古来但凡在史书或被后人提及过名字的人莫不是名人大才,而有些人同样有大才却遗憾的未能名留青史,也许有,但由于一场“焚古籍、坑术士”和项羽又狠狠地补一刀火烧秦咸阳阿方宫,导致无数古籍失传。
也许孙淑尤之名就是在那些失传的古籍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既有其祖先孙叔敖的大名和耀眼的功绩,卫峥对于孙淑尤此人的才能有几何也倍感期待,毕竟他的祖先太有名了,提及孙叔敖列国士子无人不知,加上许行如此推崇其才定然不小。
求贤功成,还有意外收获,卫峥大感不虚此行。他就指望着江东一郡通山河大川、开垦梯田广置粮仓的大任靠他们农家一派的人励精图治。
把一片荒凉之地变成丰饶粮仓非一日之功,好在江东一郡三五百里地历经吴国、越国之民数百年栖息于此,人类的频繁活动也加快了江东一郡的瘴气、腐水等致毒之物组建退散。
吴国自从融入中原,被周天子承认为一个诸侯国之后也开始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礼,吴越之地同样也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农业的开发意味着农民百姓开始和蛮荒山区进行对抗,犹若愚公移山日复一日的与蛮荒较量,老百姓开荒置田也填平了洼地、排干了沼泽腐水,通渠开小坝等农业生产活动。
久而久之年复一年,老百姓不知道他们的生产活动不知不觉成为了瘴气、腐水、盐碱地的有力克星,把烟瘴之地渐渐变成了肥沃的农业区。这也是为什么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少或者没有瘴气的原因,南方的江东一郡比更深的南越三夷之地的环境相对较好,这也是因为吴越也有了几百年的农耕开发的底子在哪里。
不过小农改造的能力和效率毕竟有限,没有国府强有力的统筹组织,老百姓们许多连片的洼地沼泽没法开垦,稍微偏一点的被丘陵包围的洼地不去开荒置田也不会去处理,因为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那些因素会阻碍他们的农耕生产。
但现在不同了,江东一郡一旦成为了卫国的疆土,卫峥势必要国府介入,让农家的人去任职,去动员老百姓,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万里长城都能修筑,移山填海是华夏民族天赋异禀的基因,毕竟有“基建狂魔”的称号,加上有了《神农》二十篇作为教案,许行研习透彻定能正确的引导当地老百姓对荒地进行更科学有效的开发。
汉中蜀地与长江下游都是平原之地,恰巧当下一个被中原成为天下的西僻之地,一个被称为南蛮之地,两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卫峥却可以遇见,随着都江堰的改造,江东苏杭之地随着许行等人的改造,两块被世人视为荒凉之地会在一二十年后成为粮仓满溢的丰饶之地。
——
确说卫峥在滕国成功把农家一派的大贤请出山,许行一朝认主而事卫国便力荐孙淑尤。不但从此入卫国佐士,如陈相兄弟二人及其农家一派的弟子都愿意离开滕国。
两日之后,卫峥已然从滕国回到了朝歌,回到宫中已经是戌时,月亮早已高悬夜空。
几乎在同一时刻,另一个人从大乱的燕国蓟城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朝歌城内,并直奔剧辛的右丞相府。
丞相府前,一位士子身着的男子走向丞相府便被守卫拦截,“丞相府乃公器重地,来者止步!”
他微笑而拱手:“这位小哥,在下有要事欲见右丞相,劳烦小哥进去通禀一声,就说有一位叫做苏代的策士在府外静候,你家丞相听了一定会见我的。”
“苏代?”两个守卫狐疑的面面相觑,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啊?再看苏代一身穿帮,镇静自若的笑而直立,一时间也摸不着,要真如他所说那可就不能怠慢了,侍卫拱手道:“先生稍等,我这就去禀报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