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历史的转折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印象中。
那个肥胖不已,不用笑都看不见眼睛,走起路来慢悠悠的好似七老八十的太子爷。
如今,变得就是一副能扛起大戟上阵杀敌的样子。
看着逐渐与自己想象之中逐渐吻合的继承人,朱棣却是无声叹息。
随着朝廷在这几年里的举动,大明已经看似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了。
太子变瘦了。
太孙成熟了。
而他,却在日复一日的逐渐老迈起来。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
大凡身为长辈,当家做主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长大成熟,但却又会深感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最近,朱棣开始理解秦皇当年的感受了。
也能明白,始皇帝当年为何要派遣徐福那厮,去往海外蓬莱,寻找所谓的长生仙药了。
对于始皇帝来说,他或是并不是怕死之人,他可能只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完成,需要他拥有足够的寿命,去完成那些堆砌在脑海之中的天下社稷。
此刻,朱棣同样有这样的感悟。
大明未来的两位继承人,都逐渐附和他的要求。
这本该是高兴的事情,但他却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将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好了,让大明四方再无外敌,天下再无内患。
他觉得,等到那个时候,就是自己躺进被朝廷精心营造好的陵寝之中,再去太祖高皇帝面前,好好的说一说他这一生并未辜负大明!
太子的提议不无道理。
徽州府如今正在施行的种种革新,看似都是在往有利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谁也不知道,若是将范围扩大,会暴露出怎样的问题来。
从江浙等地,挑选一处,在扩大范围的同时,也能让朝廷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去瞧瞧到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朝廷也好及时调整对策。
士绅、勋贵、士林、百姓、商贾。
以上这些势力,都有可能会在革新的过程之中,出现反抗的意志。
看了一眼太子爷。
朱棣忽然转口道:“道衍自去冬开始,身子骨便一直不太好,让人去趟东瀛,找到太孙,告诉他。”
太孙自小就喜欢跟在姚广孝和尚身边。
这是众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皇帝忽然提起姚广孝的身体,必定是宫中的御医们又过去看了,大抵判断和尚没有多少日子了。
这才要太孙回来一趟。
金纯皱起眉:“东瀛那边如今是个怎样的情况,我等还不知道,只知此前那边一直在急调官兵支援,这个时候召太孙回京,是否……”
金纯是担心将皇太孙给召回京师,会影响到东瀛整个战局的指挥。
朱高炽倒是摇摇头:“有老二在,还有王景弘这个东海舰队的总督在东瀛,有没有朱瞻基都不是问题。他们一直在要求支援,也定然是战局推行太快,后方没有更多的人手控制镇压地方。若是局势不利,他们这个时候就该是调集战船过去,将搜刮到的钱粮运回来了。”
夏元吉觉得太子说的不错:“东海舰队有上万兵马,新组建的那个陆战队,第一批有近两万兵马,这一次杭州府那边又有两三万兵马支援过去。如今东瀛本岛上面,算一算加起来也有五六万兵马了,对付东瀛此等弹丸之地,大抵是足够的。”
“可是我等不明战事,也未见那边传回消息,就要让太孙回京吗?”金纯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东瀛战事不能乱。
如今朝廷在南疆,投入了十数万兵马人手,几乎整个广西、云贵、交趾都牵扯其中。
若是东瀛这边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东南沿海一带。
哪怕对南疆、九边等地没有直接影响。
但谁能说得准,朝廷在东瀛的战争失败后,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或许,早就对如今朝廷政策不满的某些人,就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然后他们就会高举着中原历来仁义,要兴王道,而非霸道。
最后,就是要求朝廷回到原来的路线上。
好让他们继续赚取原先的利益。
工部尚书宋礼想了想,开口道:“可否让朝鲜李氏出兵,从侧面夹击东瀛?他们离东瀛最近,跨过海峡就能登陆,如此也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宋礼这个想法一说出,就被朱棣拒绝了。
朱棣摇摇头:“如今草原上的北元余孽又不安分了,朝鲜李氏需要从东边给他们施加压力,不能分散李氏的精力。让人去东瀛传信,至于朱瞻基是不是回来,让他依照东瀛战事决定。”
在死亡面前,是人类少有的能够拥有共性的时候。
皇帝突然提到姚广孝时日无多,让话题显得很是沉重,众人都默默的保持着安静。
大概是看出几人不说话的原因。
朱棣轻笑了一声:“天地万物有终时。正是因为如此,大明才需要不断的前进。革新之事,需要尽管定下。从何地入手,你们有何看法?”
