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副校长叫做米夫,他和校长拉狄克不同。『,
拉狄克更像是一位学者,不怎么管理学校的事务,米夫则工于心计,擅长拉帮结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里颇有权势。
在学校里,他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定期的进行思想汇报。
从中国留学生那里,米夫对林子轩有所了解,他觉得像林子轩这样的中国资本家不可能倾向于布尔什维克的苏俄。
所以,他对林子轩格外警惕,一直在暗中关注林子轩的行踪。
直到林子轩和颠覆分子扎米亚京会面,米夫终于确认了林子轩资产阶级奸细的真面目。
他把林子轩的详细情报向上级汇报,绝不能让组织被林子轩蒙蔽。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上级部门根本没有重视他的情报,反而让他该干嘛干嘛。
米夫同志很受伤,但作为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他没有那么脆弱,他要和敌对分子做顽强的斗争。
这次针对林子轩的事件正是他一手策划。
他举行这个座谈会的目的是为了揭发林子轩的真面目,让敌对分子无处藏身。
为此,米夫从他的小团体内安排了三个他较为器重的中国留学生。
如果林子轩在座谈会上赞颂苏联,他安排的人就会把林子轩和扎米亚京勾结的消息说出来,当场揭穿林子轩的面具。
如果林子轩不赞成苏联,那正中米夫的下怀。他安排的人就会严厉的批判林子轩。
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资产阶级反动派打倒。让学生们看清楚此人的嘴脸。
最终的效果不错,米夫很满意。
在副校长办公室里。他对那三位批判林子轩的中国学生给予了表扬。
这三人是他非常看好的中国学生,最重要的是听话。
米夫并不满足于只是担任一个学校的副校长,他有着更大的抱负,苏联的大革命已经结束,他没有赶上关键的时候。
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才刚刚开始。
米夫为能够揭穿林子轩的真面目而兴奋,他把座谈会上的情况递交了上去,本以为会得到赞扬,却没想到依然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
苏联的情报部门不认为一位中国的小说家能够危害到苏联。
你们会后悔的!
米夫在心里发泄道。其实他也认为林子轩掀不起什么风浪,他有点立功心切了。
谁都没有想到,米夫的话应验的那么快。
仅仅过了一年,林子轩的小说《1984》在西方出版,苏联的情报部门开始后悔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国内的状况和小说中的描述惊人的相似。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这一切都起源于1926年。
正是林子轩在1926年的一次苏联之行,以小说家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苏联国内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出了预言式的描述。
这是小说家的天赋,他们往往能通过细小的问题推演出未来的世界。
很多科幻小说家都有类似的天赋。林子轩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他描述了一个国家政权演变的过程。
苏联当局对这本小说恨之入骨,非常后悔当初放任林子轩离开。
他们发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批判,特别是在中国。苏联对林子轩和《1984》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抨击。
他们想让林子轩收回小说版权,不允许在西方出版。
但被林子轩拒绝了。
这是一位小说家和一个国家的抗争。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的能量,在这个世界上。政权可以更迭,任何人都会死去。然而,文字只要写出来。就不容易抹去。
回到1926年,米夫只是在心里抱怨一下,便放下了林子轩。
远在哈尔滨的林子轩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的事情,他和冯程程一起来到呼兰县。
呼兰县在哈尔滨的郊区,松花江北岸,两地距离并不远。
这是一座普通的东北小县城,一条呼兰河横贯西部地区,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如果没有萧虹,没有那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呼兰河传》,或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座小县城的存在。
这就是小说家的影响力。
《呼兰河传》是萧虹对于故乡的记忆。
她写出了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感觉轻松,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它更像是一篇叙事诗,或者一幅风俗画,亦或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和鲁讯对于故乡农民的批判不同,也异于《边城》对于湘西风俗和人物的追忆。
萧虹的《呼兰河传》采用女性的视角,用散文的笔触娓娓道来,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
这正是她被称为天才女作家的原因所在。
在民国时期,能够称为天才女作家的并不多,也就是丁灵和张爱灵可以相比较。
其他女作家或许同样杰出,但在作品的灵性上,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上,在别具一格的文笔上能够和她们相提并论的很少。
冯程程不明白林子轩为什么来到这座小县城,林子轩只说是过来郊游。
只是这座小县城实在是太普通了,没有什么景致可看,不过只要是两人一起游览就好,不必分在什么地方。
林子轩对照着《呼兰河传》中的描述寻找,有点探访名人故居的意味。
或许萧虹的记忆有偏差,也或许是文学加工的需要,呼兰县和小说中不太一样,他找了好久才找到萧虹生活的张家大院。
他没有贸然寻找萧虹,而是以游客的身份和张家人攀谈起来。
在这座偏僻的小县城,没有人认识来自上海的家,他们只是觉得这位先生和太太很有气质,想必是大户人家出身。
张家在呼兰县是个大家族,生活较为富裕,人多嘴杂。
林子轩根据记忆很快锁定了萧虹的家庭。
在这一时期,萧虹的母亲已经过世,有一位继母,她的父亲时常不在家,萧虹在县第一女子初高上学,平时住校,只有假期才会回来。
在张家人的介绍中,萧虹似乎并不是一个乖女孩,心比较野,一直想到哈尔滨上学。
林子轩和冯程程来到萧虹所在的中学,在学校外边看着里面的学生。
片刻之后,他和冯程程离开了呼兰县,返回了哈尔滨。
