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解决粮产不足区域的口粮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为了保障阴山集市的安全,申隆部也会探索阴山地形,在合适处修建小型要塞,安排几十到一百不等的兵力值守。
这种类似任务,早在几年前的夏阳、郃阳北边的梁山,上郡、西河周边山区,做过数次。此时自然是轻车熟路,具体的建城、贸易、值守、均衡发展都不在话下。
云中郡北边也是拓拔鲜卑,再往北就是生活在北海南部,也就是贝加尔湖一带的北丁零人。
丁零人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主要生活在贝加尔湖至西域地区。
东汉时期,丁零人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
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从建武年间就到了河西走廊一带游牧。
历史上两晋南北朝时,北丁零继续南迁,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淝水之战以后,丁零人翟辽在黎阳还建立了短暂的翟魏政权。此后在隋唐时期也以铁勒的名称,留下了诸多痕迹。
现在北丁零人时常前往河套一带贸易,他们时常居住在特征明显的厚毡帐,且普遍使用高轮大车,拉着货物、帐篷往来南北放牧、贸易。
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车,是因为原驻牧地草茂而高,积雪深厚,而且多沼泽。在这种地区使用高轮大车,可以减少阻力,顺利通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较为富庶,又最为遥远的云中郡,战略经济地位显得非常重要。
云中郡大部位于黄河以北,此地多是大平原,区域水草丰美、河流较多,可以综合发展农牧业。
郡治云中城位于中心区域,再往东北方向的北舆县,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市。除了几个县城以外,目前多是部落聚族分部各地,汉人已经基本流亡。
北边的阴山山脉,有很多南北向的山峰。山南紧紧挨着云中郡,山北部寒冷风大,完全是拓拔等各部鲜卑人控制的区域。
朔方、五原、云中等郡已经做好了基本布置,而阴山东侧的雁门、定襄则有一些麻烦。
后世的定襄、雁门地区干旱少雨,植被薄弱,人口众多,环境恶劣,土地开垦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清澈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黄河。
定襄、雁门以及上郡成了千沟万壑,已被雨水冲刷的支离破碎。
此地后世被称为黄土高原,从东向西黄土层逐渐加厚,颗粒也越大,并州东部的太行山阻挡了西北风,黄土搬运到此停止。
也就是说并州是黄土高原的末端,土壤细腻,适合作物生长。上郡以西的西凉也有很厚的黄土层,但颗粒大、粗糙。
黄土是外来土,是数亿年的西北风从新疆、中亚搬运来的,黄土下面的黏土才是本地土,但因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岩石分化很慢,黏土层很薄,但隔水性很好。
此地打井不见黏土不见水,黄土没有隔水性,几十米深的井是普遍的,只有低洼处才有浅层水。
汉末的定襄、雁门与现在大不相同,低矮的丘陵、小山长满了茂密的杂树,大山长满了松柏、桦树,低洼处到处是参天大树。
就连坡地也是荆棘丛生,野生的桃树、杏树所处可见。河流纵横,溪流遍布,多有鹿群鸟类,资源丰富。
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人口稀少,只有河流两岸、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一些坞堡形式的村落,或地主、大户为主、或以家族为单位群居,也有几大家族合村居住。
这样在匈奴、鲜卑、乌桓、土匪小股游骑春冬季劫掠时有一些自保的能力,遇到大批敌寇只能逃进山里躲避,村舍被烧、牲畜被抢是常有的事。
这里的居民过着半农办牧的生活,平原人烟稀少,许多人逃到山里居住,或寄住地主、土豪的坞堡,在周围耕种、狩猎,向主家交保护费,从而求得生存。
统治定襄、雁门的郭缊和乌桓、鲜卑有着互不侵犯的默契,但局部的冲突时有发生,更不能对少数民族个人行为控制,郭蕴也只能控制县城及较大的城镇安全,那些村落是鞭长莫及的。
这一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原因,粟麦两年三熟较难实现。但可以大面积种植苜蓿,此物非常耐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并作为蔬菜和牲畜的饲料。
在普通的郡县推广种植苜蓿,会因为粮食在这个时代远比苜蓿宝贵而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童远打造的屯田就不一样了。
一些不适合种粮,或者拼命种粮也无法达到童远配给标准的区域,靠自己种粮肯定无法达到要求。无法达到要求,就无法保障战力、训练和其他配套。
童远是怎么处理的呢?
