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大唐键侠 > 第十九章、浑羊殁忽

第十九章、浑羊殁忽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不朽凡人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根据李泌所说,如今宫内诸宦,以李辅国最受宠信——虽然品位不是最高——基本上可以算是“大内总管”。则若有人在宫中私养信鸽,还接收来自前线的军报,即便能瞒过天子、诸王,也绝对不可能瞒得过李辅国去。

    至于李倓,虽然受命守卫宫禁,还督责诸宦,终究作为成年的亲王,不可能真正深入到各宫各院——起码嫔妃居处,他就不能涉足——所以他做事瞒不过李辅国,其他人做事却可能瞒得过他。

    因而这信鸽么,倘若源头果在宫中,只可能是李辅国私养,或者他授意某人私养的。

    “这些阉宦,最会耍弄小聪明,揣摩上意,也不必理会。然而如你所言,建宁王素来聪慧,或许已然起了疑心……说不定领走奉节郡王,会私下反复盘问真相……”

    “奉节郡王肯吐实么?”

    “难说。建宁王与广平王最为兄友弟恭,其于奉节郡王也爱护有加,亲若父子,则奉节郡王未必会主动对他吐露真言,但若责问起来……”

    李汲知道这种事儿是不大可能得到准确答案的,不妨就此揭过。但他想了一想,突然间凑近了开口问道:“阿兄,圣人尚未册封太子,在你看来,谁能做太子呢?”

    李泌不禁稍稍一惊,忙道:“住口,此事非你我所敢置喙!”

    李汲微微笑道:“屋外应该无人窃听,我兄弟私语,出兄之口,入弟之耳,预判一下,也无不可吧?”

    李泌瞥他一眼,这才把声音再压低三分,缓缓说道:“礼法立嫡,无嫡立长,除非嫡、长都实在不堪,才当论贤。当今在潜邸时,曾娶韦妃,生二子,但其后离异,则二子不再为嫡;既登大宝,未册皇后,则暂无嫡,而广平王为皇长子,端肃敦厚,并无失德,自当立为储君……”

    “听奉节郡王说,皇子中以建宁王最为贤明,还说有上皇壮年时风采……”

    李泌摇头道:“建宁王只是圣人第三子,且其母张氏身份卑微,则既有兄长在前,又岂能轮得到他?”

    “那倘若建宁王极受圣人宠爱,且能立下大功呢?”

    李泌闻言,悚然一惊,当即注目李汲:“你究竟想要说什么?!”

    李汲笑一笑:“我并不想说什么,只是听说建宁王贤明,又担负宫禁重责,不禁想起阿兄昨晚所说的永王李璘之事来……”

    李泌当即拂袖:“不可妄言——岂可一概而论?!”

    其实永王李璘和建宁王李倓真挺象的,既聪慧贤德,得到朝野上下一致好评,又受两代皇帝的宠爱,进而重用,那么既然李璘有可能威胁到君权,李倓也有可能问鼎储位——李汲前世把史书翻得烂熟,恐怕天然地就比这年月的很多官僚,对于此等事更具敏锐嗅觉。

    李泌同样精明,既被李汲一言点醒,即在呵斥之后,又补充上一句:“我知道应当怎样防微杜渐,汝在外间却绝不可妄言。”

    “小弟明白。”

    “我命你在院中静候,怎么会想到要去削弹弓打鸟?竟然闹出此等事来……”

    李汲苦笑道:“小弟又不是闺中妇人,居此闲院,有如笼中之鸟,且和那几个阉人也无话可说……实在憋得慌啊。要不然,阿兄恳请圣人,让我白昼也跟随在你身边护卫吧?”

    李泌摇摇头:“不可……我虽白身,终是士人,且为潜邸旧臣,你却不同,又岂能跟随着我,也等于伴随在圣人身侧啊?且若我在圣人旁犹须护卫,圣人会有何等想法?”

    李汲对此倒是也有所考虑,既然不得允准,那便退而求其次:“圣人虽然播迁在外,我看他与诸王穿得都新,吃得也好……”那晚可是上了不少烤肉呢,还有好几种水果——“想来这宫中……更加这城内,会有不少的书籍。恳请阿兄向圣人商借了来,我有书可读,或可稍稍排遣些寂寞。”

    李泌微微蹙眉道:“汝是个粗人——如今宫中上下,但识得你的,都如此认定——又怎能借书来读啊?我应当如何开口?”

