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烧钱买市场,互联网从业者和投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十几年后华国的o2o,还有打车大战,也都是烧钱买市场。但是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投资者手里来的,不过他们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韭菜。96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金融市场了,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发展,并不足以让华尔街的人失去理智,真正推动人们开始疯狂投机的,除了人性的贪婪,还有当时政府的两个政策——降息和减税
这里简单普及一下降息,所谓的降息就是降低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周转的利息、增加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吸引大家把钱从银行里面拿出去做投资。
具体一点,就是让银行把存款的利息降低了,大家觉得钱放银行收益太低,不如就把钱取出来吃喝玩乐或者投资,同时银行贷款的利率也降低了,借钱成本低了,更多的人就愿意去找银行,借钱消费或者投资,总之就是让钱从银行流向市场。
其实一九九五年美联储的降息,跟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候正好赶上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溃的尾声,日本GDP缩水了1万亿美元,美联储感觉日本经济衰退,势必波及到美国,于是通过降息,帮助美国企业收购日本资产,同时让美元增值,让市场上更多的钱流动起来,刺激经济发展。股市通常都是经济运转情况的晴雨表,市场上热钱越多,流入到股市的钱也越多。
刚才提到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减税,也就是《1997年纳税人救济法》(TaxpayerReliefActof1997)的实施。这个减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法案之一,降低了好几项联邦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长期资本利得税,从百分之二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二十。
资本利得税这个东西,这玩意儿在华国没有,一部分西方国家才有的。不过听这个名字大致能够猜出来,是买卖资本才需要交的税,资本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只要你通过买卖这些东西赚到了钱,就需要交税。
买卖资本有长期和短期两个概念,短期就是持有时间少于一年,买卖资产收入算到你的年收入里面,和工资奖金什么的一起计算要交多少税。
如果持有时间超过一年,就按照长期税率来算,这个一九九七法案修改的就是长期税率,从百分之二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如果你一年前花一百万买了套房子,然后今天二百万卖了,赚了一百万,那么原来需要交二十八万的税,现在只需要交二十万的税,省了八万块,买股票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减税法案不仅增加了平头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也降低了投资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投机的风气。站在当时老百姓的角度想想,这些互联网公司在美股纳指涨的这么好,自己手里又有钱,虽然不太懂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别人都去投,我为啥不去试一下呢?
怀着这种心理,投资者逐渐失去理智,认为只要是互联网公司,直接投就行了,反正肯定涨;创业者看到这种情况更加疯狂,反正只要挂上互联网公司的名头肯定能成,干就完事儿了。
投资者盯着那些创业者,仿佛在说:“创业吗?上美股纳指的那种?”
这场大戏在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推动下,迎来了高潮。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曾经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投资互联网公司股票的收益,在当时要远远超过百分之三百,人类的贪婪现在展现的一览无余,大多数人都不懂这些高科技公司,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其实他们也不关心,只知道他们是未来,公司暂时的亏损,在未来肯定能赚回来,现在增长是最重要的,以前从来没有买过股票的人,也冲进交易所要求购买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还有人辞职在家专门炒股,俨然一番全民股神的情形,像极了二零一五年的A股
即便有些公司只是在名称前面加个e-,或者后面加了一个.com,然后出了一份商业计划书,投资者就认为它是互联网公司,有投资价值而疯狂砸钱,随随便便一家新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就能融资好几千万美元,前面提到的做生鲜配送的Webvan,上市融了三点七亿美元,专卖宠物用品的,融资了八千二百万美元,还有社交网络鼻祖,上市第一天股价暴涨九倍,融资二千八百万美元。
那些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的通信公司和网络公司,也同样备受投资者青睐,仅仅在一九九九年一年,高通就涨了二十六倍,同样还有另外十二支股票涨了超过十倍,网络服务公司Akamai第一天股价就涨了四倍,总之就是老大们吃肉,后边的小弟们喝汤,大家一起发财。
