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军队怪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要说抢好处这东西,最能激发人的潜力,原先各地的那些老爷兵们,得到命令不得不上战场,首先在开拔上就百般刁难推脱,什么开拔费烧埋费,伤病费,各种费,林林总总,只要你差了一点,就绝不挪窝。
等一切都满足了,不得不开拔启程,那速度堪比蜗牛,恨不得走他个地老天荒,而如果每天要走三十里那绝对是为了赶下一场的饭食,因为大明朝的规矩是,军队沿途的开销粮饷都由所经过的州县负责,你走过了头,他们不管,你没到达地方,他们也不管。想当初京畿之战时候,山西的救援大军就是这样,被三日五调,连续饿了五天,结果军队哗变一哄而散,因此还搭进去一个山西巡抚,一个山西总兵。
但这次情况却大不相同,不管是哪里出发的队伍,只要一接到盼星星盼月亮发下来的调令,立刻丢掉所有的破烂,火烧屁股一样往北跑,每日五十里的路程绝对不在话下,有时候每日达到了100里破纪录的行军距离,而且还没有叫苦抱怨的,沿途这些兵痞们也没有心思去骚扰各个州县,让整个大明的百姓简直就不适应了。难道整个大明的军队突然间都脱胎换骨了吗?都瞬间成了人民子弟兵了吗?
潘健行,也是这些老爷兵里一支队伍,他是河北的驻军,却堂皇的拿着南直隶(南京)兵部的调令,理直气壮的向辽西赶。
而这支军队的新任千户潘健行,是吏部左侍郎的儿子,原本就是一个地痞流氓,读书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苦差事,打架斗殴不务正业,可是愁怀了他老爹。
在大明,卖官鬻爵这时候大家都在做,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想做个文官,那是难上加难,因为大明养士三百年,文声鼎盛,每年科考进士的士子如过江之鲤鱼,那是乌央乌央的,那真是做到了秀才多如狗,举人满街走,在南方,一个家族要是没有两个三个举人进士及第,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这些千辛万苦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做官出仕,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吗。
但那个时代可不像这个时代,现在往好了说叫社会职能越分越细,其实就是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了安排子女当官,一天时间就能给你鼓捣出来一个什么局,最不济还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办公室,指挥部,将子女名正言顺的弄个正科副处干干呢。
那时候不行,机构就那么点机构,员额就那么点员额,绝对不能超出。
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大明虽然施行的虚君制度,但这个制度不完善也不彻底,皇上对官吏的任命可是抓的紧紧的,不管是吏部内阁选什么官,哪怕是一个小小县丞,也必须皇帝同意,就比如大明的万历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什么意思?就是说,大明朝许多官职没有人做,让政府几乎停摆,不是不做,而是皇帝不批做不了。
一面是官位稀缺,一面是文人塞途,因此想要及第进举之后能当上官,那你得等,于是,即便身为吏部左侍郎的要职,也不敢冒被无数眼红的人盯着的风险,将一个连童生都不是的儿子弄上一个文官当当,只能在顺天府挂个小吏的名目,这属于自收自支的范畴。
