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108.祈风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本来不想设置防盗的, 无奈为之, 防盗时间过后, 即可看到正常内容
再过二日,县学放假,学子们可以回家过年,多少人盼这个年假。就是学霸赵启谟,想起这番学末考核过后, 便是年假,也遮掩不住喜悦的心情。
梆声响起,学子们下课。
赵启谟出讲堂,书童清风跟上, 要帮赵启谟提文房用具, 赵启谟拦阻说不必,大步向前走去。
讪讪跟在身后,清风想着这二公子还在生他的气。
骑马归家,仆从跟随身后。赵启谟放慢脚步,一路看着石道,绿树, 水域,若有所思。
“启谟。”
听到唤声,赵启谟回头, 看到是骑马追来的孙齐民。
小孙骑匹矮小的枣红马, 是本地的土马, 那马儿如主人般, 性情温吞,脚步缓慢。
“小孙,有何事?”
赵启谟勒缰询问,他平素和孙齐民交好,哪怕孙齐民是个学渣。
“多谢启谟兄前夜指导,今日才得侥幸躲过学置的训斥。”
小孙在马上深深作揖。
“不必客气。”
赵启谟回礼颔首。
孙齐民说得是前夜到赵宅请教赵启谟如何做赋,赵启谟耐着性子,教了他一晚。
其实,赵启谟只是无聊罢了。
好在,快放假。可以到郊外散散心,放风筝,野炊。
这些日子,委实无趣。
回家路,赵启谟没有经过海港,他以往喜欢海港,是因为可以看大海,也因为他喜欢风帆,现在已不觉新鲜。
近来,不知为何,又想起在京城的生活,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还有众多相处甚欢的朋友。
肩披晚霞,赵启谟行至西灰门口,才从恍惚中回过神来,抬头一看,正是李果家宅。
这房子仍旧破破烂烂,歪歪斜斜。
果贼儿不在家,他在长宜街。
有时,果贼儿,还是会逾墙,攀爬屋檐,窗户。赵启谟知晓,果贼儿娘亲禁止这些举止,不过管制不住果贼儿。
未蒙教化,自有未蒙教化的好处,无需受礼教的束缚。
再过几天,赵启谟就十三岁了。
父亲十三岁的时候,就已在州学就读,可算是神童;兄长差些,可也在十五岁时,就已在京城享有文名,广受赞誉。
在这商贾之徒遍地的地方,在这小小县学里崭露头角,实在不算什么。
回到家中,赵爹不在,应酬去,赵夫人过来嘘寒问暖,让仆人准备晚餐。
在餐桌上询问功课,问得也不详细,启谟读书,赵夫人放心。
“阿谟,娘给你做了两套冬衣,晚些时候老礼拿来,我让清风喊你。”
赵夫人平日在家,闲得无事,要么读阅,要么到院中看花,要么就是张罗儿子丈夫的衣食。
“前些日子不是才做套冬衣?”
正穿在赵启谟身上,京城来的料子,纹样款式时髦,连王鲸都过来问这是哪家衣店的裁缝制作的。
“牌坊前那家衣店,进的一批布料相当不错,你还没有过年新衣,就又让多做两套。”
赵夫人掌管着一家财物,向来奢靡,启谟又极受她宠爱,平日衣鞋,哪一样不是最好的。
“娘,那我先回房歇息。”
赵启谟起身鞠躬,登楼回房。
西厢有三间房,住着赵启谟和书童,这里安静,空寂,适合读书。
去年,来闽地,赵启谟的书有一箱。在这里住下一年,不觉又买了许多书,堆满床头。
赵夫人一日过来收拾,便说,也该有个书房。
于是第二日,奇偶有两位木匠,来到西厢空置的那间房,弹墨锯木,构建书架。
书房就在赵启谟寝室隔壁,窗户朝东。
自从书房建好,赵启谟几乎都待在书房里,也只有入睡时,才回寝室。
有那么几次,听到李果在寝室窗外叫唤的声音,赵启谟搁下书,又拿起,终究没有动弹。
清风侍立在一旁,伸着脖子朝窗外看,东向的窗户,根本连李果家的屋顶也看不到。
后来,李果便也就不再来了。
读书至深夜,清风熬不住,已回房睡下。赵启谟独自收拾书案,执烛火回寝室。
赵启谟脱下外衣,上床盖被。
躺在床上,看着紧闭的窗户,赵启谟想冬日风大,到春日再启开吧。
这么想着,打个哈欠,挨枕睡去。
睡下没多久,迷迷糊糊中,隐隐听到窗外有声音,赵启谟醒来,发现他没有熄灭蜡烛,烛光还亮着。
“启谟,你在吗?”
