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厉兵秣马以待时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棣在北平接到了报丧的讯息,一瞬间,他的内心涌起了复杂而难以言喻的感觉。那个曾经严厉无比的父亲,那个在政治上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对手,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朱棣的记忆中,朱元璋对他们几兄弟总是严厉的,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父子,不如说是君臣,总是充满着敬畏和距离。朱元璋的父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而难以触及的情感。
然而,朱棣也清楚地记得,父亲唯独对朱标有着特殊的宠溺和关爱。每当朱标犯错时,朱元璋总是轻轻地责备几句,然后便是无尽的宽容和宠溺。这种偏爱让朱棣等兄弟在感到羡慕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在父亲心中的份量之轻。
尽管如此,朱棣依然感激马秀英给予他的母爱。在她那里,他得到了真正的温暖和关怀,弥补了他在父亲那里缺失的父爱。马秀英的去世对朱棣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之一。而现在,随着朱元璋的离世,他又少了一个严厉的父亲和强劲的政治对手。
虽然朱元璋的离世让朱棣感到悲痛和惋惜,但他也深知这意味着自己将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他将继续努力,巩固自己的地位,为大明王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将永远铭记朱元璋的功绩和教诲,以他为榜样,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
朱棣与姚广孝在北平府邸的密室中相对而坐,两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和忧虑。桌上铺着一张地图,上面标注着大明王朝的疆域和重要的军事据点。
“王爷,金陵来报,皇上已然驾崩。”姚广孝沉声说道,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地图上的金陵位置,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朱棣眉头紧锁,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先生,此事非同小可。我若前往金陵奔丧,必然会引起朝廷的猜疑和警惕。但若不去,又会落下不孝的罪名,被天下人唾弃。”
姚广孝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朱棣的分析。他沉思片刻后说道:“王爷所言极是。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仔细权衡利弊。”
朱棣微微颔首,示意姚广孝继续说下去。
“首先,王爷要清楚自己目前的实力。”姚广孝指着地图上的北平一带说道,“王爷在北平经营多年,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但金陵乃朝廷重地,防卫森严,若贸然前往,恐怕会陷入重围之中。”
朱棣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他确实清楚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单枪匹马与朝廷在腹地正面对抗。
“其次,王爷要考虑金陵的局势。”姚广孝继续说道,“皇上驾崩后,朝廷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新君年幼无知,难以掌控大局。而朝中的文臣武将也各有心思,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正是王爷趁机起事的好时机。”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他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继续听着姚广孝的分析。
“然而,王爷也要考虑到风险。”姚广孝话锋一转,“若金陵局势稳定下来,新君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那么王爷的处境就会十分危险。此外,天下人心向背也是王爷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姚广孝说的是实话。他沉默了片刻后说道:“先生所言极是。但此事关系重大,我还需仔细思量。”
姚广孝点了点头说道:“王爷英明。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不可草率行事。我建议我们现在可以转入备战状态,厉兵秣马等待时机的到来!”
两人又商议了一番后,决定先派探子前往金陵打探消息,了解朝廷的动向和金陵的局势。同时加强北平的防卫力量以防万一。等到时机成熟再做决断。
朱允文在金陵即位,定年号为“建文”,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建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脸上犹存着稚嫩,但眼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果敢,仿佛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承担起这份沉重的责任。
朝中大臣们,多是朱允文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和班底。他们年轻有为,充满朝气,与建文帝一样,都怀揣着对大明王朝的美好愿景和无限憧憬。他们相信,在建文帝的领导下,大明王朝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然而,年轻气盛的建文帝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必须学会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平衡朝中的各种势力,如何应对外来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问题,对于一位年轻的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但建文帝并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地推动着大明王朝向前发展。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带领大明王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建文帝朱允文面临的第一个严峻挑战,确实来自他的母亲吕氏。吕氏一直野心勃勃,她在朱元璋的压制下隐藏了自己的锋芒,但如今朱元璋已然离世,她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吕氏急切地希望儿子朱允文能够提拔那些向吕氏家族靠拢的人,以此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这一做法却遭到了朝内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
齐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深知,如果让吕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坐大,必然会破坏朝廷的政治平衡,引发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因此,他坚决抵制了吕氏的这一要求,并在朝会上慷慨陈词,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担忧。
建文帝朱允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要顾及母亲的感受和家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齐泰等忠良之臣的谏言。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大明王朝的安危和前途。
在这场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建文帝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他需要仔细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决定。同时,他也需要学会如何驾驭复杂的政治局面,平衡各方的势力,确保大明王朝的稳定和发展。
建文帝朱允文面临着如何安置母后吕氏所提出的人员安排的棘手问题,他决定向黄子澄寻求建议。黄子澄作为朝中的重要文臣,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稳重的性格深受建文帝的信任。
在一次私密的召见中,建文帝将自己的困扰坦诚地告诉了黄子澄。他说道:“黄先生,朕深知母后对家族的关切,但她所提之人,朕担心其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朝中要职。然而,朕又不忍直接拒绝母后,让她失望。黄先生,朕该如何是好?”