文官难当,武将好做,但在那个严重的重文轻武的年代,大家宁可在家赋闲也绝对不做那羞耻的职业。
但这次不同了,这次是去辽西,于是,他的老子趁着这次机会,为他谋求了一个武官的行当,直接做了千户,然后恳请南京兵部给他颁发了一份调令,直接划归了复辽军的序列,希望能在吕汉强的手下获得一份军功,然后升迁转职,毕竟老子是吏部的官,只要军功到手,由武将转文官那不还跟玩儿似的吗?这样就有了晋身仕途的机会,就可以光宗耀祖了。
而这个潘建行带来的1000多足额的士兵,出身几乎全是潘家的宗族子弟,还有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更有是家里的佃户奴仆,反正一个个都眼睛血红的,准备在吕汉强的手下捞出军功,然后荣华富贵的过下半辈子。
潘健行的队伍不但有兵员,而且还带了奶妈婆子小妾,更是莺莺燕燕一路欢歌笑语。
在出发前,这位东林左侍郎,在密室里,很是和自己的这个即将走到吕汉强身边的儿子,耳提面命了一番,于是带着升官发财捞军功憧憬,带着东林不可告人的艰巨使命,潘建行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启程了。
这样一路紧赶慢赶,在路上又汇集了五支赶奔辽西的大军,互相通报下来,竟然都是年兄年弟,什么侍郎的儿子,尚书的孙子,某位知府大人的兄弟,竟然还有一个走路都东摇西晃,站着都要丫鬟搀扶的,年近七旬的老人,细细一盘查下来,这家伙竟然是某个小巡府的老爹,也想替儿子上阵杀敌,也想赚取军功为死后哀荣。
不过大家都见怪不怪,也都知道去了,不过是拿军饷享福领军功去了,因此六路人马合为一路,当然吏部最大,这支人马就共推潘建行做了头头,于是这浩浩荡荡的大军逶迤东来,直接杀奔了山海关。
兵过山海关的时候,孙承宗就坐在城头上,一脸愤怒的看着这不成队伍的旅游大军,不断的用拳头敲打着城垛口,一阵阵悲哀凄凉涌上心头,但却又无可奈何。
等潘健行一路上飞也似的跑到辽西行辕的时候,整个队伍已经累得跟狗似的。
一进北镇,潘建行带着其他五个军头,立刻拿着兵部的调令直接冲进了吕汉强的行辕,这时候吕汉强正在堆积如山的案牍后面,奋笔疾书,手下诸将文武,进进出出,忙的是热火朝天。
结果这个潘健行也不参见,直接大大咧咧的将兵部的调令摔在了吕汉强的桌子上,然后毫不客气地拉过一把椅子来,歪着身子坐在那上面,还往左右看了看,对着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王健吩咐道:“一路紧赶慢赶,还不是想为你们上阵杀敌?爷爷这里口渴的很,麻溜的给爷端水来。”
这时候王健就看向了吕汉强。
要说抢好处这东西,最能激发人的潜力,原先各地的那些老爷兵们,得到命令不得不上战场,首先在开拔上就百般刁难推脱,什么开拔费烧埋费,伤病费,各种费,林林总总,只要你差了一点,就绝不挪窝。
等一切都满足了,不得不开拔启程,那速度堪比蜗牛,恨不得走他个地老天荒,而如果每天要走三十里那绝对是为了赶下一场的饭食,因为大明朝的规矩是,军队沿途的开销粮饷都由所经过的州县负责,你走过了头,他们不管,你没到达地方,他们也不管。想当初京畿之战时候,山西的救援大军就是这样,被三日五调,连续饿了五天,结果军队哗变一哄而散,因此还搭进去一个山西巡抚,一个山西总兵。
但这次情况却大不相同,不管是哪里出发的队伍,只要一接到盼星星盼月亮发下来的调令,立刻丢掉所有的破烂,火烧屁股一样往北跑,每日五十里的路程绝对不在话下,有时候每日达到了100里破纪录的行军距离,而且还没有叫苦抱怨的,沿途这些兵痞们也没有心思去骚扰各个州县,让整个大明的百姓简直就不适应了。难道整个大明的军队突然间都脱胎换骨了吗?都瞬间成了人民子弟兵了吗?