窗外确实有声音,呼呼风声中,还有个男孩的唤声。
赵启谟披上外衣下床,不慌不忙打开窗户,一阵冷风灌入,烛火熄灭。
“这么晚了,有何事?”
语气不觉有些埋怨。
“我,我以为你回京城了,好多日,不曾见你。”
李果没头没脑一句话,他没料到赵启谟看到他,竟是显得不耐烦。
赵启谟在背风处点燃烛火,罩上灯罩,橘黄光下,他看见窗外冷得直哆嗦的李果,再次开口,语气已软化。
“我几时说过会回京城,我爹妈都在这里,不回去过年。”
李果听到赵启谟这么说,开心笑着,捧着一样东西递过来。
“给你,是水仙,过年会开花。”
陶钵里长着一些像葱一样的植物,还顶着几个淡绿的花苞。无土,只是用水栽培。
水仙,畏惧严寒,北地难以生长,然而闽地许多,寻常花卉。
赵启谟接过,随意搁在书案上。他不稀罕水仙,家里买来许多。此地过年,会在家里养育水仙,只因水仙花期和春节相近。
“就为送我水仙?”
这么冷的天,这么晚,赵启谟不知道李果怎么想,看他言谈举止,还仍旧是个孩童。
“本来还带来蜜枣糕,可是早些时候过来,看你不在,我就把它吃了。”
李果舍不得吃,本想留给赵启谟,但是赵启谟的寝室无灯,他知道赵启谟不在,哪成想,赵启谟在隔壁还有书房。
“我不缺糕点,花也有许多,往后不必再拿来给我。”
赵启谟拉拢外衣,风吹得他难受。
“哦。”
李果愣愣站着,似乎还不大明白赵启谟的意思。
“启谟,我前天给城东送酒食,在路上捡到好几颗金珠子,不过是一位番商掉落的,又还给他啦。那人好高大,胡子卷卷的,头上戴……”
李果有好多事,想和赵启谟说。
“你快回去,风这么大。”
赵启谟掩上一扇窗,他的意思很明了,他不想再和李果交谈。
“那,我回去啦。”
李果欲言又止,那模样看着有几分不舍。
“往后,不要再来敲我窗户,我要读书。而且,北风凌厉,你留心脚下,也不要再爬墙。”
赵启谟想,他还是可以制止李果翻墙爬窗,总是沉默躲避也不是办法。
“你不和我好了嘛?”
昏暗中,看不清李果脸上的表情,他那声音听着挺难过。
“我要读书。”
赵启谟这句话说出来,是那么乏力,然而他没有其他借口。
“我又没吵你读书!”
李果迅速攀爬屋檐,跃上桓墙,他气鼓鼓的,根本不理会大风刮得他摇晃。
“不来就不来,谁稀罕。”
李果站在桓墙上,朝窗户一瞥,他在风中丢下这句话,身影随即消失于桓墙间。他顺着桓墙,滑到地面,翻爬厨房窗户回自家屋子。
难以想象,他端着一盆水仙,要蹭上桓墙得多费周折。
再过几天,渡过这个新年,李果十二岁。
十二岁的孩子,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已经能懂许多事了。
赵启谟黯然关窗,爬床熄灯,辗转反侧,好会才睡下。
赵提举听得一愣,他见多识广,知道有种窑炉,长如龙,唤作龙窑,但并不曾见识过如此大的龙窑。
“去了便知晓,初八开窑,也就两日后。”
杨提举看向听得目不转睛的赵启谟,又笑说:“小公子也一并前去吧,当日商贾无数,抬运瓷器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就是在京城也见不到这般胜景。”
赵启谟心里欢喜,但在长辈面前不敢失礼,只是恭谨颔首。
杨提举宅,在城东。
赵启谟很喜欢跟随老赵,去拜访这位杨提举。杨提举家里的稀罕物品特别多,大至能当房住的海龟壳,小至如蛋卵的珍珠,这是猎奇的;就是那火浣布啊,祖母刺啊,也无所不有,这可就是稀世的宝贝。
如果果贼儿看到,该多么高兴,他向来喜欢稀奇亮晶晶的东西。
来闽地一年有余,赵启谟谈不上喜欢这个地方,但许多东西都新颖有趣,而从海商那边讲述出的故事,更是离奇曲折,以后回到京城,这些都是谈资。
而毫无疑问,在京城纨绔面前,赵启谟不会谈起他和一位贫家子的比邻情谊。
