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天下第一逆贼 > 第一百九十章 大明要踏上殖民道路【6K】

第一百九十章 大明要踏上殖民道路【6K】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6K,这可是三章的分量了呀,求推荐票~求月票~求赏呀~月末了,不用浪费了呀~

    ……

    公路里程五百一十九万八千一百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十六万一千公里。

    铁路里程十四万一千四百公里。

    高铁里程三万六千公里。

    四组数字在短短数十年里,急速增长的数字,却还在不断增长中。

    是推动那个时代,社会整体高速发展,不可或缺,乃至于至关重要的要素关键之一。

    要想富,先修路!

    从先烈,到全体人民,用了几代人的时间,证实了这一点。

    朱瞻基造不出蒸汽机,也无法天方夜谭一般的,将全工业发展出来。

    这需要依靠数十年,乃是好几代人的共同奋斗,才能完成。

    即便是那个饱受摧残,从废墟之中重新站起来的民族,也是在付出了几代人数十年的奋斗之后,方才重新屹立于世界巅峰。

    没道理,他朱瞻基能凭借所谓的皇家贵胄的身份,亦或者是所谓的自带王霸之气,再或者是所谓的主角光环,就能够完成。

    这是现实,不是小说。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选定了,要想富先修路,这条至理名言。

    道路的便捷,会极大的推动社会物资的流通,物资流通速度的增快,会主动去推动和刺激生产者加快产出,扩大产能。

    便捷的运输,同样会在更短的时间内,为生产者带来巨大的财富积累。

    如此,整体社会的财富总值,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当社会总体财富不断积累,到达某一个临界点的时候,社会的创新力和工业科技的发展,将会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人类是一个充满智慧,却总是懒惰的物种。

    所以,他们从原始人种的茹毛饮血,经过刀耕火种,电气时代,最终达到了信息时代。

    所为的,不过是让自身生活,更加的便捷和充满舒适性。

    眼前这条宽不过一丈,厚不过半尺,长不过一里的水泥路,是朱瞻基第一次充满真诚的,奉献给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第一份真正的礼物。

    走在最前面的工部尚书宋礼,五六十岁的老人家,显得比过往更加的富有活力,两腿蹭蹭有力,眨眼间就已经是窜上了水泥路。

    平坦!

    坚实!

    站在水泥路上的宋礼,用脚重重的踩在路面上,强烈的反震,让他满脸笑容,张着一嘴大牙,笑的像个孩子一样。

    渐渐的,宋礼变得有些动容了,两眼逐渐的肉眼可见的红润起来,眼角含泪。

    “遥想当年,老臣尚且年幼,方才进学不久,先生家离我家甚远,老母除了料理家务,每有空闲,必要为我多做新鞋。

    就是因为,乡间小路泥泞,坑洼不平,难以行走。若无鞋履,必会伤脚。

    老母的一双眼,便是从那时起,逐渐看不清东西……”

    到最后,宋礼已经忍不住,闭上了双眼。

    一旁跟过来的众人,默默安静下来。

    夏元吉有些感染,喉头几度哽咽,最后笑出声来:“大本!如今之大明,便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此路推行下去,天下穷苦士子,再不会被道路阻拦,这便是真正的青云之路!”

    宋礼听进去了。

    老人家重重点头,然后转身,面向众人,看向在场的太子。

    老人双手抱拳,深深一礼:“太子,老臣如今五十有余,细细算来,还能在朝廷里做上十来年,老臣没有多求,往后只想安心造路,将这水泥路推行大明天下!如此,老臣这一生最后,也能瞑目了!”

    朱高炽如今又瘦了很多,身子也更加有力,他赶忙上前拖出宋礼,扶着对方的双臂,郑重其事的开口回应。

    “老大人,十来年太短!您该是长命百岁,到了一百岁,也得为我家,看好工部!届时你我二人,便走这水泥路,到九边、到西域、到南疆去看看我大明这万里江山社稷!”

    宋礼愣了愣,长命百岁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水泥路通遍大明,他认定了是能的。

    一定能!

