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重生三国之君临天下 > 第二十三章 袁绍的愤怒

第二十三章 袁绍的愤怒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十三章

    河东,大阳。

    胡才站在山上,跳高远望,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心里感慨万千,曾几何时,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这么的一天,几万大军为他争霸天下而奋斗。

    对面就是陕县,如果占领陕县,雒阳的董卓就是瓮中之鳖,但胡才明白,他是军队是不可能度过黄河的。

    胡才是个随和的人,说说笑笑,在众将面前也没有什么尊卑之分,大家觉得很亲切,说话也就没什么顾忌了。由于武将不多,此时胡才身边也就张辽、江政、周仓、李晨、郝昭、霍平、泰兴、晏明等寥寥数人。

    现在他们在说这一次是不是再和董卓打一次,所以话题立即就转到了时政上。

    眼前当务之急是解决京畿危机,胡才是征北大将军,在朝廷的地位仅次于董卓,如果这一次表现的好,说不定能得到不少好处。但江政等人认为,解决京畿危机必须要照顾到河东危机,绝不能做出放弃河东之事。在他们看来,京畿危机远远还一触即发的时候,相反,河东危机才是到了千钧一发之际,先要解决河东危机。

    张辽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社稷安危要远远大于河东安危。如果社稷崩溃了,河东安稳有什么用?能坚持多久?先要南下打董卓。

    张辽对董卓恨之入骨,他本是大将军何进的心腹,想不到何进斗不过那些豪门士族和宦官,被董卓捡了便宜。

    张辽之所以加入白波军,传来朝廷的任命,就是想利用白波军对付董卓,在张辽看来,白波军已经招抚,就是朝廷的人,是大汉的人,而且白波军与南匈奴大战,又打败了董卓的西凉军,张辽对胡才佩服,加上这一段时间,胡才的身份的公布,张辽对胡才更是认同。

    张辽希望的是胡才能与胡广一样重震朝纲,而不是割据一方。

    江政当即反驳,河东稳了,流民的问题解决了,几万大军有粮饷了,京畿能乱到哪里去?州郡起兵,勤王是假,驱赶董卓是真。这些人为了逃避叛逆的罪责,竟然扬言要废黜当今天子,这叫什么乱?谁是祸国之臣?白波军到底打谁?

    皇统的问题一经挑起,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帐内的争论声骤然激烈起来。

    张辽等人认为皇统不可废,勤王和讨董并不矛盾。要联合袁绍等州郡大军攻打雒阳。

    江政却提出了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袁绍说他“承制”天下,如果我们联合他,是不是说征北大将军要听他的指挥?那以后怎么办?讨伐当今天子吗?袁绍和讨董大军如果不放弃所谓的“承制”,不承认当今天子,我们就不能和袁绍联手。

    否则一旦和袁绍联合,岂不是叛逆?如果董卓打败了袁绍他们,白波军怎么办?河东怎么办?如果董卓被打败,袁绍会放过他们吗?袁绍一定会另立天子,到时候白波军是袁绍的对手吗?他们是不会容忍白波军的存在的。

    胡才一直在静静地听着。江政他们是白波军的嫡系,和张辽不一样,他们心目中对朝廷的观念比较淡。所以更不不愿意承认袁绍的“承制”,这倒是出乎胡才的预料。本来胡才还以为他们会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样的话会给他许多的不便。

    袁绍也好,讨董大军的其他官员也好,背后的目的太明显了,讨董就讨董,还废黜什么天子,搞什么贻笑大方的“承制”,谁信?他们骗谁?骗他们自己罢了。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权柄?

    袁绍是豪门士族的袁阀代表人,这样的人在大汉帝国本来就是有一等一显赫地位,但是这样的人,要权柄干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宗族、门阀的利益?

    他们想联合天下人,目的是什么?这种目的白痴都知道。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么白痴的事谁做?他们骑虎难下了,就把大量的灾民赶入河东,制造河东危机,逼迫白波军选择。

    江政对胡才说道,“主公现在不要出兵,最好是两不得罪。董卓手上有天子,权势大,主公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搞好关系,多捞点实惠。袁绍和各地州郡控制着粮食,主公也利用这个机会和他虚与委蛇,争取以最快速度解决灾民问题,多购粮食。”

    胡才想了一下,说道:“要做到这一点,两不得罪根本不行。”他停了一下,问道:“你们看,三方制衡之策如何?”