初八,搭乘官船,前往起坡龙窑,四周矮丘众多,村落四散,以为毫无特别之处。越往里边走,越觉不对,只是条不宽的山道,夹道众多贩卖枇杷的农人。
“此地枇杷做枇杷蜜极佳,个大味甜。”
杨提举从农人筐中挑选出许多,随从用篮子装上——连篮子都自备了,可见杨提举也是惯吃。枇杷拿走,身后有随从将钱付农人。
走至山脚,过来几位抬竹轿的汉子,为首的认得杨提举,杨提举待人亲切,笑说:“再去喊顶竹轿来,我们这四人可坐不下。”
除去杨提举外,还有赵提举,赵启谟,以及一位年轻后生,是杨提举的友人。
“不必,我和启谟步行即可。”
老赵从来觉得只有妇弱才需坐轿子,何况以人代畜,终究不妥。
“虽说不劳民力,可老赵你也是迂腐,他们靠此营生,我等靠此便利,何乐不为。”
杨提举大大咧咧坐上,在轿上招呼“走走走。”
老赵上轿,那神情看着颇惶恐,也不知道是否畏高畏险。赵启谟坐上,新鲜好奇,四下张望。
一群人缓缓登上山腰,翠林鸟鸣间,不觉有游春的乐趣。
在山道上往下望,山路崎岖,也就在弯曲的山路间,赵启谟看到四五个人,这些人都是壮年,就其中有个半大的孩子,正是果贼儿。
那夜说着不来便不来,谁稀罕。自从果贼儿果然便不再过来。
赵启谟起先乐得安宁,而这安宁之下又有点怅然若失。
有时站在窗口,看着李家屋顶发愣,两人谈笑的样子恍惚还在眼前。
还有一年半,赵爹的任期满,按常规,赵爹会调回京城。
本来不想设置防盗的, 无奈为之, 防盗时间过后, 即可看到正常内容
再过二日,县学放假,学子们可以回家过年,多少人盼这个年假。就是学霸赵启谟,想起这番学末考核过后, 便是年假,也遮掩不住喜悦的心情。
梆声响起,学子们下课。
赵启谟出讲堂,书童清风跟上, 要帮赵启谟提文房用具, 赵启谟拦阻说不必,大步向前走去。
讪讪跟在身后,清风想着这二公子还在生他的气。
骑马归家,仆从跟随身后。赵启谟放慢脚步,一路看着石道,绿树, 水域,若有所思。
“启谟。”
听到唤声,赵启谟回头, 看到是骑马追来的孙齐民。
小孙骑匹矮小的枣红马, 是本地的土马, 那马儿如主人般, 性情温吞,脚步缓慢。
“小孙,有何事?”
赵启谟勒缰询问,他平素和孙齐民交好,哪怕孙齐民是个学渣。
“多谢启谟兄前夜指导,今日才得侥幸躲过学置的训斥。”
小孙在马上深深作揖。
“不必客气。”
赵启谟回礼颔首。
孙齐民说得是前夜到赵宅请教赵启谟如何做赋,赵启谟耐着性子,教了他一晚。
其实,赵启谟只是无聊罢了。
好在,快放假。可以到郊外散散心,放风筝,野炊。
这些日子,委实无趣。
回家路,赵启谟没有经过海港,他以往喜欢海港,是因为可以看大海,也因为他喜欢风帆,现在已不觉新鲜。
近来,不知为何,又想起在京城的生活,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还有众多相处甚欢的朋友。
肩披晚霞,赵启谟行至西灰门口,才从恍惚中回过神来,抬头一看,正是李果家宅。
这房子仍旧破破烂烂,歪歪斜斜。
果贼儿不在家,他在长宜街。
有时,果贼儿,还是会逾墙,攀爬屋檐,窗户。赵启谟知晓,果贼儿娘亲禁止这些举止,不过管制不住果贼儿。
未蒙教化,自有未蒙教化的好处,无需受礼教的束缚。
再过几天,赵启谟就十三岁了。
父亲十三岁的时候,就已在州学就读,可算是神童;兄长差些,可也在十五岁时,就已在京城享有文名,广受赞誉。
在这商贾之徒遍地的地方,在这小小县学里崭露头角,实在不算什么。
回到家中,赵爹不在,应酬去,赵夫人过来嘘寒问暖,让仆人准备晚餐。
在餐桌上询问功课,问得也不详细,启谟读书,赵夫人放心。
“阿谟,娘给你做了两套冬衣,晚些时候老礼拿来,我让清风喊你。”
赵夫人平日在家,闲得无事,要么读阅,要么到院中看花,要么就是张罗儿子丈夫的衣食。
“前些日子不是才做套冬衣?”
