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混凝土大桥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任何一个帝国的发展,都绕不过资源瓶颈,而最主要的资源瓶颈无非四大类,粮食、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
四大瓶颈阻碍着所有帝国的经济增长,每个帝国都面临这种制约,若要快速增加经济增长,必须摆脱这四个资源瓶颈。
粮食是任何一个帝国的核心,没有粮食,老百姓就填不饱肚子,帝国就会发生动乱,甚至是崩溃,而农业技术的落后,会导致粮食的生产力极为低下,这样一来,就必须有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才能满足帝国对粮食的需求。
如此一来,帝国就抽不出足够的人力,进行其他方面的工作,甚至,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不得不征召训练缺乏的农业人口加入军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的发展,引起国力的损耗。
而李安在发明了黑火药之后,大唐的钢铁产量增加几十倍,普通老百姓可以更多的应用铁质农具进行耕种,从而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而在后面农业机械的逐步推广,农业的生产率就更高了,如此,也让很多人力可以退出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和手工业生产领域。
纤维的重要性与粮食差不多,因为大唐处在温带,分为一年四季,夏季倒还好些,但冬季非常寒冷,若没有足够的纤维,就不能制造足够的棉衣,如此,老百姓就会被活活冻死,所以,为了让满足对穿衣的需求,大唐必须分出部分耕地种植桑叶和亚麻,以制造丝绸和麻布,满足穿衣的需求。
而这样一来,种植桑叶和亚麻的土地,就不能种植粮食了,这对粮食又形成了一种制约,当然,养蚕和纺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对人力的消耗也非常巨大,将大量的人力吸在了这个上面。
李安在发明各种机械,增加生铁产量,以及一年生产两季作物之后,可以满足更少的耕地,出产更多的粮食,如此,倒是不用担心桑叶和亚麻抢了粮食耕地,大大减弱了桑叶和亚麻,对粮食耕地的制约。
燃料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老百姓每天都需要吃饭,而吃饭就必须使用燃料,木柴和木炭一直都是老百姓们最为倚重的燃料。
但木柴和木炭的燃烧效率比较低下,使用的量自然就比较大,这样一来,农村的百姓,要经常上山砍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城市里的百姓则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财,购买这些木柴,消耗同样不小,而且,木材是制造马车和家具,以及房屋的重要材料,对木材的大量消耗,必然会制约家具、马车和房屋的修建,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在李安来到大唐之后,首先发明了蜂窝煤,并逐渐流行开来,这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而随后发明的太阳灶就更厉害了,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烧水和做饭,对燃料更是毫无消耗,虽然不是每天都有太阳,但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晴天,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如此至少能节约一大半的燃料消耗量,从而解决燃料的制约难题。
最后一个老大难就是建筑材料了,建筑是为维持人类居住所必须的设施,而在大唐帝国,建筑主要是木头和石头两种材料,其中以木头为主。
而不论是采用木头,还是石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开采,然后还要进行加工,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木头的生长需要很多的时间,过分的开采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大量减少,从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关中的渭河,以及中原的黄河都是浑浊的河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太频繁了,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大量砍伐森林,从而造成了这样的严重后果。
现在李安发明了水泥和混凝土,日后,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新型材料制造建筑物,从而摆脱对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
当然,李安目前所发明的这些东西,只能缓解四大瓶颈对帝国经济的制约,有很多方面,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行。
而因为水泥的作用却是非常巨大,所以,李安才不惜亲自跑到皇宫,在皇帝面前,演示水泥的巨大的作用,以获得尽快在全国推广的旨意。
“陛下,水泥自然风干,需要整整一天,我们就不再这里空等着了,交给这些人看着就可以了。”
突然起风了,李安示意李隆基返回紫宸殿,况且,李安还有很多话,要面奏李隆基,在闲杂人等太多的地方,说出来不太方便。
“恩,李侍郎随我来吧!”
李隆基轻轻点了点头,带着李安返回紫宸殿。
“李侍郎,这里没有闲杂人等,你有什么要说的。”
李隆基连忙问道。
“陛下,水泥和混凝土,对大唐帝国来说极为重要,微臣觉得,应该将水泥的制作方法通知各州县,让各州县全都制造水泥,并投入使用,如此,必然可以大大减少对木材的依赖。”
李安开口建议道。
“减少对木材的依赖?李侍郎是要用水泥制造房子?”
