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大发展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不朽凡人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取出一张纸, 轻轻地覆盖在刷了墨水的模板上, 略微按压了一下,待到墨迹渐干, 再将纸掀开。
当他看到纸上清晰地浮现出一列列横竖整齐的文字时,李文柏忍不住微微一笑,而旁边的李成的眼珠子几乎要掉落了。
李文柏见着李成的模样,笑了笑。低头看着这页纸和县志上的原文字对照了一番,比起原本县志上手写的文字, 这页纸上的文字显得更加工整,排版也更加整齐, 令人一目了然。
虽然表面上,从选出一个个木活字,再将这些木活字按照顺序, 排列在金属模板上, 然后刷墨水,印刷, 这一过程相当地费时间。可以说这样一遍下来的时间, 都够手写好几页了。但这只是一页的时间,是在印刷一本书的前提下。
如果要印刷的,是十本呢?一百本呢?甚至是成千上万本呢?
手写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 而且还容易出错。但活字印刷,就显得很简便且快速了。如果有几十套甚至是几百套这样的活字印刷模板,就算是数千上万本书,印刷下来, 也就几天的功夫。而且极难出现错误。
这样的速度和准确率,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天方夜谭。
李文柏相信,如果改良宣纸和端砚的现世,会引起文人界的轰动的话,那么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则将会引起整个印刷行业的大变革。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传播和保存。书籍传播的快了,那么便将直接影响到无数读书人的学习的质量。
简而言之,这将是一个造福普天学子的万世之功。
眼下既然活字印刷术做出来了,而造纸的工程也在按部就班的准备着,那么下一步,便是寻找足够有实力的商家了,而这一次,李文柏不准备找那群商人,对着李成说道,“陇右最大的书肆东家,带到县衙来,就说本官要和他谈谈生意。”
没错,他选择的合作对象,就是陇右最大的书肆。
既然是印刷行业,没有比书肆更迫切需要活字印刷术的了。当今大齐的所有书肆,印刷书籍都是用的雕版印刷术,不存费时费力,雕版的存储也很是麻烦。李文柏相信,在活字印刷术面前,没有那个书肆能够拒绝与他合作。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自己。他现在的身份与以前不同了,以前是商人,可以想方设法挣钱,但是现在他是县令,大齐的官商还是泾渭分明的。别看他现在颇受雍和帝赏识,一旦他敢在任时为自己谋私,哪怕是正经生意,传到京都的某些言官耳朵里,弹劾他的奏折,怕是停不下来了。
所以,眼下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以发展交合县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民生为前提。唯有这样,才能在发展商业的时候,不至于受人诟病。
端砚的销售没有办法,必须要走商铺,此时活字印刷,李文柏想也没想就只想要走书肆,关于销售,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腹稿。
李成亲眼所见了活字印刷的过程,颤抖着把书纳入到怀中,深深对李文柏鞠了一躬。
***
到了中午,李文柏用过午膳后,觉得没什么事,便拿了一把椅子,靠在庭院里闭目养神。
不得不说,春日正午的阳光,还是很暖和的,照在脸上,很轻柔,很舒服,不知不觉,便悠悠睡去。
但是没过多久,睡意正浓的李文柏的耳边,就传来了李二的声音。
或许是这些天用脑过度,思虑得太多了,李文柏睡得很沉。直到李二轻轻推了推他的肩膀,他才缓缓睁开双眼。
李二的表情有些尴尬,他也不想叫醒李文柏,但这件事情比较急,他只能这么做。
李文柏也不怪李二,他清楚,没有重要的事情,李二不会叫醒他。
“说吧,什么事?”