正穿在赵启谟身上,京城来的料子,纹样款式时髦,连王鲸都过来问这是哪家衣店的裁缝制作的。
“牌坊前那家衣店,进的一批布料相当不错,你还没有过年新衣,就又让多做两套。”
赵夫人掌管着一家财物,向来奢靡,启谟又极受她宠爱,平日衣鞋,哪一样不是最好的。
“娘,那我先回房歇息。”
赵启谟起身鞠躬,登楼回房。
西厢有三间房,住着赵启谟和书童,这里安静,空寂,适合读书。
去年,来闽地,赵启谟的书有一箱。在这里住下一年,不觉又买了许多书,堆满床头。
赵夫人一日过来收拾,便说,也该有个书房。
于是第二日,奇偶有两位木匠,来到西厢空置的那间房,弹墨锯木,构建书架。
书房就在赵启谟寝室隔壁,窗户朝东。
自从书房建好,赵启谟几乎都待在书房里,也只有入睡时,才回寝室。
有那么几次,听到李果在寝室窗外叫唤的声音,赵启谟搁下书,又拿起,终究没有动弹。
清风侍立在一旁,伸着脖子朝窗外看,东向的窗户,根本连李果家的屋顶也看不到。
后来,李果便也就不再来了。
读书至深夜,清风熬不住,已回房睡下。赵启谟独自收拾书案,执烛火回寝室。
赵启谟脱下外衣,上床盖被。
躺在床上,看着紧闭的窗户,赵启谟想冬日风大,到春日再启开吧。
这么想着,打个哈欠,挨枕睡去。
睡下没多久,迷迷糊糊中,隐隐听到窗外有声音,赵启谟醒来,发现他没有熄灭蜡烛,烛光还亮着。
“启谟,你在吗?”
窗外确实有声音,呼呼风声中,还有个男孩的唤声。
赵启谟披上外衣下床,不慌不忙打开窗户,一阵冷风灌入,烛火熄灭。
“这么晚了,有何事?”
语气不觉有些埋怨。
“我,我以为你回京城了,好多日,不曾见你。”
李果没头没脑一句话,他没料到赵启谟看到他,竟是显得不耐烦。
赵启谟在背风处点燃烛火,罩上灯罩,橘黄光下,他看见窗外冷得直哆嗦的李果,再次开口,语气已软化。
“我几时说过会回京城,我爹妈都在这里,不回去过年。”
李果听到赵启谟这么说,开心笑着,捧着一样东西递过来。
“给你,是水仙,过年会开花。”
陶钵里长着一些像葱一样的植物,还顶着几个淡绿的花苞。无土,只是用水栽培。
水仙,畏惧严寒,北地难以生长,然而闽地许多,寻常花卉。
赵启谟接过,随意搁在书案上。他不稀罕水仙,家里买来许多。此地过年,会在家里养育水仙,只因水仙花期和春节相近。
“就为送我水仙?”
这么冷的天,这么晚,赵启谟不知道李果怎么想,看他言谈举止,还仍旧是个孩童。
“本来还带来蜜枣糕,可是早些时候过来,看你不在,我就把它吃了。”
李果舍不得吃,本想留给赵启谟,但是赵启谟的寝室无灯,他知道赵启谟不在,哪成想,赵启谟在隔壁还有书房。
“我不缺糕点,花也有许多,往后不必再拿来给我。”
赵启谟拉拢外衣,风吹得他难受。
“哦。”
李果愣愣站着,似乎还不大明白赵启谟的意思。
“启谟,我前天给城东送酒食,在路上捡到好几颗金珠子,不过是一位番商掉落的,又还给他啦。那人好高大,胡子卷卷的,头上戴……”
李果有好多事,想和赵启谟说。
“你快回去,风这么大。”
赵启谟掩上一扇窗,他的意思很明了,他不想再和李果交谈。
“那,我回去啦。”
李果欲言又止,那模样看着有几分不舍。
“往后,不要再来敲我窗户,我要读书。而且,北风凌厉,你留心脚下,也不要再爬墙。”
赵启谟想,他还是可以制止李果翻墙爬窗,总是沉默躲避也不是办法。
“你不和我好了嘛?”