天子问政,臣下需回。
工部尚书宋礼最先开口:“臣以为,福建如何?如今倭患已除,勿用担忧海防,福建相对其他等地,更容易发现革新之中暴露的弊端,也可方便朝廷及时更正。”
户部尚书夏元吉当即摇头:“福建距离应天太远,若是革新之中出现反抗,朝廷一时之间必定难以镇压。”
金纯也在一旁提醒道:“徽州府之革新成功,是建立在当初太孙镇压清洗徽州八姓氏族之后。地方上的顽固被扫除,这才有了眼下的局面。革新推行之时,地方反抗必定出现,若是扩大到布政使司的范围,反抗的势力定然巨大。”
历来朝政革新,对于旧有势力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而人是要趋避灾难的。
革新,必定会迎来一大波的反抗势力。
此事前宋历历在目,有着数不清的例子可以作为证明。
朱棣看向在场的三位尚书:“前宋之耻,朕必当引以为鉴!同样,正因如此,朕才让你们来到这里。朕有意推行革新,大明至如今,整整五十年,同样需要一场革新。”
皇帝的声音戛然而止。
但是几人都知道皇帝的意思。
赞同革新,还是反对革新。
前宋的革新,不光光是因为革新过程中出现的反抗势力,还是因为革新内部出现了矛盾和问题。
而眼下,无论是夏元吉、宋礼、金纯,都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皇帝需要知道他们对于革新,究竟是何看法。
而没有选择在皇宫之中询问,选择在城外这处属于太孙的皇庄,更多的还是因为皇帝顾虑他和这些臣子们的君臣之情。
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人会反对革新吗?
至少在朱棣看来,他们三人是不会的。
朝廷对于内阁的重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而如今的内阁首辅胡广,也已经年迈的不成样子了。
就在最近,内阁首辅胡广,在阁房之中数次昏睡过去。
所有人都在判断,这位自永乐六年开始坐上内阁首辅位置的老大人,会不会在今年交出手中的权力。
而皇帝在之前也已经明确过,将来的内阁成员将只会从朝堂六部九卿之中提拔。
而六部九卿也必须要有州县经历。
很庆幸,夏元吉三人都有用着进入内阁的条件。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官位和名声,以及手中掌握的权力,远比家中地窖里面收藏的金银珠宝更加的重要。
“南疆及东瀛新征之地,朝廷必定是要迁移安置我大明百姓。但臣以为,在此之前可有朝廷赏赐朝中勋贵文武,以勋贵文武带动百姓自发迁移至新征之地,远比朝廷强行迁移百姓要收效更广。”
太子爷朱高炽忽然插嘴,慢吞吞的提出了这条建议。
只是瞬间,朱棣的目光就投向自己的这位嫡长子。
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太子,朱棣将目光投向在场的三位尚书。
很显然,这是太子按照皇帝刚刚那番话在提议,用南疆和东瀛的利益,来换取在场三位尚书全力支持朝廷革新。
甚至可以再扩大下去。
用南疆和东瀛的利益,在朝堂上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是一场利益的交换。
赞同的人,能得到大明新土地上的利益,同时能保留在政治上的权力。
而反对的人,大概会成为少数。
朱棣很有兴趣知道,自己的长子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若是在过往,太子绝对不会做这种利益置换的事情,在太子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讲究仁义道德的。
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
不论怎样,朱棣很高兴看到这一点的。
然而,他却又开始想,过往的太子是否是在隐藏自己。
这一点很不好。
无声的摇摇头,朱棣将最后的意思想法,从自己的脑海中抛走。
而夏元吉三人,则是各有不同的想法。
尽管他们没有开口,但是对于革新的事情,已经是站在了赞同和支持的一方。
夏元吉更是直接开口道:“陛下,南直隶处京师及中都一带,其余地方纳入革新范围如何?”
他的这番提议,就是将江苏大部分地区,都给囊括起来了。
朱棣想了想道:“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转运使万高如何?”