“大人,端山那边,那五个商人已经制定好了端砚的制作工序,想请大人亲自去一趟,好定下来。”
李文柏了然,原来是那五个商人已经定好了工序方案。果然是行家,动作倒是挺快的。
这是大事,李文柏也不拖延,清水洗了把脸,醒了醒脑子后,便坐上马车,在立二等人的护卫下,向草场的方向赶去。
等到了草场,已经是未时末了。草场的天空湛蓝,午后的阳光照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时不时有微寒的春风吹过,掀起一阵一阵的草浪起舞。
李文柏一下马车,便有一股淡淡的香草和泥土的气味传来,不禁有些心旷神怡。
一连过了五天,端山周围已经架起了不少木制架构的架子和高台,看模样,应该过不了几天,百姓们就能开始开山凿石了。
工地的不远处,有几个临时搭建的木棚,是专门供百姓们休息和吃饭的地方。没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点,就会有来自县城或者附近乡村的妇人带着准备好的饭菜,来到这里给自家夫君食用。
有些家隔得远的,或者家里忙着春耕,没空送饭的,也不会饿着。因为李文柏早就考虑到这些,早就命令工地的厨子备好了粥食和茶水,只要到了休息的时间,百姓们就可以道木棚子这边吃吃粥喝喝茶。可以说是相当的人性化了。
“大人,也就是您,要换了别人,哪能想的这么周到。您看看这些工人们的待遇,就是京都的工坊,都没这待遇啊。”李二牵着马,一边看着四周的布置,一边乐呵呵地跟李文柏说着。
“百姓们与我们是雇佣关系,不是主仆。说白了,就是合作的关系。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劳动力,在待遇方面,我们自然不能亏了人家。”
李文柏说的是实话,在雇佣方面,他还是本着后世的思想和理念。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永远不只是劳动力换工资这么简单的等价交换。作为老板,只有真正为员工着想,谋取福利,才会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戴,工作起来也会更加用心。员工的幸福度,永远都是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这个道理,即便到了大齐这个时代,依然通用。
但是李文柏这个想法,听在李二的耳朵里,却是完全的陌生。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想法不能共通是难免的。于是李二很理所当然的,把李文柏的说法,当成了是自家大人一心爱民,为民谋利。
“呃……虽然听不大明白,但百姓们都说,大人您这是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李文柏淡淡一笑,有些意外,摇了摇头,说道:“不,我只是个普通人。”
主仆二人边走边聊,最后在最边上的木棚子里,看到了那五个商人。
此时这五人正围在一起,商讨着大致确定下来的工序方案。见到李文柏来了,都连忙起身吗,躬身行礼。
“本官听说几位已经商定好端砚制造的工序方案?”李文柏开门见山问道。
“是的,大人请看。”
其中一个商人将李文柏请到桌子旁,指着桌上的图纸,开始介绍起来。
图纸画得很形象,介绍也很详尽。从端石的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一直到最后的配盒,都有一套完善详细的工序在里面,除了选料需要从五个商人自家工坊那里抽调人手以外,别的工序,本地的百姓都能完成。
李文柏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端砚卖得好不好,影响的只是县衙的府库。李文柏更看重的,是交合县的百姓劳动力的分配问题。
对李文柏而言,只有吸收到足够多的劳动力,这项工程,才是有意义的。
听完介绍后,李文柏点点头,表示赞许,然后问道:“依照你们的估算,这几道工序全部展开,共需要多少百姓?”
五人闻言愣了愣,他们本以为李文柏会问能赚多少钱这样的问题,谁知道突然问了这个。但李文柏既然都问了,他们也不好说不知道,几人商讨了一下,得出了一个大致的数量:三千人。
“三千人……”
李文柏暗暗点点头,这个人数,不多不少,还算满意。尽管目前为止他的手里一共也只有三千人,还分开了两拨,但这三千人只是百姓们三天报名的结果,还有很多乡村的农户都没来得及报名。
所以李文柏并不担心。等到端山这边的所有工序都展开来,到时候再招人就是。
“何时可以开工?”李文柏问道。
“回大人的话,眼下小的们正在教工人们如何辨别端石石料,以及开采的注意事项,大概再过三五日,等到这边的高台和木架都搭建好,便能开工了。”
李文柏点点头,又问了几个细节方面的问题,觉得没什么疑虑后,便执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确认端砚的制造工序和方案。
他现在虽说是端山这边最大的股东,但基本就是个甩手掌柜,有这些行家在,他一个门外汉,就懒得瞎掺合了。
端山这边的商谈结束后,李文柏又带着李二等人,去了另一边的界河边。
这边本来都是荒地,现如今经过了五天的开垦,已经颇具模样。这里本是李成看管,在现在李成被叫去找陇右的书肆东家了,所以这边暂时由一个叫做孙茂的悍卒看管。
“大人,李管事有事不在,这里暂时由小的看管。”
“嗯。”
这个孙茂李文柏知道,之前软禁曹严的时候,就是这个孙茂带人堵在了曹府的门口,任由曹严怎么威逼利诱,都死活不放人。
所以李文柏对他的印象很不错。
经过孙茂的介绍,这里一共计划开垦一千亩的荒地,大概再过两三天,便能全部开垦完。一半土地用来种植龙须草,一半土地用来种植芦苇。
“同时,按照大人给出的计划,我们已经分派人力,在附近搭建工地。一边是宣纸作坊,一边是书籍用纸的作坊。大人请看图纸。”孙茂从怀里掏出一张计划图纸,指着上面介绍道。
这张图纸是李文柏亲自画的,李文柏很清楚。与端山不同,造纸作坊这一块,李文柏都是亲自制定的计划,无论是造纸原材料的数量、作坊的规模、百姓人数,他都有过大致的估算。
“那两个纸匠师傅呢?”李文柏突然想到那两个老纸匠似乎在这附近搭了一个木棚,着手研究改良宣纸的方案。
“哦,在那呢。”孙茂指了指一个方向,只见远处的河岸边,有一个木棚,几个身影在里面操作着木桩,敲打着什么,“那两位老师傅,这几日不停地在造宣纸,昨日好不容易造出了一张,似乎不太满意,这不,几天又忙活上了。”
“大人要不要去看看?”
