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国虽大,好战必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上,这吐番不比我大唐小多少,不管他们是不是刚刚兴起,国内是否人口充足。能不打仗微臣觉得还是不打仗好,既然那吐番要尚公主,那就尚公主过去。我大唐现在百废待兴,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当李好说到假以时日,吐蕃就会成为下一个突厥匈奴的时候,大唐的群臣再也没有开始的轻松感了。开始把眼光全部集中到那份地图上的吐蕃版图上,看着那个疆土比大唐小不了多少的地方。
见识了吐蕃此刻疆土的强盛后,这时又有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议题出来。在某些人的眼里,能不打仗就尽量不要打仗。之前李好躲在最后面的时候自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没有吭声,但是现在不同了。
这时候正是他发表意见的时候,这突然蹦出一个和亲派出来插嘴,李好肯定不爽。其实他对这个和亲这个玩意十分反感,一群大老爷们的安危全靠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这算什么狗屁事情,大唐的男人还没到死光的地步呢。
此刻有人再次跳了出来提这个话题,他立刻就大声顶了一句上去:“荒谬!我大唐的男人还没死光呢,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女人和亲来求的和平”?
“自古以来,和亲就是懦夫的表现的课,而且还是严重资敌的行为,堂堂大唐,天朝上国,需要和亲来求和么?必须坚决废弃。将士守边疆,不纳岁,不和亲,四方来朝这才是泱泱大国的表现。”
李好说这话的时候很有气势,扫了一番周围后发现那些好战分子纷纷一副认可的样子,就连文臣中也有不少认可李好意见。
和亲这东西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在古代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每个时段意义又不同。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但这次“和亲”事件,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婚姻联盟。不是两国之间为了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而不得不采取的不情愿的政治交易。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和亲是一场政治联盟算不上真正的和亲。这种和亲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那时诸侯国之间经常玩的就是这一套。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却是刘邦开了头,但那是迫不得已。被匈奴包了饺子,差点就回不来了,后来就把公主许配过去给人家玩*弄。从此汉家天子都以和亲为耻,所以才有了汉武帝的征伐匈奴。
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
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
对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
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过李好却不这样认为,你看见山姆大叔的做法没?他跟谁和过亲?他需要和亲吗?没有什么肯定否定的,一切不服的家伙就要从根底消灭他们。
大唐有这个资格,在这个时候有这个实力。完全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来帮助各族人民走向幸福和平的道路嘛。扶持一些亲唐的政权,分化和打击对大唐不友好的势力,别让他们发展壮大就好了。
再大力输出大唐文化,严厉控制技术输出。所有敢挑畔大唐的国家都必需从根底把他们消灭干净,把他们的财富全部掠夺过来,把他们的壮丁全部抓到大唐来修路去。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的话,从来都不会让战争停止下来。而且似乎每次和亲反而让异族更加强盛了,给后代留下无穷的隐患。
因为和亲的对象一般都是公主宗室女子,当她们出嫁时,最首要是有大量的嫁妆,有大量的陪嫁人员,有的还带去一些工匠技师和书籍。
这些去往异国的人们把中原精美的物品、高超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汉家诗赋以及汉族人的血缘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带到了边疆各族。
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欣赏到中原的先进文明后,大多都心怀仰慕,然后加强与中原汉王朝和外交关系。把天朝的先进技术带到他们的国度,然后让他们在实力上更强过中原。
比如,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携带了大量的文人工匠技师和种子。就此一举就加快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和国力的飞速发展,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吐蕃寇长安,以及往后千年的祸乱。
当然李好不能把还没发生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唐的群臣来讲的,他把唐以前的历史全部翻了出来询问那个提出和亲的大臣:
“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两次,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三次,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一次。”
“这是初汉时期和亲的公主的数量和对象,但是匈奴放弃对汉朝的骚扰了吗?没有!最后还不是汉武帝尽起全汉力量,阴山勒马刻石才真正换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说明和亲实际上屁用都没!”
