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如何推广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未来天王、天机之神局、硬核危机、武侠世界大穿越、诡域迷踪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两人口头协议下,卫大用以海关司属于刺史府的那部分税收,来抵押所借李牧粮食的费用。笔%趣%阁www.biquge.info
之所以卫大用敢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不用向大唐三省请示,是因为泉州港海关司的建立,只不过是泉州刺史府内部与泉州商会联合成立的一个机构。
海关司算得上是一个半民半官的港口管理机构。
这种机构纯属于地方行为,是不用向朝廷报备的,这样一来海关司收上来的税也与朝廷无关,完全是属于泉州刺史府地方的税收所得。
而作为执掌泉州刺史府的卫大用,也就可以一言决定,海关司那部分属于刺史府税收的命运。
在确定下来以后,李牧就将货轮上的粮食,三十万吨小麦,三十万吨大米,借与了卫大用,已用做镇抚大唐关内因蝗虫遭灾的百姓。
至于李牧为什么没有将玉米,土豆,番薯之类的粮食,也一并借与卫大用用作救灾,不是李牧不想。
而是这些粮食另有他用,这三样粮食都是大唐没有的,还都是高产量的粮食作物,所以这三样粮食李牧是要当作种子使用的。
也就没有借给卫大用救济那些关内遭灾的百姓。
这三样大唐从未见过的高产量农作物,是李牧准备在大唐进行大面积推广的。
只是让大唐百姓认同这三样从未见过的农作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不管那个时代的农民都是守旧的,也是固执的,总是相信亲眼所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而这三样农作物则是大唐农民没有见到过的,就不会相信这三样农作物的产量,会比现在所种的农作物要高很多。
这样的话推广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原本他还发愁如何推广的问题,没想到刚回泉州就得到了关内遭遇严重的蝗灾,今年关内所种的粮食将颗粒无收的消息。
还在发愁如何推广的李牧心生一计,正好借着这次关内蝗灾,粮食绝收的好机会。
由他与卫大用联合上奏三省,利用蝗灾使大唐百姓手里没有了种粮,开始向大唐关内百姓推广这三种粮食的种植。
在李牧将他心中所想的说了出来以后,卫大用低头思索了一下,忧虑的说道:“爵爷高义,卫某是佩服的,只是这新的粮食作物,是否真的如爵爷说的那样有很高的产量,是需要真凭实据的。”
说完,卫大用又觉得不妥接着说道:“当然爵爷说的话卫某是完全相信的,从泉州这几年的变化来看,就知道爵爷从没有无的放矢过,只是我们如何说服朝廷呢?”
“就算是我们说服了朝廷,三省商议后通过了,并借着蝗灾的机会让关内的百姓改种新的粮食,只是农民都是愚昧的,他们只相信亲眼所见的事情,从来不会相信那子虚缥缈的东西,尤其是事关自己口粮的问题。”
卫大用知道农业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基础所在,而大唐也不例外,遍布大唐的农民就是大唐的根本。
作为地方官他很了解农民的本性。
“是啊,如何说服朝廷呢?就算说服了朝廷又如何说服大唐的百姓呢?”听完卫大用一针见血的问题。
李牧不觉的思考起来,中原的农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愚昧,固执,守旧,却又是最善良,朴实,容易满足的一个人群。
他们一生的目光都是在关注着土地,心无杂念。
这种性格即使到了现代都没有很大的改观,农民依然只相信眼前的事实,从来不会相信空口大话。
农民就像是一个倔强的毛驴,倔强却勤劳,只有将这三种高产量的农作物,在地里将真实丰收的情况摆在他们眼前才会使其相信。
如果那样的话,李牧忧心的思索了一下,今年就可能错过了最后的种植佳期,白白浪费了如此好的机会。
只是没有现实例子,推广绝对会困难很多。而强行推广很可能适得其反。
最终在与卫大用商量了一番后,三种农作物先在泉州境内进行全面推广,毕竟这几年刺史府在泉州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再加上有泉州商会从中帮衬,完全能做到将三种农作物的种植大面积覆盖泉州。
