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殿前武士 七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八岁的圣君赵佶从殿后快步走出,身穿大红色的天子常服,头戴平脚幞头,大摇大摆的就到了崇政殿里面了。和之前好多代病病歪歪的大宋官家相比,眼前这位天子看着就圣明啊。面色是白里透红,身材魁梧健壮,而且相貌并不粗旷,非常符合宋人的审美观念,算得上英俊潇洒,唇角留了髭须,看上去显得稳重。
而最让群臣们感到放心的是这位少年天子从小就有福寿之名,身体好的都不像是老赵家的子孙了,从来不生病啊,据说光着膀子都能瞧见腱子肉!翰林医官们都不怎么认识赵佶……
而且这位赵大圣君的生育能力也有保证,别看他才十八岁的年纪,已经是一儿一女的老爹了,这俩孩子也都是不生病的种,翰林医官也没见过他们。另外,赵大圣君的后宫里面还有俩妃子已经大了肚子,转年就能生育了。所以满朝大臣们都不担心赵佶身后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了,再说了,就赵佶的身子骨,估计大家伙也活不到他龙驭宾天的那一天了。
当然了,这位圣君是有好色之名的。这一点和他那个短命的哥哥和不长命的老爹差不多,哦,是青出于蓝了。
不过,身体是好色的本钱啊,身体好的皇帝好色那是在为赵宋皇家添丁进口,身体不好的皇帝好色来好色去的,连个太子都没有,那就是昏聩了。
在崇政殿内的宰执重臣们都对圣君都感到非常满意的时候。那位文武双全,才艺肯定超过唐太宗的赵大圣君,却对这些宰执们有点不大满意。
个个都是糟老头子……首相韩忠彦就是个没主张的家伙,每回都被次相曾布怼的哑口无言。次相曾布就是个刺头,说话一点都不和气,听着都像在教训人。知枢密院事安焘是个老糊涂,居然主张放弃湟州和鄯州。同知枢密院事的章楶倒是头脑清醒,虽然是章惇那个大奸贼的哥哥,但也是可用的,只是这身体看上去很弱啊,站在那里都摇摇晃晃的,不会晕倒在崇政殿上吧?还有那个礼部尚书李南公,八十一也不知道是八十二了,还不肯致仕,而且还想要当副相……非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圣君赵佶叹了口气,对远处的小黄门道:“给殿中诸卿皆赐座。”
因为老臣太多,赵佶几乎每天都要给崇政殿中的臣子们赐座。在崇政殿中伺候的御药院的宦官(因为宋朝的皇帝们身体普遍不好,所以就让御药院的宦官在崇政殿值班,好及时抢救,不过赵佶是用不着他们的)早有准备,手脚麻利的搬来了杌子搁在了大臣们背后。
大臣们称谢之后,纷纷落座,崇政殿召对议事就正式开始了。
这段时间新旧两党争吵的重点就是枢密院兵学司的裁撤和保留。这事儿看起来不大,不过就是500个青年军官的前途。可是背后牵涉到的,却是中枢掌兵、基层军官的产生和编练新军这三件可能打破大宋中央权力平衡的大事儿了。
已经当了一段时间圣君的赵佶当然知道大宋官家的权力,是建立在科举出身的文官,投胎投出来的将门,还有西北边军三者平衡制约的基础上的。
而枢密院兵学司似乎就是掌握中枢的文官和西北边军的将门合作,准备一脚踢开那帮开国将门资本家的节奏啊!
开封府的将门资本家们是不能打,这个谁都知道的。可是他们忠心啊,而且用着也放心。真把他们踢开了,换上一群西北来的将门,圣君赵佶能睡得着?
可是那些开封将门的战斗力也的确是个问题……赵佶还等着做圣君呢!
“诸卿,今日朕又收到了左正言的奏章,言及枢密院兵学司有违祖宗家法,必须尽快裁撤。还说知兵学司事慕容忘忧是章惇的私人,是在替章惇训练私兵。你们怎么看啊?”
听到赵佶的问话,殿中的重臣们就忍不住皱眉头,这是任伯雨的上奏。虽然没有直指章惇图谋不轨,但还是捎上了“私兵”的罪名。
“私兵”在宋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的,将门就可以养一点,要不然上了战场身边连个心腹跟班都没有也不行啊!但是宰相养私兵就是犯忌了!