“不必了。”李文柏没打算去看。
设计图纸已经给他们了,该说的细节他也说了,两个老纸匠都是行家,他去了也没什么可说的,没必要凭白给人家添堵。
若是他们成功找到改良宣纸的最佳工序方案,自然会来找他裁定。反正现在龙须草和芦苇都还没种下,他有的是时间等。
最后在孙茂的陪同下,李文柏大致逛了一会儿,便离开了。
毕竟他现在身份特殊,百姓们见到他难免要下跪行礼,他不想这么麻烦,于是干脆就站在远处望了几眼,不做太多打扰。
眼下草场上两处工地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端砚的工序方案也已经敲定,就等着改良宣纸的工序方案了。
……
草场距离县城虽然不远,但坐个马车,路上也要花半个多时辰的时间。
回到县衙时,大半边的天空已经晚霞染红。绚丽夺目,如梦幻一般。
马车在县衙门口停下,李文柏掀开帘子,刚一下马车,便停住了脚步。
县衙门口,跪着一个人,一个漂亮的女人。
取出一张纸, 轻轻地覆盖在刷了墨水的模板上, 略微按压了一下,待到墨迹渐干, 再将纸掀开。
当他看到纸上清晰地浮现出一列列横竖整齐的文字时,李文柏忍不住微微一笑,而旁边的李成的眼珠子几乎要掉落了。
李文柏见着李成的模样,笑了笑。低头看着这页纸和县志上的原文字对照了一番,比起原本县志上手写的文字, 这页纸上的文字显得更加工整,排版也更加整齐, 令人一目了然。
虽然表面上,从选出一个个木活字,再将这些木活字按照顺序, 排列在金属模板上, 然后刷墨水,印刷, 这一过程相当地费时间。可以说这样一遍下来的时间, 都够手写好几页了。但这只是一页的时间,是在印刷一本书的前提下。
如果要印刷的,是十本呢?一百本呢?甚至是成千上万本呢?
手写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 而且还容易出错。但活字印刷,就显得很简便且快速了。如果有几十套甚至是几百套这样的活字印刷模板,就算是数千上万本书,印刷下来, 也就几天的功夫。而且极难出现错误。
这样的速度和准确率,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天方夜谭。
李文柏相信,如果改良宣纸和端砚的现世,会引起文人界的轰动的话,那么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则将会引起整个印刷行业的大变革。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书籍的传播和保存。书籍传播的快了,那么便将直接影响到无数读书人的学习的质量。
简而言之,这将是一个造福普天学子的万世之功。
眼下既然活字印刷术做出来了,而造纸的工程也在按部就班的准备着,那么下一步,便是寻找足够有实力的商家了,而这一次,李文柏不准备找那群商人,对着李成说道,“陇右最大的书肆东家,带到县衙来,就说本官要和他谈谈生意。”
没错,他选择的合作对象,就是陇右最大的书肆。
既然是印刷行业,没有比书肆更迫切需要活字印刷术的了。当今大齐的所有书肆,印刷书籍都是用的雕版印刷术,不存费时费力,雕版的存储也很是麻烦。李文柏相信,在活字印刷术面前,没有那个书肆能够拒绝与他合作。
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他自己。他现在的身份与以前不同了,以前是商人,可以想方设法挣钱,但是现在他是县令,大齐的官商还是泾渭分明的。别看他现在颇受雍和帝赏识,一旦他敢在任时为自己谋私,哪怕是正经生意,传到京都的某些言官耳朵里,弹劾他的奏折,怕是停不下来了。
所以,眼下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以发展交合县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民生为前提。唯有这样,才能在发展商业的时候,不至于受人诟病。
端砚的销售没有办法,必须要走商铺,此时活字印刷,李文柏想也没想就只想要走书肆,关于销售,他的心中早已经有了腹稿。
李成亲眼所见了活字印刷的过程,颤抖着把书纳入到怀中,深深对李文柏鞠了一躬。