众人一愣,然后露出明悟的表情。
皇帝这是有意将刚刚掌握两淮盐务的万高,再次提拔增加其手中的权力,让其总督负责这一次江苏革新之事。
看来今日这所谓的革新谈话,不过是一个过场而已。
皇帝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今天之所以将众人叫来,不过是为了确定他们的立场而已。
或者说,皇帝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来通知他们一声而已。
宋礼点点头:“万高经过前次两淮盐务之事,想来对于革除朝政弊端,推行新政有很大的期望。只是……”
夏元吉伸手拍拍老伙计的肩膀:“两淮盐务如今已经步入正轨,我听闻万高更是从日月堂要去了不少人,以参赞的身份处理两淮盐务之事。想来就是再接手革新之事,也不至于让他为难。”
听到夏维喆的解释,宋礼耸耸肩不置可否。
眼下的局面已经明了了,皇帝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此时反对不如同意,按着皇帝的意思来就是了。
而且革新的地方就在应天边上,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京师里的三大营顷刻之间就能镇压一切。
思想统一了。
朱棣点点头:“朕会让内阁传旨,余下的……”
皇帝的话没有说完就闭上了嘴。
但大家都知道,皇帝是要看看,谁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
正是这个时候,外面的护卫却已经是带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来人是个小沙弥。
十来岁的样子,光溜溜的脑袋,让人看着就很喜爱。
小沙弥到了皇帝面前,毕恭毕敬的打了一个佛礼:“陛下,师父说让您不要叫太孙回京。师父说就算现在让太孙回来,大抵也赶不上时间。师父还说,等太孙到时候回来,让他亲自去将埋着的那些酒取走。”
三句师父说。
转达完姚广孝的话后,小沙弥又作了一个佛礼。
皇帝明显的愣了一下,目光紧紧的锁住小沙弥。
夏元吉三人则是有些蒙。
他们刚刚在这里提到,要让皇太孙从遥远的东瀛回来。
现在,老和尚就派了这个小沙弥过来,告诉他们不要叫太孙回来。
太子爷看着小沙弥,平静的问着:“你师父怎么知道陛下在这里的?”
这个问题很严重。
小沙弥看向太子爷,依旧是毕恭毕敬的施礼,然后才回答道:“师父让人去宫里请见陛下,被告知陛下出城了,所以师父觉得陛下是来这里了。”
如此倒是能说得通。
大抵是姚广孝派的人刚到宫里,皇帝前脚才刚刚走。
朱棣站起身,看向众人:“这边学堂里的饭菜很是可口,不放吃完再回家,朕许了你们今日休沐。”
夏元吉三人无奈的笑了笑。
皇帝这是已经不加掩饰,自己曾经偷偷来过这里无数次。
就连这边学堂里的饭菜可口都知道。
而朱棣则是走到了小沙弥的身边,伸出大手拍拍小沙弥光亮的脑袋。
“走,去看看你师父死没死!”
印象中。
那个肥胖不已,不用笑都看不见眼睛,走起路来慢悠悠的好似七老八十的太子爷。
如今,变得就是一副能扛起大戟上阵杀敌的样子。
看着逐渐与自己想象之中逐渐吻合的继承人,朱棣却是无声叹息。
随着朝廷在这几年里的举动,大明已经看似在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了。
太子变瘦了。
太孙成熟了。
而他,却在日复一日的逐渐老迈起来。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受。
大凡身为长辈,当家做主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长大成熟,但却又会深感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最近,朱棣开始理解秦皇当年的感受了。
也能明白,始皇帝当年为何要派遣徐福那厮,去往海外蓬莱,寻找所谓的长生仙药了。
对于始皇帝来说,他或是并不是怕死之人,他可能只是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完成,需要他拥有足够的寿命,去完成那些堆砌在脑海之中的天下社稷。
此刻,朱棣同样有这样的感悟。
大明未来的两位继承人,都逐渐附和他的要求。
这本该是高兴的事情,但他却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将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好了,让大明四方再无外敌,天下再无内患。
他觉得,等到那个时候,就是自己躺进被朝廷精心营造好的陵寝之中,再去太祖高皇帝面前,好好的说一说他这一生并未辜负大明!
