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新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春节,汉人最重要的节日。
其实不单汉人重视,满人同样重视。
虽然满族统治者一直想着能千秋万代的奴隶汉人,甚至不惜强制改发易服,以期能同化汉人。
但在以汉语为核心的华夏文化中,最终被同化的却是满族。
历史上女真族曾两次创造过自己的文字,一次是在北宋末期,1119年(宋宣和元年、金天辅三年)完颜阿骨打,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称之为女真大字,不过这种文字到到金国灭亡后就没人用了。
1599年努尔哈赤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
后来1632年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
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语、文字。在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下,现代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其实不单是满族,历史上曾在华夏这边土地上统治过的少数名族同样在最后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五胡乱华如此,五代十国如此,辽元如此,满清同样如此。
只要汉语一日在,它所记载的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就能影响同化每一个民族。
在华夏文化感染下,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节。
明末清初,大明与满清矛盾尖锐,几乎每天都有着你死我活的战斗。但在共同的节日下,汉满两族为了筹备过年,都没有心思去打仗,此时却是难得让神州大地恢复了一时的平静。
郑成功回到了金门,安排留守士卒后,就放一些年老,有家室的老将老兵们回家过年去了。
丰厚的粮饷、加上郑成功赏赐的金银,让郑家军的士兵都能欢欢喜喜地度过一个好年。
福建各地过春节虽有些差异,但大体上都是在除夕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纷纷备办年货,剪衣料,炊糕做粿,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各家各户贫富差距有别,但到了除夕这天,不管是哪家都要请人写上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平安健康。
尔后在房门两侧,分置两株甘蔗,蔗上圈上红纸条,称为“门蔗”,取渐入佳境的吉祥寓意。
然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中,有些余钱的家庭都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
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
百姓在忙着过春节,回到金门的郑成功却是忙得连家门都没有进过,安排留守将士后。
一直高度关注部队的郑成功除夕这天带着数百虎卫营的士兵,顶着寒风,风尘仆仆地赶到军营看望将士。
钱粮重新充溢后,郑家军就从俘虏,难民中挑选了三四千青壮补充兵力,合着原有的兵马,不算留守司当中的老弱病残,郑成功拥有了两万兵马。
现在那些新兵大多在金门等岛屿由洪旭、陈辉等将领训练着。
来到了军营中,郑成功与洪旭、陈辉等将领将亲切的握手,感谢他们这一年来的辛苦。
在他们的陪同下,郑成功驻足观看了将士的操练,一路上洪旭等人向郑成功汇报了近期的郑家军的状况。
仔细地观看将士的操练,郑成功不时点头称赞。
看的出来,在郑成功反复强调各级将领和教官要心系士兵,要在打基础上下功夫,要不断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育下,这些将领都很用心的去训练士卒。
看着眼前雄兵强将,郑成功一扫连日来奔波的疲倦,重新振奋了精神。
有此强兵猛将,何愁不能剿灭满清鞑子。
今天是除夕,郑成功早早就让将士收操,不必再练军姿了。为了犒劳这些春节还要训练看守的将士,郑成功让火头兵将随军带来的上百头猪羊都宰了。
平时郑家军的将士多吃鱼肉,此时见到能有这么多猪羊,将士们高兴坏了,磨刀霍霍向猪羊。
在众多将士的帮助下,一顿丰富的除夕大团圆饭很快便做好了!
郑成功也留在食堂跟众多士兵一起共进除夕晚餐。
为了方便行军打仗吃饭,郑家军中都没有使用筷子,而是照着郑成功绘制后世的饭盒的样子,给每个将士都制定了一个大木盒加一木勺子。
饭盒里乘着一大勺子的猪肉闷菜干,还有一碗扣上去的白米饭以及猪肉汤。
白饭用菜中的肉汁浇上的,一口吃下去满满的都是闷肉的香气。五花肉用大口铁锅闷地滚烂,就着菜干吃下去肥而不腻。
一开始士兵看到大将军郑成功过坐在身边,还放不开。
但看到郑成功吃得津津有味,在肉香的吸引下,士兵们很快的就放下了淑持,开始对着盘子里的肉菜狼吞虎咽。
看到将士们放开吃起来,郑成功笑着给自己填满了第二盘子饭菜。这时很多士兵已经狼吞虎咽的把第二盘吃完,马上又起身装了第三盘。
吃完饭,郑成功没有立即走,而是坐在餐桌上,跟士兵聊起了家常。
坐了一会儿,郑成功才乘马离开营区,快马加鞭地带着亲兵赶去给手下文武官员拜年,送上礼物,闲谈了几句,郑成功才起身拜别。
来回奔跑,当郑成功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金门的家中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听到下人们禀报郑成功回来了,董友忙领着儿子,郑经、郑聪在门口等候着。
走进正堂,看着还摆在桌上的供品,郑成功就知道妻儿还没有吃饭,再等着自己这个家主回来主持祭祖仪式。
想到董友的性格,郑成功就一阵苦笑。忙摸了摸揪着嘴,一脸不高兴的郑经的头,以及哄着因为饥饿而哭闹的郑聪。
郑经,生于1642年,郑成功长子,乳名锦。
郑聪,生于1646年末,是自己的次子,他是在附身到郑成功这个身体后所诞生的,可算是自己的亲儿子。
看到家主回来了,下人们忙将郑家祖先像、牌位等请上,供于家中正堂中,安放好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郑成功接过下人递过来的香烛,行上香礼、祭祖礼、三祭酒、酹酒,献三牲;叩拜后,郑成功心中默念祈求来年大吉大利,便开始烧纸,俗称“送钱粮“。
一整套仪式完成,郑成功大喊道,“开饭!”