潘健行,也是这些老爷兵里一支队伍,他是河北的驻军,却堂皇的拿着南直隶(南京)兵部的调令,理直气壮的向辽西赶。
而这支军队的新任千户潘健行,是吏部左侍郎的儿子,原本就是一个地痞流氓,读书对他来说简直就是苦差事,打架斗殴不务正业,可是愁怀了他老爹。
在大明,卖官鬻爵这时候大家都在做,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想做个文官,那是难上加难,因为大明养士三百年,文声鼎盛,每年科考进士的士子如过江之鲤鱼,那是乌央乌央的,那真是做到了秀才多如狗,举人满街走,在南方,一个家族要是没有两个三个举人进士及第,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而这些千辛万苦及第的举人进士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做官出仕,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吗。
但那个时代可不像这个时代,现在往好了说叫社会职能越分越细,其实就是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为了安排子女当官,一天时间就能给你鼓捣出来一个什么局,最不济还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办公室,指挥部,将子女名正言顺的弄个正科副处干干呢。
那时候不行,机构就那么点机构,员额就那么点员额,绝对不能超出。
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大明虽然施行的虚君制度,但这个制度不完善也不彻底,皇上对官吏的任命可是抓的紧紧的,不管是吏部内阁选什么官,哪怕是一个小小县丞,也必须皇帝同意,就比如大明的万历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什么意思?就是说,大明朝许多官职没有人做,让政府几乎停摆,不是不做,而是皇帝不批做不了。
一面是官位稀缺,一面是文人塞途,因此想要及第进举之后能当上官,那你得等,于是,即便身为吏部左侍郎的要职,也不敢冒被无数眼红的人盯着的风险,将一个连童生都不是的儿子弄上一个文官当当,只能在顺天府挂个小吏的名目,这属于自收自支的范畴。
文官难当,武将好做,但在那个严重的重文轻武的年代,大家宁可在家赋闲也绝对不做那羞耻的职业。
但这次不同了,这次是去辽西,于是,他的老子趁着这次机会,为他谋求了一个武官的行当,直接做了千户,然后恳请南京兵部给他颁发了一份调令,直接划归了复辽军的序列,希望能在吕汉强的手下获得一份军功,然后升迁转职,毕竟老子是吏部的官,只要军功到手,由武将转文官那不还跟玩儿似的吗?这样就有了晋身仕途的机会,就可以光宗耀祖了。
而这个潘建行带来的1000多足额的士兵,出身几乎全是潘家的宗族子弟,还有就是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孩子,更有是家里的佃户奴仆,反正一个个都眼睛血红的,准备在吕汉强的手下捞出军功,然后荣华富贵的过下半辈子。
潘健行的队伍不但有兵员,而且还带了奶妈婆子小妾,更是莺莺燕燕一路欢歌笑语。
在出发前,这位东林左侍郎,在密室里,很是和自己的这个即将走到吕汉强身边的儿子,耳提面命了一番,于是带着升官发财捞军功憧憬,带着东林不可告人的艰巨使命,潘建行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启程了。
这样一路紧赶慢赶,在路上又汇集了五支赶奔辽西的大军,互相通报下来,竟然都是年兄年弟,什么侍郎的儿子,尚书的孙子,某位知府大人的兄弟,竟然还有一个走路都东摇西晃,站着都要丫鬟搀扶的,年近七旬的老人,细细一盘查下来,这家伙竟然是某个小巡府的老爹,也想替儿子上阵杀敌,也想赚取军功为死后哀荣。
不过大家都见怪不怪,也都知道去了,不过是拿军饷享福领军功去了,因此六路人马合为一路,当然吏部最大,这支人马就共推潘建行做了头头,于是这浩浩荡荡的大军逶迤东来,直接杀奔了山海关。
兵过山海关的时候,孙承宗就坐在城头上,一脸愤怒的看着这不成队伍的旅游大军,不断的用拳头敲打着城垛口,一阵阵悲哀凄凉涌上心头,但却又无可奈何。
等潘健行一路上飞也似的跑到辽西行辕的时候,整个队伍已经累得跟狗似的。
一进北镇,潘建行带着其他五个军头,立刻拿着兵部的调令直接冲进了吕汉强的行辕,这时候吕汉强正在堆积如山的案牍后面,奋笔疾书,手下诸将文武,进进出出,忙的是热火朝天。
结果这个潘健行也不参见,直接大大咧咧的将兵部的调令摔在了吕汉强的桌子上,然后毫不客气地拉过一把椅子来,歪着身子坐在那上面,还往左右看了看,对着穿着普通士兵服装的王健吩咐道:“一路紧赶慢赶,还不是想为你们上阵杀敌?爷爷这里口渴的很,麻溜的给爷端水来。”
这时候王健就看向了吕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