太子的提议不无道理。
徽州府如今正在施行的种种革新,看似都是在往有利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谁也不知道,若是将范围扩大,会暴露出怎样的问题来。
从江浙等地,挑选一处,在扩大范围的同时,也能让朝廷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去瞧瞧到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朝廷也好及时调整对策。
士绅、勋贵、士林、百姓、商贾。
以上这些势力,都有可能会在革新的过程之中,出现反抗的意志。
看了一眼太子爷。
朱棣忽然转口道:“道衍自去冬开始,身子骨便一直不太好,让人去趟东瀛,找到太孙,告诉他。”
太孙自小就喜欢跟在姚广孝和尚身边。
这是众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皇帝忽然提起姚广孝的身体,必定是宫中的御医们又过去看了,大抵判断和尚没有多少日子了。
这才要太孙回来一趟。
金纯皱起眉:“东瀛那边如今是个怎样的情况,我等还不知道,只知此前那边一直在急调官兵支援,这个时候召太孙回京,是否……”
金纯是担心将皇太孙给召回京师,会影响到东瀛整个战局的指挥。
朱高炽倒是摇摇头:“有老二在,还有王景弘这个东海舰队的总督在东瀛,有没有朱瞻基都不是问题。他们一直在要求支援,也定然是战局推行太快,后方没有更多的人手控制镇压地方。若是局势不利,他们这个时候就该是调集战船过去,将搜刮到的钱粮运回来了。”
夏元吉觉得太子说的不错:“东海舰队有上万兵马,新组建的那个陆战队,第一批有近两万兵马,这一次杭州府那边又有两三万兵马支援过去。如今东瀛本岛上面,算一算加起来也有五六万兵马了,对付东瀛此等弹丸之地,大抵是足够的。”
“可是我等不明战事,也未见那边传回消息,就要让太孙回京吗?”金纯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东瀛战事不能乱。
如今朝廷在南疆,投入了十数万兵马人手,几乎整个广西、云贵、交趾都牵扯其中。
若是东瀛这边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东南沿海一带。
哪怕对南疆、九边等地没有直接影响。
但谁能说得准,朝廷在东瀛的战争失败后,会出现怎样的问题。
或许,早就对如今朝廷政策不满的某些人,就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然后他们就会高举着中原历来仁义,要兴王道,而非霸道。
最后,就是要求朝廷回到原来的路线上。
好让他们继续赚取原先的利益。
工部尚书宋礼想了想,开口道:“可否让朝鲜李氏出兵,从侧面夹击东瀛?他们离东瀛最近,跨过海峡就能登陆,如此也能缓解我们的压力。”
宋礼这个想法一说出,就被朱棣拒绝了。
朱棣摇摇头:“如今草原上的北元余孽又不安分了,朝鲜李氏需要从东边给他们施加压力,不能分散李氏的精力。让人去东瀛传信,至于朱瞻基是不是回来,让他依照东瀛战事决定。”
在死亡面前,是人类少有的能够拥有共性的时候。
皇帝突然提到姚广孝时日无多,让话题显得很是沉重,众人都默默的保持着安静。
大概是看出几人不说话的原因。
朱棣轻笑了一声:“天地万物有终时。正是因为如此,大明才需要不断的前进。革新之事,需要尽管定下。从何地入手,你们有何看法?”
天子问政,臣下需回。
工部尚书宋礼最先开口:“臣以为,福建如何?如今倭患已除,勿用担忧海防,福建相对其他等地,更容易发现革新之中暴露的弊端,也可方便朝廷及时更正。”
户部尚书夏元吉当即摇头:“福建距离应天太远,若是革新之中出现反抗,朝廷一时之间必定难以镇压。”
金纯也在一旁提醒道:“徽州府之革新成功,是建立在当初太孙镇压清洗徽州八姓氏族之后。地方上的顽固被扫除,这才有了眼下的局面。革新推行之时,地方反抗必定出现,若是扩大到布政使司的范围,反抗的势力定然巨大。”
历来朝政革新,对于旧有势力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而人是要趋避灾难的。
革新,必定会迎来一大波的反抗势力。
此事前宋历历在目,有着数不清的例子可以作为证明。
朱棣看向在场的三位尚书:“前宋之耻,朕必当引以为鉴!同样,正因如此,朕才让你们来到这里。朕有意推行革新,大明至如今,整整五十年,同样需要一场革新。”
皇帝的声音戛然而止。
但是几人都知道皇帝的意思。
赞同革新,还是反对革新。
前宋的革新,不光光是因为革新过程中出现的反抗势力,还是因为革新内部出现了矛盾和问题。
而眼下,无论是夏元吉、宋礼、金纯,都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
皇帝需要知道他们对于革新,究竟是何看法。
而没有选择在皇宫之中询问,选择在城外这处属于太孙的皇庄,更多的还是因为皇帝顾虑他和这些臣子们的君臣之情。
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人会反对革新吗?