“没错,陛下,利用水泥制造房屋,会比利用木材制造房屋更有利,造出来的房屋更结实,不容易被风吹倒,而且,更加的廉价,不论怎么算都比较划算。”
李安开口说出原因,并继续说道:“陛下,水泥的作用极大,不但可以用来修建房屋,而且,还可以用来铺设道路,建围墙,建造桥墩等等,尤其是铺设道路,会让道路变得更加容易行走,遇到阴雨的天气,也不会有淤泥的问题,这也是微臣为何要让每个州县全都兴建水泥作坊的原因,日后,只要各州县全都铺上混凝土的道路,道路会变得更加的容易行走,货物的运输会变得更加的容易。”
“用混凝土铺设道路?”
李隆基蹙眉思考了起来,现在混凝土路面还没有开始铺设,李隆基还真的不好想象,他不知道混凝土铺设成路面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还有水泥制造的房屋,会坚固吗?能住人?
“李侍郎,你的提议很好,不过,朕想亲眼看到水泥制造的房屋,还有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以及桥墩,至于在全国推广,这个不急。”
李隆基还是有些保守了,他觉得必须先确定水泥真的有这么好,然后,才能在全国推广,否则,一旦水泥没有李安说的那么好用,他岂不要遭受埋怨。
“是,陛下,那微臣就在春明门外修筑一条直通正东的道路,并越过龙首渠,在龙首渠上建造一座混凝土桥梁,桥梁的对岸兴建一座混凝土凉亭和一座两层混凝土房屋,请陛下恩准。”
李安开口请命道。
“好,李侍郎去准备就是了,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少人力?”
李隆基问道。
“陛下,微臣已经备齐材料,只要有一千工匠,半个月足以。”
李安自信的说道。
“好,那朕就等半个月之后,欣赏李侍郎的成果了,若是做的够好,朕会考虑在全国进行推广的。”
李隆基显得非常高兴,并继续与李安聊起了各种新研发的机械,以及两条战略铁路的修建问题。
离开皇宫之后,李安立即调集一千人马,利用大量马车,将在研发中心制造的大量水泥、沙子和碎石块运往春明门外,另外,为了防止施工受到干扰,春明门被临时关闭,禁止任何人通行。
材料准备充足之后,就要立即开始建设了,建设这些东西的技术难度是很小的,对李安和工匠们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不过,为了尽快完工,需要几个点同时开始施工,一部分负责铺设道路,一部分负责建设桥墩,准备铺设桥梁,还有一小部分,则负责建设凉亭和两层混凝土小楼,这样分解下来,每一部分的人力都不是很多,尤其是凉亭的人力只有几十名,但半个月之内完工,还是毫无问题的。
铺设道路的工作非常简单,因为这一段道路,早就被来来往往的行人给踩实了,不再需要压实路面这个步骤了,直接在路面上铺设碎石子就可以了,而在铺设完碎石子之后,再往上面洒满沙子和水泥的混合物,但不加水,利用工具进行压实,最后一步就可以铺设搅拌好的混凝土了。
由于混凝土之中的碎石子太沉,利用铁锹进行搅拌比较吃力,也难以搅拌均匀,为此,李安早就让工匠造出了滚筒式搅拌器,而且,是使用蒸汽机驱动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目前只造出两台机器,但对于铺设一小段道路,却也足够了。
在铺设第一条混凝土道路之前,李安就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比如,混凝土的热胀冷缩问题,道路表面的强度问题,地基是否稳固等等。
对于地基,李安自信不会有任何的问题,混凝土的强度也经过了检测,只要工匠认真施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为了对抗热胀冷缩,可能引起的道路裂纹问题,李安采用了表面压纹,每隔五步留一空档的办法,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减少路面发生裂纹的情况,保证道路的美观和实用性。
负责施工的工匠们,完全按照李安的要求,对每一段道路进行铺设,从刚开始的铺设碎石子,到最后的空档留出,全都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违反。
桥墩的施工难度也并不大,先用事先做好的混凝土柱子打入淤泥之中,并围出一块圆形的区域,然后将混凝土倒入这个区域,从而形成坚固的桥墩,而为了增加强度,李安动用了长铁棍充当钢筋的角色,效果自然比没有的好。
在三座桥墩全部凝固之后,钢铁混凝土的桥面也正式开始铺设,并很快就完成了。
混凝土凉亭是小工程,完成是最快的,只是要做一些修饰,这个反而要花不少时间。
两层混凝土房屋,动用了一百多人,进度也是比较快的,不过,却是最后一个完工的。
