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文人士子齐从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彦在书院内作歌一曲,引得书院内诸多学子心中一片共鸣,纷纷欲投笔从戎,从军报国。
王朝聘在听完王彦唱第一段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与王介之相视苦笑,或许他们很快就无徒可授矣。
古语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寒窗苦读,本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考取功名,报效朝廷。
如今胡虏南侵,家国危亡,他们弃文从武,有何不可呢?
王彦位居楚国公,官居极品,学子投到他的麾下,远比在书院中读书,然后再走一步一步的科举之路,要更加容易进入官场,实现抱负,所以王朝聘与王介之都没有出言阻止。
古人尊师重教,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于中堂,《国语》有云,“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所以,师生关系,乃是最为可靠的关系之一。
王彦位居高位,掌握一方,但其毕竟为官之日上短,身边缺乏心腹人才,王朝聘同王介之乃在座两百名学子的恩师,他们两人因为年岁的关系,不能辅助王彦,但这两百名弟子却可以成为王彦值得信奈的一大助力。
离开衡阳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有近一百八十人相随,正好于王氏的二十名子弟编在一起。
这些学子,对于王彦来说,可是难得的人才,明时武人地位不高,能识文断字的简直是凤毛菱角,而现在军中许多事物都需要文士来处理。
如操炮之事,如后勤管理又如军功赏罚,都需要文人,所以现在有这样一群文人士子的加入,对王彦而言,却可以使得许多工作,更容易胜任起来。
对于这批士子,王彦决定好好培养,但邝露与武院都留在广州,并没有随王彦出征,所以他便只有先将这两百名士子编为亲卫,留在身边亲自教导。
因为学子之事,王彦在衡阳多留了一日,于二十八日才启程北上。
自衡阳往长沙的路上,因为有湘水之便,王彦便弃马上船,顺江而下。
这时立于他身边的谢旷终于有了机会,他向王彦作揖一礼后,诚恳道:“国公,在下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本注视着湘水两岸的风采,闻语不由回过头来,他这几日与谢旷相谈甚多,自然知道他的一些想法,“道武可是想要从军?”
谢旷微微一愣,随即一抱拳,“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却沉吟片刻后才道:“道武乃谢文正公之孙,世代书香,又有举人功名在身,只需在为本督幕僚期间,积累一些经验,不需几年就可为封疆之吏,而此时从军,却要为士林之人不耻,而且还要历经战阵凶险,尚不知前途何在,道武觉得值否?”
大明重文轻武之风由来日久,文臣地位远高于武将,虽说如今已是乱世,但观念的转变,却要一定时间,而且王彦确实看到了谢旷的才华,准备将他培养成管理地方的人才,所以将心中想法说了出来,希望他能看清自己的选择,走一条稳妥的道路。
谢旷闻语后,却没有动摇,显然这几日已经仔细权衡过得失,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国公爷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但在下已经决定弃文从武,在沙场上报效大明。”
王彦显然也料到了他的回答,因而并不感到惊讶,而是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他问道:“道武能告知本督,你心中的想法吗?”
谢旷见此,先是一喜,而后答道:“天下间能治理地方的文臣多的是,但能够带兵打仗的儒将却少之又少。此国家危亡之际,正须武将扫平天下之时,而国朝历来重文轻武,使得军中吸引不到人才,军队难有战力。今我以举人之身,投身军中,除了能亲手杀虏之外,便想给世人看看,从军并非什么贱业,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军中,从而使武人的地位上升,使军队更有战力。”
大明朝一向以文统武,正二品的袁崇焕矫杀位居武将极品的毛文龙,就能不报朝廷,将堂堂的江东大帅直接杀害,这其中除了袁崇焕的个人原因之外,武将地位受文官压制,也是一个方面。
如今乱世降临,武将地位必然有所提升,王彦对此也多有思考,他希望武将的地位提升,但却不希望他们都成为江北四镇与左良玉、郑芝龙那样,仅仅是因为靠着手中的兵力,要挟朝廷,来提高他们个人的地位。
这样的提升,对大明朝毫无意义,甚至会使朝廷受武将胁迫,无法统一大局,对抗清廷。
王彦希望的提升,是整个社会对军队的认可,从而慢慢改变军队和武人的地位,他要的是尊重,而不是百姓对官军的恐惧。
这时他听完谢旷之语,心中不禁一阵思索,“道武之言,让本督有豁然开朗之感。以贵人操贱业,从而慢慢改变世人对军队的感观,此法甚为可行也!如果军中多些知大义的儒将,那如刘良佐、刘泽清等临阵倒戈之辈,也必然减少。”
谢旷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百姓眼中高高在上的存在,是文曲星转世的贵人,但这样的贵人现在都从军了,那百姓对军队的看法,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王彦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贵人操贱业?”谢旷闻王彦之语,不禁微微点头,“国公大人之言甚为有理,其实在下之所以从军,也是看到国公大人以士大夫之身,亲上疆场,为在下做出了表率。”
王彦笑道:“好!既然如此,那就让我等士人,来改变世人对军队的看法吧!现在这两百学子,正好缺个统领,不知道武可愿领之。”
谢旷肃然抱拳,“敢不从命!”