    朱瞻基在一旁,抿着嘴,嘴角微微上扬,看着眼前这一幕君臣和睦,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一次觉得自己生逢其时,不枉此行。

    “老大人,接下来,该是验证这水泥路的承重能力了。”朱瞻基轻声提醒着。

    宋礼连忙醒悟,连连点头:“太孙说的是,是老臣一时激动,唐突了。快快快,想来太孙都安排妥当了。”

    说着,宋礼便已经是退到了路边,显得很是期待。

    无疑,路的作用是沟通地方,但更重要的是用来运载货物的。

    若是一条路,被修建的无比平坦,可是一辆小马车上去,就能压出两道凹槽来,那就是无用的。

    众人同样明白,不约而同的退到路边。

    那厢,朱墨等日月堂少年们,早有准备。

    只见此时,在路的一端,已经有好几辆马车、货车,一队战马,准备就绪。

    首先上场的,是战马队伍。

    毋庸置疑,战马代表着军队的通行能力,在水泥路上会有怎样的表现。

    战马上,是日月堂的少年们,年轻的脸颊上,有着坚毅和青春的活力。

    朱秀,在一旁充当旗手。

    手中的一杆旗子,猛的一挥。

    顷刻之间,马队像是一声惊雷炸响,又如一道闪电,开动起来后便如离弦的箭一般,眨眼间就从众人眼前划过。

    一阵风,吹动的路边的人们,衣衫飘动的不停。

    但是众人的脸上,却都洋溢着振奋和难以置信。

    只见,在战马践踏过的地方,并无在官道、土路上,必会出现的马蹄印。整个水泥路上,只有一点浅显的白印子而已。

    还没等众人平复下来。

    那边,几辆马车,也已经动了起来。

    有载人的马车,也有拉货的马车,装载的东西都不相同。

    走在最后的马车,虽然用了整整四匹马,却还是走的最慢,显示出了后面车厢里,装载的货物之沉重。

    前面的马车,已经从眼前走过去了,后面的马车,还在不急不慢的行进着。

    “此车,都装了些什么东西?”宋礼很是关心的询问道。

    朱瞻基微微一笑,淡淡的回道:“装的是铁锭。”

    铁锭!

    宋礼心头一动,连忙追问:“可知,有多重?”

    “五万两?”朱瞻基有点拿不准:“都是朱墨他们弄得,不过想来,不会比这个数目低……”

    五万两重!

    宋礼浑身一震,已经大感吃惊,现在格外的目瞪口呆。

    他已经开始在心里换算起来了。

    五万两是多少斤?

    又是多少石?

    还没有算清楚,他已经踮着脚,探着头,看向马车的车轮和地面接触过的地方。

    依旧没有任何的压痕!

    宋礼的双手,已经开始颤抖了。

    若是如此,朝廷从各地收缴的赋税、钱粮,又能减少多少不必要的运输开支!

    仅仅是这一笔账,就已经不是他一个人能够算的清楚了。

    周围,无论是户部尚书夏元吉,还是太子、太子妃两夫妇,就是红衣、文想、孙若微三个丫头,显然也都清楚了其中的厉害关系。

    人人都在等待着,看着最后这辆马车,缓缓的从眼前驶过。

    直到马车稳稳的停在了路的另一端,众人还没有清醒过来。

    良久之后,朱瞻基只听着周围,响起一片吸气声。

    夏元吉则是最先反应过来的,立即开口:“太孙,此路造价如何?这段路,耗费几何?”

    这段路的造价?

    自然不低……

    因为用的是大明的人力,出的钱粮有些多……

    朱瞻基想了想,开口回答:“南疆那边,鄂宏大最近来了消息,战事推进的很不错,缅甸宣慰司,已经三成被我军占领,数万战俘,正在接受整编遴选,不日便会押送至应天。届时无论开山挖石、制造水泥、浇筑道路,都可用这些战俘推进,朝廷只需提供充饥的粮食,些许遮风挡雨的棚屋即可。”

    掐头去尾。

    朱瞻基的一番话,被众人自动过滤了大半。

    他们唯一听到的是,这水泥路的建设,从头到尾只需要用管吃管住的南疆战俘就好了。

    管吃管住的那点钱粮,对朝廷来说,大抵也不过就是个毛毛雨而已。

    不过,朱瞻基又开口补充道:“父亲,两位老大人,我准备先于应天府及京畿地带,推行水泥路建设,同时向江浙、中都、江西、湖广推行,将江南腹地,在最快的时间内沟通起来。

    除此之外,从应天至北平的水泥路,也是重中之重。日月堂初步设计,应天至北平的这条路,宽达六丈、厚达一尺,两端并行,中间分段同时开工。

    如此,不出五年,大明南北,将会彻底沟通,来往速度最少快上一倍有余!”