到了二零零零年,美股纳指指数公司的整体市盈率,已经到了200,比一九九一年日本房地产泡沫时候的日经225指数,公司整体市盈率的80高了两倍不止,貌似大家都已经忘记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惨象,或者选择性无视了,公司赚不赚钱不要紧,股价涨起来就行。
上边是投资者的狂欢,下边是创业者的盛典,上游的钱像瀑布一样砸向这些公司。这些公司老板的脑袋也给砸晕了,开始忘记这些钱迟早要还给投资者的,开始毫无节制的放火烧钱。
首先高科技行业人才,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虽然很多公司的老板都是写代码出身的,但是这种脑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程序员。
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发展了十年不到,市面上的程序员数量太少了,这些公司不得不奆薪招聘程序员,随随便便就开出8万美元、10万美元的年薪,用撒钱来形容毫不为过,要知道这可是新世纪前,二十年后美国湾区程序员的工资,起薪也就10万美元。
除了突破天际的工资,还有各种各样的奢侈的party,钱不是问题,只要大家开心就好。
公司成立开个party,公司改名字开个party,项目启动开个party,产品上线开个party,当时的硅谷每周都要开20多个party,酒水饮料随便畅饮,甚至请明星过来唱歌,就连跟这些公司毫无关系的路人,都可以过来凑凑热闹,一个party轻轻松松花掉十几万美金
花钱无极限,员工工资和开party,其实都是花的小钱,搞过互联网的应该都知道,花钱的大头基本都在推广,想让别人用自己的产品,得先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产品,每天都要花费巨资去打广告。
打广告的方式有很多,在当时无外乎电视广告、印刷广告(广告牌这种),或者体育赛事休息时间广告,这些都是当时比较主流的广告方式,可以想象当时在整个湾区,都是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的广告。
当时最牛的莫过于,这家卖宠物物品的垂类电商公司,开业第一年打广告的费用,就几乎是公司营收的二十倍,放在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这家公司的老板可能已经疯掉了。
同时在十几个城市开展广告营销,它的吉祥物——布袋木偶斑点狗——出现在各个电视节目还有杂志里面,还做了一个巨型吉祥物,参加纽约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最牛逼的是他们还花了120万美元,买下了二零零零年美国超级碗广告。
超级碗是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的年度冠军赛,它的电视广告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类似于这几年华国春晚的撒红包活动,在美国曝光量极高,覆盖人群极广,已经脱离了体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能在超级碗播放的广告,通常能够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推广效果显著。
一九八四年水果的旷世之作Macintosh电脑刚面世的时候,就在超级碗上面打了一分钟的广告,立刻爆红,并且受到广泛好评,成为了超级碗最好的广告之一,同时也奠定了Macintosh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地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B站上看看,广告名叫《1984》,内容就不介绍了,有一说一这广告放到现在也还是挺震撼的,乔布斯亲自监制,真心佩服当时乔帮主的想象力。
当时还有一个著名事件,一家名叫美国在线(AmericaOnline)的公司,宣布和时代华纳(TimesWarner)合并,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合并之后公司市值高达三千六百亿美元。
美国在线当时就是一家提供线上服务的公司,主要应用是导航网站、邮箱、即时消息服务等等类似于网易,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先驱企业。
而时代华纳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是谈起HBO和华纳兄弟大家可能都知道了,时代华纳是这两家的母公司,相当于当时有线服务和电影行业的大佬。
两家合并之后成为了在线内容媒体行业的巨无霸,从内容生产、传播到消费全覆盖,看似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但是一年之后大家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就这样带着新经济光环的互联网公司,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到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中,以GetBigFast为座右铭,铺开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大多数的公司并没有像当时的亚马孙、Ebay或者谷歌一样,把金钱投入到技术和产品本身的建设,而仅仅停留在打广告拉新推广,这种烧钱的模式中,占领市场全靠昂贵的广告和并购。
随着资金被迅速烧干,市场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互联网公司的扩张速度,也就是互联网公司增长特别快,但是上网的人并没有增加足够多,互联网用户数量,不够这些公司霍霍,故事讲不下去了,泡沫也到了破灭的边缘。
正如巴菲特的那句话,当大潮退去,才知道是谁在裸泳,至暗时刻即将来临。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互联网泡沫最大的功臣之一——美联储吗?