这两层房屋,规模倒是不大,第一层只有五间房屋,其中,包括一个楼梯间,第二层更少,只有三间房屋,一侧留出大的露台,可以站在上面欣赏远处的风景。
这一切全部造完之后,李安亲自检查了一遍,对工匠们的建设成果表示满意,并在晾了一天之后,才向李隆基汇报,并要求李隆基与众大臣前来参观,以检验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效果,最终在整个大唐进行推广。
李隆基乘坐步辇,在大量护卫的保护下,从大明宫出发,沿着夹城行进,并最终抵达春明门。
在春明门打开的那一刻,大唐皇帝李隆基带着朝中的文武百官,迈步走出城门,并看到了李安所建造的道路、桥梁、凉亭和房屋。
这种从未出现过的东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路平整坚硬,桥梁大气厚实,凉亭和房屋也给人一种结实的感觉。
道路的两旁排列了两排羽林军将士,以保证皇帝和众大臣的人身安全,更远的地方,也有大量的兵马维持秩序,阻挡闲杂人等进入这里。
李隆基走在最前方,李安陪在身侧,比李隆基就慢半个身子。
“干的不错,道路很平整,看上去很结实,这上面的横线是干什么用的,还有很多沟壑是干什么的?”
李隆基走在混凝土路面上感觉很踏实,而看到路面上的横线和沟壑,则感到很是好奇。
“陛下,这是为了防止路面出现裂缝,若没有这些东西,过不了多久,路面上就会出现很多裂纹,会影响路面的正常使用。”
李安连忙开口解释,告诉李隆基路面裂纹和沟壑的作用。
“李侍郎,这路面的中间,为何画了一道黄线的长线,难道也有重要的作用?”
“对啊!好好的路面,为何要在中间画上一道黄线。”
一名大臣发现路面中间有一道黄线,提出了质疑,并引起了多名大臣的共鸣。
任何一个帝国的发展,都绕不过资源瓶颈,而最主要的资源瓶颈无非四大类,粮食、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
四大瓶颈阻碍着所有帝国的经济增长,每个帝国都面临这种制约,若要快速增加经济增长,必须摆脱这四个资源瓶颈。
粮食是任何一个帝国的核心,没有粮食,老百姓就填不饱肚子,帝国就会发生动乱,甚至是崩溃,而农业技术的落后,会导致粮食的生产力极为低下,这样一来,就必须有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才能满足帝国对粮食的需求。
如此一来,帝国就抽不出足够的人力,进行其他方面的工作,甚至,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不得不征召训练缺乏的农业人口加入军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的发展,引起国力的损耗。
而李安在发明了黑火药之后,大唐的钢铁产量增加几十倍,普通老百姓可以更多的应用铁质农具进行耕种,从而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而在后面农业机械的逐步推广,农业的生产率就更高了,如此,也让很多人力可以退出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和手工业生产领域。
纤维的重要性与粮食差不多,因为大唐处在温带,分为一年四季,夏季倒还好些,但冬季非常寒冷,若没有足够的纤维,就不能制造足够的棉衣,如此,老百姓就会被活活冻死,所以,为了让满足对穿衣的需求,大唐必须分出部分耕地种植桑叶和亚麻,以制造丝绸和麻布,满足穿衣的需求。
而这样一来,种植桑叶和亚麻的土地,就不能种植粮食了,这对粮食又形成了一种制约,当然,养蚕和纺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对人力的消耗也非常巨大,将大量的人力吸在了这个上面。
李安在发明各种机械,增加生铁产量,以及一年生产两季作物之后,可以满足更少的耕地,出产更多的粮食,如此,倒是不用担心桑叶和亚麻抢了粮食耕地,大大减弱了桑叶和亚麻,对粮食耕地的制约。
燃料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老百姓每天都需要吃饭,而吃饭就必须使用燃料,木柴和木炭一直都是老百姓们最为倚重的燃料。
