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永乐大帝 > 第8章 隐藏的一切

第8章 隐藏的一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洪武九年七月,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将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晋二王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  ,使他们了解明朝的基业由何而兴。朝堂上,太监宣读了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昔我皇祖,肇基凤阳,开创大明之基。今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将赴封地,以承藩王之重任。为使其深明祖宗之德,朕特命朱棣与秦、晋二王,同赴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以知我明朝之基业由何而兴。

    凤阳之地,乃我皇祖初创之基,山河壮丽,人文荟萃。望诸王于此,缅怀祖宗之艰苦创业,感念国家之繁荣昌盛。更当以此为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策国家之繁荣,永葆大明之昌盛。

    特此诏示,咸宜遵奉。

    钦此。

    圣旨既宣,群臣跪听。皇帝朱元璋复言曰:“朕定于三日后,偕同三藩亲王先行巡视凤阳,亲临祖陵,视察修缮之进度。兹事体大,朕必亲自过目,以安祖宗之灵,亦以彰显朕之孝诚。

    是时,太子朱标监国,李相辅政。凡军国大事,太子与李相先行商议,共策大计。若有不决之事,再报于朕,朕当裁断。此朕之托腹,望太子与李相恪尽职守,共维国家之安定,以慰朕心。

    朕之决策,已宣示于众。咸宜遵奉,钦此。”

    言毕,群臣齐声颂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善长与胡惟庸同在内阁,共理朝政。今年李善长身体欠安,遂将具体事务委于胡惟庸,自己则专注于决断大事。在应对朱元璋问政时,多以胡惟庸为主答,李善长则附议之,唯遇特别重大之事,方亲自解释或给出意见。然此局面,于三人皆不满。

    朱元璋欲易李善长之位,使胡惟庸继之,然因刘伯温新逝,暂无合适之人以制衡。按正史所载,李善长本应回乡养老,然因朱棣与蓝玉之冲突,朱元璋与李善长皆选择留任。李善长虽欲辞官,然朱元璋挽留之,故留任至今。胡惟庸亦欲李善长去,然不欲其速去,因己之班底尚未成熟,尚需时日以培养。

    三人皆明此理,然无可奈何,只得勉强支撑。此皆权谋之斗,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明朝政坛之风云变幻,由此可见一斑。

    胡惟庸蹙眉问道:“李相,您对皇上此番安排,究竟有何看法?”李善长轻叹一声,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胡惟庸,缓缓说道:“你还看不出来吗?皇上意在逐步将权力转移至你和太子手中,而我不过是个过渡。你迟迟不愿表态,无非是想让我多留些时日,以便你培养自己的势力。然而,一旦我离去,你仍需面对决断之责。你若想借他人之口表达己意,却又不想背负骂名或承担责任,此等心思,我岂能不知?”

    胡惟庸闻言,面色微变,却未立即反驳。他心知李善长所言非虚,自己确实存有私心与野心,不愿轻易表露立场,更不愿轻易承担责任。他想借李善长之力稳住局面,同时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以便在适当的时机取而代之。然而,他也清楚,这样的做法终非长久之计,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胡惟庸沉思片刻,道:“李相,那皇上为何安排三位藩王前往凤阳呢?”李善长叹了口气,解释道:“皇上意在逐步接管兵权,特别是边塞地区的。这三位藩王中,唯燕王有独镇一方的潜质,但他们都缺乏实际经验。不经过磨练,他们如何能够掌军、处理地方事务呢?如今国家安定,皇上或许有了‘兔死狗烹’的念头。我年岁已高,希望早日退隐,享受晚年。至于未来,便是你们年轻一代的天下了。”

    胡惟庸默然,心中泛起波澜。他明白李善长的意思,也清楚皇上的意图。在这个权力旋涡中,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以免卷入不必要的纷争。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势力,为未来的权力斗争做好准备。

    两人之间的对话虽然平和,但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明的紧张感。在这个充满权谋和利益交织的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机警,才能在这个政治舞台上立足。

    在乾清宫的御书房内,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朱标说:“标儿,这是你首次监国,虽然你年纪尚轻,但你必须逐渐涉足政务,树立起你的威信。你要记住,作为未来的皇帝,你必须有自己的决断力和影响力。”

    他顿了一顿,继续道:“在处理政务时,你要多问、多听、多想。李善长和胡惟庸二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臣,他们在大事上不会乱来。但你要记住,涉及官员的提拔和调动,一律不准擅自决定。必须等我回京后再议。这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也是为了保护你自己。”

