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又火了一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文学奖,林子轩想了想,若是叫做林子轩文学奖,会不会太嚣张。
还是算了,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鲁讯文学奖都是这些人过世后成立的奖项。
你还好好的活着就这么做,难免会被认为是沽名钓誉。
林子轩不想落人口实,但也不想就这么放弃为中国文学界第一个奖项起名的权利。
他准备叫做“万象文学奖”,寓意文学创作没有极限,包罗万象的意思。
文学奖的奖金由万象书局赞助,同时也能宣传万象书局,一举多得的事情。
暂时分为小说奖、诗歌奖和其他类的奖项,每个奖项评选出三名获奖者,还要设立一个年度最高奖和新人奖。
第一名奖金二万元,第二名奖金一万元,第三名则是五千元。
有了奖金可以极大的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让更多新人作家参与其中,改善他们的写作环境,让有才华的新人作家尽快的出头。
比如像萧虹这样经历坎坷的作家,只要获奖,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改善生活。
为了评选的公平性,奖项的评选由中国笔会中心负责,每年一次。
笔会中心会选出十名评委对一年来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甄选,采取不记名投票。
林子轩想把这个奖项办的相对正规一些,尽量以文学作品的质量评定,减少人情票。
在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关系,在评奖上往往会有所倾向,所以总是被质疑。
当然,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都不能杜绝人情票,他们会倾向于瑞典本土作家,或者欧洲作家,对于亚洲作家的关注度较少。
林子轩把万象文学奖的章程发给那二十名愿意加入笔会的作家,进行讨论。
这些人基本上代表这个时代中国文坛的主要力量。
综合众人的意见之后再刊发到报纸上。无论国际笔会是否同意中国笔会中心,这个奖项一定会继续办下去。
反馈回来的意见很多,让林子轩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片面了。
比如新文学和旧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坛新旧文学的争论还在继续,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作品也要参与评选么?
张痕水的《春明外史》轰动北平。家喻户晓,但被新文学作家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林子轩写的《京华烟云》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如何界定新旧文学作品,要不要对旧文学作品一视同仁,各人意见不一。
从五四开始。双方争论了五六年,仍然没有结束。
林子轩一向不赞成把文学分成新旧两种,旧文学中也有精品,他的意见是一视同仁。
但这件事显然得不到倾向于进步的新文学作家的认可。
他们对旧文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文学奖项应该是新文学的奖项,新文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未来。
还有小说篇幅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采取在报纸上连载的方式。
有些小说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本,长的甚至要五六年。
那么,参与评选的小说是需要完结出版,还是连载的时候也可以参与评选。
在文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文学主张,比如分为乡土文学和革命文学,在诗歌上也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还有商业化的写作方式。
上海地区的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不同,文学的地域化会影响到评委的评判。
如何保证评选的公正性等等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坛的现状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林子轩清楚没有绝对公平的评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刚开始肯定会出现问题,可以慢慢的完善,逐渐把这个奖项办成一个权威性的文学奖。
八月初。林晓玲终于回到了上海。
她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要把《乱世佳人》的电影拷贝带回来。
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投入巨资拍摄了有声彩色电影《乱世佳人》,由好莱坞影星范朋克和克劳黛考尔白联袂演出,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乱世佳人》这本小说在美国有广泛的读者基础。
加上派拉蒙公司的大力宣传和影片精良的制作水准。获得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从而票房大卖,甚至有打破美国电影票房记录的趋势,被认为是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这个时期美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美国人民不差钱。
只是,这些票房和林子轩无关。
当初是把小说拍摄版权卖给了派拉蒙,在好莱坞。大电影公司不会允许编剧或者原著作者获得电影票房的分成,都是一口价买断。
不过林子轩不是一无所获,电影的大卖带动了书籍的热销。
不少观众看了电影之后又去看原著,导致林子轩顺带着火了一把。
不仅是在美国,欧洲其他国家也放映《乱世佳人》。
欧洲媒体介绍电影的时候都要介绍原著作者,林子轩的名字被经常提及。
当然,记者们关注的是电影明星,林子轩只是一笔带过,有些报纸甚至认为林子轩是美国人,或者把他的名字写错。
但也有专业和负责的媒体,详细介绍了林子轩的作品。
好莱坞电影已经有了向全世界倾销的趋势,《乱世佳人》在欧洲受到热烈欢迎。
这种投资数百万的大制作在这个年代并不多见,而且还是彩色有声电影,就好像是后世的《泰坦尼克号》一样,横扫整个欧洲。
林子轩在英国的知名度最高,《蝇王》的热潮刚过,《乱世佳人》再度来袭。
英国和美国都是英语系国家,对这部电影毫无抵抗力。
就这样,林子轩的名字跟着电影在欧洲各国游逛了一圈,混了个脸熟。
这时候,胡拾就在伦敦,到影院观看了《乱世佳人》,受到不小的震动。
一个是美国电影的拍摄技术,另一个就是林子轩在西方的影响力,英国学者在交谈中提到中国,往往会提到林子轩。
他们认为林子轩就是中国文化界的代表。
等胡拾数日后到了法国,发现法国的情况差不多。
不少中国留学生都以林子轩为骄傲,他们可以告诉法国人,这部你们喜欢看的电影的原著作者是中国人。
这和林子轩上次在法国给留学生捐了一笔钱也有关系。
对此胡拾颇为感慨,什么时候中国电影也能有这种影响力就好了。
或许还是要靠林子轩才行,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胡拾对那位学弟愈发的刮目相看。(未完待续。)