然后两人依然准备向朝廷汇报有关三种农作物的奏章,希望朝廷能够下旨让关内各州官田先期种植一年。
李牧还会让梅霜通知泉州商会的成员,在大唐各州民间开始推广三种粮食作物,或租种或借种,来带动大唐农民种植新的农作物。
这样一来双管齐下,只要用一年的时间,让百姓看到三种农作物超高的产量,到时候就算不让他们种植,在超高的产量诱惑下,农民们也会自发的在自家土地上种植的。
这就算是带头效应与利益的诱惑效应的双管齐下吧。
李牧与卫大用将三种农作物的事情商量好以后,卫大用就急忙告辞准备去泉州港转运李牧借给他的粮食。
大唐的河道是无法通过海船的,只能将粮食转运到内河船只上,在通过内河船只将粮食运往关内。
同时卫大用安排好救灾粮的事情,还要回刺史府思绪一下,如何向朝廷提出推广三种粮食作物的事情。
这样一来所有的事情都挤在了一起,让卫大用有些忙的焦头烂额,不过一想到大唐早一日推广三种新的高产量农作物。
大唐的百姓就早一日摆脱饥荒的威胁。
想到从今以后的大唐将再无饥荒,再无因饥饿发生卖儿卖女的事情,再忙碌他也感到痛快。
这也就是古代官员和现代官员的区别,现代官员是在给领导当官,而古代的官员虽然明面上是在给皇帝当官。
可真实的是在给青史当官,也可以说是在为自己的名声当官,这也就可以理解古代为什么有很多的官员不畏惧皇权,将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皇权。
同时古代的皇帝也很鼓励这种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会有御史台言官的存在。
李二就是这方面比较出名的一位,他后来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惯的魏征跟他二大爷似的。
在送走了心中激动焦急的卫大用,李牧再一次回到了鸿运楼的独院,正看到梅儿带着三个银钗婢女走来,而那三个银钗婢女每个人双手捧着一个托盘。(未完待续。)
在两人口头协议下,卫大用以海关司属于刺史府的那部分税收,来抵押所借李牧粮食的费用。笔%趣%阁www.biquge.info
之所以卫大用敢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不用向大唐三省请示,是因为泉州港海关司的建立,只不过是泉州刺史府内部与泉州商会联合成立的一个机构。
海关司算得上是一个半民半官的港口管理机构。
这种机构纯属于地方行为,是不用向朝廷报备的,这样一来海关司收上来的税也与朝廷无关,完全是属于泉州刺史府地方的税收所得。
而作为执掌泉州刺史府的卫大用,也就可以一言决定,海关司那部分属于刺史府税收的命运。
在确定下来以后,李牧就将货轮上的粮食,三十万吨小麦,三十万吨大米,借与了卫大用,已用做镇抚大唐关内因蝗虫遭灾的百姓。
至于李牧为什么没有将玉米,土豆,番薯之类的粮食,也一并借与卫大用用作救灾,不是李牧不想。
而是这些粮食另有他用,这三样粮食都是大唐没有的,还都是高产量的粮食作物,所以这三样粮食李牧是要当作种子使用的。
也就没有借给卫大用救济那些关内遭灾的百姓。
这三样大唐从未见过的高产量农作物,是李牧准备在大唐进行大面积推广的。
只是让大唐百姓认同这三样从未见过的农作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毕竟不管那个时代的农民都是守旧的,也是固执的,总是相信亲眼所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而这三样农作物则是大唐农民没有见到过的,就不会相信这三样农作物的产量,会比现在所种的农作物要高很多。
这样的话推广起来就会非常的困难,原本他还发愁如何推广的问题,没想到刚回泉州就得到了关内遭遇严重的蝗灾,今年关内所种的粮食将颗粒无收的消息。
还在发愁如何推广的李牧心生一计,正好借着这次关内蝗灾,粮食绝收的好机会。
由他与卫大用联合上奏三省,利用蝗灾使大唐百姓手里没有了种粮,开始向大唐关内百姓推广这三种粮食的种植。
在李牧将他心中所想的说了出来以后,卫大用低头思索了一下,忧虑的说道:“爵爷高义,卫某是佩服的,只是这新的粮食作物,是否真的如爵爷说的那样有很高的产量,是需要真凭实据的。”
说完,卫大用又觉得不妥接着说道:“当然爵爷说的话卫某是完全相信的,从泉州这几年的变化来看,就知道爵爷从没有无的放矢过,只是我们如何说服朝廷呢?”
