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开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管怎么说,总归都算是好事。尤其老朱给的这五千个免徭役名额,可以说来得太是时候了。
詹家开了榨油坊和酿酒坊,可原材料全靠购买,在大多数人吃不饱的年代,产量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有了五千个免徭役指标,不但牧场方面能够增加大量人手,还可以招募更多的雇农来种植各类作物。
有了足够的粮食产量,不但家里和各处项目的日常消耗能自给自足,还能足量供应酿酒、榨油这些业务。
另外还有眼看着就要开展的染织业务,更是需要大量的棉花。以十四世纪的运输效率,收购棉花的成本着实有些高,这个更得自己搞种植了。
反正原材料这种东西,还是捏在自己手里最稳妥,不用担心品质,更不用担心断顿,来自六百年后的詹闶对这个很在意,。
正好老朱不是给了一万亩土地,还有四个男仆吗,那就干脆再买些土地,搞他两个大农庄,先把其中的两人安排了。一边给自己招呼着种地,一边给老朱汇报,啥时候不小心犯了错还能用各种方式处罚。
而且到了明年,土豆和红薯的种植面积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玉米也可以适当进行培育了,这些都是需要土地和人手的。
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明朝初年,只要不是灾荒战乱年代,税赋其实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各种政府工程和杂役摊派,修长城、挖河道等等,死人都是日常。
不需要承担各种徭役,老实干活就能保证丰衣足食,这简直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生活。只要詹闶把风声放出去,估计能让全北平地区的地主恨死他。
买地和操持建设新农庄的事,交给管家和相关下人去做,詹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那三台机器上。作为推动工业革命和国家向外扩张的原始动力,纺织印染的重要性一点都不弱于钢铁冶金。
轧棉机和纺纱机的所有部件,都可以用木质的临时代替,唯独织布机上控制飞梭的弹簧不行。詹闶和两个木匠琢磨了很久,都没找到能够代替的东西。
最后还是露西亚人农夫库尔奇找到了解决办法,他的灵感来源于弓钻,既然能通过弓带动钻,那就能反过来用钻带动弓。
(露西亚人就是现在白俄罗斯地区人类的祖先,十四世纪末属于立陶宛大公国。)
三个人尝试了好几天时间,终于给织布机上加了一个需要额外有人操作的附件,用一个圆轴把飞梭带动至相对还算快的速度,勉强能够达到机器的需求。
笨是笨了一点,也够简陋够难看的,但也是目前的唯一解决之道。好在只是用这些机器进行培训,而不是真的搞生产,将就着用吧。
希望炼钢炉开了以后,能尽快弄出合适制作弹簧的材料来,把这个极度不美观的东西淘汰掉。否则到时候还得用这玩意儿,詹闶自己面对自己都觉得丢脸。
有了第一台机器成功的经验,后边再做起来就会顺利很多,不外乎照方抓药而已。不到十天的时间,另外的九组练习机器就全部做好了。
这一天午后行过好事,詹闶就在书房里给绣月做了安排。让她把最后还在培训的侍女抓紧分下类,能用的就先留着等待分配,不能用的也别再费精力了,全部打发去做纺织女工学徒。
然后又把詹能喊来,让他去城外牧场传话。那些色目人牧民和农夫们的女人,要是有谁愿意做点其他轻省又赚钱多的营生,可以在这两天报名转到城里来进行培训,只是以后就得每三天才能和丈夫见一面了。
这些就是早期的纺织女工,以后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她们就可以升格做师傅,或者担任基层管理职能。
不得不说,来到大明已经一年时间,可手里最能用的还是这些外族人。在自己的国家里,却不能相信自己的同胞,詹闶有时候也会觉得很郁闷。还是没有根基的原因啊,希望这样的日子早点结束吧。
因为参与了三种机器的制造,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库尔奇和罗马尼亚人弗洛林被詹闶任命为教练,负责教几十个女工学习使用技巧。