黄子澄听后,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陛下,此事确实棘手。但臣认为,陛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对于那些确实有才能、能够胜任要职的人,陛下不妨大胆提拔,让他们为朝廷效力。这样既能满足母后的愿望,又能为朝廷选拔贤能。”
建文帝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对黄子澄的观点表示赞同。黄子澄继续说道:“其次,对于那些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要职的人,陛下可以委婉地向母后解释朝廷的用人原则和标准,以及他们目前的不足之处。同时,陛下可以提议为他们安排一些适合的职位或者培训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这些人得到发展的机会,又能让朝廷的用人更加合理,可谓是一举两得。”
黄子澄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比如,可以将他们安置在江南一带富裕地区。江南地区一直是我国的富庶之地,那里的田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而且,太后的家族在江南等地也有田地,以往太祖对这些地方因为是支持张士诚的旧地,于是实行重税,导致这些地方的民众生活负担加重。如果陛下能够免除或者减轻这些地方的税赋,既能获得好名望,又能对太后一个交代,让她感受到陛下的关怀和尊重。这样,也有助于缓和朝廷内部的矛盾,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
建文帝听了黄子澄的话,心中不由得一动。他知道,黄子澄所说的都是事实,而且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能够实行这些措施,不仅能够解决朝廷用人的问题,还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文帝听后豁然开朗,他感慨地说道:“黄先生真乃朕之良师益友!朕定当按照先生的建议妥善处理此事。”
于是,建文帝决定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对江南一带的税赋进行调整。他命令官员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减税政策,并向全国公布。这些政策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许多人都对文帝表示感激和爱戴。同时,也让太后感受到了文帝的关心和尊重。
朱棣在北平接到了报丧的讯息,一瞬间,他的内心涌起了复杂而难以言喻的感觉。那个曾经严厉无比的父亲,那个在政治上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对手,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在朱棣的记忆中,朱元璋对他们几兄弟总是严厉的,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马虎。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父子,不如说是君臣,总是充满着敬畏和距离。朱元璋的父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而难以触及的情感。
然而,朱棣也清楚地记得,父亲唯独对朱标有着特殊的宠溺和关爱。每当朱标犯错时,朱元璋总是轻轻地责备几句,然后便是无尽的宽容和宠溺。这种偏爱让朱棣等兄弟在感到羡慕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自己在父亲心中的份量之轻。
尽管如此,朱棣依然感激马秀英给予他的母爱。在她那里,他得到了真正的温暖和关怀,弥补了他在父亲那里缺失的父爱。马秀英的去世对朱棣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之一。而现在,随着朱元璋的离世,他又少了一个严厉的父亲和强劲的政治对手。
虽然朱元璋的离世让朱棣感到悲痛和惋惜,但他也深知这意味着自己将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他将继续努力,巩固自己的地位,为大明王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将永远铭记朱元璋的功绩和教诲,以他为榜样,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
朱棣与姚广孝在北平府邸的密室中相对而坐,两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严肃和忧虑。桌上铺着一张地图,上面标注着大明王朝的疆域和重要的军事据点。
“王爷,金陵来报,皇上已然驾崩。”姚广孝沉声说道,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地图上的金陵位置,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朱棣眉头紧锁,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先生,此事非同小可。我若前往金陵奔丧,必然会引起朝廷的猜疑和警惕。但若不去,又会落下不孝的罪名,被天下人唾弃。”
姚广孝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朱棣的分析。他沉思片刻后说道:“王爷所言极是。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仔细权衡利弊。”
朱棣微微颔首,示意姚广孝继续说下去。
“首先,王爷要清楚自己目前的实力。”姚广孝指着地图上的北平一带说道,“王爷在北平经营多年,兵强马壮,粮草充足。但金陵乃朝廷重地,防卫森严,若贸然前往,恐怕会陷入重围之中。”
朱棣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他确实清楚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单枪匹马与朝廷在腹地正面对抗。
“其次,王爷要考虑金陵的局势。”姚广孝继续说道,“皇上驾崩后,朝廷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新君年幼无知,难以掌控大局。而朝中的文臣武将也各有心思,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正是王爷趁机起事的好时机。”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他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继续听着姚广孝的分析。
“然而,王爷也要考虑到风险。”姚广孝话锋一转,“若金陵局势稳定下来,新君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那么王爷的处境就会十分危险。此外,天下人心向背也是王爷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姚广孝说的是实话。他沉默了片刻后说道:“先生所言极是。但此事关系重大,我还需仔细思量。”
姚广孝点了点头说道:“王爷英明。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不可草率行事。我建议我们现在可以转入备战状态,厉兵秣马等待时机的到来!”