    随着朱瞻基的一番话说完。

    不光是太子朱高炽,就连宋礼和夏元吉,也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这步子,似乎跨的有些大。

    容易扯着命根子……

    ……

    徭役。

    是一个帝国,建立强大的根本之一。

    用现代话术来解释,就是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但不限于力役、杂役、兵役等。

    因为是强迫,也因为是无偿。

    所以,在自古以来常被人排斥,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是残酷压榨平民百姓的一项存在。

    韩非子·备内: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然而,古往之君主,无一例外,在一个朝代建立伊始,就要确定徭役的存在。

    无他,生产力的不足,以及物质资源的匮乏。

    朱瞻基不喜徭役,但不能否认徭役对如今至社会的建设和推动性。

    事情,总是要分两面的。

    不能用后世,生产力和物质极度巅峰的社会,来代入到现在,这是不负责任的。

    若是现在大明的徭役废黜,怕是都不用等到过年,帝国就会分崩离析。

    朝廷的制度,事关整个大明天下社稷,朱瞻基没打算急不可耐的,站在奉天殿的朝堂上,高呼着废黜帝国徭役的奏请。

    那是愚蠢的行径。

    但他也没打算,将大明基础建设的重担,强压在大明百姓的肩膀上。

    那是残忍的行为。

    君不见,鹰酱当年一条沟通东西的铁路,道路两侧埋葬了多少人的骸骨,这其中又有多少是朱瞻基如今所站立的土地上的百姓后人。

    用南疆的战俘,自然就没有心理压力了。

    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责任,永远都是对内的。

    开疆拓土便是少有的英武明君了。

    用地方的人,来建设自家,对于统治者来说,没有多少压力。

    原始的积累,想来都是血腥残忍的。

    面对在场众人的迟疑,朱瞻基心中早有准备。

    数万南疆战俘,显然是不可能,全部承担帝国境内基础道路建设任务的。

    太子以及两位尚书大人,担心这些基础道路建设任务,会被附加在本就有着一份徭役的大明百姓身上。

    他轻声开口,给出解释和解决办法:“按照日月堂及南疆前线鄂宏大、郑和等处推算,尽缅甸宣慰司平定之全过程,大明可获得超过十万名战俘,可供给大明新式水泥路建设。

    南疆前线判断,朝廷若意欲在南疆,划设新的承宣布政使司,则地方必有叛乱升起,届时朝廷若想稳定局面,稳固南疆统治,则必须强力镇压。

    此举,亦可从南疆等处,收获过十万俘虏。”

    至少二十万只需管吃管住,免费的生产力,被送到了太子、宋礼、夏元吉三人面前。

    朱高炽的眉头微微皱起,二十万俘虏被押送至大明,虽然可以解决基础道路建设任务。

    但从大明的仁义道德来说,却总归是有损的……

    不过,少顷之后,太子爷紧皱的眉头,还是缓缓消散下来。

    在大明百姓和南疆俘虏之间,太子爷很容易就能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工部尚书宋礼,则是开始在计算,开山、生产、建设,若按照朱瞻基的计划,究竟需要多少人,又该如何分配的问题。

    夏元吉却是有些忧虑显露出来,他也不遮掩,当即开口询问道:“数十万俘虏入大明,不说会给大明腹地可能带来的破坏,便是在南疆,只怕也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弹和对抗吧……若是如此,南疆说不得,就会成为让大明深陷其中的泥潭,抽身不得。”

    他是在担心,若是大肆劫掠南疆人口,会让南疆陷入到长期的反抗大明统治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这是很成熟的政治问题。

    按照过往的经验来说,凡是新征之地,必定是要优渥对待,减免赋税等等,以求安定民心。

    但从朱瞻基的嘴里,他没有听到,任何一点安抚南疆土着民心的意思。

    若是如此,则南疆如今十数万大军,必定不得抽身,需要时时镇压地方。

    这将会给朝廷,带来一笔沉重的经济压力。

    朱瞻基微微一笑,开口:“好教夏老大人知晓,从一开始,南疆计划中,便是只要那块土地而已。”

    只要南疆那块地!

    此言一出,便是太子朱高炽,也顿时凝目看了过来。

    因为这句话,延伸开来,也可以解释为,南疆人丁不留!