同时詹闶也会对他们进行考核,如果能够过关,他们今后还有可能担任纺织机器初级阶段的生产主管,并负责和詹闶一起进行下一步的技术升级。
为了增强两人的荣誉感,还特地给了他们新的名字詹林和詹奇,两个货高兴得那啥似的。忙不迭地感谢主人赐名,也保证一定做好这件事。
詹闶在外围观摩了两天,纺织技能培训班里的气氛很不错,他也就能放下这一摊子,去操心别的事情了。
王通带着工人和一些招募来的冶铁工匠配合不错,卢沟河旁边的冶铁厂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向炼钢厂进行升级。
从七月末开始,詹闶就几乎天天泡在冶铁厂。技术升级这种事,本来就难度极大,还是在别人没有见过,自己也是生瓜蛋子的前提下进行,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都不能有。
先得监督着工人炼两窑焦炭,虽说只是“土窑炼焦”,可也要比这个时代的技术先进不少。詹闶怎么说也是掌握着纸面上的核心技术,比招募来的老师傅总有高明的地方。
土窑炼焦的耗时很长,从焦煤入窑到点火开烧,再到最后的焦炭出窑,得要十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正好能准备其他的东西。
封窑点火后的第二天上午,詹闶来的比较晚,巳时将至才带着几辆马车到达。马车上拉满了黑色泥糊,看起来像是胶泥,却又不是胶泥的颜色。具体是什么东西,没人知道。
没人知道就对了,这玩意儿得在三百多年后才会有人拿来玩,还是在遥远的鹰鸡力,现在当然不会有人认识。
说白了其实一文不值,就是石墨和胶泥再加点石英粉末的混合体,用来烧制石墨坩埚的。制造转炉要用不少的钢,这个时代的设备又炼不出真正的钢,所以只能用这个笨办法了。
瓷窑是已经建好的,工匠也是招募好了的,专门为下一步烧制瓷器和瓷砖准备。就是这原料的成分和配比,詹闶不能告诉任何人。
来到稍微靠近山脚的瓷窑区域,招呼工人们把混合胶泥从车上卸下来,开始准备烧制石墨黏土坩埚。
这东西的个头没法做大,而且炼一锅就得毁一只坩埚。以早期需要两座转炉的量,少说得四百只以上的坩埚,且得烧一阵子呢。
塑好形的坩埚被放进窑里开始上火,河边上的炼铁高炉也跟着启动了。坩埚炼钢需要用渗了碳的铁料,正好先开两炉试试这种加了热风系统的高炉,到底能弄出个什么成色,。
市面上倒是可以买到现成的渗碳铁料,还能按照要求给你分割成小块。可是一个冶铁厂去市场上买铁,花钱多少且先不说,也太特么丢人了。
等到五百多只坩埚烧好,高炉出铁后进行了渗碳和切割,土窑里的焦炭也成型了。这一整套的功夫配合下来,就是小半个月过去。
五十多座独头坩埚炉点火,加了铁料和辅料的坩埚上架,这个过程就要快很多,当天就炼出了足够建造一座转炉所需的用量。
这些半成品还需要经过多次热处理,使之达到可以用来锻造转炉的韧性。就在这个过程中,冶铁厂里二百多名见过世面的熟练工匠,一个个的都从心底里服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炉铁炼出来后好不好,有经验的工匠稍稍检验一番就能分辨个大概。而他们正在处理的这种钢铁,绝对是前所未见的好。
初步的钢铁制成,品质什么的只能靠肉眼和经验分辨,詹闶是完全不懂的。但他从工匠们的表现中已经可以确定,绝对是成功了。
接下来就是铁匠们施展技术的舞台了,把一块块钢锭按照图纸加工成转炉部件。再组合起来添加耐火层,也就是詹闶早已经私下准备好的白云岩耐火砖,一只转炉的核心部分就算完成了。
虽然都已经签订了合约,不许将这里的任何东西外传,否则交官府问罪。可很多工匠还是想偷偷记一下这个工艺的过程,天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用的上呢。
但是很可惜,因为没有焊接技术,转炉的炉体主要以铆接方式接合,大块部件和一些重要部位的接合,则使用了螺丝来连接的。这玩意儿只有詹闶才能拿出来,而且是为数不多,至少五十年之内是谁也别想了。
又是半个月时间过去,两座转炉彻底成型,可以进入试生产阶段。詹闶特地请来了阿棣,还有老朱下派的监督官员,来见证这个历史性的奇迹时刻。
带着热风系统的双桶式高炉下,工人们正在把炼好了的铁汁接到熔锅里,然后倒进准备好的转炉。
呼呼呼地一阵响,加热了的空气通过风咀被吹进炉底,不一会儿又是嘭嘭嘭的响声,伴随着一阵阵炙热的温浪滚过来。
