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进军印度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订下进军印度的战略方案并不难,难在如何实施。全\本//小\说//网\
虽然吴铁生提出,在扫dàng中亚之后,首先攻占由英国控制的阿富汗,再从阿富汗南下进攻印度,但是连吴铁生自己都认为,这只是辅助进攻线路,根本不可能指望从中亚南下的军队能够占领整个印度。
攻占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数百万兵力,而为这些部队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难题。
显然,只有海运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首先就得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打通海上航线,然后还得组织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运输船队。
相对而言,夺取制海权是最为简单的工作。
英国皇家海军在印度只部署了一支近海舰队,主力是几艘在一战期间建造的内河炮舰与一些轻巡洋舰,数量最多的则是排水量在一千吨以内的小型驱逐舰与护卫舰,此外还有一些快艇与鱼雷艇。
显然,这根本算不上是舰队。
此外,在苏伊士运河被德意联军攻占后,从英国本土到印度的航线受阻,船队只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运输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国皇家海军的印度舰队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补给,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
对中国海军来说,击败一支这样的舰队,根本没有任何挑战xing可言。
当时,冯承乾认为,最多只需要出动一艘舰队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舰,就能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随后。李向龙提出了建议,考虑到英国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战斗机,把舰队航母增加到两艘。
事实上,这也没有多大影响。
虽然在伦内尔岛海战中,第一战斗舰队有两艘舰队航母受创,而且“秦始皇”号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舰队航母。足以控制住西南太平洋,没有必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舰队航母。
别忘了,已经有三艘“唐太宗”级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几个月内加入战斗序列。
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中国海军就能增加三艘舰队航母,到时候“秦始皇”号与“魏武帝”号都将修复。也就有五艘舰队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国海军的“企业”号在这个时候归队,也只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战区增派一艘、最多两艘舰队航母,因此另外的舰队航母可以用来开辟印度洋战场。
可以说,在兵力上,中国海军是相当充足的。
别说出动两艘舰队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没有多大问题。这样一来,在一九四二年之内,即便美国海军也向印度洋派遣舰队,而且动用全部舰队航母,也不见得能够击败中国海军。
夺取制海权。基本上不会太大的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欠缺运输船只,一直是中国海军的大难题,而且直到大战结束,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xing解决。
主要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依靠海运立国的国家。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本土就有足够多的资源,而且几乎所有战略资源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对海运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运航线全被封死,中国的战争实力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此外。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根本算不上强大,或者说没有强大到可以蔑视一切敌人的地步。要知道,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就超过了中国海军,而在太平洋对岸,还有更加强大的美国海军。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工业布局、资源生产等等,都以面向国内为主,即做好了在战争期间遭到封锁,无法获取外来资源、只能依靠国内资源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是,中国并不重视海运。
大战爆发的时候,悬挂中国国旗、排水量在五千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船只总共还不到一千艘。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运输船的载重吨为标准,中国的海运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国、英国、日本与荷兰之后。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中国当局也同样不太重视海运。
当然,不是中国当局没有认识到海运的重要xing。事实上,在击败日本海军,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中国当局就认识到了海运的重要xing,而且知道战前对海运的忽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只是,中国没有能力建造太多的运输船只。
主要就是,战争期间,首先得保证建造出足够多的战舰,即首先得满足海军对作战舰艇的需求,然后才是建造运输船只。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的需求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即战舰的建造规模一直偏低。结果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建造运输船只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战后期,中国当局甚至开始向盟国订购运输船只。在大战的最后一年,中国海军甚至让日本的神户造船厂、长崎造船厂、大阪造船厂与江户造船厂复工,并且聘用日本工人,建造运输船只。
在决定进军印度洋的时候,中国海军直接管理的运输船只不到两千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万吨级货轮,大部分都是载重吨在五千吨左右的中型货轮,还有不少是载重吨在两千吨以内的小型货轮。
仅从数量上看,这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线上,美国与英国投入的运输船只总共也就只有两千多艘。
问题是,中国的这两千多艘运输船,得照顾到所有战场。
此外,美国与英国拥有的运输船只总量接近一万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时,为了维持驻日军队,就至少需要三百艘万吨级货轮。为了向西南太平洋战区运送兵力与物资,大概需要八百艘万吨级货轮。此外,在南洋航线上,还需要大约四百艘万吨级货轮。如果把中型与小型货轮以吨位折算的话,那么中国的海运力量非常紧张,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非常有限。
