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发宝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遥远区域的屯田人口并不十分庞大,不会出现市场供给不上,核心区域必须出售过多粮食的本末倒置情况。所以并州北部各军屯民屯,建设比较顺利。
同样因为水源不那么充足,植被不宜一次性消耗太大,所以大规模养牛也受到限制。
不便大规模养牛,但可以大规模养另外一种牲畜,那就是驴。
驴在农业方面的帮助弱于牛,但在军事用途上更为广泛。呈规模化以后,甚至可以组建一支大规模运输队伍。
由于驴在山地丘陵行走方便,并且吃苦耐劳速度不慢,这支运输大队可以支持北方各地形作战。
童远的建议只是一个大致规划方向,各军屯民屯县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不过到了战时,各地驴子骡子统一集中到军屯,组成驴骡马运输大队。
这算是他占有河套等地以后的天然优势,除了骑兵,这支驴子为主的运输大队将对他以后作战起到很大帮助。
并州北部已经安排妥当,原本属于太原诸家管理的雁门郡则承担着更重要的军事职能。
尤其是雁门郡东北端的平城,雁门郡最北端的平城、强阴两县,周遭多是复杂的丘陵与沟壑,要想越过一段看似只有数里的丘陵,有时要围着它绕上好几圈,才能继续前进。
平城是后世的大同,也是当年汉高祖大军被匈奴冒顿包围的地方。
在东汉末年,此地早就脱离了控制。不过汉人数量倒是不少。
除了路途遥远不便于逃亡的本地人以外,还有许多因为中原战乱,不得不向北逃亡至此的人。
还有一些之前被胡人掳掠,侥幸逃出后聚集在此,形成山寨自保。
这些山寨与逃民的聚落人口不多,但武德充沛、热于经商。
他们生活在此经营了数条较隐蔽的数条商路。
其中几条商路倒是常年有人通行,只是大部分处于沟壑之中,没有两侧的控制权,这些路也敢能供民间使用。
新西凉军将这些原有山寨、聚落和商路修缮翻新,部分吸纳入屯田和四海商帮。
以平城为核心,雁门北部各县安排了一万屯田,然后开始巡查。
童远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平城是个大盆地,与南部东西向大川相连,有一条大河由西向东转向东北,进入平城南部向东奔腾而去,这就是后世的桑干河。
他去过此地,此时的尚干河宽有数里,后世那条只有几十米宽的桑干河与此时相比只能算小溪。
河水有几百里长几乎是水平流动,两岸低洼处形成的大小胡泊无数,四周芦苇丛生,渔船星星点点。
外围靠近芦苇地方有整齐的农田,四周有沟渠,可浇水可排水,田里种有一种一种象稗子草的作物,当地人叫稗子。
这里的湿地水位高,含碱量大,其他作物不易生长,稗子适合,只要把田里灌满水,地里的碱随水渗入地下,或随水排走,稗子就可以正常生长了,其他作物灌水后就枯死了。
只要地面上出现了碱,就用水灌,直到收获前保持地面干燥,以便收割。
童远还发现在碱地适合种甜菜,根可熬糖,叶可食用,也可喂猪。再远一些的地可中杂粮,也可种小麦,方便引水灌溉。
这样这里的种植非常多样化,苜蓿、稗子、甜菜、粟麦等都有种植。
各作物时节不同、地形不同、功能也各有差异,搭配种植既可以避免某一时段忙不过来,也可以在生活上作为一种丰富和补充。
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尝试,如果效果好,会在其他地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推广。
另外,平城也是周边的山区,严格执行保护植被,尤其是建筑和燃料,尽可能使用较少木材。
定襄、雁门地处阴山余脉灰腾梁南部几百里,灰腾梁低矮,挡不住西伯利亚的寒流,冬季寒冷,普通木结构房屋防寒较差,且多以烧材取暖,大量木材用于盖房、燃料,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
如果放任自由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引起整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改变,最后又变成荒漠地带,那就必须从中原转运粮食物资,然后恶性循环......
这是童远不愿看到的,所以立刻执行了保护树木、灌木等植被的命令。
相比于命令,自下而上的意识更为持久有效。
一些用过碳石、体验过这种本地著名特产的屯民起了带头作用,一些多年苦于风沙的流民成了重点发动对象。
军屯又有政教体系,基层影响力当世无双。这样一场基层为主的保护植被,合理开发荒地的运动发动起来。
一些新吸纳的本地屯民,自发地在黄土山坡上打洞建房,虽然这种房子十分简陋,但还是让童远想起了一样很适合这里的建筑,那就是窑洞。
童远见过后世的窑洞,在屯民目前基础上画出改进草图,找了几个造桥有经验的石匠研究用泥丕代替石料砌筑拱形窑洞,很快有了方法。
几个月后一派窑洞建成了,深受当地居民的称赞,成本低,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不久许多人开始仿效。
知道了碳石,也就是煤炭优点的众人,又在平城寻找这种资源。
按照之前记载,南边的河东郡和太原郡有煤炭资源,而地广人稀的雁门没经过认真探查,不知道有没有煤炭。
童远听了嘿嘿一笑,平城要是没有,那天下就没煤了。
山西大同当然不会没有煤炭啦,不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实在是太大的浪费。
在他的建议下,屯民很快找到了大片煤田,甚至还是大片露天的。
这个地方是雁门郡马邑县,属于屯田与普通小农经济混合的区域。
这个大煤田当然被牢牢控制在屯田系统手中,这样也就是新西凉军所有。
发现了马邑县露天煤田后,童远又让申隆御岭部有经验的人,四处探寻找煤矿,后续又找出三四座之多。