    “只说是阿兄要读便可。”李汲可是知道,李泌于练气修仙之外,最好读书,光颍阳家中藏书就不下百卷,恐怕绝大多数官僚都没他多呢。

    李泌一指带回来放在案头的书卷,说:“圣人授我这些文书,命我谋划规复两京之事,哪里还有闲空读书?”

    “阿兄啊,书岂会没有空闲读?无论马上、枕上还是厕上,公文不可阅,却是读书的好地方!”

    他这本是抄前人故智,但李泌听了却新鲜,忍不住抚掌赞叹道:“此言大善,非真爱书者不能道也。”随即斜睨李汲:“却为何写不好字?”

    李汲赶紧顾左右而言他:“阿兄,日间听建宁王提起什么‘浑羊殁忽’,似为胡语,不知道所指何意啊?”

    “确实是胡中传来,乃以整羊破腹,塞入整鹅,烹熟后即弃羊而唯食鹅……奢侈糜费,以此为甚!昔年曾盛行于长安城内,则国家日渐奢靡,国势盈满而缺,由此物即可得见一斑了……”

    ——————————

    这一晚,李泌秉烛阅读,直到更深,李汲反倒是早早便登榻去睡了。

    ——其实这年月榻的主要功用还不是卧具,只是处于坐具和卧具之间的一个过渡态,但好在这张榻够宽够大,即便二人也可勉强卧下,而既然李汲自称不喜欢睡地铺,李泌便也只得敬陪。

    第二天一大早,李泌又被李辅国给叫走了,仍然把李汲一人留下。不过李汲才刚在院中锻炼完,命冉猫儿打了一桶温水来擦身,便另有两名宦官抬着一个竹箧进门,说是长源先生要读的书。

    李汲大喜,忙叫他们将书卷搬入后寝,然后他把冉猫儿等全都支开,就去翻捡竹箧——

    都有些啥咧?《孙子》、《尉僚子》、《易经》、《尚书》、《淮南鸿烈》、《东观汉纪》、《三国志》、《太玄经》……

    啊呸,这些我都熟啊,要来何用?难道真让我背书以备将来去考进士不成么?!

    好不容易翻出一部《文选》来,其名陌生,看看前言,乃是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纂的诗文总集——貌似不全,只有十几卷。不过在这十几卷里,也收录了不少晋朝以后的诗文,李汲可以和自己的时间线相互对照——

    呀,原来此世也曾有陶渊明、谢灵运……这个鲍明远又是谁了?诗写得很不赖啊……

    最后一卷,不是书,展开了一瞧,题头写着:恭录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御制诗六首。

    什么“天皇大圣大弘孝”云云是啥玩意儿,李汲自然搞不懂,但看笔迹颇新,应该是时人所录,那么所指必是本朝前代天子——若是前朝皇帝,不可能不把朝代名写上去吧。唐朝倒确实有个高宗,这在李汲本主的记忆中可以检索得到。

    六首诗分别是——《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过温汤》、《九月九日》、《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守岁》和《谒大慈恩寺》,全是五言。李汲细细诵读一遍,只感四平八稳,虽无殊才,也算勉强看得过去了。

    对比自己那条时间线上同时期的名篇,名篇是珍珠、是翡翠,这六首诗也就玻璃珠子罢了——当然啦,前晚皇帝和诸王所做,则可比作屎溺。

    也就是说,前代唐帝的文学水平还在及格线上嘛,怎么到了如今儿孙,就堕落成这个样子了呢?当然也不排除那位唐高宗的诗才矬子里拔将军,为数代皇室之冠,而当今天子和诸王,才属正常水平……

    翻看书卷,时间过得很快,几乎一眨眼功夫,就到了用午餐的时辰了,霍仙鸣在门外禀报一声,随即三名阉宦就一托盘一托盘地往屋里送饭菜,前后竟然有十八道之多,不但摆满了几案,甚至于有几道还得暂置榻上,真把李汲给吓了一大跳。

    细细一数,四道干鲜果品、四道面食点心、四道冷盘、四道热菜,还外加一道主菜和一钵羹汤,至于主食,则是一大盆的白米饭,同时还配有碎肉羹做浇汁……

    “如何有这许多?!”

    霍仙鸣谄笑着说:“此乃建宁大王遣人送来的,专供长卫先生食用。”

    啊呀,这些天一直“长源先生”、“长源先生”的不绝于耳,今日竟然听到一声“长卫先生”……我也有做先生的资格了吗?

    霍仙鸣等人还指着每道菜,逐一给解说名称、来由、做法——据说是李倓特意吩咐的:“这是大荔的蟠桃,这是河东的蒲桃(葡萄),这是广南的龙眼干,这是荆南的蜜渍酸梅……”

    李汲心说你真当我是啥都没见过的乡下孩子啊,这些果品也用介绍吗?