根据海军提供的统计数据,当时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最多只能为三十万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攻占印度全境,三十万地面部队远远不够。
按照吴铁生的估计,如果要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三百万军队。
当然,补给三十万地面部队,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些部队都在以港口为中心的沿海地区活动。如果深入到印度腹地,则海运发挥不了作用,因此由海运提供的补给能力也将大大降低。
这下,问题来了。
如果按照海运能力计算,陆军就得缩小作战范围,至少在海运能力增强之前,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以夺取港口为主要目的。只有在等待海运实力增强之后,才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向印度腹地进军。
按照海军的规划,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问题是,陆军不可能等到一九四四年。
用吴铁生的话来说,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有很大的把握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击败英国,或者使英国变得无足轻重。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不能赶在此之前攻占印度,并且以印度为跳板向西推进,那就将失去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中东与海湾地区的机会。
中东与海湾地区有多么重要,冯承乾心里非常有数。
虽然此时中国的资源还足够多,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依然足够。事实上,就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仅仅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就不够用了。到时候,中国最缺的就是能源,而海湾是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的能源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战后的世界里,谁控制了中东与海湾,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吴铁生想要借印度进军中东,冯承乾也有类似的想法。
这样一来,在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说是维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在用兵上做文章了。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如何使用好这三十万地面部队。
冯承乾在这个时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这批部队不但要为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打下基础,还得为今后控制印度全境做好准备,因此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应该尽可能的扩大占领范围。
照此,陆军提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印度河与恒河河口附近的大型港口,其次是阿拉伯海沿岸地区控制几座主要港口、以及可以用来驻军的前进基地。如果还有富余兵力,则应该集中使用在bo斯湾方向上,比如占领bo斯湾附近的某座港口。至于向中东与海湾地区进军,还得看海运能力能否支持。
对此,冯承乾没有提出异议。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可以唯一具有可行xing的作战方案,而且不会对海军与陆军造成太大的负担。
只是,战争是互动的,并非中方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
最新全本:、、、、、、、、、、
订下进军印度的战略方案并不难,难在如何实施。全\本//小\说//网\
虽然吴铁生提出,在扫dàng中亚之后,首先攻占由英国控制的阿富汗,再从阿富汗南下进攻印度,但是连吴铁生自己都认为,这只是辅助进攻线路,根本不可能指望从中亚南下的军队能够占领整个印度。
攻占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数百万兵力,而为这些部队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难题。
显然,只有海运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首先就得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打通海上航线,然后还得组织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运输船队。
相对而言,夺取制海权是最为简单的工作。
英国皇家海军在印度只部署了一支近海舰队,主力是几艘在一战期间建造的内河炮舰与一些轻巡洋舰,数量最多的则是排水量在一千吨以内的小型驱逐舰与护卫舰,此外还有一些快艇与鱼雷艇。
显然,这根本算不上是舰队。
此外,在苏伊士运河被德意联军攻占后,从英国本土到印度的航线受阻,船队只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运输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国皇家海军的印度舰队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补给,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
对中国海军来说,击败一支这样的舰队,根本没有任何挑战xing可言。
当时,冯承乾认为,最多只需要出动一艘舰队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舰,就能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随后。李向龙提出了建议,考虑到英国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战斗机,把舰队航母增加到两艘。
事实上,这也没有多大影响。
虽然在伦内尔岛海战中,第一战斗舰队有两艘舰队航母受创,而且“秦始皇”号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舰队航母。足以控制住西南太平洋,没有必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舰队航母。
别忘了,已经有三艘“唐太宗”级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几个月内加入战斗序列。
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中国海军就能增加三艘舰队航母,到时候“秦始皇”号与“魏武帝”号都将修复。也就有五艘舰队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国海军的“企业”号在这个时候归队,也只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战区增派一艘、最多两艘舰队航母,因此另外的舰队航母可以用来开辟印度洋战场。
可以说,在兵力上,中国海军是相当充足的。
别说出动两艘舰队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没有多大问题。这样一来,在一九四二年之内,即便美国海军也向印度洋派遣舰队,而且动用全部舰队航母,也不见得能够击败中国海军。
夺取制海权。基本上不会太大的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欠缺运输船只,一直是中国海军的大难题,而且直到大战结束,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xing解决。