昏暗中,看不清李果脸上的表情,他那声音听着挺难过。
“我要读书。”
赵启谟这句话说出来,是那么乏力,然而他没有其他借口。
“我又没吵你读书!”
李果迅速攀爬屋檐,跃上桓墙,他气鼓鼓的,根本不理会大风刮得他摇晃。
“不来就不来,谁稀罕。”
李果站在桓墙上,朝窗户一瞥,他在风中丢下这句话,身影随即消失于桓墙间。他顺着桓墙,滑到地面,翻爬厨房窗户回自家屋子。
难以想象,他端着一盆水仙,要蹭上桓墙得多费周折。
再过几天,渡过这个新年,李果十二岁。
十二岁的孩子,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已经能懂许多事了。
赵启谟黯然关窗,爬床熄灯,辗转反侧,好会才睡下。
赵提举听得一愣,他见多识广,知道有种窑炉,长如龙,唤作龙窑,但并不曾见识过如此大的龙窑。
“去了便知晓,初八开窑,也就两日后。”
杨提举看向听得目不转睛的赵启谟,又笑说:“小公子也一并前去吧,当日商贾无数,抬运瓷器的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就是在京城也见不到这般胜景。”
赵启谟心里欢喜,但在长辈面前不敢失礼,只是恭谨颔首。
杨提举宅,在城东。
赵启谟很喜欢跟随老赵,去拜访这位杨提举。杨提举家里的稀罕物品特别多,大至能当房住的海龟壳,小至如蛋卵的珍珠,这是猎奇的;就是那火浣布啊,祖母刺啊,也无所不有,这可就是稀世的宝贝。
如果果贼儿看到,该多么高兴,他向来喜欢稀奇亮晶晶的东西。
来闽地一年有余,赵启谟谈不上喜欢这个地方,但许多东西都新颖有趣,而从海商那边讲述出的故事,更是离奇曲折,以后回到京城,这些都是谈资。
而毫无疑问,在京城纨绔面前,赵启谟不会谈起他和一位贫家子的比邻情谊。
初八,搭乘官船,前往起坡龙窑,四周矮丘众多,村落四散,以为毫无特别之处。越往里边走,越觉不对,只是条不宽的山道,夹道众多贩卖枇杷的农人。
“此地枇杷做枇杷蜜极佳,个大味甜。”
杨提举从农人筐中挑选出许多,随从用篮子装上——连篮子都自备了,可见杨提举也是惯吃。枇杷拿走,身后有随从将钱付农人。
走至山脚,过来几位抬竹轿的汉子,为首的认得杨提举,杨提举待人亲切,笑说:“再去喊顶竹轿来,我们这四人可坐不下。”
除去杨提举外,还有赵提举,赵启谟,以及一位年轻后生,是杨提举的友人。
“不必,我和启谟步行即可。”
老赵从来觉得只有妇弱才需坐轿子,何况以人代畜,终究不妥。
“虽说不劳民力,可老赵你也是迂腐,他们靠此营生,我等靠此便利,何乐不为。”
杨提举大大咧咧坐上,在轿上招呼“走走走。”
老赵上轿,那神情看着颇惶恐,也不知道是否畏高畏险。赵启谟坐上,新鲜好奇,四下张望。
一群人缓缓登上山腰,翠林鸟鸣间,不觉有游春的乐趣。
在山道上往下望,山路崎岖,也就在弯曲的山路间,赵启谟看到四五个人,这些人都是壮年,就其中有个半大的孩子,正是果贼儿。
那夜说着不来便不来,谁稀罕。自从果贼儿果然便不再过来。
赵启谟起先乐得安宁,而这安宁之下又有点怅然若失。
有时站在窗口,看着李家屋顶发愣,两人谈笑的样子恍惚还在眼前。
还有一年半,赵爹的任期满,按常规,赵爹会调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