对于文学奖,林子轩想了想,若是叫做林子轩文学奖,会不会太嚣张。
还是算了,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鲁讯文学奖都是这些人过世后成立的奖项。
你还好好的活着就这么做,难免会被认为是沽名钓誉。
林子轩不想落人口实,但也不想就这么放弃为中国文学界第一个奖项起名的权利。
他准备叫做“万象文学奖”,寓意文学创作没有极限,包罗万象的意思。
文学奖的奖金由万象书局赞助,同时也能宣传万象书局,一举多得的事情。
暂时分为小说奖、诗歌奖和其他类的奖项,每个奖项评选出三名获奖者,还要设立一个年度最高奖和新人奖。
第一名奖金二万元,第二名奖金一万元,第三名则是五千元。
有了奖金可以极大的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让更多新人作家参与其中,改善他们的写作环境,让有才华的新人作家尽快的出头。
比如像萧虹这样经历坎坷的作家,只要获奖,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改善生活。
为了评选的公平性,奖项的评选由中国笔会中心负责,每年一次。
笔会中心会选出十名评委对一年来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甄选,采取不记名投票。
林子轩想把这个奖项办的相对正规一些,尽量以文学作品的质量评定,减少人情票。
在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关系,在评奖上往往会有所倾向,所以总是被质疑。
当然,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都不能杜绝人情票,他们会倾向于瑞典本土作家,或者欧洲作家,对于亚洲作家的关注度较少。
林子轩把万象文学奖的章程发给那二十名愿意加入笔会的作家,进行讨论。
这些人基本上代表这个时代中国文坛的主要力量。
综合众人的意见之后再刊发到报纸上。无论国际笔会是否同意中国笔会中心,这个奖项一定会继续办下去。
反馈回来的意见很多,让林子轩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片面了。
比如新文学和旧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坛新旧文学的争论还在继续,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作品也要参与评选么?
张痕水的《春明外史》轰动北平。家喻户晓,但被新文学作家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林子轩写的《京华烟云》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如何界定新旧文学作品,要不要对旧文学作品一视同仁,各人意见不一。
从五四开始。双方争论了五六年,仍然没有结束。
林子轩一向不赞成把文学分成新旧两种,旧文学中也有精品,他的意见是一视同仁。
但这件事显然得不到倾向于进步的新文学作家的认可。
他们对旧文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文学奖项应该是新文学的奖项,新文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未来。
还有小说篇幅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采取在报纸上连载的方式。
有些小说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本,长的甚至要五六年。
那么,参与评选的小说是需要完结出版,还是连载的时候也可以参与评选。
在文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文学主张,比如分为乡土文学和革命文学,在诗歌上也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还有商业化的写作方式。
上海地区的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不同,文学的地域化会影响到评委的评判。
如何保证评选的公正性等等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坛的现状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林子轩清楚没有绝对公平的评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刚开始肯定会出现问题,可以慢慢的完善,逐渐把这个奖项办成一个权威性的文学奖。
八月初。林晓玲终于回到了上海。
她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要把《乱世佳人》的电影拷贝带回来。
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投入巨资拍摄了有声彩色电影《乱世佳人》,由好莱坞影星范朋克和克劳黛考尔白联袂演出,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乱世佳人》这本小说在美国有广泛的读者基础。
加上派拉蒙公司的大力宣传和影片精良的制作水准。获得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从而票房大卖,甚至有打破美国电影票房记录的趋势,被认为是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这个时期美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美国人民不差钱。
只是,这些票房和林子轩无关。
当初是把小说拍摄版权卖给了派拉蒙,在好莱坞。大电影公司不会允许编剧或者原著作者获得电影票房的分成,都是一口价买断。
不过林子轩不是一无所获,电影的大卖带动了书籍的热销。
不少观众看了电影之后又去看原著,导致林子轩顺带着火了一把。
不仅是在美国,欧洲其他国家也放映《乱世佳人》。
欧洲媒体介绍电影的时候都要介绍原著作者,林子轩的名字被经常提及。
当然,记者们关注的是电影明星,林子轩只是一笔带过,有些报纸甚至认为林子轩是美国人,或者把他的名字写错。
但也有专业和负责的媒体,详细介绍了林子轩的作品。
好莱坞电影已经有了向全世界倾销的趋势,《乱世佳人》在欧洲受到热烈欢迎。
这种投资数百万的大制作在这个年代并不多见,而且还是彩色有声电影,就好像是后世的《泰坦尼克号》一样,横扫整个欧洲。
林子轩在英国的知名度最高,《蝇王》的热潮刚过,《乱世佳人》再度来袭。
英国和美国都是英语系国家,对这部电影毫无抵抗力。
就这样,林子轩的名字跟着电影在欧洲各国游逛了一圈,混了个脸熟。
这时候,胡拾就在伦敦,到影院观看了《乱世佳人》,受到不小的震动。
一个是美国电影的拍摄技术,另一个就是林子轩在西方的影响力,英国学者在交谈中提到中国,往往会提到林子轩。
他们认为林子轩就是中国文化界的代表。
等胡拾数日后到了法国,发现法国的情况差不多。
不少中国留学生都以林子轩为骄傲,他们可以告诉法国人,这部你们喜欢看的电影的原著作者是中国人。
这和林子轩上次在法国给留学生捐了一笔钱也有关系。
对此胡拾颇为感慨,什么时候中国电影也能有这种影响力就好了。
或许还是要靠林子轩才行,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胡拾对那位学弟愈发的刮目相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