但木柴和木炭的燃烧效率比较低下,使用的量自然就比较大,这样一来,农村的百姓,要经常上山砍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城市里的百姓则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财,购买这些木柴,消耗同样不小,而且,木材是制造马车和家具,以及房屋的重要材料,对木材的大量消耗,必然会制约家具、马车和房屋的修建,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在李安来到大唐之后,首先发明了蜂窝煤,并逐渐流行开来,这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而随后发明的太阳灶就更厉害了,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烧水和做饭,对燃料更是毫无消耗,虽然不是每天都有太阳,但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晴天,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如此至少能节约一大半的燃料消耗量,从而解决燃料的制约难题。
最后一个老大难就是建筑材料了,建筑是为维持人类居住所必须的设施,而在大唐帝国,建筑主要是木头和石头两种材料,其中以木头为主。
而不论是采用木头,还是石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开采,然后还要进行加工,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木头的生长需要很多的时间,过分的开采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大量减少,从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关中的渭河,以及中原的黄河都是浑浊的河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太频繁了,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大量砍伐森林,从而造成了这样的严重后果。
现在李安发明了水泥和混凝土,日后,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新型材料制造建筑物,从而摆脱对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
当然,李安目前所发明的这些东西,只能缓解四大瓶颈对帝国经济的制约,有很多方面,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行。
而因为水泥的作用却是非常巨大,所以,李安才不惜亲自跑到皇宫,在皇帝面前,演示水泥的巨大的作用,以获得尽快在全国推广的旨意。
“陛下,水泥自然风干,需要整整一天,我们就不再这里空等着了,交给这些人看着就可以了。”
突然起风了,李安示意李隆基返回紫宸殿,况且,李安还有很多话,要面奏李隆基,在闲杂人等太多的地方,说出来不太方便。
“恩,李侍郎随我来吧!”
李隆基轻轻点了点头,带着李安返回紫宸殿。
“李侍郎,这里没有闲杂人等,你有什么要说的。”
李隆基连忙问道。
“陛下,水泥和混凝土,对大唐帝国来说极为重要,微臣觉得,应该将水泥的制作方法通知各州县,让各州县全都制造水泥,并投入使用,如此,必然可以大大减少对木材的依赖。”
李安开口建议道。
“减少对木材的依赖?李侍郎是要用水泥制造房子?”
“没错,陛下,利用水泥制造房屋,会比利用木材制造房屋更有利,造出来的房屋更结实,不容易被风吹倒,而且,更加的廉价,不论怎么算都比较划算。”
李安开口说出原因,并继续说道:“陛下,水泥的作用极大,不但可以用来修建房屋,而且,还可以用来铺设道路,建围墙,建造桥墩等等,尤其是铺设道路,会让道路变得更加容易行走,遇到阴雨的天气,也不会有淤泥的问题,这也是微臣为何要让每个州县全都兴建水泥作坊的原因,日后,只要各州县全都铺上混凝土的道路,道路会变得更加的容易行走,货物的运输会变得更加的容易。”
“用混凝土铺设道路?”
李隆基蹙眉思考了起来,现在混凝土路面还没有开始铺设,李隆基还真的不好想象,他不知道混凝土铺设成路面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还有水泥制造的房屋,会坚固吗?能住人?
“李侍郎,你的提议很好,不过,朕想亲眼看到水泥制造的房屋,还有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以及桥墩,至于在全国推广,这个不急。”
李隆基还是有些保守了,他觉得必须先确定水泥真的有这么好,然后,才能在全国推广,否则,一旦水泥没有李安说的那么好用,他岂不要遭受埋怨。
“是,陛下,那微臣就在春明门外修筑一条直通正东的道路,并越过龙首渠,在龙首渠上建造一座混凝土桥梁,桥梁的对岸兴建一座混凝土凉亭和一座两层混凝土房屋,请陛下恩准。”
李安开口请命道。
“好,李侍郎去准备就是了,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少人力?”