***
到了中午,李文柏用过午膳后,觉得没什么事,便拿了一把椅子,靠在庭院里闭目养神。
不得不说,春日正午的阳光,还是很暖和的,照在脸上,很轻柔,很舒服,不知不觉,便悠悠睡去。
但是没过多久,睡意正浓的李文柏的耳边,就传来了李二的声音。
或许是这些天用脑过度,思虑得太多了,李文柏睡得很沉。直到李二轻轻推了推他的肩膀,他才缓缓睁开双眼。
李二的表情有些尴尬,他也不想叫醒李文柏,但这件事情比较急,他只能这么做。
李文柏也不怪李二,他清楚,没有重要的事情,李二不会叫醒他。
“说吧,什么事?”
“大人,端山那边,那五个商人已经制定好了端砚的制作工序,想请大人亲自去一趟,好定下来。”
李文柏了然,原来是那五个商人已经定好了工序方案。果然是行家,动作倒是挺快的。
这是大事,李文柏也不拖延,清水洗了把脸,醒了醒脑子后,便坐上马车,在立二等人的护卫下,向草场的方向赶去。
等到了草场,已经是未时末了。草场的天空湛蓝,午后的阳光照在广袤无边的草原上,时不时有微寒的春风吹过,掀起一阵一阵的草浪起舞。
李文柏一下马车,便有一股淡淡的香草和泥土的气味传来,不禁有些心旷神怡。
一连过了五天,端山周围已经架起了不少木制架构的架子和高台,看模样,应该过不了几天,百姓们就能开始开山凿石了。
工地的不远处,有几个临时搭建的木棚,是专门供百姓们休息和吃饭的地方。没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点,就会有来自县城或者附近乡村的妇人带着准备好的饭菜,来到这里给自家夫君食用。
有些家隔得远的,或者家里忙着春耕,没空送饭的,也不会饿着。因为李文柏早就考虑到这些,早就命令工地的厨子备好了粥食和茶水,只要到了休息的时间,百姓们就可以道木棚子这边吃吃粥喝喝茶。可以说是相当的人性化了。
“大人,也就是您,要换了别人,哪能想的这么周到。您看看这些工人们的待遇,就是京都的工坊,都没这待遇啊。”李二牵着马,一边看着四周的布置,一边乐呵呵地跟李文柏说着。
“百姓们与我们是雇佣关系,不是主仆。说白了,就是合作的关系。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劳动力,在待遇方面,我们自然不能亏了人家。”
李文柏说的是实话,在雇佣方面,他还是本着后世的思想和理念。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永远不只是劳动力换工资这么简单的等价交换。作为老板,只有真正为员工着想,谋取福利,才会得到他们真心的拥戴,工作起来也会更加用心。员工的幸福度,永远都是一个企业能否长久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这个道理,即便到了大齐这个时代,依然通用。
但是李文柏这个想法,听在李二的耳朵里,却是完全的陌生。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想法不能共通是难免的。于是李二很理所当然的,把李文柏的说法,当成了是自家大人一心爱民,为民谋利。
“呃……虽然听不大明白,但百姓们都说,大人您这是菩萨心肠。”
“菩萨心肠?”李文柏淡淡一笑,有些意外,摇了摇头,说道:“不,我只是个普通人。”
主仆二人边走边聊,最后在最边上的木棚子里,看到了那五个商人。
此时这五人正围在一起,商讨着大致确定下来的工序方案。见到李文柏来了,都连忙起身吗,躬身行礼。
“本官听说几位已经商定好端砚制造的工序方案?”李文柏开门见山问道。
“是的,大人请看。”
其中一个商人将李文柏请到桌子旁,指着桌上的图纸,开始介绍起来。
图纸画得很形象,介绍也很详尽。从端石的开采到选料、雕刻、磨光、一直到最后的配盒,都有一套完善详细的工序在里面,除了选料需要从五个商人自家工坊那里抽调人手以外,别的工序,本地的百姓都能完成。
李文柏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端砚卖得好不好,影响的只是县衙的府库。李文柏更看重的,是交合县的百姓劳动力的分配问题。
对李文柏而言,只有吸收到足够多的劳动力,这项工程,才是有意义的。
听完介绍后,李文柏点点头,表示赞许,然后问道:“依照你们的估算,这几道工序全部展开,共需要多少百姓?”