    这是天大的事情。

    大明在战场上杀再多的人,都没有问题。

    因为地方反抗,镇压再多的人,也没有问题。

    若是将南疆的土着,统统杀了,这就是天大的问题了。

    眼看着三人,恨不得要扒开自己脑袋,确认自己还是不是自己的时候。

    朱瞻基连忙开口:“父亲,你们都想错了。如今南疆土着人口有多少?百万?五百万?大抵不会再多了。其中无法参与军事、生产的又有多少,大抵要去掉三四成,余下六成左右,才是可以用于生产、军事的人口。”

    “今日,我与日月堂,正在起草一份计划。《凡南疆新征之地土着人口使用计划草案》,组建南疆奴隶军,用于向更西的恒河平原征伐。镇压俘虏反抗之人,用于大明境内基础建设,拉拢投诚之人用于南疆本土建设生产。”

    “为稳定南疆民心,亦有一份《南疆土着人口等级制度草案》正在起草之中。凡投诚降服于大明之人,按照一定制度划分,成为不同等级阶层之人,等级越高则享受的待遇越厚。如此,南疆可基本实现由本土土着,替代大明进行最基础之统治行为。”

    一份赤裸裸的大明版殖民统治计划。

    在这一刻,被朱瞻基推行出来。

    整个南疆,在这一刻,被朱瞻基安排的明明白白。

    太子爷,不由的深深看向自己的这个大儿子。

    他很想确定,自己这些年的教育,到底有没有成功。

    若说没有成功,只怕换个人,是做不到这些事情的。

    若说成功了。

    似乎……

    哪里又出了些问题……

    宋礼和夏元吉两人在一旁,默默的对视一眼。

    最终,还是夏元吉开口:“若如此,则大明在南疆之存在,法统地位何在?南疆土着,于大明的臣服之心,顺从之意何在?南疆土着民心,如何归化?”

    夏元吉终究还是有一份忧虑存在的。

    大明能从身体上,凭借着军事力量,强有力的统治南疆。但对于大明的长治久安,和帝国稳定来说,必须要从内心深处,让南疆土着认同、归化大明才是长久之道。

    朱瞻基不假思索,将早就想好的计划说出口:“国子监如今每年皆有数千士子就读,每年亦有不少士子肄业。

    然而,朝廷科举不可能全数圈定。寒窗苦读数十年,想来他们也是一心要为大明谋划。

    既如此,可让无望仕途之读书士子,前往南疆,朝廷建立学堂,凡南疆尚未成年之孩童,无论男女,皆需入学,跟随大明士子,学习圣贤之文。如此只需两代人,南疆便是大明之南疆!”

    好家伙!

    这位是大一开始,就一直在惦记着那帮子读书人啊!

    夏元吉双眼一转,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若是如此照办,哪里需要两代人?

    只要南疆那些尚未成年的孩童成年,南疆便可彻底归化大明。

    要知道,当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只怕南疆也见不到多少更加年长的人了。

    要么被征召进奴隶军,要么被镇压俘虏带到大明内地,为大明的千秋万代,无私的风险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这些经受过大明正统儒家教育的南疆新一代人,他们成年之后,他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之后,甚至再不需要学堂的推行,他们自己就会主动教育孩子,何为圣贤,何为仁义道德了。

    夏元吉想清楚了,闭上了嘴,不再发问。

    本来还在一旁的宋礼,则是已经向着朱墨等日月堂少年汇集处走了过去。

    老倌儿已经大抵将计划想清楚了,现在需要做的是,和这些少年人们,好好的商议一番,如何更快的建设完成从应天到北平的,那条宽达六丈的水泥路。

    近二十米宽的水泥路。

    可是双向并行,至少超过十辆马车。

    这是天大的功劳,也是天大的功德。

    太子爷睁开了先前合上的双眼,又仔仔细细的看了自家崽子一眼。

    最后,长叹一声,甩甩衣袖,转身准备带着太子妃,在这皇庄周围游览一番。。

    “既然已经想定,便整理出来,朝廷里终究是要议一议的。”

    将话丢下后,太子夫妻二人,便牵着手,满是亲昵的走向不远处的矮山。

    看到众人都已离去,夏元吉挣扎了几番,最后还是问了出口:“太孙,那两百万两,也是为此准备的?”

    朱瞻基没有出身说话,只是默默的点点头。

    夏元吉见此,摇摇头,又点点头。

    最后,因为政务而被压弯的腰身,不由的一挺,笔直如峰。

    他轻轻的笑出声来。

    转身,向着已经准备跟着日月堂少年们,去工坊参观的宋礼赶来过去。

    一时间,人去路空。

    朱瞻基微微一笑。

    大明,终究是要在走向殖民统治的路上,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往后要怎样做?

    有了物产丰富的南疆,该是大力发展海权才是。

    发展海权,则倭寇必除!

    但眼下,却还是要如老父亲所言,南疆的殖民计划,必须要在朝廷上敲定,必须要等到老爷子回京之后,以国策的名义确定下来。

    朱瞻基抬头看看天。

    最热的季节,就快要过去了。

    老爷子,也该回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