听到家住喊着了开饭,董友才带着儿子坐上饭桌,下人也忙将供品当中的牲肉端下去烹煮,将早已经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桌
饭菜一上来,早已经饿昏了的郑经顾不上平日母亲所教导的礼仪,拿起碗筷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看到儿子们的不等父亲郑成功动筷就先吃了,董友顿时脸色不善,刚想开口呵斥他们。
董友还没有开口,就被郑成功用手示意制止了。看到儿子将筷子使得飞快,郑成功知道他们是饿坏了,忙用筷子将鸡腿等夹到他们的碗里。
在郑成功喊着开饭时,郑府大门外下人们点着了早已经挂起的大红鞭炮,噼噼叭叭的鞭炮声顿时此起彼伏。
听着鞭炮声,看着妻儿围坐在一旁,郑成功心中阵阵欣慰,自己在外拼死拼活,又何尝不是为了能在新春看到一家团聚,吃个团圆饭。
郑成功在军营中已经吃过了,现在也只是随意捡些素食吃些,等看到妻儿都吃饱,他即停下筷子。
春节,汉人最重要的节日。
其实不单汉人重视,满人同样重视。
虽然满族统治者一直想着能千秋万代的奴隶汉人,甚至不惜强制改发易服,以期能同化汉人。
但在以汉语为核心的华夏文化中,最终被同化的却是满族。
历史上女真族曾两次创造过自己的文字,一次是在北宋末期,1119年(宋宣和元年、金天辅三年)完颜阿骨打,诏令颁行由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创立的女真文字,后世称之为女真大字,不过这种文字到到金国灭亡后就没人用了。
1599年努尔哈赤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
后来1632年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加以改进。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
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语、文字。在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下,现代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其实不单是满族,历史上曾在华夏这边土地上统治过的少数名族同样在最后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五胡乱华如此,五代十国如此,辽元如此,满清同样如此。
只要汉语一日在,它所记载的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就能影响同化每一个民族。
在华夏文化感染下,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节。
明末清初,大明与满清矛盾尖锐,几乎每天都有着你死我活的战斗。但在共同的节日下,汉满两族为了筹备过年,都没有心思去打仗,此时却是难得让神州大地恢复了一时的平静。
郑成功回到了金门,安排留守士卒后,就放一些年老,有家室的老将老兵们回家过年去了。
丰厚的粮饷、加上郑成功赏赐的金银,让郑家军的士兵都能欢欢喜喜地度过一个好年。
福建各地过春节虽有些差异,但大体上都是在除夕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纷纷备办年货,剪衣料,炊糕做粿,忙得不亦乐乎。
虽然各家各户贫富差距有别,但到了除夕这天,不管是哪家都要请人写上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以求来年大吉大利,平安健康。
尔后在房门两侧,分置两株甘蔗,蔗上圈上红纸条,称为“门蔗”,取渐入佳境的吉祥寓意。
然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中,有些余钱的家庭都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
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
百姓在忙着过春节,回到金门的郑成功却是忙得连家门都没有进过,安排留守将士后。
一直高度关注部队的郑成功除夕这天带着数百虎卫营的士兵,顶着寒风,风尘仆仆地赶到军营看望将士。
钱粮重新充溢后,郑家军就从俘虏,难民中挑选了三四千青壮补充兵力,合着原有的兵马,不算留守司当中的老弱病残,郑成功拥有了两万兵马。
现在那些新兵大多在金门等岛屿由洪旭、陈辉等将领训练着。
来到了军营中,郑成功与洪旭、陈辉等将领将亲切的握手,感谢他们这一年来的辛苦。
在他们的陪同下,郑成功驻足观看了将士的操练,一路上洪旭等人向郑成功汇报了近期的郑家军的状况。
仔细地观看将士的操练,郑成功不时点头称赞。
看的出来,在郑成功反复强调各级将领和教官要心系士兵,要在打基础上下功夫,要不断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育下,这些将领都很用心的去训练士卒。
看着眼前雄兵强将,郑成功一扫连日来奔波的疲倦,重新振奋了精神。
有此强兵猛将,何愁不能剿灭满清鞑子。
今天是除夕,郑成功早早就让将士收操,不必再练军姿了。为了犒劳这些春节还要训练看守的将士,郑成功让火头兵将随军带来的上百头猪羊都宰了。
平时郑家军的将士多吃鱼肉,此时见到能有这么多猪羊,将士们高兴坏了,磨刀霍霍向猪羊。
在众多将士的帮助下,一顿丰富的除夕大团圆饭很快便做好了!