    江政回答道:“主公如果要实施三方制衡之策,目前最重要的是向京畿和冀州两地大量购买粮食,迅速稳定河东,从而获得足够的制衡时间。”

    顿了顿,江政说道,“钱我们不愁,现在军幕府中还要一部分,粮食我们也可以买到,只要我们出面,冀州的粮食将源源不断地送进北疆。现在的关键是……”

    “我知道,我正在想办法逼走董卓,强迫袁绍放开河东与河内、冀州的交易。”胡才点头道。

    …………

    胡才派人去找董卓,表达自己的意思,此时董卓已准备西进长安,自然同意胡才的平衡之策,不过此时办法匈奴人蠢蠢欲动,在河套聚集,同时西北的马腾等人起兵造反危险西北的安全,董卓不得不调兵返回西凉,所以胡才的暗示,董卓自然求之不得。

    同时,董卓命令胡才解决匈奴问题,为此,他还特地的减少陕县等地的兵马。同时天子的西迁车驾到达长安。在主持西迁大任的太尉赵谦、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的努力下,天子和公卿百官,朝廷各府衙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相国董卓非常满意,数次上奏天子,请求嘉赏三公大臣,尤其是司徒王允。

    王允在任职河南尹的时候,因为对董卓曲意逢迎,矫情屈意,言听计从,深得董卓信任。他被拜为太仆后,又因为鼎力支持西迁,积极安排西迁诸事,更为董卓所赞,随即被拜司徒,委以主持西迁重任。

    王允这种阿谀奉承、丧失气节的做法,遭到了朝中诸多公卿大臣的鄙视和抨击。王允不为所动,就象没听到一样,只顾埋头做事。云台的典籍、宗庙器物和皇宫用具被他率先指挥人手搬到了长安,速度奇快。王允到了长安后,董卓随即把朝政尽数托付于王允,由他全权处理国事,对他非常信任,而王允也没有辜负董卓重托,把朝政安排得稳稳当当,而且还趁着这个机会,在三辅郡县和朝堂安置了许多自己的门生故吏和朋友。王允的卑劣行径令公卿大臣切齿痛恨,蔡邕甚至扬言要把他的无耻写到《汉史》里去。

    公卿大臣越是上奏弹劾王允,董卓就越是信任他。

    胡才得到这个消息心里冷笑,这王允只是一个笑面虎,以后杀死董卓的就是这个老家伙,不过胡才自然不会傻的去提醒董卓。

    同时,虽然天子去了长安,但是董卓还在雒阳。关中这些年人口稀少,董卓需要迁雒阳的百姓前往关中。

    但是身在雒阳的董卓越想越不安,有点坐不住了。制衡能不能成功,到目前还是一件悬而未决的事。但西北如果乱了,他就失去了根据,什么都完了。

    现在的南面的孙坚象发了疯一样狂攻不止,吕布连战连败,已经退回到伊阙关和大谷关了。豫州刺史孔伷也在阳城击败了郭汜,正在逼近轩辕关。如果此时把胡才逼急了,尽起河东屯兵南下,自己可就成了瓮中之鳖了。

    对于董卓来说,雒阳的形势发展到现在,再守雒阳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退一步才是上上之策。只要几年时间,西凉军就有粮食。只要有粮食,西凉军就能迅速恢复元气。他手上有天子,有十几万大军,无任对付什么人都轻而易举。

    所以董卓决定回长安。

    董卓命令李傕和郭汜驻守函谷关。命令牛辅和贾诩率军于弘农郡驻防。

    董卓上奏天子,拜郎中令李儒为计逆将军,与徐荣、扬武将军杨定共领雒阳兵事。各自率军戍守洛阳。

    胡轸、吕布诸部受讨逆将军李儒节制,戍守洛阳。

    河南尹朱俊兼领雒阳令,掌河南尹诸事。

    相国大人董卓返回长安的消息传到河东后,胡才自然不会没有表示,他把虎贲军、骠骑军调回了安邑,把蒲版的青龙军也调回了安邑,让玄武军左营驻扎蒲版,这样一来,白波军在蒲版、大阳两个战略要地只驻扎了一万兵马,减少了对董卓的压力,同时,收缩兵马,准备为占领河套做准备。

    …………

    董卓主动回到长安后,胡才通过雒阳向南阳购买了大量粮食,甚至以战马换粮食,袁绍可以逼迫胡才和讨董大军联手的威胁转眼间化作了乌有,唯一可以指望的是,白波军不对讨董大军发动攻击。

    袁绍痛心疾首,急书冀州牧韩馥、东郡太守桥瑁、陈留太守张邈,要他们以大汉社稷为重,不要因为一郡一州之私利而葬送了挽救大汉的机会,袁绍恳求他们立即切断河东到两地的驰道,不要让一粒粮食流进河东和河南尹。

    同时命令河内王匡把河内的灾民全部赶去河东,增加河东的危机,逼迫河东妥协。

    袁绍看着快马急驰而去的身影,心如重铅。河东白波军危机一旦得到缓解,胡才就不能被他逼迫,到时候董卓就没有了河东的危险,而河南尹一旦恢复正常,讨董大军攻占洛阳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现在讨董大军的联盟已经岌岌可危,如果雒阳再久攻不下,后果不堪设想。

    逄纪、许攸和郭图等人眼见局势突然发生巨变,急忙商议对策。

    后将军袁术既然已经答应了胡才,再想反悔的可能已经没有了。桥瑁和张邈两人现在更没办法制止粮食进入河南尹。

    南阳是仅次于冀州的产粮地,如果胡才有了南阳的粮草支持,白波军就不会有粮食危机,这对他来说非常的不利。

    自从黑山军下山抢粮后,冀州的情况就变得非常危急。黑山军肆虐州郡,讨董大军初战失利,袁绍和王匡两人甚至连一个小小的温县都打不下来,至于渡河攻击雒阳,看上去就更加遥不可及了。试想,在这种情况下,与袁绍势如水火的袁术怎么会拒绝胡才的示好?