李隆基问道。
“陛下,微臣已经备齐材料,只要有一千工匠,半个月足以。”
李安自信的说道。
“好,那朕就等半个月之后,欣赏李侍郎的成果了,若是做的够好,朕会考虑在全国进行推广的。”
李隆基显得非常高兴,并继续与李安聊起了各种新研发的机械,以及两条战略铁路的修建问题。
离开皇宫之后,李安立即调集一千人马,利用大量马车,将在研发中心制造的大量水泥、沙子和碎石块运往春明门外,另外,为了防止施工受到干扰,春明门被临时关闭,禁止任何人通行。
材料准备充足之后,就要立即开始建设了,建设这些东西的技术难度是很小的,对李安和工匠们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不过,为了尽快完工,需要几个点同时开始施工,一部分负责铺设道路,一部分负责建设桥墩,准备铺设桥梁,还有一小部分,则负责建设凉亭和两层混凝土小楼,这样分解下来,每一部分的人力都不是很多,尤其是凉亭的人力只有几十名,但半个月之内完工,还是毫无问题的。
铺设道路的工作非常简单,因为这一段道路,早就被来来往往的行人给踩实了,不再需要压实路面这个步骤了,直接在路面上铺设碎石子就可以了,而在铺设完碎石子之后,再往上面洒满沙子和水泥的混合物,但不加水,利用工具进行压实,最后一步就可以铺设搅拌好的混凝土了。
由于混凝土之中的碎石子太沉,利用铁锹进行搅拌比较吃力,也难以搅拌均匀,为此,李安早就让工匠造出了滚筒式搅拌器,而且,是使用蒸汽机驱动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目前只造出两台机器,但对于铺设一小段道路,却也足够了。
在铺设第一条混凝土道路之前,李安就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比如,混凝土的热胀冷缩问题,道路表面的强度问题,地基是否稳固等等。
对于地基,李安自信不会有任何的问题,混凝土的强度也经过了检测,只要工匠认真施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为了对抗热胀冷缩,可能引起的道路裂纹问题,李安采用了表面压纹,每隔五步留一空档的办法,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减少路面发生裂纹的情况,保证道路的美观和实用性。
负责施工的工匠们,完全按照李安的要求,对每一段道路进行铺设,从刚开始的铺设碎石子,到最后的空档留出,全都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违反。
桥墩的施工难度也并不大,先用事先做好的混凝土柱子打入淤泥之中,并围出一块圆形的区域,然后将混凝土倒入这个区域,从而形成坚固的桥墩,而为了增加强度,李安动用了长铁棍充当钢筋的角色,效果自然比没有的好。
在三座桥墩全部凝固之后,钢铁混凝土的桥面也正式开始铺设,并很快就完成了。
混凝土凉亭是小工程,完成是最快的,只是要做一些修饰,这个反而要花不少时间。
两层混凝土房屋,动用了一百多人,进度也是比较快的,不过,却是最后一个完工的。
这两层房屋,规模倒是不大,第一层只有五间房屋,其中,包括一个楼梯间,第二层更少,只有三间房屋,一侧留出大的露台,可以站在上面欣赏远处的风景。
这一切全部造完之后,李安亲自检查了一遍,对工匠们的建设成果表示满意,并在晾了一天之后,才向李隆基汇报,并要求李隆基与众大臣前来参观,以检验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效果,最终在整个大唐进行推广。
李隆基乘坐步辇,在大量护卫的保护下,从大明宫出发,沿着夹城行进,并最终抵达春明门。
在春明门打开的那一刻,大唐皇帝李隆基带着朝中的文武百官,迈步走出城门,并看到了李安所建造的道路、桥梁、凉亭和房屋。
这种从未出现过的东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路平整坚硬,桥梁大气厚实,凉亭和房屋也给人一种结实的感觉。
道路的两旁排列了两排羽林军将士,以保证皇帝和众大臣的人身安全,更远的地方,也有大量的兵马维持秩序,阻挡闲杂人等进入这里。
李隆基走在最前方,李安陪在身侧,比李隆基就慢半个身子。
“干的不错,道路很平整,看上去很结实,这上面的横线是干什么用的,还有很多沟壑是干什么的?”
李隆基走在混凝土路面上感觉很踏实,而看到路面上的横线和沟壑,则感到很是好奇。
“陛下,这是为了防止路面出现裂缝,若没有这些东西,过不了多久,路面上就会出现很多裂纹,会影响路面的正常使用。”
李安连忙开口解释,告诉李隆基路面裂纹和沟壑的作用。
“李侍郎,这路面的中间,为何画了一道黄线的长线,难道也有重要的作用?”
“对啊!好好的路面,为何要在中间画上一道黄线。”
一名大臣发现路面中间有一道黄线,提出了质疑,并引起了多名大臣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