郑成功也留在食堂跟众多士兵一起共进除夕晚餐。
为了方便行军打仗吃饭,郑家军中都没有使用筷子,而是照着郑成功绘制后世的饭盒的样子,给每个将士都制定了一个大木盒加一木勺子。
饭盒里乘着一大勺子的猪肉闷菜干,还有一碗扣上去的白米饭以及猪肉汤。
白饭用菜中的肉汁浇上的,一口吃下去满满的都是闷肉的香气。五花肉用大口铁锅闷地滚烂,就着菜干吃下去肥而不腻。
一开始士兵看到大将军郑成功过坐在身边,还放不开。
但看到郑成功吃得津津有味,在肉香的吸引下,士兵们很快的就放下了淑持,开始对着盘子里的肉菜狼吞虎咽。
看到将士们放开吃起来,郑成功笑着给自己填满了第二盘子饭菜。这时很多士兵已经狼吞虎咽的把第二盘吃完,马上又起身装了第三盘。
吃完饭,郑成功没有立即走,而是坐在餐桌上,跟士兵聊起了家常。
坐了一会儿,郑成功才乘马离开营区,快马加鞭地带着亲兵赶去给手下文武官员拜年,送上礼物,闲谈了几句,郑成功才起身拜别。
来回奔跑,当郑成功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金门的家中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听到下人们禀报郑成功回来了,董友忙领着儿子,郑经、郑聪在门口等候着。
走进正堂,看着还摆在桌上的供品,郑成功就知道妻儿还没有吃饭,再等着自己这个家主回来主持祭祖仪式。
想到董友的性格,郑成功就一阵苦笑。忙摸了摸揪着嘴,一脸不高兴的郑经的头,以及哄着因为饥饿而哭闹的郑聪。
郑经,生于1642年,郑成功长子,乳名锦。
郑聪,生于1646年末,是自己的次子,他是在附身到郑成功这个身体后所诞生的,可算是自己的亲儿子。
看到家主回来了,下人们忙将郑家祖先像、牌位等请上,供于家中正堂中,安放好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郑成功接过下人递过来的香烛,行上香礼、祭祖礼、三祭酒、酹酒,献三牲;叩拜后,郑成功心中默念祈求来年大吉大利,便开始烧纸,俗称“送钱粮“。
一整套仪式完成,郑成功大喊道,“开饭!”
听到家住喊着了开饭,董友才带着儿子坐上饭桌,下人也忙将供品当中的牲肉端下去烹煮,将早已经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桌
饭菜一上来,早已经饿昏了的郑经顾不上平日母亲所教导的礼仪,拿起碗筷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看到儿子们的不等父亲郑成功动筷就先吃了,董友顿时脸色不善,刚想开口呵斥他们。
董友还没有开口,就被郑成功用手示意制止了。看到儿子将筷子使得飞快,郑成功知道他们是饿坏了,忙用筷子将鸡腿等夹到他们的碗里。
在郑成功喊着开饭时,郑府大门外下人们点着了早已经挂起的大红鞭炮,噼噼叭叭的鞭炮声顿时此起彼伏。
听着鞭炮声,看着妻儿围坐在一旁,郑成功心中阵阵欣慰,自己在外拼死拼活,又何尝不是为了能在新春看到一家团聚,吃个团圆饭。
郑成功在军营中已经吃过了,现在也只是随意捡些素食吃些,等看到妻儿都吃饱,他即停下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