主要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依靠海运立国的国家。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本土就有足够多的资源,而且几乎所有战略资源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对海运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运航线全被封死,中国的战争实力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此外。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根本算不上强大,或者说没有强大到可以蔑视一切敌人的地步。要知道,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就超过了中国海军,而在太平洋对岸,还有更加强大的美国海军。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工业布局、资源生产等等,都以面向国内为主,即做好了在战争期间遭到封锁,无法获取外来资源、只能依靠国内资源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是,中国并不重视海运。
大战爆发的时候,悬挂中国国旗、排水量在五千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船只总共还不到一千艘。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运输船的载重吨为标准,中国的海运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国、英国、日本与荷兰之后。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中国当局也同样不太重视海运。
当然,不是中国当局没有认识到海运的重要xing。事实上,在击败日本海军,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中国当局就认识到了海运的重要xing,而且知道战前对海运的忽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只是,中国没有能力建造太多的运输船只。
主要就是,战争期间,首先得保证建造出足够多的战舰,即首先得满足海军对作战舰艇的需求,然后才是建造运输船只。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的需求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即战舰的建造规模一直偏低。结果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建造运输船只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战后期,中国当局甚至开始向盟国订购运输船只。在大战的最后一年,中国海军甚至让日本的神户造船厂、长崎造船厂、大阪造船厂与江户造船厂复工,并且聘用日本工人,建造运输船只。
在决定进军印度洋的时候,中国海军直接管理的运输船只不到两千艘,而且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万吨级货轮,大部分都是载重吨在五千吨左右的中型货轮,还有不少是载重吨在两千吨以内的小型货轮。
仅从数量上看,这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上最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线上,美国与英国投入的运输船只总共也就只有两千多艘。
问题是,中国的这两千多艘运输船,得照顾到所有战场。
此外,美国与英国拥有的运输船只总量接近一万艘,用在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时,为了维持驻日军队,就至少需要三百艘万吨级货轮。为了向西南太平洋战区运送兵力与物资,大概需要八百艘万吨级货轮。此外,在南洋航线上,还需要大约四百艘万吨级货轮。如果把中型与小型货轮以吨位折算的话,那么中国的海运力量非常紧张,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非常有限。
根据海军提供的统计数据,当时能派往印度洋的货轮,最多只能为三十万地面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显然,攻占印度全境,三十万地面部队远远不够。
按照吴铁生的估计,如果要占领印度全境,至少需要三百万军队。
当然,补给三十万地面部队,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些部队都在以港口为中心的沿海地区活动。如果深入到印度腹地,则海运发挥不了作用,因此由海运提供的补给能力也将大大降低。
这下,问题来了。
如果按照海运能力计算,陆军就得缩小作战范围,至少在海运能力增强之前,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以夺取港口为主要目的。只有在等待海运实力增强之后,才投入更多的地面部队,向印度腹地进军。
按照海军的规划,最快也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建造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问题是,陆军不可能等到一九四四年。
用吴铁生的话来说,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有很大的把握在一九四四年之前击败英国,或者使英国变得无足轻重。到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如果中国陆军不能赶在此之前攻占印度,并且以印度为跳板向西推进,那就将失去与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中东与海湾地区的机会。
中东与海湾地区有多么重要,冯承乾心里非常有数。
虽然此时中国的资源还足够多,能够满足战争需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依然足够。事实上,就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仅仅二十年之后,中国的资源就不够用了。到时候,中国最缺的就是能源,而海湾是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世界的能源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战后的世界里,谁控制了中东与海湾,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吴铁生想要借印度进军中东,冯承乾也有类似的想法。
这样一来,在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说是维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就只能在用兵上做文章了。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如何使用好这三十万地面部队。
冯承乾在这个时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即这批部队不但要为进军中东与海湾地区打下基础,还得为今后控制印度全境做好准备,因此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应该尽可能的扩大占领范围。
照此,陆军提出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印度河与恒河河口附近的大型港口,其次是阿拉伯海沿岸地区控制几座主要港口、以及可以用来驻军的前进基地。如果还有富余兵力,则应该集中使用在bo斯湾方向上,比如占领bo斯湾附近的某座港口。至于向中东与海湾地区进军,还得看海运能力能否支持。
对此,冯承乾没有提出异议。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可以唯一具有可行xing的作战方案,而且不会对海军与陆军造成太大的负担。
只是,战争是互动的,并非中方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