“哈哈~”王彦与谢旷不禁相视而笑,但这时船头的戴之藩却忽然回头呼道:“国公,前面就是长沙了。”
(感谢殊战之伤,书山擒攀蹬,枯港ii,3281等书友的支持,感谢shyion的支持,对于角色,我就自行发挥了。)
王彦在书院内作歌一曲,引得书院内诸多学子心中一片共鸣,纷纷欲投笔从戎,从军报国。
王朝聘在听完王彦唱第一段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与王介之相视苦笑,或许他们很快就无徒可授矣。
古语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寒窗苦读,本就是为了将来能够考取功名,报效朝廷。
如今胡虏南侵,家国危亡,他们弃文从武,有何不可呢?
王彦位居楚国公,官居极品,学子投到他的麾下,远比在书院中读书,然后再走一步一步的科举之路,要更加容易进入官场,实现抱负,所以王朝聘与王介之都没有出言阻止。
古人尊师重教,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奉于中堂,《国语》有云,“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所以,师生关系,乃是最为可靠的关系之一。
王彦位居高位,掌握一方,但其毕竟为官之日上短,身边缺乏心腹人才,王朝聘同王介之乃在座两百名学子的恩师,他们两人因为年岁的关系,不能辅助王彦,但这两百名弟子却可以成为王彦值得信奈的一大助力。
离开衡阳时,书院中两百名学子,有近一百八十人相随,正好于王氏的二十名子弟编在一起。
这些学子,对于王彦来说,可是难得的人才,明时武人地位不高,能识文断字的简直是凤毛菱角,而现在军中许多事物都需要文士来处理。
如操炮之事,如后勤管理又如军功赏罚,都需要文人,所以现在有这样一群文人士子的加入,对王彦而言,却可以使得许多工作,更容易胜任起来。
对于这批士子,王彦决定好好培养,但邝露与武院都留在广州,并没有随王彦出征,所以他便只有先将这两百名士子编为亲卫,留在身边亲自教导。
因为学子之事,王彦在衡阳多留了一日,于二十八日才启程北上。
自衡阳往长沙的路上,因为有湘水之便,王彦便弃马上船,顺江而下。
这时立于他身边的谢旷终于有了机会,他向王彦作揖一礼后,诚恳道:“国公,在下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本注视着湘水两岸的风采,闻语不由回过头来,他这几日与谢旷相谈甚多,自然知道他的一些想法,“道武可是想要从军?”
谢旷微微一愣,随即一抱拳,“还望国公成全。”
王彦却沉吟片刻后才道:“道武乃谢文正公之孙,世代书香,又有举人功名在身,只需在为本督幕僚期间,积累一些经验,不需几年就可为封疆之吏,而此时从军,却要为士林之人不耻,而且还要历经战阵凶险,尚不知前途何在,道武觉得值否?”
大明重文轻武之风由来日久,文臣地位远高于武将,虽说如今已是乱世,但观念的转变,却要一定时间,而且王彦确实看到了谢旷的才华,准备将他培养成管理地方的人才,所以将心中想法说了出来,希望他能看清自己的选择,走一条稳妥的道路。
谢旷闻语后,却没有动摇,显然这几日已经仔细权衡过得失,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国公爷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但在下已经决定弃文从武,在沙场上报效大明。”
王彦显然也料到了他的回答,因而并不感到惊讶,而是点了点头,然后看着他问道:“道武能告知本督,你心中的想法吗?”
谢旷见此,先是一喜,而后答道:“天下间能治理地方的文臣多的是,但能够带兵打仗的儒将却少之又少。此国家危亡之际,正须武将扫平天下之时,而国朝历来重文轻武,使得军中吸引不到人才,军队难有战力。今我以举人之身,投身军中,除了能亲手杀虏之外,便想给世人看看,从军并非什么贱业,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军中,从而使武人的地位上升,使军队更有战力。”
大明朝一向以文统武,正二品的袁崇焕矫杀位居武将极品的毛文龙,就能不报朝廷,将堂堂的江东大帅直接杀害,这其中除了袁崇焕的个人原因之外,武将地位受文官压制,也是一个方面。
如今乱世降临,武将地位必然有所提升,王彦对此也多有思考,他希望武将的地位提升,但却不希望他们都成为江北四镇与左良玉、郑芝龙那样,仅仅是因为靠着手中的兵力,要挟朝廷,来提高他们个人的地位。
这样的提升,对大明朝毫无意义,甚至会使朝廷受武将胁迫,无法统一大局,对抗清廷。
王彦希望的提升,是整个社会对军队的认可,从而慢慢改变军队和武人的地位,他要的是尊重,而不是百姓对官军的恐惧。
这时他听完谢旷之语,心中不禁一阵思索,“道武之言,让本督有豁然开朗之感。以贵人操贱业,从而慢慢改变世人对军队的感观,此法甚为可行也!如果军中多些知大义的儒将,那如刘良佐、刘泽清等临阵倒戈之辈,也必然减少。”
谢旷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百姓眼中高高在上的存在,是文曲星转世的贵人,但这样的贵人现在都从军了,那百姓对军队的看法,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王彦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贵人操贱业?”谢旷闻王彦之语,不禁微微点头,“国公大人之言甚为有理,其实在下之所以从军,也是看到国公大人以士大夫之身,亲上疆场,为在下做出了表率。”
王彦笑道:“好!既然如此,那就让我等士人,来改变世人对军队的看法吧!现在这两百学子,正好缺个统领,不知道武可愿领之。”
谢旷肃然抱拳,“敢不从命!”
“哈哈~”王彦与谢旷不禁相视而笑,但这时船头的戴之藩却忽然回头呼道:“国公,前面就是长沙了。”
(感谢殊战之伤,书山擒攀蹬,枯港ii,3281等书友的支持,感谢shyion的支持,对于角色,我就自行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