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朝听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棣是一位有抱负和雄心的王子,他对于带孩子这个新任务显然没有太多的经验。尽管他自称从未带过孩子,但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他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发表言论,认为孩子怕生是正常的,但很快他就遭到了现实的打击。
这个襁褓中的孩子似乎并不买朱棣的账,反而越哭越厉害,甚至还朝朱棣吐口水。这一幕显然让朱棣有些措手不及,也让他感到有些尴尬。
此时,照顾孩子的阿婆出现了。她很自然地处理了问题,说明她对带孩子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也进一步突出了朱棣在这方面的不足。
徐妙云轻轻地责备了朱棣,提醒他不要乱说话,同时也指出他自己都没有当过爹就在这里显示能力。这不仅是对朱棣的提醒,也是对他在处理孩子问题上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谢氏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她知道,朱棣虽然从未有过当爹的经验,但他的热情和决心是不可小觑的。她打趣地对徐妙云说:“他没有当过爹,所以你要和他一起努力啊。”
徐妙云听到这话,脸上立刻泛起了红晕。她意识到,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和朱棣将共同面对许多挑战和责任,其中就包括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
朱棣在一旁也傻笑着,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变得异常轻松和愉快。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他推测,这可能是他的灵魂与身体更加深入地融合所带来的变化。
朱棣和徐妙云按照习俗在徐府住了三天,这段时间里,他们向徐达请教了许多问题,了解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徐允恭的态度也在这段时间里逐渐转变,他开始更加尊重和亲近朱棣。
此时,徐增寿已经可以缠着朱棣玩耍了,这个小家伙的活泼和天真让朱棣感到十分开心。他喜欢孩子,也享受与徐增寿互动的时光。
然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个襁褓中的徐妙锦。每次看到朱棣,她都会哭泣,甚至朝着他吐口水。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本来很喜欢孩子的朱棣有些尴尬和无奈。他试图抱起她,但每次都会遭到徐妙锦的“抗议”。
这个细节展示了朱棣在处理与孩子关系方面的尴尬和无奈,也暗示了他与徐妙锦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这个孩子似乎对朱棣有着一种特殊的抵触感,这也预示着未来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三天后,朱棣带着徐妙云匆匆回了府,为什么说匆匆,主要是接到了圣旨,要求秦、晋、燕三王准备君前面对,有大事安排。应该是朱元璋估算着回门的事情就在这几天结束。所以掐着时间下旨。旨意中明确,太子、三王准备参加次日的大早朝。
回到王府后,开始了准备次日的早朝,尽管朱棣们大概率在早朝上是不能做何发言的,也没有什么可发的。但是必要的礼仪是有的。朝服,以往没有冠礼前,是穿着随意,所以当时蓝玉袭击事件,朱棣才能避开蓝众人,迅速走到徐府。现在规定了,外出开府的太子以及藩王,如果要进宫议事,朝贺、参加典礼必须穿亲王朝服。朱棣的朝服早已经随着冠礼就发了,只是压箱底呢,朱棣万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被通知列席会议的时候。回来后,要学习相关的上朝礼仪。徐妙云就带着春梅完成这一切,而朱棣的任务就是学习礼仪,然后晚上沐浴。
夜幕降临,徐妙云已经将上朝的所有准备工作完成。由于她时常观察谢氏为徐达准备上朝用品,所以今晚她进行得有条不紊,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此时,春梅前来通知,沐浴的水已经备好,朱棣正准备前往沐浴。然而,徐妙云却叫住了他,告诉春梅再等一会儿。