五人闻言愣了愣,他们本以为李文柏会问能赚多少钱这样的问题,谁知道突然问了这个。但李文柏既然都问了,他们也不好说不知道,几人商讨了一下,得出了一个大致的数量:三千人。
“三千人……”
李文柏暗暗点点头,这个人数,不多不少,还算满意。尽管目前为止他的手里一共也只有三千人,还分开了两拨,但这三千人只是百姓们三天报名的结果,还有很多乡村的农户都没来得及报名。
所以李文柏并不担心。等到端山这边的所有工序都展开来,到时候再招人就是。
“何时可以开工?”李文柏问道。
“回大人的话,眼下小的们正在教工人们如何辨别端石石料,以及开采的注意事项,大概再过三五日,等到这边的高台和木架都搭建好,便能开工了。”
李文柏点点头,又问了几个细节方面的问题,觉得没什么疑虑后,便执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确认端砚的制造工序和方案。
他现在虽说是端山这边最大的股东,但基本就是个甩手掌柜,有这些行家在,他一个门外汉,就懒得瞎掺合了。
端山这边的商谈结束后,李文柏又带着李二等人,去了另一边的界河边。
这边本来都是荒地,现如今经过了五天的开垦,已经颇具模样。这里本是李成看管,在现在李成被叫去找陇右的书肆东家了,所以这边暂时由一个叫做孙茂的悍卒看管。
“大人,李管事有事不在,这里暂时由小的看管。”
“嗯。”
这个孙茂李文柏知道,之前软禁曹严的时候,就是这个孙茂带人堵在了曹府的门口,任由曹严怎么威逼利诱,都死活不放人。
所以李文柏对他的印象很不错。
经过孙茂的介绍,这里一共计划开垦一千亩的荒地,大概再过两三天,便能全部开垦完。一半土地用来种植龙须草,一半土地用来种植芦苇。
“同时,按照大人给出的计划,我们已经分派人力,在附近搭建工地。一边是宣纸作坊,一边是书籍用纸的作坊。大人请看图纸。”孙茂从怀里掏出一张计划图纸,指着上面介绍道。
这张图纸是李文柏亲自画的,李文柏很清楚。与端山不同,造纸作坊这一块,李文柏都是亲自制定的计划,无论是造纸原材料的数量、作坊的规模、百姓人数,他都有过大致的估算。
“那两个纸匠师傅呢?”李文柏突然想到那两个老纸匠似乎在这附近搭了一个木棚,着手研究改良宣纸的方案。
“哦,在那呢。”孙茂指了指一个方向,只见远处的河岸边,有一个木棚,几个身影在里面操作着木桩,敲打着什么,“那两位老师傅,这几日不停地在造宣纸,昨日好不容易造出了一张,似乎不太满意,这不,几天又忙活上了。”
“大人要不要去看看?”
“不必了。”李文柏没打算去看。
设计图纸已经给他们了,该说的细节他也说了,两个老纸匠都是行家,他去了也没什么可说的,没必要凭白给人家添堵。
若是他们成功找到改良宣纸的最佳工序方案,自然会来找他裁定。反正现在龙须草和芦苇都还没种下,他有的是时间等。
最后在孙茂的陪同下,李文柏大致逛了一会儿,便离开了。
毕竟他现在身份特殊,百姓们见到他难免要下跪行礼,他不想这么麻烦,于是干脆就站在远处望了几眼,不做太多打扰。
眼下草场上两处工地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端砚的工序方案也已经敲定,就等着改良宣纸的工序方案了。
……
草场距离县城虽然不远,但坐个马车,路上也要花半个多时辰的时间。
回到县衙时,大半边的天空已经晚霞染红。绚丽夺目,如梦幻一般。
马车在县衙门口停下,李文柏掀开帘子,刚一下马车,便停住了脚步。
县衙门口,跪着一个人,一个漂亮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