李好这话一出,那些主张和亲的大臣脸上都不怎么好起来。李好说的是事实,汉初的和亲政策只是让匈奴越发嚣张起来,最后还是干了一架才安稳。
“好吧,汉朝太久远了,那就说说最近的事情。前朝隋文帝宗女安义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染干,隋文帝宗女义成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隋炀帝宗女信义公主嫁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隋炀帝小女淮南公主嫁突厥突利可汗。”
“许了这么多的公主出去,换来和平没?没有,突厥还是时不时的过来中原入侵,甚至还把隋朝皇帝围困过,差点包了饺子。如果不是我朝大破突厥,吐谷浑他们能有现在这般老实?”
“所以说这些胡民都是一群养不熟的狼,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再多送一个女子给他们享受,等他们享受完了再来攻打我朝?”李好悠悠的做了一个总结,结束了自己的意见。
“因此可见,和亲就是完完全全的懦夫的表现,这不是我泱泱大唐应有的表现,把停战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还不如趁我朝军事强盛的时候把他们逐一消灭,永绝后患多好。”
“陛下,这样万万不可啊。先贤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啊,千万不能听信此人胡言乱语。当年泱泱大汉,就是毁在好战之上,此辈妖言惑上,当诛!”
李好的好刚完,之前炒着和亲的那家伙立刻就跳了出来,顺便给李好扣了一个大大的帽子,还用上了当诛,这是准备跟李好撕逼到底了。
“崔爱卿,此时不过论事而已,怎么做尚未确定,以此定罪有点过了。”台上的李二听了那家伙的话后笑着回道,让李好说话是李二的意见,李二自然不会直接给李好定罪。
而且朝堂论事因言获罪,这也不是李二想看到的结果。不过现在出声的这家伙是崔家的人,估计早看李好不爽,现在又被他抓到李好的漏洞,自然会忍不住踩李好一次。
可惜的是他想不到的是,李好已经同李二聊过一次对番邦的态度,中间就有怎么从战争中获利,从此让大唐不用因为战争而劳民伤财,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
“我看李都督应该是不太清楚当年汉武之事,不如让崔侍郎说说当年汉武灭匈奴之后的结果,或许李都督就不会再动不动喊着打杀了。”这时人群中有人跟李二提议道,李二看了那人一眼,没有反对。
“皇上,这吐番不比我大唐小多少,不管他们是不是刚刚兴起,国内是否人口充足。能不打仗微臣觉得还是不打仗好,既然那吐番要尚公主,那就尚公主过去。我大唐现在百废待兴,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当李好说到假以时日,吐蕃就会成为下一个突厥匈奴的时候,大唐的群臣再也没有开始的轻松感了。开始把眼光全部集中到那份地图上的吐蕃版图上,看着那个疆土比大唐小不了多少的地方。
见识了吐蕃此刻疆土的强盛后,这时又有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议题出来。在某些人的眼里,能不打仗就尽量不要打仗。之前李好躲在最后面的时候自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没有吭声,但是现在不同了。
这时候正是他发表意见的时候,这突然蹦出一个和亲派出来插嘴,李好肯定不爽。其实他对这个和亲这个玩意十分反感,一群大老爷们的安危全靠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这算什么狗屁事情,大唐的男人还没到死光的地步呢。
此刻有人再次跳了出来提这个话题,他立刻就大声顶了一句上去:“荒谬!我大唐的男人还没死光呢,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女人和亲来求的和平”?