至于如何开采,修建煤矿通往大路的道路,备好拉煤的马车、驴车,将煤送到屯田系统,另外向外销售等不在话下。
遥远区域的屯田人口并不十分庞大,不会出现市场供给不上,核心区域必须出售过多粮食的本末倒置情况。所以并州北部各军屯民屯,建设比较顺利。
同样因为水源不那么充足,植被不宜一次性消耗太大,所以大规模养牛也受到限制。
不便大规模养牛,但可以大规模养另外一种牲畜,那就是驴。
驴在农业方面的帮助弱于牛,但在军事用途上更为广泛。呈规模化以后,甚至可以组建一支大规模运输队伍。
由于驴在山地丘陵行走方便,并且吃苦耐劳速度不慢,这支运输大队可以支持北方各地形作战。
童远的建议只是一个大致规划方向,各军屯民屯县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不过到了战时,各地驴子骡子统一集中到军屯,组成驴骡马运输大队。
这算是他占有河套等地以后的天然优势,除了骑兵,这支驴子为主的运输大队将对他以后作战起到很大帮助。
并州北部已经安排妥当,原本属于太原诸家管理的雁门郡则承担着更重要的军事职能。
尤其是雁门郡东北端的平城,雁门郡最北端的平城、强阴两县,周遭多是复杂的丘陵与沟壑,要想越过一段看似只有数里的丘陵,有时要围着它绕上好几圈,才能继续前进。
平城是后世的大同,也是当年汉高祖大军被匈奴冒顿包围的地方。
在东汉末年,此地早就脱离了控制。不过汉人数量倒是不少。
除了路途遥远不便于逃亡的本地人以外,还有许多因为中原战乱,不得不向北逃亡至此的人。
还有一些之前被胡人掳掠,侥幸逃出后聚集在此,形成山寨自保。
这些山寨与逃民的聚落人口不多,但武德充沛、热于经商。
他们生活在此经营了数条较隐蔽的数条商路。
其中几条商路倒是常年有人通行,只是大部分处于沟壑之中,没有两侧的控制权,这些路也敢能供民间使用。
新西凉军将这些原有山寨、聚落和商路修缮翻新,部分吸纳入屯田和四海商帮。
以平城为核心,雁门北部各县安排了一万屯田,然后开始巡查。
童远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平城是个大盆地,与南部东西向大川相连,有一条大河由西向东转向东北,进入平城南部向东奔腾而去,这就是后世的桑干河。
他去过此地,此时的尚干河宽有数里,后世那条只有几十米宽的桑干河与此时相比只能算小溪。
河水有几百里长几乎是水平流动,两岸低洼处形成的大小胡泊无数,四周芦苇丛生,渔船星星点点。
外围靠近芦苇地方有整齐的农田,四周有沟渠,可浇水可排水,田里种有一种一种象稗子草的作物,当地人叫稗子。
这里的湿地水位高,含碱量大,其他作物不易生长,稗子适合,只要把田里灌满水,地里的碱随水渗入地下,或随水排走,稗子就可以正常生长了,其他作物灌水后就枯死了。
只要地面上出现了碱,就用水灌,直到收获前保持地面干燥,以便收割。
童远还发现在碱地适合种甜菜,根可熬糖,叶可食用,也可喂猪。再远一些的地可中杂粮,也可种小麦,方便引水灌溉。
这样这里的种植非常多样化,苜蓿、稗子、甜菜、粟麦等都有种植。
各作物时节不同、地形不同、功能也各有差异,搭配种植既可以避免某一时段忙不过来,也可以在生活上作为一种丰富和补充。
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尝试,如果效果好,会在其他地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推广。
另外,平城也是周边的山区,严格执行保护植被,尤其是建筑和燃料,尽可能使用较少木材。
定襄、雁门地处阴山余脉灰腾梁南部几百里,灰腾梁低矮,挡不住西伯利亚的寒流,冬季寒冷,普通木结构房屋防寒较差,且多以烧材取暖,大量木材用于盖房、燃料,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
如果放任自由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引起整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改变,最后又变成荒漠地带,那就必须从中原转运粮食物资,然后恶性循环......
这是童远不愿看到的,所以立刻执行了保护树木、灌木等植被的命令。
相比于命令,自下而上的意识更为持久有效。
一些用过碳石、体验过这种本地著名特产的屯民起了带头作用,一些多年苦于风沙的流民成了重点发动对象。
军屯又有政教体系,基层影响力当世无双。这样一场基层为主的保护植被,合理开发荒地的运动发动起来。
一些新吸纳的本地屯民,自发地在黄土山坡上打洞建房,虽然这种房子十分简陋,但还是让童远想起了一样很适合这里的建筑,那就是窑洞。
童远见过后世的窑洞,在屯民目前基础上画出改进草图,找了几个造桥有经验的石匠研究用泥丕代替石料砌筑拱形窑洞,很快有了方法。
几个月后一派窑洞建成了,深受当地居民的称赞,成本低,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不久许多人开始仿效。
知道了碳石,也就是煤炭优点的众人,又在平城寻找这种资源。
按照之前记载,南边的河东郡和太原郡有煤炭资源,而地广人稀的雁门没经过认真探查,不知道有没有煤炭。
童远听了嘿嘿一笑,平城要是没有,那天下就没煤了。
山西大同当然不会没有煤炭啦,不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实在是太大的浪费。
在他的建议下,屯民很快找到了大片煤田,甚至还是大片露天的。
这个地方是雁门郡马邑县,属于屯田与普通小农经济混合的区域。
这个大煤田当然被牢牢控制在屯田系统手中,这样也就是新西凉军所有。
发现了马邑县露天煤田后,童远又让申隆御岭部有经验的人,四处探寻找煤矿,后续又找出三四座之多。
至于如何开采,修建煤矿通往大路的道路,备好拉煤的马车、驴车,将煤送到屯田系统,另外向外销售等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