他来过,看过,就已经足够,并不一定真的要见面,以后还有机会。(未完待续。)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副校长叫做米夫,他和校长拉狄克不同。『,
拉狄克更像是一位学者,不怎么管理学校的事务,米夫则工于心计,擅长拉帮结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里颇有权势。
在学校里,他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定期的进行思想汇报。
从中国留学生那里,米夫对林子轩有所了解,他觉得像林子轩这样的中国资本家不可能倾向于布尔什维克的苏俄。
所以,他对林子轩格外警惕,一直在暗中关注林子轩的行踪。
直到林子轩和颠覆分子扎米亚京会面,米夫终于确认了林子轩资产阶级奸细的真面目。
他把林子轩的详细情报向上级汇报,绝不能让组织被林子轩蒙蔽。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上级部门根本没有重视他的情报,反而让他该干嘛干嘛。
米夫同志很受伤,但作为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他没有那么脆弱,他要和敌对分子做顽强的斗争。
这次针对林子轩的事件正是他一手策划。
他举行这个座谈会的目的是为了揭发林子轩的真面目,让敌对分子无处藏身。
为此,米夫从他的小团体内安排了三个他较为器重的中国留学生。
如果林子轩在座谈会上赞颂苏联,他安排的人就会把林子轩和扎米亚京勾结的消息说出来,当场揭穿林子轩的面具。
如果林子轩不赞成苏联,那正中米夫的下怀。他安排的人就会严厉的批判林子轩。
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资产阶级反动派打倒。让学生们看清楚此人的嘴脸。
最终的效果不错,米夫很满意。
在副校长办公室里。他对那三位批判林子轩的中国学生给予了表扬。
这三人是他非常看好的中国学生,最重要的是听话。
米夫并不满足于只是担任一个学校的副校长,他有着更大的抱负,苏联的大革命已经结束,他没有赶上关键的时候。
但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才刚刚开始。
米夫为能够揭穿林子轩的真面目而兴奋,他把座谈会上的情况递交了上去,本以为会得到赞扬,却没想到依然没有引起上级的重视。
苏联的情报部门不认为一位中国的小说家能够危害到苏联。
你们会后悔的!
米夫在心里发泄道。其实他也认为林子轩掀不起什么风浪,他有点立功心切了。
谁都没有想到,米夫的话应验的那么快。
仅仅过了一年,林子轩的小说《1984》在西方出版,苏联的情报部门开始后悔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国内的状况和小说中的描述惊人的相似。
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这一切都起源于1926年。
正是林子轩在1926年的一次苏联之行,以小说家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苏联国内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出了预言式的描述。
这是小说家的天赋,他们往往能通过细小的问题推演出未来的世界。
很多科幻小说家都有类似的天赋。林子轩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他描述了一个国家政权演变的过程。
苏联当局对这本小说恨之入骨,非常后悔当初放任林子轩离开。
他们发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批判,特别是在中国。苏联对林子轩和《1984》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抨击。
他们想让林子轩收回小说版权,不允许在西方出版。
但被林子轩拒绝了。
这是一位小说家和一个国家的抗争。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的能量,在这个世界上。政权可以更迭,任何人都会死去。然而,文字只要写出来。就不容易抹去。
回到1926年,米夫只是在心里抱怨一下,便放下了林子轩。
远在哈尔滨的林子轩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的事情,他和冯程程一起来到呼兰县。
呼兰县在哈尔滨的郊区,松花江北岸,两地距离并不远。
这是一座普通的东北小县城,一条呼兰河横贯西部地区,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如果没有萧虹,没有那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呼兰河传》,或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座小县城的存在。
这就是小说家的影响力。
《呼兰河传》是萧虹对于故乡的记忆。
她写出了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感觉轻松,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它更像是一篇叙事诗,或者一幅风俗画,亦或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和鲁讯对于故乡农民的批判不同,也异于《边城》对于湘西风俗和人物的追忆。
萧虹的《呼兰河传》采用女性的视角,用散文的笔触娓娓道来,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
这正是她被称为天才女作家的原因所在。
在民国时期,能够称为天才女作家的并不多,也就是丁灵和张爱灵可以相比较。
其他女作家或许同样杰出,但在作品的灵性上,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上,在别具一格的文笔上能够和她们相提并论的很少。
冯程程不明白林子轩为什么来到这座小县城,林子轩只说是过来郊游。
只是这座小县城实在是太普通了,没有什么景致可看,不过只要是两人一起游览就好,不必分在什么地方。
林子轩对照着《呼兰河传》中的描述寻找,有点探访名人故居的意味。
或许萧虹的记忆有偏差,也或许是文学加工的需要,呼兰县和小说中不太一样,他找了好久才找到萧虹生活的张家大院。
他没有贸然寻找萧虹,而是以游客的身份和张家人攀谈起来。
在这座偏僻的小县城,没有人认识来自上海的家,他们只是觉得这位先生和太太很有气质,想必是大户人家出身。
张家在呼兰县是个大家族,生活较为富裕,人多嘴杂。
林子轩根据记忆很快锁定了萧虹的家庭。
在这一时期,萧虹的母亲已经过世,有一位继母,她的父亲时常不在家,萧虹在县第一女子初高上学,平时住校,只有假期才会回来。
在张家人的介绍中,萧虹似乎并不是一个乖女孩,心比较野,一直想到哈尔滨上学。
林子轩和冯程程来到萧虹所在的中学,在学校外边看着里面的学生。
片刻之后,他和冯程程离开了呼兰县,返回了哈尔滨。
他来过,看过,就已经足够,并不一定真的要见面,以后还有机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