    朱元璋的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期许:“标儿,你可以从奏折中发掘一些你认为有潜力的文官,作为你的储备人才。下次朝会时,你可以提议他们的调动和晋升。这样既能锻炼你的眼光,也能逐渐建立起你的太子班底。”

    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叹道:“至于武将方面,我们只能等待。等待新生代将领的涌现。这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你的未来。”

    朱标深深地作了一揖,郑重地说:“儿臣明白了,父皇的教诲儿臣铭记在心。儿臣一定不负父皇所望,努力做好监国之职。”

    在燕王府与福记钱庄之间,一条隐秘的地下通道早已建立,通向王府深处的密室。这个密室的入口巧妙地隐藏在门房老者的屋内,而这位老者与朱棣之间,却有一段深厚的渊源。

    老者曾是一名童生,识字知书,但在前元时期,他遭遇了困境,流落到了金陵。在金陵的街头巷尾,他靠着来福面摊的一碗面艰难求生。当他得知这碗面的钱是由朱棣预付的时,他对朱棣的感激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为了报答这份恩情,老者在福记糕点店成立后,主动请缨,担任了看火的职务。虽然这份工作看似简单,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因为火势不能大也不能小,必须保持适中。老者虽然识字有学问,但他毫无怨言,默默守护着那团火焰,如同守护着自己的感恩之心。

    当朱棣开设燕王府时,老者再次主动请战,担任了门房的工作。在古代,贵族府邸的正门往往紧闭,仆人和货物进出多从侧门或后门通行。门则更为庄重,只有在红白喜事、重要客人或圣旨到达等特殊场合才会开启。这种习惯,也体现了古人对于隐私和安全的重视。而门房则是府邸与外界的一道重要关口,老者在这里,既是守护者,也是信息传递者。

    每当夜幕降临,亥时之后,老者会关闭门房,回到自己的屋内休息。离开屋内时,他会把门上锁,他的屋内就是一个大衣柜,大衣柜是上了锁的,  只有朱棣需要去密室的时候才打开。因为里面就是入口。而到了第二天清晨,他又会准时起床,打开侧门,迎接新的一天。离开屋的时候,他会锁门,任何人都不得进。柜子钥匙被他捆在自己的手上,你除非把他的手给砍了,否则是无法拿到钥匙的。大

    如今,燕王府的密室已经建立,而老者的作用也变得更加重要。他不仅是朱棣的仆人,更是王府安全的守护者。他的存在,让燕王府更加神秘而深邃。

    这一夜,密室里,聚集了朱棣、徐妙云、来福、德海、刘五、春梅、许松(推荐去北方的教喻之一。他是作为北方的代表。他同样时受恩于朱棣,因为来福按照朱棣的意思资助这些读书人。最终当上了教喻。此次回来述职并参加重要的事情)、也是来拜访燕王殿下。

    朱棣在听完许松对北方的详细介绍以及他关于如何推进教化的策略后,表现出了深深的赞赏与认可。他对许松的辛勤付出和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许松对大明北方的了解与洞见,对推进教化事业的热情与执着,都是大明官员的楷模。

    朱棣不仅表达了对许松的欣赏,更是借此机会重申了大明对蒙元蛮夷的仇恨与决心。他强调,大明作为华夏正统,有责任也有义务驱逐外族残余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尊严。这种仇恨与决心,不仅体现在对外族的军事打击上,更体现在对内政的治理与发展上。

    朱棣对许松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勉励许松要深入北方,扎根基层,深入了解北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通过培养优秀的北方士子,推动科举制度的深入实施,为大明选拔更多有才能、有德行的官员。他希望这些北方士子能够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出人头地,最终回到家乡,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北方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朱棣对许松说:“我希望在我藩王就国之时,北方能够人才济济,这些优秀的官员能够真心实意地为家乡父老谋福祉,让每个人都能够吃饱穿暖,过上安定的生活。”

    这番话中,朱棣不仅表达了对许松的深切期望,更是对北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他希望通过许松等有志之士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官员,他们不仅要有才干和能力,更要有情怀和担当,真心为家乡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朱棣的这番话也反映了他对北方民生的深切关心。他希望北方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再受饥寒之苦。这既是他作为大明藩王的职责所在,也是他作为华夏子孙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