詹闶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石台上,掏出一块怀表来看了下时间。如果一切都进展顺利,再有二十多分钟,当前世界最好的第一炉钢铁就要出现了。
不管怎么说,总归都算是好事。尤其老朱给的这五千个免徭役名额,可以说来得太是时候了。
詹家开了榨油坊和酿酒坊,可原材料全靠购买,在大多数人吃不饱的年代,产量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有了五千个免徭役指标,不但牧场方面能够增加大量人手,还可以招募更多的雇农来种植各类作物。
有了足够的粮食产量,不但家里和各处项目的日常消耗能自给自足,还能足量供应酿酒、榨油这些业务。
另外还有眼看着就要开展的染织业务,更是需要大量的棉花。以十四世纪的运输效率,收购棉花的成本着实有些高,这个更得自己搞种植了。
反正原材料这种东西,还是捏在自己手里最稳妥,不用担心品质,更不用担心断顿,来自六百年后的詹闶对这个很在意,。
正好老朱不是给了一万亩土地,还有四个男仆吗,那就干脆再买些土地,搞他两个大农庄,先把其中的两人安排了。一边给自己招呼着种地,一边给老朱汇报,啥时候不小心犯了错还能用各种方式处罚。
而且到了明年,土豆和红薯的种植面积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玉米也可以适当进行培育了,这些都是需要土地和人手的。
在封建社会里,特别是明朝初年,只要不是灾荒战乱年代,税赋其实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各种政府工程和杂役摊派,修长城、挖河道等等,死人都是日常。
不需要承担各种徭役,老实干活就能保证丰衣足食,这简直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生活。只要詹闶把风声放出去,估计能让全北平地区的地主恨死他。
买地和操持建设新农庄的事,交给管家和相关下人去做,詹闶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那三台机器上。作为推动工业革命和国家向外扩张的原始动力,纺织印染的重要性一点都不弱于钢铁冶金。
轧棉机和纺纱机的所有部件,都可以用木质的临时代替,唯独织布机上控制飞梭的弹簧不行。詹闶和两个木匠琢磨了很久,都没找到能够代替的东西。
最后还是露西亚人农夫库尔奇找到了解决办法,他的灵感来源于弓钻,既然能通过弓带动钻,那就能反过来用钻带动弓。
(露西亚人就是现在白俄罗斯地区人类的祖先,十四世纪末属于立陶宛大公国。)
三个人尝试了好几天时间,终于给织布机上加了一个需要额外有人操作的附件,用一个圆轴把飞梭带动至相对还算快的速度,勉强能够达到机器的需求。
笨是笨了一点,也够简陋够难看的,但也是目前的唯一解决之道。好在只是用这些机器进行培训,而不是真的搞生产,将就着用吧。
希望炼钢炉开了以后,能尽快弄出合适制作弹簧的材料来,把这个极度不美观的东西淘汰掉。否则到时候还得用这玩意儿,詹闶自己面对自己都觉得丢脸。
有了第一台机器成功的经验,后边再做起来就会顺利很多,不外乎照方抓药而已。不到十天的时间,另外的九组练习机器就全部做好了。
这一天午后行过好事,詹闶就在书房里给绣月做了安排。让她把最后还在培训的侍女抓紧分下类,能用的就先留着等待分配,不能用的也别再费精力了,全部打发去做纺织女工学徒。
然后又把詹能喊来,让他去城外牧场传话。那些色目人牧民和农夫们的女人,要是有谁愿意做点其他轻省又赚钱多的营生,可以在这两天报名转到城里来进行培训,只是以后就得每三天才能和丈夫见一面了。
这些就是早期的纺织女工,以后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她们就可以升格做师傅,或者担任基层管理职能。
不得不说,来到大明已经一年时间,可手里最能用的还是这些外族人。在自己的国家里,却不能相信自己的同胞,詹闶有时候也会觉得很郁闷。还是没有根基的原因啊,希望这样的日子早点结束吧。
因为参与了三种机器的制造,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库尔奇和罗马尼亚人弗洛林被詹闶任命为教练,负责教几十个女工学习使用技巧。
同时詹闶也会对他们进行考核,如果能够过关,他们今后还有可能担任纺织机器初级阶段的生产主管,并负责和詹闶一起进行下一步的技术升级。