另外,“私兵”也是分档次的。保甲的保丁其实也可以往私兵上联系,但那是允许的。因为保丁不能装备铠甲军械,只能拥有少量的纸甲和威力较小的“民用武器”,对朝廷的统治不构成威胁。
可是枢密院兵学司里面集中的都是精锐,大部分是西军的低级武官,是上过战场杀过西贼的主儿!而且他们是堂堂官军,拥有的装备是不受限制的。这些人如果成为章惇的心腹私兵,在关键时刻暗入京师,那就可以发动政变,废立君王了。
如果元符三年正月十三日时,章惇手里有几百甲士,那现在坐在崇政殿上的可就不是圣君赵佶了……
“兵学司的设立,乃是绍圣、元符年以来对国家最有利的施政,目的是用学校培养带兵的将官,同时为行军打仗制订法度章程。臣接任枢密使后仔细审查过兵学司所制订的各种育将、练兵的章程办法,每每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臣以为可以对兵学司进行改进,但是不应该放弃以学校育将,用法度练兵的办法,更不应该把兵学司看成谁的私兵。”
虽然新任的枢密使安焘和章惇关系很糟糕,对于绍圣、元符以来的新政也多有批评,但是在兵学司的问题上,他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章惇的背后。
实际上用学校培养将官是王安石新政的一部分,王安石的办法是恢复庆历年间曾经开办了三个月的武学。不过王安石不懂军事,结果把武学办成了“武举补习班”,基本上是失败的。
而慕容忘忧和赵钟哥是真懂行的,武好古又想出了学生教老师的办法,让西军一线的青年军官入学,贡献他们的军事经验。所以慕容忘忧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制订出了一整套适用于“部”和“队”的装备、训练、作战和指挥办法,以及部将、队正两级军事指挥官的培养方法。
当然了,现在制订出来的仅仅是步军的办法,骑兵怎么搞还没想好。
但是这样的成绩还是令人瞩目的!
“陛下,国家已经有了武学,可以教养军官,何必再开设枢密院兵学司?如果兵学司的法度章程是好的,让武学采用就是了,如果慕容忘忧的确有能力,就让他做国子监司业兼太学博士吧。让枢密院管辖兵学司,终究是不妥当的。”安焘既然主张保留兵学司,韩忠彦自然要主张废除兵学司。尽管他也知道兵学司的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大宋自有国情如此,是向来喜欢分权相搅的。将培育将领的工作交给相对独立的国子监体系,总归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韩忠彦说得似乎有理,赵佶又转头看向曾布。
曾布反驳道:“武学自熙宁年间重开以来,从未出过善战之军将,甚至没有几人从军。究其原因,就是国子监本身不涉及军事,所用之博士、教谕于用兵取胜之道皆为外行,如何教养军学之人才?”
“国子监的博士、教谕不懂军事,枢密院的文官就懂得带兵了?现在主管兵学司的慕容忘忧、赵钟哥二员皆是南来的辽人,世代将门出身,并不是真正的文人。用他们主管兵学司并不是以文御武之道,如果将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负责,由我朝的良将主管,岂不是更好?”
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赵佶听得头都有点大了。而且他还知道有理的办法都不合祖宗家法,把兵学司交给枢密院是让中枢直接执掌精兵。把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用武将做老师,就不是以文御武了——这就等于把部分选将之权给了武将,容易在军中形成师生依附关系。
而合乎祖宗家法的路线,就是让根本不会打仗只会画阵图的文官去教别人打仗……
赵佶叹了口气:“兵学司的废留,容后再议,现在就读兵学司的500生员,应该如何安排?”
“应该让他们完成学业,”知枢密院事安焘说,“然后派遣去河北禁军担任训练官。”
这是用西军的小将抢开封将门的饭碗!
赵佶眉头大皱,因为他又遇到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在西夏的乱子闹起来之前,西北禁军的官职大部分也是由开封将门的人去担当的。
现在西军已经自成体系,一批在宋夏战争中崛起的西北当地武将家族占据了西北禁军的大部分官职,挤掉了开封将门。双方的关系如何,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了。
如果再让西北将门入侵到原本属于开封将门的河北禁军里面,两边恐怕斗争得就更凶了!