朱棣有些奇怪地看着徐妙云,不明白她的用意。徐妙云深吸一口气,问道:“王爷,妾身想请教您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府内有些东西,没有支出却时不时有人送来?今天福记百货还送了香皂过来,我记得我从娘家带过来的才开始用,怎么就又买了呢?而且也不见要钱。问送货的人,说德海去那里拿东西都不付钱的。同时,我嫁进来几天,发现这里面府中有间屋子每天都有人守卫,不让人靠近。因为事杂,我还没有来得及过问。今天接到通知,让您上朝,我心里不踏实,所以就问下。”
徐妙云的疑问让朱棣陷入沉默。他知道,有些事情必须向徐妙云坦白。然而,他也很清楚,这个话题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政治和权力问题,不能轻易透露。
“妙云,你问的很好。”朱棣轻声道,“有些事情我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的府邸和安全问题都有保障。你放心。”
徐妙云听出了朱棣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她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她知道,朱棣有自己的苦衷和考量。她决定暂时放下这个问题,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与朱棣沟通。
朱棣看出了徐妙云心中的疑惑和担忧,他温柔地解释道:“妙云,我知道你心中有很多疑问,但现在真的不是解释的时候。今天事情突发,而且时间已经很晚了,我们都需要早点休息。明天我要早朝,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口实。而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等我上朝回来,我会详细地告诉你一切。”
徐妙云是个聪明人,她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强求。如果继续追问下去,可能会让朱棣感到为难。于是,她选择了信任和理解。
次日凌晨,朱棣在德海和徐妙云的协助下早早地穿戴整齐,坐上轿子前往上朝。本来他想要坐黄包车去,这样会更快一些,但徐妙云提醒他注意身份和礼仪。作为皇子、燕王,如果孤身一人坐人力车去上朝,可能会被视为不妥。朱棣听取了徐妙云的意见,他深知在这个时代,礼仪和规矩非常重要。
在前往上朝的路上,朱棣不禁感叹徐妙云的细心和聪明。他知道,有这样一个贤内助,未来的路会更加顺利。朱棣只有听从,不过他不要府里准备早点,自己在福记那里吃就是。
凌晨四点,朱棣抵达了皇城外的福记茶餐店。在朱棣的要求下,福记茶餐店已经进行了改造,提供小吃和茶水。此时,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官员,朱棣与一些认识的高级官员打了招呼后便进入福记店内。
官员们并没有在意朱棣的出现,因为高级文武官员在上朝前都会在这里享用早点、喝茶水,以填饱肚子等待宫门打开。他们没有想到,燕王朱棣第一次上朝竟然知道这个规矩。然而,当他们想到其他人已经在这里住了这么久,自然也会知道这个规矩。
店里的服务员看到朱棣来了,便将他引进内室,这间内室被他们称为贵宾室。茶水和糕点已经备好,朱棣开始享用。此时,来福走了进来。朱棣没有客套,示意他坐下,然后继续享用早点。来福简单地汇报了目前的经营状况,一切都很正常。他提到钱庄的事情需要单独讨论,现在不是时候。朱棣听了后表示满意,只要有钱进账,一切都好。
吃完东西后,朱棣喝了杯热茶,表示等哪天有空了,早上的饮品要进行改革,除了茶之外,还可以尝试其他新鲜的东西。然后他对来福说:“你把昨天给我王府送东西的人处理了。”来福有些奇怪,朱棣解释了一下情况。他表示本来他们都是单线联系的,有固定的交往方式。这次送东西的人可能是由于沟通不清或者想要讨好他而做出这样的举动。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所以这种人不能留下来,无论是为了他们的大业还是这个产业。最后他强调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来福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慈不掌兵的道理。
朱棣说完后便走出了福记茶餐店,与众多官员打了招呼后前往金水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他看到自己的两位兄长都已经到了。秦王眼睛有些模糊,似乎还有眼屎,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下人买来的糕点。晋王则勉强站立,眼中有些红,可能是昨晚没有睡好。而太子则显得从容不迫,他已经参加过多次早朝,已经习惯了。他早早地在府中吃过东西,其实他也可以在福记糕点吃早餐,但他觉得那里人多嘈杂,不方便。福记糕点每天都往太子府里送糕点,在他起床的时候,糕点就已经热好了。他洗漱完毕后开始用餐,然后坐大轿子,在亲兵的护送下来到上朝的地点。