为了增强两人的荣誉感,还特地给了他们新的名字詹林和詹奇,两个货高兴得那啥似的。忙不迭地感谢主人赐名,也保证一定做好这件事。
詹闶在外围观摩了两天,纺织技能培训班里的气氛很不错,他也就能放下这一摊子,去操心别的事情了。
王通带着工人和一些招募来的冶铁工匠配合不错,卢沟河旁边的冶铁厂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向炼钢厂进行升级。
从七月末开始,詹闶就几乎天天泡在冶铁厂。技术升级这种事,本来就难度极大,还是在别人没有见过,自己也是生瓜蛋子的前提下进行,一丝一毫的马虎大意都不能有。
先得监督着工人炼两窑焦炭,虽说只是“土窑炼焦”,可也要比这个时代的技术先进不少。詹闶怎么说也是掌握着纸面上的核心技术,比招募来的老师傅总有高明的地方。
土窑炼焦的耗时很长,从焦煤入窑到点火开烧,再到最后的焦炭出窑,得要十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正好能准备其他的东西。
封窑点火后的第二天上午,詹闶来的比较晚,巳时将至才带着几辆马车到达。马车上拉满了黑色泥糊,看起来像是胶泥,却又不是胶泥的颜色。具体是什么东西,没人知道。
没人知道就对了,这玩意儿得在三百多年后才会有人拿来玩,还是在遥远的鹰鸡力,现在当然不会有人认识。
说白了其实一文不值,就是石墨和胶泥再加点石英粉末的混合体,用来烧制石墨坩埚的。制造转炉要用不少的钢,这个时代的设备又炼不出真正的钢,所以只能用这个笨办法了。
瓷窑是已经建好的,工匠也是招募好了的,专门为下一步烧制瓷器和瓷砖准备。就是这原料的成分和配比,詹闶不能告诉任何人。
来到稍微靠近山脚的瓷窑区域,招呼工人们把混合胶泥从车上卸下来,开始准备烧制石墨黏土坩埚。
这东西的个头没法做大,而且炼一锅就得毁一只坩埚。以早期需要两座转炉的量,少说得四百只以上的坩埚,且得烧一阵子呢。
塑好形的坩埚被放进窑里开始上火,河边上的炼铁高炉也跟着启动了。坩埚炼钢需要用渗了碳的铁料,正好先开两炉试试这种加了热风系统的高炉,到底能弄出个什么成色,。
市面上倒是可以买到现成的渗碳铁料,还能按照要求给你分割成小块。可是一个冶铁厂去市场上买铁,花钱多少且先不说,也太特么丢人了。
等到五百多只坩埚烧好,高炉出铁后进行了渗碳和切割,土窑里的焦炭也成型了。这一整套的功夫配合下来,就是小半个月过去。
五十多座独头坩埚炉点火,加了铁料和辅料的坩埚上架,这个过程就要快很多,当天就炼出了足够建造一座转炉所需的用量。
这些半成品还需要经过多次热处理,使之达到可以用来锻造转炉的韧性。就在这个过程中,冶铁厂里二百多名见过世面的熟练工匠,一个个的都从心底里服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炉铁炼出来后好不好,有经验的工匠稍稍检验一番就能分辨个大概。而他们正在处理的这种钢铁,绝对是前所未见的好。
初步的钢铁制成,品质什么的只能靠肉眼和经验分辨,詹闶是完全不懂的。但他从工匠们的表现中已经可以确定,绝对是成功了。
接下来就是铁匠们施展技术的舞台了,把一块块钢锭按照图纸加工成转炉部件。再组合起来添加耐火层,也就是詹闶早已经私下准备好的白云岩耐火砖,一只转炉的核心部分就算完成了。
虽然都已经签订了合约,不许将这里的任何东西外传,否则交官府问罪。可很多工匠还是想偷偷记一下这个工艺的过程,天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用的上呢。
但是很可惜,因为没有焊接技术,转炉的炉体主要以铆接方式接合,大块部件和一些重要部位的接合,则使用了螺丝来连接的。这玩意儿只有詹闶才能拿出来,而且是为数不多,至少五十年之内是谁也别想了。
又是半个月时间过去,两座转炉彻底成型,可以进入试生产阶段。詹闶特地请来了阿棣,还有老朱下派的监督官员,来见证这个历史性的奇迹时刻。
带着热风系统的双桶式高炉下,工人们正在把炼好了的铁汁接到熔锅里,然后倒进准备好的转炉。
呼呼呼地一阵响,加热了的空气通过风咀被吹进炉底,不一会儿又是嘭嘭嘭的响声,伴随着一阵阵炙热的温浪滚过来。
詹闶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石台上,掏出一块怀表来看了下时间。如果一切都进展顺利,再有二十多分钟,当前世界最好的第一炉钢铁就要出现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