    但那些点心和菜色,大多数外形、样式,他倒确实没有见识过——即便在前世——还必须得支楞起耳朵,好好听听宦官们怎么讲论了——

    “这是金乳酥,这是曼陀样夹饼……这是西江料,乃用西江猪肩肉剁碎了,和以五味蒸成;这是跃龙门,用腊制的黄河鲤鱼,去刺切片,裹料蒸熟……这钵是冷蟾儿羹,主料为河蚌肉,再加荷叶嫩心……”

    只不过介绍到最后一道大菜,他们多少有些含糊,只说:“此物……奴婢也不知道是何物,如何烹制,但来人传建宁大王的话,说长卫先生一见便知。”

    李汲定睛一瞧,原来是西瓜般大小一个扁圆形的面团,烤得焦黄。他当即提起刀匕来,切开面团,果然里面是荷叶,再掀开荷叶,热气蒸腾,异香扑鼻,里面是一整只鸡……

    啊呦,李倓果然回去后就命人顺着我的思路,反向破解出了“叫花鸡”咧!

    十多道美味,异彩纷呈、香气混杂,李汲不由得食指大动。当即招呼霍仙鸣等人:“你们也来一起吃吧。”

    霍仙鸣谄笑道:“此乃建宁大王特意赏赐给长卫先生的,我等哪有此等口福啊?”

    “反正我一个人吃不完,剩下也浪费,你们都一起来,”李汲见三人还是不敢动,便将面孔略略一板,“既是大王赏赐于我,那便是我所有了,我将所有再赏赐汝等,汝等焉敢不受?!”

    眼瞧着冉猫儿咧着嘴角,口水都淌出来了,但相对老成些的霍仙鸣和窦文场却对视一眼,面露难色。随即窦文场便道:“来人传话,建宁大王原本应允了长卫先生,将殿下日常所食,多做一份,赐予先生。然而担心荤食之气,倘若污了长源先生耳目,反为不美,因而只在长源先生伴圣人出外时,才会送午膳来……”

    霍仙鸣接口道:“正是。因而今晚那顿便无此佳味了,长卫先生若是吃不尽,不妨留到晚间。奴婢等会设法保存,不使败坏,到时候可以热过了呈上——奴婢等还是不吃了吧。”

    李汲笑道:“汝等当我饭桶不成么?这么许多,即便三顿也吃不完啊——都端了饭碗过来吃,无须废话。”

    三名宦官这才告了一声罪,欢天喜地出去取自家的餐具了。然而四人共食,宦官们仍然维持着上下尊卑的礼仪,李汲坐着,他们站着,李汲不动筷子,他们也不敢动;甚至于只要李汲吃过第二口的菜,他们就绝对不会下箸——冉猫儿某次欲将筷子伸向一道李汲尚未品尝过的菜肴,窦文场当即举箸,狠狠敲打在小宦官手背上。

    这顿饭,李汲吃得是绝对的舒心,但一直到腹胃胀满,再瞧瞧也不过下去一半儿而已——其实光那只整鸡,就够他半顿的了,而且三名宦官还不敢真的放开肚肠,且见李汲释筷,也皆停手,开始收拾东西。

    李汲讨了根牙签,很没有形象地盘腿坐在榻上,剃牙回味。要说这宫中膳食,滋味确实不错,五味调和、君臣佐使,真正清而不寡,油而不腻。倘若当世普通老百姓,哪怕中层官吏呢,吃这么一顿,就够炫耀和缅怀大半生的了吧,但在李汲尝来,比之前世,仍然稍显不足,未能尽善尽美。

    一是调味品种类有限,甜的多是蜜味、饴味,而无蔗糖味;咸的不放味精、鸡精,对于某些非新鲜食材来,其味难免略显单薄;辣味很少,有也只是胡椒、茱萸而已,这没有辣椒的日子,还真是不好过啊……

    二是可能漂流在外,使得材料的种类也很有限,除鸡、鹅、猪、羊四味外,缺乏更多新鲜肉类——比方说好牛肉。

    更主要的是烹调方式太少,半数是蒸,半数是烤,只有一物油炸,就没有一道炒菜啊……难道这年月还没有发明炒菜不成么?

    完了再想想,这还是在两京失守,皇帝播迁,兵马方合,粮草未全之时,一名亲王平常日子就吃得这么夸张、浪费——又不请客,有必要十好几道菜吗?如此奢靡,难怪叛乱会起,社稷会乱。

    我看这大唐朝啊,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