    袁术有几万兵马,又有孙坚作先锋,西凉军被打的溃不成军,如果得到胡才的白波军支持,他完全可以与袁绍分庭抗礼,试问这个时候,袁术会拒绝吗?

    许攸给袁绍仔细分析了一下局势。董卓之所以主动回到长安,除了西北形势复杂外,主要还是想迅速改变京畿的不利局势。董卓退了一步,河东的形势顿时大为改观,胡才很快掌握了主动。而董卓也暂时甩掉了雒阳这个包袱,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当然了,他绝不会放弃雒阳,从雒阳的驻防上就能看得出来。

    只是这样一来,他们就非常被动。单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肯定无法击败董卓,必须要得到白波军的帮助。上个月胡才需要粮草,但袁绍拒绝了,这就是胡才的报复。

    现在由于青、兖、徐三州黑山军黄巾军暴【乱】,刘岱、鲍信、袁遗、张超等人纷纷回援州郡,东面的讨董大军目前已经解散,而他们在解决了河内的西凉军后,面对前面的滔滔黄河和后面的黑山军,短期内也很难展开渡河攻击,那么,能攻占雒阳的就剩下南面的袁术、孙坚和孔伷了。

    孙坚是一员久经战阵的悍将,由他领军,在袁术等人的配合下,打到伊阙关不成问题。只要他能打到伊阙关,有我们的人帮助,雒阳指日可下。

    雒阳在手,人心、士气、大义、根基尽在我们一边,胡才还有什么话说?难道他要和董卓为伍,和天下为敌?

    但问题是,入主洛阳的是袁术袁公路。袁术攻占了洛阳,铲除了奸侫,拱卫了社稷,功勋、声名、威望将尽数集于一身,对于袁绍来说是致命的。

    袁绍千方百计的压制袁术,自然不想袁术强大,但是现在胡才暗通袁术,董卓又离开雒阳,如果袁术占领雒阳的话,对他是致命的打击。

    逄纪等人是袁绍的心腹,自然知道袁绍在想什么,不过现在他们无能为力,陈留的刘岱他们根本阻止不了袁术,而且袁术有心和胡才结盟,南阳的粮草会源源不断的流入河东。河东的白波军得到了粮草,白波军没有了粮草危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同时,胡才削弱南线的兵力,几万大军驻扎安邑,其目的是什么,谁也不清楚,万一胡才挥军东向,他们怎么办?徐晃的一万大军早已离开东恒,向东移了一百里,其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防备他们,同时给他们压力。

    袁绍虽然命人赶大量的灾民进入河东,但这真正能爆发河东危机?现在河东的世家被胡才大量清洗,没有世家的限制,谁能阻止胡才,阻止白波军的发展?

    逄纪对袁绍说道:“主公,关键是我们不够强大,主公的名望不够高,现在主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袁术之前占领雒阳。”

    袁绍说道:“现在我们的粮草也不多,冀州这一段时间因为黑山军的南下,冀州运来的越来越少了,没有粮草,我如何进军?”

    “主公不必担心,河内有粮草。”逄纪意味深长的说道。

    袁绍心里一震,河内的百姓是没有粮草,但是河内的豪门士族有粮草,不过袁绍是豪门士族的代表,他不能对这些豪门士族动手,但是逄纪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对这些豪门士族动手,想不到从他们手中得到粮草。

    “主公,这件事可以让王匡去办。”逄纪说道。

    袁绍一喜,如果有了王匡的这只替罪羔羊,他可以向河内的豪门士族交待了,当下就同意逄纪的建议,命令王匡去征聚粮草。

    “另外,主公需要快速进兵,命令兵临雒阳,现在河内只有几千西凉军,只要消灭了他们,主公可以第一时间渡过黄河。不过在这之前,主公需要稳住胡才,否则在我们进军的同时,胡才攻入河内,后果不堪设想。”逄纪继续说道。

    袁绍沉默不语,他不愿意这么做,因为他觉得这是在向胡才低头,这是他绝不愿意见到的,但是逄纪说的有道理,如果胡才的白波军攻入河内,对他来说是绝不愿意看到的。

    “你就先消灭徐晃的一万白波军,给胡才一个教训。”袁绍恶狠狠的说道。

    白波军总共才几万兵马,袁绍不信胡才会不防备董卓,如果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徐晃的一万白波军,就是胡才挥军东进,恐怕也已经来不及了。

    袁绍从来都没有想过怎么样稳住胡才,那样的话会让他觉得会让天下人自己太无能,这对他这个袁阀继承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侮辱的事情。所以他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愿意这么做的。

    “这也不是不可以。”逄纪点了点头,话锋一转:“不过……”

    ps: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