太子关心地问:“四弟,你适应早朝吗?你吃早饭了吗?”朱棣回答道:“感谢太子殿下的关心,我已经吃过早饭了。对于第一次上朝,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感觉。只是昨晚确实睡得很好,可能是因为沐浴的缘故。”
早朝开始,朱棣们等人在引导官的引导下分别进太和殿内部,这时朱元璋才从侧屋走了出来,坐在皇位上,然后固定的礼仪,三呼九拜。
首先是官员报告政务,简单的朱元璋当场就决定了,复杂的需要大家讨论,从五点开始,一直到熬天大亮。这才开始呢,然后朱元璋宣布休朝一会,大家退出殿外,喝点水,伸伸懒腰,太监们都会提供茶水给需要的官员,大致一会的功夫,又叫回去继续。这次是朱元璋说收到的奏折的事情,直听得朱棣昏昏欲睡。不是说完全不懂,只是内容太多了,杂事一堆,重点的都没有。之所以古代没有会山会海,全在开五六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朝会,还不要说其它了。
朱棣站着都要闭眼了,晋王时不时的搓着自己的眼睛和脸。又不时摇头保持清醒,而秦王已经是完全闭眼了,他和一个官员换了个位置,靠着柱子在那里打瞌睡。太子站在前面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有些事情自己需要承担执行协调处理。
这时的礼部的礼仪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此言,请秦燕二王注意礼仪,人们纷纷对他们二人侧目,不由得偷笑,这两小子被抓个现行了。但是谁都有第一次的。太子叫醒秦王,示意他站好,又来拍拍燕王,朱棣实在是有点够呛,不过也摇摇头站好,御座上的朱元璋没有说话继续自己的安排。在朱棣实在要睡着的时候,这时朱元璋才说,最后一个事情,关系着开府后的藩王的收入,以往都是居住在宫中,但是现在年龄大了已经是不能持续在皇宫住下去,所以开府的事情是必然的,而公主们也需要有自己的一份收入,现在就宣读旨意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之命,抚有四海。凡宗室诸王、公主之禄米,皆朕所赐,以养其尊荣。兹有洪武九年(1376)二月初二日所定之制,其亲王、靖江王、公主及郡王、镇国将军等,各有定数。
自今日起,亲王每年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等;靖江王则每年支米二万石,钞一万贯,余物比亲王减一半支给。公主未受封者,每年支纻丝、纱、罗等;已受封者,赐田庄一所,每年收粮一千五百石。
亲王子男未受封者,每年支拨纻丝、纱、罗等;女未受封者减半支给。男已受封郡王者,每年支拨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等;女已受封及已嫁者,每年支米一千石、钞一千四百贯,其段匹于所在亲王国带造给付。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相同。
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其禄米及钞、锦等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每年支米五百石、钞五百贯,其余段匹等物比亲王女已受封的减半支给。郡王诸子及年十五,每位拨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
此外,皇太子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候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同;女候及嫁然后岁赐与亲王女已嫁者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岁赐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
钦此!
朱元璋宣布道:“从今日起,即将前往封地的藩王们,每日需来朝中听政。在处理与自身职责相关的事务外,不得随意发表意见或参与议论。如有异议,可通过太子转达。此举旨在让你们熟悉朝廷的政务流程,累积经验,以便在未来与地方官员更好地合作。”
“当你们在自己的领地管理重大事务时,应明白如何妥善处理。身为朝廷的藩王,领受俸禄的同时,更要为百姓谋求福祉,而非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朱元璋的眼神在群臣中扫过,特别留意了汤和的反应。之前,汤和在一次与朱元璋的私下交流中提及藩王永驻京师的建议,但当时朱元璋的脸色骤变,汤和见状立刻转移了话题。其实他也是偶然听一些文官议论,想着兄弟间无话可说就提了出来,哪知差点惹朱元璋翻脸。他已经忘了,他们不仅仅是儿时的兄弟朋友,现在是君臣了。
“有些人担心,如果藩王子孙永久繁衍并持续分封,大明朝会不会被撑爆。我要告诉你们,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朱元璋接着解释道:“关于藩王的举止行为,我已决定赐给你们《皇明祖训》。在这本书中,我将对藩王的各项行为准则进行明确规定。希望你们及子孙能够严格遵守。今天我未能考虑到的问题,未来我的子孙会进一步完善,太子也会协助处理这些问题。”