两人又商议了一番后,决定先派探子前往金陵打探消息,了解朝廷的动向和金陵的局势。同时加强北平的防卫力量以防万一。等到时机成熟再做决断。
朱允文在金陵即位,定年号为“建文”,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建文帝。这位年轻的皇帝,脸上犹存着稚嫩,但眼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果敢,仿佛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承担起这份沉重的责任。
朝中大臣们,多是朱允文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和班底。他们年轻有为,充满朝气,与建文帝一样,都怀揣着对大明王朝的美好愿景和无限憧憬。他们相信,在建文帝的领导下,大明王朝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然而,年轻气盛的建文帝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必须学会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平衡朝中的各种势力,如何应对外来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问题,对于一位年轻的皇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但建文帝并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地推动着大明王朝向前发展。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带领大明王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建文帝朱允文面临的第一个严峻挑战,确实来自他的母亲吕氏。吕氏一直野心勃勃,她在朱元璋的压制下隐藏了自己的锋芒,但如今朱元璋已然离世,她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吕氏急切地希望儿子朱允文能够提拔那些向吕氏家族靠拢的人,以此来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这一做法却遭到了朝内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
齐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深知,如果让吕氏家族在朝中势力坐大,必然会破坏朝廷的政治平衡,引发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因此,他坚决抵制了吕氏的这一要求,并在朝会上慷慨陈词,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和担忧。
建文帝朱允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要顾及母亲的感受和家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齐泰等忠良之臣的谏言。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大明王朝的安危和前途。
在这场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建文帝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他需要仔细权衡利弊,做出最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决定。同时,他也需要学会如何驾驭复杂的政治局面,平衡各方的势力,确保大明王朝的稳定和发展。
建文帝朱允文面临着如何安置母后吕氏所提出的人员安排的棘手问题,他决定向黄子澄寻求建议。黄子澄作为朝中的重要文臣,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稳重的性格深受建文帝的信任。
在一次私密的召见中,建文帝将自己的困扰坦诚地告诉了黄子澄。他说道:“黄先生,朕深知母后对家族的关切,但她所提之人,朕担心其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朝中要职。然而,朕又不忍直接拒绝母后,让她失望。黄先生,朕该如何是好?”
黄子澄听后,沉思片刻,然后缓缓说道:“陛下,此事确实棘手。但臣认为,陛下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对于那些确实有才能、能够胜任要职的人,陛下不妨大胆提拔,让他们为朝廷效力。这样既能满足母后的愿望,又能为朝廷选拔贤能。”
建文帝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对黄子澄的观点表示赞同。黄子澄继续说道:“其次,对于那些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要职的人,陛下可以委婉地向母后解释朝廷的用人原则和标准,以及他们目前的不足之处。同时,陛下可以提议为他们安排一些适合的职位或者培训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既能让这些人得到发展的机会,又能让朝廷的用人更加合理,可谓是一举两得。”
黄子澄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比如,可以将他们安置在江南一带富裕地区。江南地区一直是我国的富庶之地,那里的田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而且,太后的家族在江南等地也有田地,以往太祖对这些地方因为是支持张士诚的旧地,于是实行重税,导致这些地方的民众生活负担加重。如果陛下能够免除或者减轻这些地方的税赋,既能获得好名望,又能对太后一个交代,让她感受到陛下的关怀和尊重。这样,也有助于缓和朝廷内部的矛盾,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
建文帝听了黄子澄的话,心中不由得一动。他知道,黄子澄所说的都是事实,而且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能够实行这些措施,不仅能够解决朝廷用人的问题,还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文帝听后豁然开朗,他感慨地说道:“黄先生真乃朕之良师益友!朕定当按照先生的建议妥善处理此事。”
于是,建文帝决定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对江南一带的税赋进行调整。他命令官员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减税政策,并向全国公布。这些政策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许多人都对文帝表示感激和爱戴。同时,也让太后感受到了文帝的关心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