“陛下,”首相韩忠彦这时已经开口说话了,“臣以为,兵学司中的500生员,是难得的骑将,类似于唐太宗的玄甲骑兵,朝廷应该保持这支难得的骑兵,而不是将他们用于训练步兵。”
十八岁的圣君赵佶从殿后快步走出,身穿大红色的天子常服,头戴平脚幞头,大摇大摆的就到了崇政殿里面了。和之前好多代病病歪歪的大宋官家相比,眼前这位天子看着就圣明啊。面色是白里透红,身材魁梧健壮,而且相貌并不粗旷,非常符合宋人的审美观念,算得上英俊潇洒,唇角留了髭须,看上去显得稳重。
而最让群臣们感到放心的是这位少年天子从小就有福寿之名,身体好的都不像是老赵家的子孙了,从来不生病啊,据说光着膀子都能瞧见腱子肉!翰林医官们都不怎么认识赵佶……
而且这位赵大圣君的生育能力也有保证,别看他才十八岁的年纪,已经是一儿一女的老爹了,这俩孩子也都是不生病的种,翰林医官也没见过他们。另外,赵大圣君的后宫里面还有俩妃子已经大了肚子,转年就能生育了。所以满朝大臣们都不担心赵佶身后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了,再说了,就赵佶的身子骨,估计大家伙也活不到他龙驭宾天的那一天了。
当然了,这位圣君是有好色之名的。这一点和他那个短命的哥哥和不长命的老爹差不多,哦,是青出于蓝了。
不过,身体是好色的本钱啊,身体好的皇帝好色那是在为赵宋皇家添丁进口,身体不好的皇帝好色来好色去的,连个太子都没有,那就是昏聩了。
在崇政殿内的宰执重臣们都对圣君都感到非常满意的时候。那位文武双全,才艺肯定超过唐太宗的赵大圣君,却对这些宰执们有点不大满意。
个个都是糟老头子……首相韩忠彦就是个没主张的家伙,每回都被次相曾布怼的哑口无言。次相曾布就是个刺头,说话一点都不和气,听着都像在教训人。知枢密院事安焘是个老糊涂,居然主张放弃湟州和鄯州。同知枢密院事的章楶倒是头脑清醒,虽然是章惇那个大奸贼的哥哥,但也是可用的,只是这身体看上去很弱啊,站在那里都摇摇晃晃的,不会晕倒在崇政殿上吧?还有那个礼部尚书李南公,八十一也不知道是八十二了,还不肯致仕,而且还想要当副相……非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圣君赵佶叹了口气,对远处的小黄门道:“给殿中诸卿皆赐座。”
因为老臣太多,赵佶几乎每天都要给崇政殿中的臣子们赐座。在崇政殿中伺候的御药院的宦官(因为宋朝的皇帝们身体普遍不好,所以就让御药院的宦官在崇政殿值班,好及时抢救,不过赵佶是用不着他们的)早有准备,手脚麻利的搬来了杌子搁在了大臣们背后。
大臣们称谢之后,纷纷落座,崇政殿召对议事就正式开始了。
这段时间新旧两党争吵的重点就是枢密院兵学司的裁撤和保留。这事儿看起来不大,不过就是500个青年军官的前途。可是背后牵涉到的,却是中枢掌兵、基层军官的产生和编练新军这三件可能打破大宋中央权力平衡的大事儿了。
已经当了一段时间圣君的赵佶当然知道大宋官家的权力,是建立在科举出身的文官,投胎投出来的将门,还有西北边军三者平衡制约的基础上的。
而枢密院兵学司似乎就是掌握中枢的文官和西北边军的将门合作,准备一脚踢开那帮开国将门资本家的节奏啊!
开封府的将门资本家们是不能打,这个谁都知道的。可是他们忠心啊,而且用着也放心。真把他们踢开了,换上一群西北来的将门,圣君赵佶能睡得着?
可是那些开封将门的战斗力也的确是个问题……赵佶还等着做圣君呢!
“诸卿,今日朕又收到了左正言的奏章,言及枢密院兵学司有违祖宗家法,必须尽快裁撤。还说知兵学司事慕容忘忧是章惇的私人,是在替章惇训练私兵。你们怎么看啊?”
听到赵佶的问话,殿中的重臣们就忍不住皱眉头,这是任伯雨的上奏。虽然没有直指章惇图谋不轨,但还是捎上了“私兵”的罪名。
“私兵”在宋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的,将门就可以养一点,要不然上了战场身边连个心腹跟班都没有也不行啊!但是宰相养私兵就是犯忌了!