他的话语充满了坚定:“大明朝的强盛与持久,不会只系于我一人。诸位藩王在各自领地行使权力时,更应铭记这一点。共同为明朝的繁荣与安宁而努力吧。”
朱棣是一位有抱负和雄心的王子,他对于带孩子这个新任务显然没有太多的经验。尽管他自称从未带过孩子,但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他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发表言论,认为孩子怕生是正常的,但很快他就遭到了现实的打击。
这个襁褓中的孩子似乎并不买朱棣的账,反而越哭越厉害,甚至还朝朱棣吐口水。这一幕显然让朱棣有些措手不及,也让他感到有些尴尬。
此时,照顾孩子的阿婆出现了。她很自然地处理了问题,说明她对带孩子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也进一步突出了朱棣在这方面的不足。
徐妙云轻轻地责备了朱棣,提醒他不要乱说话,同时也指出他自己都没有当过爹就在这里显示能力。这不仅是对朱棣的提醒,也是对他在处理孩子问题上的能力提出了质疑。
谢氏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她知道,朱棣虽然从未有过当爹的经验,但他的热情和决心是不可小觑的。她打趣地对徐妙云说:“他没有当过爹,所以你要和他一起努力啊。”
徐妙云听到这话,脸上立刻泛起了红晕。她意识到,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和朱棣将共同面对许多挑战和责任,其中就包括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父母。
朱棣在一旁也傻笑着,他感到自己的心情变得异常轻松和愉快。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他推测,这可能是他的灵魂与身体更加深入地融合所带来的变化。
朱棣和徐妙云按照习俗在徐府住了三天,这段时间里,他们向徐达请教了许多问题,了解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徐允恭的态度也在这段时间里逐渐转变,他开始更加尊重和亲近朱棣。
此时,徐增寿已经可以缠着朱棣玩耍了,这个小家伙的活泼和天真让朱棣感到十分开心。他喜欢孩子,也享受与徐增寿互动的时光。
然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个襁褓中的徐妙锦。每次看到朱棣,她都会哭泣,甚至朝着他吐口水。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本来很喜欢孩子的朱棣有些尴尬和无奈。他试图抱起她,但每次都会遭到徐妙锦的“抗议”。
这个细节展示了朱棣在处理与孩子关系方面的尴尬和无奈,也暗示了他与徐妙锦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这个孩子似乎对朱棣有着一种特殊的抵触感,这也预示着未来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三天后,朱棣带着徐妙云匆匆回了府,为什么说匆匆,主要是接到了圣旨,要求秦、晋、燕三王准备君前面对,有大事安排。应该是朱元璋估算着回门的事情就在这几天结束。所以掐着时间下旨。旨意中明确,太子、三王准备参加次日的大早朝。
回到王府后,开始了准备次日的早朝,尽管朱棣们大概率在早朝上是不能做何发言的,也没有什么可发的。但是必要的礼仪是有的。朝服,以往没有冠礼前,是穿着随意,所以当时蓝玉袭击事件,朱棣才能避开蓝众人,迅速走到徐府。现在规定了,外出开府的太子以及藩王,如果要进宫议事,朝贺、参加典礼必须穿亲王朝服。朱棣的朝服早已经随着冠礼就发了,只是压箱底呢,朱棣万没有想到自己还有被通知列席会议的时候。回来后,要学习相关的上朝礼仪。徐妙云就带着春梅完成这一切,而朱棣的任务就是学习礼仪,然后晚上沐浴。
夜幕降临,徐妙云已经将上朝的所有准备工作完成。由于她时常观察谢氏为徐达准备上朝用品,所以今晚她进行得有条不紊,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此时,春梅前来通知,沐浴的水已经备好,朱棣正准备前往沐浴。然而,徐妙云却叫住了他,告诉春梅再等一会儿。
朱棣有些奇怪地看着徐妙云,不明白她的用意。徐妙云深吸一口气,问道:“王爷,妾身想请教您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府内有些东西,没有支出却时不时有人送来?今天福记百货还送了香皂过来,我记得我从娘家带过来的才开始用,怎么就又买了呢?而且也不见要钱。问送货的人,说德海去那里拿东西都不付钱的。同时,我嫁进来几天,发现这里面府中有间屋子每天都有人守卫,不让人靠近。因为事杂,我还没有来得及过问。今天接到通知,让您上朝,我心里不踏实,所以就问下。”
