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南朝汉祚 > 南朝军制

南朝军制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南朝刘宋代晋而立,军制基本沿袭东晋,虽然进一步加强了中枢集权,但大体上没变,还是中外军制度。所谓中外军,即中军泛指中枢禁军,外军则为地方重要军镇驻军。

    刘裕代晋后,直属中枢的禁军在原有六军的基础上又恢复东汉时的五校,用以扭转东晋以来的内轻外重的局面,但是这一制度在刘裕驾崩之后很快就遭到了权臣的破坏,此后的一段时间也是时立时废,未能巩固。

    按旧制天子六军,分六个军府,其中领军府、护军府掌皇城内外朝宫禁宿卫,设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一般由亲厚重臣兼任,其次左卫、右卫、骁骑、游击理论上只有皇帝的诏令才能调动,但这不过是理论上而已,主要看皇帝的威望能不能施加以影响。

    而五校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复立之初以东宫兼领,兵少而精悍,用以加强殿中、东宫、朝堂宿卫,非北府将臣、皇族近亲不能担任。但刘裕代晋后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麾下缺少真正忠诚的理政人才,又要防范高门世阀弄权,于是很多嫡系将领、军府僚属官吏调到地方任职,这样实际上禁军宿卫的力量渐渐减弱了。

    刘裕驾崩当年不久,少帝初即位未曾亲政,江南高门世阀不甘失去对朝政的垄断与北魏有所密谋,因为在北魏泰常二年,东晋义熙十四年,即418年,司马氏宗室司马休之,息谯王司马文思,章武王世子司马国璠、司马道赐,辅国将军温楷,竟陵内史鲁轨,荆州治中韩延之、殷约,平西参军桓谧、桓璲及桓温孙桓道子,勃海刁雍,陈郡袁式等数百人投敌降魏。(参见魏书,很有意思的是,宋书与南史都不载)

    北魏泰常四年,刘宋永初元年,即420年,宁朔将军、平阳太守、匈奴护军薛辩及司马楚之、司马顺明、司马道恭,并遣使请降。(见魏书)

    北魏泰常六年冬,刘宋永初三年,刘裕已驾崩了几个月,北魏派使南下以和亲为名探听虚实,并安排了逃到魏境的司马世贤等司马氏遗裔随军南下,探明虚实很快就发动了南侵。魏将叔孙建攻打青、兖二州时,就有司马爱之、司马秀之先聚党济东,皆率众降魏,以致碻磝重镇最先失守。(见魏书)

    而新立的刘宋朝庭,只派了檀道济率兵支援青州一带,并趁机再次将一部分刘氏宗室子弟禁军军官调到了地方,又削弱了一次中枢力量,因司马氏蓄谋降敌,魏军轻松夺取了黄河沿边洛阳、虎牢、滑台、碻磝四镇。

    到景平元年,战事初步结束后,有司马世贤、自称小黄盟主的黄巾道之后董邈等在宋、魏边境许州与陈留一带招兵买马,试图死灰复原,其中也有北魏借尸还魂之意,但却被豫州刺史刘粹派部将率兵击杀,传首建康。

    高门世族见复辟的方案一失败了,随之就展开了方案二废帝的密谋,而本书的故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话归正题……

    禁军与全国军队的日常管理升迁与后勤补给主要由五兵尚书(也就是后来的兵部尚书,但还不规范)担任,而调动出征、典礼则经皇帝、尚书令录尚书事下发诏书、或敕命到太尉府,太尉府受命拟定方案,然后才实际执行。

    以上为禁军番属,统兵机构与调动流程。而禁军的大营有建康城北广莫门外(东北角)的北郊领军大营,玄武门外的宣武场(即禁军五校的)大营,建康城西石头城的左卫大营,朱雀门东南的东府右卫大营,另外是南郊的护军大营。

    南朝刘宋的军队编与两晋一样,没什么创新,基层由低到高分别是伍长、什长、队主、幢主、军主,一军的设置一般按军种及战斗任务调配,一千到三千兵左右,并不固定,其步兵编制为如下:

    每5人为一伍,仅设伍长一人,辖兵员5人;

    每2伍为一什,设什长一人,辖兵员10人;

    每10什为一队,设正副队主二人,辖兵员100人,为最小调动作战编制。

    每5队为一幢,设正副幢主二人,辖兵员500人;

    每2到6幢为一军,设正副军主二人,辖兵员1000到3000人。经常会出现,一个大将军才统一千到三千兵。

    其中,骁骑、材官、楼船士是每3队一幢,辖兵员300人,3幢一军,不算编外非作战人员,一军1000人左右。

    南北朝不存在吃空饷,喝兵血的事,兵为将有的情况很严重,即算兵员编制有差额,但一般高级军官都有大量的庄园农奴附从幢仆军,也就是私兵。所以,刘裕赖以建宋的北府军,以丹徒京口的丹阳兵为骨干,其兵源主要是北方乔迁南渡的江淮流民,以及收编占据建康的桓玄、荆州刘毅的部属杂合而成,故刘宋建立之初,朝庭并不稳固。

    至于三吴之地,那是王、谢高门世阀的地盘,自耕农极少,多为豪宗庄园主的佃户家奴,所以朝庭是没有兵源的,税收同样依赖于宗族,由秦汉的自耕农经济演变到三国两晋的庄园主经济,门阀主政的这种情况下,朝庭对地方的掌控很弱,基本依赖于皇族宗亲制衡,后来的宋文帝北伐,虽被称为“元嘉草草”却已经是极为不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