至少在朱棣看来,他们三人是不会的。
朝廷对于内阁的重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而如今的内阁首辅胡广,也已经年迈的不成样子了。
就在最近,内阁首辅胡广,在阁房之中数次昏睡过去。
所有人都在判断,这位自永乐六年开始坐上内阁首辅位置的老大人,会不会在今年交出手中的权力。
而皇帝在之前也已经明确过,将来的内阁成员将只会从朝堂六部九卿之中提拔。
而六部九卿也必须要有州县经历。
很庆幸,夏元吉三人都有用着进入内阁的条件。
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官位和名声,以及手中掌握的权力,远比家中地窖里面收藏的金银珠宝更加的重要。
“南疆及东瀛新征之地,朝廷必定是要迁移安置我大明百姓。但臣以为,在此之前可有朝廷赏赐朝中勋贵文武,以勋贵文武带动百姓自发迁移至新征之地,远比朝廷强行迁移百姓要收效更广。”
太子爷朱高炽忽然插嘴,慢吞吞的提出了这条建议。
只是瞬间,朱棣的目光就投向自己的这位嫡长子。
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太子,朱棣将目光投向在场的三位尚书。
很显然,这是太子按照皇帝刚刚那番话在提议,用南疆和东瀛的利益,来换取在场三位尚书全力支持朝廷革新。
甚至可以再扩大下去。
用南疆和东瀛的利益,在朝堂上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是一场利益的交换。
赞同的人,能得到大明新土地上的利益,同时能保留在政治上的权力。
而反对的人,大概会成为少数。
朱棣很有兴趣知道,自己的长子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若是在过往,太子绝对不会做这种利益置换的事情,在太子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讲究仁义道德的。
是从什么时候改变的?
不论怎样,朱棣很高兴看到这一点的。
然而,他却又开始想,过往的太子是否是在隐藏自己。
这一点很不好。
无声的摇摇头,朱棣将最后的意思想法,从自己的脑海中抛走。
而夏元吉三人,则是各有不同的想法。
尽管他们没有开口,但是对于革新的事情,已经是站在了赞同和支持的一方。
夏元吉更是直接开口道:“陛下,南直隶处京师及中都一带,其余地方纳入革新范围如何?”
他的这番提议,就是将江苏大部分地区,都给囊括起来了。
朱棣想了想道:“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转运使万高如何?”
众人一愣,然后露出明悟的表情。
皇帝这是有意将刚刚掌握两淮盐务的万高,再次提拔增加其手中的权力,让其总督负责这一次江苏革新之事。
看来今日这所谓的革新谈话,不过是一个过场而已。
皇帝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决断。
今天之所以将众人叫来,不过是为了确定他们的立场而已。
或者说,皇帝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来通知他们一声而已。
宋礼点点头:“万高经过前次两淮盐务之事,想来对于革除朝政弊端,推行新政有很大的期望。只是……”
夏元吉伸手拍拍老伙计的肩膀:“两淮盐务如今已经步入正轨,我听闻万高更是从日月堂要去了不少人,以参赞的身份处理两淮盐务之事。想来就是再接手革新之事,也不至于让他为难。”
听到夏维喆的解释,宋礼耸耸肩不置可否。
眼下的局面已经明了了,皇帝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此时反对不如同意,按着皇帝的意思来就是了。
而且革新的地方就在应天边上,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京师里的三大营顷刻之间就能镇压一切。
思想统一了。
朱棣点点头:“朕会让内阁传旨,余下的……”
皇帝的话没有说完就闭上了嘴。
但大家都知道,皇帝是要看看,谁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
正是这个时候,外面的护卫却已经是带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来人是个小沙弥。
十来岁的样子,光溜溜的脑袋,让人看着就很喜爱。
小沙弥到了皇帝面前,毕恭毕敬的打了一个佛礼:“陛下,师父说让您不要叫太孙回京。师父说就算现在让太孙回来,大抵也赶不上时间。师父还说,等太孙到时候回来,让他亲自去将埋着的那些酒取走。”
三句师父说。
转达完姚广孝的话后,小沙弥又作了一个佛礼。
皇帝明显的愣了一下,目光紧紧的锁住小沙弥。
夏元吉三人则是有些蒙。
他们刚刚在这里提到,要让皇太孙从遥远的东瀛回来。
现在,老和尚就派了这个小沙弥过来,告诉他们不要叫太孙回来。
太子爷看着小沙弥,平静的问着:“你师父怎么知道陛下在这里的?”
这个问题很严重。
小沙弥看向太子爷,依旧是毕恭毕敬的施礼,然后才回答道:“师父让人去宫里请见陛下,被告知陛下出城了,所以师父觉得陛下是来这里了。”
如此倒是能说得通。
大抵是姚广孝派的人刚到宫里,皇帝前脚才刚刚走。
朱棣站起身,看向众人:“这边学堂里的饭菜很是可口,不放吃完再回家,朕许了你们今日休沐。”
夏元吉三人无奈的笑了笑。
皇帝这是已经不加掩饰,自己曾经偷偷来过这里无数次。
就连这边学堂里的饭菜可口都知道。
而朱棣则是走到了小沙弥的身边,伸出大手拍拍小沙弥光亮的脑袋。
“走,去看看你师父死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