“就算是我们说服了朝廷,三省商议后通过了,并借着蝗灾的机会让关内的百姓改种新的粮食,只是农民都是愚昧的,他们只相信亲眼所见的事情,从来不会相信那子虚缥缈的东西,尤其是事关自己口粮的问题。”
卫大用知道农业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基础所在,而大唐也不例外,遍布大唐的农民就是大唐的根本。
作为地方官他很了解农民的本性。
“是啊,如何说服朝廷呢?就算说服了朝廷又如何说服大唐的百姓呢?”听完卫大用一针见血的问题。
李牧不觉的思考起来,中原的农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们愚昧,固执,守旧,却又是最善良,朴实,容易满足的一个人群。
他们一生的目光都是在关注着土地,心无杂念。
这种性格即使到了现代都没有很大的改观,农民依然只相信眼前的事实,从来不会相信空口大话。
农民就像是一个倔强的毛驴,倔强却勤劳,只有将这三种高产量的农作物,在地里将真实丰收的情况摆在他们眼前才会使其相信。
如果那样的话,李牧忧心的思索了一下,今年就可能错过了最后的种植佳期,白白浪费了如此好的机会。
只是没有现实例子,推广绝对会困难很多。而强行推广很可能适得其反。
最终在与卫大用商量了一番后,三种农作物先在泉州境内进行全面推广,毕竟这几年刺史府在泉州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再加上有泉州商会从中帮衬,完全能做到将三种农作物的种植大面积覆盖泉州。
然后两人依然准备向朝廷汇报有关三种农作物的奏章,希望朝廷能够下旨让关内各州官田先期种植一年。
李牧还会让梅霜通知泉州商会的成员,在大唐各州民间开始推广三种粮食作物,或租种或借种,来带动大唐农民种植新的农作物。
这样一来双管齐下,只要用一年的时间,让百姓看到三种农作物超高的产量,到时候就算不让他们种植,在超高的产量诱惑下,农民们也会自发的在自家土地上种植的。
这就算是带头效应与利益的诱惑效应的双管齐下吧。
李牧与卫大用将三种农作物的事情商量好以后,卫大用就急忙告辞准备去泉州港转运李牧借给他的粮食。
大唐的河道是无法通过海船的,只能将粮食转运到内河船只上,在通过内河船只将粮食运往关内。
同时卫大用安排好救灾粮的事情,还要回刺史府思绪一下,如何向朝廷提出推广三种粮食作物的事情。
这样一来所有的事情都挤在了一起,让卫大用有些忙的焦头烂额,不过一想到大唐早一日推广三种新的高产量农作物。
大唐的百姓就早一日摆脱饥荒的威胁。
想到从今以后的大唐将再无饥荒,再无因饥饿发生卖儿卖女的事情,再忙碌他也感到痛快。
这也就是古代官员和现代官员的区别,现代官员是在给领导当官,而古代的官员虽然明面上是在给皇帝当官。
可真实的是在给青史当官,也可以说是在为自己的名声当官,这也就可以理解古代为什么有很多的官员不畏惧皇权,将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皇权。
同时古代的皇帝也很鼓励这种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会有御史台言官的存在。
李二就是这方面比较出名的一位,他后来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惯的魏征跟他二大爷似的。
在送走了心中激动焦急的卫大用,李牧再一次回到了鸿运楼的独院,正看到梅儿带着三个银钗婢女走来,而那三个银钗婢女每个人双手捧着一个托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