另外,“私兵”也是分档次的。保甲的保丁其实也可以往私兵上联系,但那是允许的。因为保丁不能装备铠甲军械,只能拥有少量的纸甲和威力较小的“民用武器”,对朝廷的统治不构成威胁。
可是枢密院兵学司里面集中的都是精锐,大部分是西军的低级武官,是上过战场杀过西贼的主儿!而且他们是堂堂官军,拥有的装备是不受限制的。这些人如果成为章惇的心腹私兵,在关键时刻暗入京师,那就可以发动政变,废立君王了。
如果元符三年正月十三日时,章惇手里有几百甲士,那现在坐在崇政殿上的可就不是圣君赵佶了……
“兵学司的设立,乃是绍圣、元符年以来对国家最有利的施政,目的是用学校培养带兵的将官,同时为行军打仗制订法度章程。臣接任枢密使后仔细审查过兵学司所制订的各种育将、练兵的章程办法,每每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臣以为可以对兵学司进行改进,但是不应该放弃以学校育将,用法度练兵的办法,更不应该把兵学司看成谁的私兵。”
虽然新任的枢密使安焘和章惇关系很糟糕,对于绍圣、元符以来的新政也多有批评,但是在兵学司的问题上,他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章惇的背后。
实际上用学校培养将官是王安石新政的一部分,王安石的办法是恢复庆历年间曾经开办了三个月的武学。不过王安石不懂军事,结果把武学办成了“武举补习班”,基本上是失败的。
而慕容忘忧和赵钟哥是真懂行的,武好古又想出了学生教老师的办法,让西军一线的青年军官入学,贡献他们的军事经验。所以慕容忘忧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制订出了一整套适用于“部”和“队”的装备、训练、作战和指挥办法,以及部将、队正两级军事指挥官的培养方法。
当然了,现在制订出来的仅仅是步军的办法,骑兵怎么搞还没想好。
但是这样的成绩还是令人瞩目的!
“陛下,国家已经有了武学,可以教养军官,何必再开设枢密院兵学司?如果兵学司的法度章程是好的,让武学采用就是了,如果慕容忘忧的确有能力,就让他做国子监司业兼太学博士吧。让枢密院管辖兵学司,终究是不妥当的。”安焘既然主张保留兵学司,韩忠彦自然要主张废除兵学司。尽管他也知道兵学司的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大宋自有国情如此,是向来喜欢分权相搅的。将培育将领的工作交给相对独立的国子监体系,总归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韩忠彦说得似乎有理,赵佶又转头看向曾布。
曾布反驳道:“武学自熙宁年间重开以来,从未出过善战之军将,甚至没有几人从军。究其原因,就是国子监本身不涉及军事,所用之博士、教谕于用兵取胜之道皆为外行,如何教养军学之人才?”
“国子监的博士、教谕不懂军事,枢密院的文官就懂得带兵了?现在主管兵学司的慕容忘忧、赵钟哥二员皆是南来的辽人,世代将门出身,并不是真正的文人。用他们主管兵学司并不是以文御武之道,如果将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负责,由我朝的良将主管,岂不是更好?”
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赵佶听得头都有点大了。而且他还知道有理的办法都不合祖宗家法,把兵学司交给枢密院是让中枢直接执掌精兵。把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用武将做老师,就不是以文御武了——这就等于把部分选将之权给了武将,容易在军中形成师生依附关系。
而合乎祖宗家法的路线,就是让根本不会打仗只会画阵图的文官去教别人打仗……
赵佶叹了口气:“兵学司的废留,容后再议,现在就读兵学司的500生员,应该如何安排?”
“应该让他们完成学业,”知枢密院事安焘说,“然后派遣去河北禁军担任训练官。”
这是用西军的小将抢开封将门的饭碗!
赵佶眉头大皱,因为他又遇到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在西夏的乱子闹起来之前,西北禁军的官职大部分也是由开封将门的人去担当的。
现在西军已经自成体系,一批在宋夏战争中崛起的西北当地武将家族占据了西北禁军的大部分官职,挤掉了开封将门。双方的关系如何,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了。
如果再让西北将门入侵到原本属于开封将门的河北禁军里面,两边恐怕斗争得就更凶了!
“陛下,”首相韩忠彦这时已经开口说话了,“臣以为,兵学司中的500生员,是难得的骑将,类似于唐太宗的玄甲骑兵,朝廷应该保持这支难得的骑兵,而不是将他们用于训练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