徐妙云的疑问让朱棣陷入沉默。他知道,有些事情必须向徐妙云坦白。然而,他也很清楚,这个话题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政治和权力问题,不能轻易透露。
“妙云,你问的很好。”朱棣轻声道,“有些事情我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的府邸和安全问题都有保障。你放心。”
徐妙云听出了朱棣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她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她知道,朱棣有自己的苦衷和考量。她决定暂时放下这个问题,等待合适的时机再与朱棣沟通。
朱棣看出了徐妙云心中的疑惑和担忧,他温柔地解释道:“妙云,我知道你心中有很多疑问,但现在真的不是解释的时候。今天事情突发,而且时间已经很晚了,我们都需要早点休息。明天我要早朝,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口实。而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等我上朝回来,我会详细地告诉你一切。”
徐妙云是个聪明人,她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强求。如果继续追问下去,可能会让朱棣感到为难。于是,她选择了信任和理解。
次日凌晨,朱棣在德海和徐妙云的协助下早早地穿戴整齐,坐上轿子前往上朝。本来他想要坐黄包车去,这样会更快一些,但徐妙云提醒他注意身份和礼仪。作为皇子、燕王,如果孤身一人坐人力车去上朝,可能会被视为不妥。朱棣听取了徐妙云的意见,他深知在这个时代,礼仪和规矩非常重要。
在前往上朝的路上,朱棣不禁感叹徐妙云的细心和聪明。他知道,有这样一个贤内助,未来的路会更加顺利。朱棣只有听从,不过他不要府里准备早点,自己在福记那里吃就是。
凌晨四点,朱棣抵达了皇城外的福记茶餐店。在朱棣的要求下,福记茶餐店已经进行了改造,提供小吃和茶水。此时,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官员,朱棣与一些认识的高级官员打了招呼后便进入福记店内。
官员们并没有在意朱棣的出现,因为高级文武官员在上朝前都会在这里享用早点、喝茶水,以填饱肚子等待宫门打开。他们没有想到,燕王朱棣第一次上朝竟然知道这个规矩。然而,当他们想到其他人已经在这里住了这么久,自然也会知道这个规矩。
店里的服务员看到朱棣来了,便将他引进内室,这间内室被他们称为贵宾室。茶水和糕点已经备好,朱棣开始享用。此时,来福走了进来。朱棣没有客套,示意他坐下,然后继续享用早点。来福简单地汇报了目前的经营状况,一切都很正常。他提到钱庄的事情需要单独讨论,现在不是时候。朱棣听了后表示满意,只要有钱进账,一切都好。
吃完东西后,朱棣喝了杯热茶,表示等哪天有空了,早上的饮品要进行改革,除了茶之外,还可以尝试其他新鲜的东西。然后他对来福说:“你把昨天给我王府送东西的人处理了。”来福有些奇怪,朱棣解释了一下情况。他表示本来他们都是单线联系的,有固定的交往方式。这次送东西的人可能是由于沟通不清或者想要讨好他而做出这样的举动。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所以这种人不能留下来,无论是为了他们的大业还是这个产业。最后他强调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来福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慈不掌兵的道理。
朱棣说完后便走出了福记茶餐店,与众多官员打了招呼后前往金水桥,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他看到自己的两位兄长都已经到了。秦王眼睛有些模糊,似乎还有眼屎,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下人买来的糕点。晋王则勉强站立,眼中有些红,可能是昨晚没有睡好。而太子则显得从容不迫,他已经参加过多次早朝,已经习惯了。他早早地在府中吃过东西,其实他也可以在福记糕点吃早餐,但他觉得那里人多嘈杂,不方便。福记糕点每天都往太子府里送糕点,在他起床的时候,糕点就已经热好了。他洗漱完毕后开始用餐,然后坐大轿子,在亲兵的护送下来到上朝的地点。
太子关心地问:“四弟,你适应早朝吗?你吃早饭了吗?”朱棣回答道:“感谢太子殿下的关心,我已经吃过早饭了。对于第一次上朝,我并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感觉。只是昨晚确实睡得很好,可能是因为沐浴的缘故。”
早朝开始,朱棣们等人在引导官的引导下分别进太和殿内部,这时朱元璋才从侧屋走了出来,坐在皇位上,然后固定的礼仪,三呼九拜。