太原、延安两郡以南区域,一般附近都有其他实行屯田的县乡产粮较多,直接就近运输,按照配额即可。
较远区域,童远则非常巧妙地利用整体粮食库存优势,专门在某一区域春夏两季受粮,秋季再从靠近需要粮食的屯田的区域购进粮食。
举例来说,平城等地的屯田发展畜牧、种植苜蓿,并且有较多人稍频繁参与工程建设和军事训练。本地种植肯定不够每月一石粮草,更不用说屯田军的一石半。
这时候,每年春夏新西凉军就会在太原郡销售粮食,即赚了些钱,又充实了太原区域流通的粮食。到了秋天粮价下降,流通充沛,新西凉军就会在雁门南部从太原区域大量收购粮食。
这些粮食用来供给雁门郡北部平城等地军屯民屯从事工程和军事。而且购入价格肯定比春夏季售出时要低一些,最不济也是收支相抵。
这一招实际上是常平仓的具体灵活化使用。
常平仓一般是官府设立,用于应对春夏两季青黄不接,粮价飞涨。所以秋季低价收入,春夏再以低于市场价格贩卖,缓解百姓之急。该措施一度成为常设,后来因为变相成为盘剥百姓,而渐渐停止。
此时,童远没有简单粗暴地全面推行,而是在屯田这个基层力量最强,外人无法插手腐败的体系中灵活实行。
为了保障阴山集市的安全,申隆部也会探索阴山地形,在合适处修建小型要塞,安排几十到一百不等的兵力值守。
这种类似任务,早在几年前的夏阳、郃阳北边的梁山,上郡、西河周边山区,做过数次。此时自然是轻车熟路,具体的建城、贸易、值守、均衡发展都不在话下。
云中郡北边也是拓拔鲜卑,再往北就是生活在北海南部,也就是贝加尔湖一带的北丁零人。
丁零人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主要生活在贝加尔湖至西域地区。
东汉时期,丁零人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
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从建武年间就到了河西走廊一带游牧。
历史上两晋南北朝时,北丁零继续南迁,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淝水之战以后,丁零人翟辽在黎阳还建立了短暂的翟魏政权。此后在隋唐时期也以铁勒的名称,留下了诸多痕迹。
现在北丁零人时常前往河套一带贸易,他们时常居住在特征明显的厚毡帐,且普遍使用高轮大车,拉着货物、帐篷往来南北放牧、贸易。
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车,是因为原驻牧地草茂而高,积雪深厚,而且多沼泽。在这种地区使用高轮大车,可以减少阻力,顺利通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较为富庶,又最为遥远的云中郡,战略经济地位显得非常重要。
云中郡大部位于黄河以北,此地多是大平原,区域水草丰美、河流较多,可以综合发展农牧业。
郡治云中城位于中心区域,再往东北方向的北舆县,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市。除了几个县城以外,目前多是部落聚族分部各地,汉人已经基本流亡。
北边的阴山山脉,有很多南北向的山峰。山南紧紧挨着云中郡,山北部寒冷风大,完全是拓拔等各部鲜卑人控制的区域。
朔方、五原、云中等郡已经做好了基本布置,而阴山东侧的雁门、定襄则有一些麻烦。
后世的定襄、雁门地区干旱少雨,植被薄弱,人口众多,环境恶劣,土地开垦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清澈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黄河。
定襄、雁门以及上郡成了千沟万壑,已被雨水冲刷的支离破碎。
此地后世被称为黄土高原,从东向西黄土层逐渐加厚,颗粒也越大,并州东部的太行山阻挡了西北风,黄土搬运到此停止。
也就是说并州是黄土高原的末端,土壤细腻,适合作物生长。上郡以西的西凉也有很厚的黄土层,但颗粒大、粗糙。
黄土是外来土,是数亿年的西北风从新疆、中亚搬运来的,黄土下面的黏土才是本地土,但因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岩石分化很慢,黏土层很薄,但隔水性很好。
此地打井不见黏土不见水,黄土没有隔水性,几十米深的井是普遍的,只有低洼处才有浅层水。
汉末的定襄、雁门与现在大不相同,低矮的丘陵、小山长满了茂密的杂树,大山长满了松柏、桦树,低洼处到处是参天大树。
就连坡地也是荆棘丛生,野生的桃树、杏树所处可见。河流纵横,溪流遍布,多有鹿群鸟类,资源丰富。
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人口稀少,只有河流两岸、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一些坞堡形式的村落,或地主、大户为主、或以家族为单位群居,也有几大家族合村居住。
这样在匈奴、鲜卑、乌桓、土匪小股游骑春冬季劫掠时有一些自保的能力,遇到大批敌寇只能逃进山里躲避,村舍被烧、牲畜被抢是常有的事。
这里的居民过着半农办牧的生活,平原人烟稀少,许多人逃到山里居住,或寄住地主、土豪的坞堡,在周围耕种、狩猎,向主家交保护费,从而求得生存。
统治定襄、雁门的郭缊和乌桓、鲜卑有着互不侵犯的默契,但局部的冲突时有发生,更不能对少数民族个人行为控制,郭蕴也只能控制县城及较大的城镇安全,那些村落是鞭长莫及的。
这一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原因,粟麦两年三熟较难实现。但可以大面积种植苜蓿,此物非常耐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并作为蔬菜和牲畜的饲料。
在普通的郡县推广种植苜蓿,会因为粮食在这个时代远比苜蓿宝贵而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童远打造的屯田就不一样了。
一些不适合种粮,或者拼命种粮也无法达到童远配给标准的区域,靠自己种粮肯定无法达到要求。无法达到要求,就无法保障战力、训练和其他配套。
童远是怎么处理的呢?
太原、延安两郡以南区域,一般附近都有其他实行屯田的县乡产粮较多,直接就近运输,按照配额即可。
较远区域,童远则非常巧妙地利用整体粮食库存优势,专门在某一区域春夏两季受粮,秋季再从靠近需要粮食的屯田的区域购进粮食。
举例来说,平城等地的屯田发展畜牧、种植苜蓿,并且有较多人稍频繁参与工程建设和军事训练。本地种植肯定不够每月一石粮草,更不用说屯田军的一石半。
这时候,每年春夏新西凉军就会在太原郡销售粮食,即赚了些钱,又充实了太原区域流通的粮食。到了秋天粮价下降,流通充沛,新西凉军就会在雁门南部从太原区域大量收购粮食。
这些粮食用来供给雁门郡北部平城等地军屯民屯从事工程和军事。而且购入价格肯定比春夏季售出时要低一些,最不济也是收支相抵。
这一招实际上是常平仓的具体灵活化使用。
常平仓一般是官府设立,用于应对春夏两季青黄不接,粮价飞涨。所以秋季低价收入,春夏再以低于市场价格贩卖,缓解百姓之急。该措施一度成为常设,后来因为变相成为盘剥百姓,而渐渐停止。
此时,童远没有简单粗暴地全面推行,而是在屯田这个基层力量最强,外人无法插手腐败的体系中灵活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