“自古以来,和亲就是懦夫的表现的课,而且还是严重资敌的行为,堂堂大唐,天朝上国,需要和亲来求和么?必须坚决废弃。将士守边疆,不纳岁,不和亲,四方来朝这才是泱泱大国的表现。”
李好说这话的时候很有气势,扫了一番周围后发现那些好战分子纷纷一副认可的样子,就连文臣中也有不少认可李好意见。
和亲这东西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在古代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每个时段意义又不同。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但这次“和亲”事件,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婚姻联盟。不是两国之间为了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而不得不采取的不情愿的政治交易。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和亲是一场政治联盟算不上真正的和亲。这种和亲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那时诸侯国之间经常玩的就是这一套。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却是刘邦开了头,但那是迫不得已。被匈奴包了饺子,差点就回不来了,后来就把公主许配过去给人家玩*弄。从此汉家天子都以和亲为耻,所以才有了汉武帝的征伐匈奴。
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
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
对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
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过李好却不这样认为,你看见山姆大叔的做法没?他跟谁和过亲?他需要和亲吗?没有什么肯定否定的,一切不服的家伙就要从根底消灭他们。
大唐有这个资格,在这个时候有这个实力。完全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来帮助各族人民走向幸福和平的道路嘛。扶持一些亲唐的政权,分化和打击对大唐不友好的势力,别让他们发展壮大就好了。
再大力输出大唐文化,严厉控制技术输出。所有敢挑畔大唐的国家都必需从根底把他们消灭干净,把他们的财富全部掠夺过来,把他们的壮丁全部抓到大唐来修路去。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的话,从来都不会让战争停止下来。而且似乎每次和亲反而让异族更加强盛了,给后代留下无穷的隐患。
因为和亲的对象一般都是公主宗室女子,当她们出嫁时,最首要是有大量的嫁妆,有大量的陪嫁人员,有的还带去一些工匠技师和书籍。
这些去往异国的人们把中原精美的物品、高超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汉家诗赋以及汉族人的血缘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带到了边疆各族。
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欣赏到中原的先进文明后,大多都心怀仰慕,然后加强与中原汉王朝和外交关系。把天朝的先进技术带到他们的国度,然后让他们在实力上更强过中原。
比如,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携带了大量的文人工匠技师和种子。就此一举就加快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和国力的飞速发展,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吐蕃寇长安,以及往后千年的祸乱。
当然李好不能把还没发生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唐的群臣来讲的,他把唐以前的历史全部翻了出来询问那个提出和亲的大臣:
“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两次,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三次,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一次。”
“这是初汉时期和亲的公主的数量和对象,但是匈奴放弃对汉朝的骚扰了吗?没有!最后还不是汉武帝尽起全汉力量,阴山勒马刻石才真正换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说明和亲实际上屁用都没!”
李好这话一出,那些主张和亲的大臣脸上都不怎么好起来。李好说的是事实,汉初的和亲政策只是让匈奴越发嚣张起来,最后还是干了一架才安稳。
“好吧,汉朝太久远了,那就说说最近的事情。前朝隋文帝宗女安义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染干,隋文帝宗女义成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隋炀帝宗女信义公主嫁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隋炀帝小女淮南公主嫁突厥突利可汗。”
“许了这么多的公主出去,换来和平没?没有,突厥还是时不时的过来中原入侵,甚至还把隋朝皇帝围困过,差点包了饺子。如果不是我朝大破突厥,吐谷浑他们能有现在这般老实?”
“所以说这些胡民都是一群养不熟的狼,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再多送一个女子给他们享受,等他们享受完了再来攻打我朝?”李好悠悠的做了一个总结,结束了自己的意见。
“因此可见,和亲就是完完全全的懦夫的表现,这不是我泱泱大唐应有的表现,把停战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还不如趁我朝军事强盛的时候把他们逐一消灭,永绝后患多好。”
“陛下,这样万万不可啊。先贤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啊,千万不能听信此人胡言乱语。当年泱泱大汉,就是毁在好战之上,此辈妖言惑上,当诛!”
李好的好刚完,之前炒着和亲的那家伙立刻就跳了出来,顺便给李好扣了一个大大的帽子,还用上了当诛,这是准备跟李好撕逼到底了。
“崔爱卿,此时不过论事而已,怎么做尚未确定,以此定罪有点过了。”台上的李二听了那家伙的话后笑着回道,让李好说话是李二的意见,李二自然不会直接给李好定罪。
而且朝堂论事因言获罪,这也不是李二想看到的结果。不过现在出声的这家伙是崔家的人,估计早看李好不爽,现在又被他抓到李好的漏洞,自然会忍不住踩李好一次。
可惜的是他想不到的是,李好已经同李二聊过一次对番邦的态度,中间就有怎么从战争中获利,从此让大唐不用因为战争而劳民伤财,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
“我看李都督应该是不太清楚当年汉武之事,不如让崔侍郎说说当年汉武灭匈奴之后的结果,或许李都督就不会再动不动喊着打杀了。”这时人群中有人跟李二提议道,李二看了那人一眼,没有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