首先是官员报告政务,简单的朱元璋当场就决定了,复杂的需要大家讨论,从五点开始,一直到熬天大亮。这才开始呢,然后朱元璋宣布休朝一会,大家退出殿外,喝点水,伸伸懒腰,太监们都会提供茶水给需要的官员,大致一会的功夫,又叫回去继续。这次是朱元璋说收到的奏折的事情,直听得朱棣昏昏欲睡。不是说完全不懂,只是内容太多了,杂事一堆,重点的都没有。之所以古代没有会山会海,全在开五六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朝会,还不要说其它了。
朱棣站着都要闭眼了,晋王时不时的搓着自己的眼睛和脸。又不时摇头保持清醒,而秦王已经是完全闭眼了,他和一个官员换了个位置,靠着柱子在那里打瞌睡。太子站在前面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有些事情自己需要承担执行协调处理。
这时的礼部的礼仪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此言,请秦燕二王注意礼仪,人们纷纷对他们二人侧目,不由得偷笑,这两小子被抓个现行了。但是谁都有第一次的。太子叫醒秦王,示意他站好,又来拍拍燕王,朱棣实在是有点够呛,不过也摇摇头站好,御座上的朱元璋没有说话继续自己的安排。在朱棣实在要睡着的时候,这时朱元璋才说,最后一个事情,关系着开府后的藩王的收入,以往都是居住在宫中,但是现在年龄大了已经是不能持续在皇宫住下去,所以开府的事情是必然的,而公主们也需要有自己的一份收入,现在就宣读旨意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之命,抚有四海。凡宗室诸王、公主之禄米,皆朕所赐,以养其尊荣。兹有洪武九年(1376)二月初二日所定之制,其亲王、靖江王、公主及郡王、镇国将军等,各有定数。
自今日起,亲王每年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等;靖江王则每年支米二万石,钞一万贯,余物比亲王减一半支给。公主未受封者,每年支纻丝、纱、罗等;已受封者,赐田庄一所,每年收粮一千五百石。
亲王子男未受封者,每年支拨纻丝、纱、罗等;女未受封者减半支给。男已受封郡王者,每年支拨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等;女已受封及已嫁者,每年支米一千石、钞一千四百贯,其段匹于所在亲王国带造给付。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相同。
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其禄米及钞、锦等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每年支米五百石、钞五百贯,其余段匹等物比亲王女已受封的减半支给。郡王诸子及年十五,每位拨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
此外,皇太子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候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同;女候及嫁然后岁赐与亲王女已嫁者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岁赐比始封郡王减半支给。
钦此!
朱元璋宣布道:“从今日起,即将前往封地的藩王们,每日需来朝中听政。在处理与自身职责相关的事务外,不得随意发表意见或参与议论。如有异议,可通过太子转达。此举旨在让你们熟悉朝廷的政务流程,累积经验,以便在未来与地方官员更好地合作。”
“当你们在自己的领地管理重大事务时,应明白如何妥善处理。身为朝廷的藩王,领受俸禄的同时,更要为百姓谋求福祉,而非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朱元璋的眼神在群臣中扫过,特别留意了汤和的反应。之前,汤和在一次与朱元璋的私下交流中提及藩王永驻京师的建议,但当时朱元璋的脸色骤变,汤和见状立刻转移了话题。其实他也是偶然听一些文官议论,想着兄弟间无话可说就提了出来,哪知差点惹朱元璋翻脸。他已经忘了,他们不仅仅是儿时的兄弟朋友,现在是君臣了。
“有些人担心,如果藩王子孙永久繁衍并持续分封,大明朝会不会被撑爆。我要告诉你们,这种担忧是多余的。”
朱元璋接着解释道:“关于藩王的举止行为,我已决定赐给你们《皇明祖训》。在这本书中,我将对藩王的各项行为准则进行明确规定。希望你们及子孙能够严格遵守。今天我未能考虑到的问题,未来我的子孙会进一步完善,太子也会协助处理这些问题。”
他的话语充满了坚定:“大明朝的强盛与持久,不会只系于我一人。诸位藩王在各自领地行使权力时,更应铭记这一点。共同为明朝的繁荣与安宁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