二零零零年二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感觉到形势不对,觉得泡沫有点大,200的市盈率哪个国家的央行受得了啊,就开始着手打击一下投资积极性,宣布大幅度加息,加到一九九五年之前的水平,提高资金流动成本,促使人们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
这个消息一放出来,股市虽然有了一定的波动,但是还没有到崩溃的地步。
其实有点像崩溃的前兆,投资者的信心被稍微打击了一下,就像马上要参加100米决赛了,原来一直耐心训练,你的教练突然告诉你,你输定了,情绪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但是没到放弃比赛的程度,自己还是在给自己打气,劝自己一定能赢。
再说说这个格林斯潘,其实当时有很多人都在批评他,说他曾经的很多言论和政策,都助长了互联网公司估值的虚高,比如互联网泡沫之前的降息,就是他主导的,还有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中,表示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形式,旧的经济规则不再适用等等,他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在暗示,他是非常支持这些互联网公司。
总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美联储的加息,让市场的不确定飙升,就等到爆发的那一刻。
在宣布加息一个月之后,3月10号美股纳指到了最高点5048,3月13日日本经济再次进入衰退期的新闻,引起国际市场上针对科技股的抛售,投资者担忧的情绪开始升温。
3月20日著名的金融杂志《巴伦周刊》(Barron's)发布了一篇名叫《烧光》(BurningUp)的封面文章,揭示了目前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糟糕现状。
在调查的207家互联网公司中,71%的公司利润为负,51家公司的现金会在12个月内用完,就连互联网偶像单位亚马孙的现金流,也只能维持10个月,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都在尽其所能的套现,从旧经济体系流向新经济体系的资金马上耗尽,无钱可烧也无钱可赚的互联网公司,即将跌落神坛。
接下来就是互联网公司和股民们,自由下落的悲剧场景,投资者开始恐慌性抛售,才过了不到一个月,美股纳指指数就跌了超过25%,仅仅4月14日一天就跌了9%。
股指的下跌持续了2年,中途加上9·11事件带来影响,整个美股纳指市值跌掉了5万亿美元,指数只有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不到,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之一,美股纳指花了15年,才恢复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
那些互联网公司也没能独善其身,52%的公司在这次危机中破产,前面提到在2000年11月就宣布扑街,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市值跌去了75%,即使是经营情况良好的亚马孙和Ebay,市值都跌去了一半。
同时还牵连到那些通信公司和硬件公司,思科和SunMicrosystem跌去了几乎90%的市值,前面提到的合并之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市值也跌到了1200亿美元,还把AOL(美国在线)从公司的名称中删掉,免费软件模式的鼻祖Netscape,也在和微软的对抗中,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四十多万IT从业者,失去了工作被迫转行。
横跨千禧年的这样一场盛宴,就这样画上句号,留下一地鸡毛,互联网也迎来漫长的恢复期。
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是一场非常魔幻的大型真人表演秀,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颠覆了传统的购物、交流和娱乐方式,其意义不亚于用汽车代替马车、电气取代蒸汽。
它将互不相识的人链接在一起,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门槛,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潜力无限的新经济公司和富豪。谷歌、亚马孙、EBay、高通这些公司,虽然在泡沫中摔个狗啃泥,但随后又坚强的爬了起来,并且在后来的移动互联网舞台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为这场真人秀买单的,是迷失在“非理性繁荣”中的投资者,看到疯涨的股票和新经济公司的光环,逐渐失去了理性转而变得疯狂,再冷静的人看到这场盛宴也会变得贪婪,进入到这场投机的party中。
正如巴菲特老爷子所说,在别人贪婪时保持警惕,在别人警惕时变得贪婪。当所有人都表现出无底线的贪婪的时候,就应该好好想想,是不是该把自己的脑袋,放在冰水里面泡一泡。
十几年后美股早已摆脱了互联网泡沫带来的影响,整个世界也因为互联网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线上购物、电子支付、物联网、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世纪交替时的那场泡沫,因为正是这场热潮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把互联网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烧钱买市场,互联网从业者和投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十几年后华国的o2o,还有打车大战,也都是烧钱买市场。但是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投资者手里来的,不过他们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韭菜。96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金融市场了,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发展,并不足以让华尔街的人失去理智,真正推动人们开始疯狂投机的,除了人性的贪婪,还有当时政府的两个政策——降息和减税
这里简单普及一下降息,所谓的降息就是降低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周转的利息、增加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吸引大家把钱从银行里面拿出去做投资。
具体一点,就是让银行把存款的利息降低了,大家觉得钱放银行收益太低,不如就把钱取出来吃喝玩乐或者投资,同时银行贷款的利率也降低了,借钱成本低了,更多的人就愿意去找银行,借钱消费或者投资,总之就是让钱从银行流向市场。
其实一九九五年美联储的降息,跟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候正好赶上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溃的尾声,日本GDP缩水了1万亿美元,美联储感觉日本经济衰退,势必波及到美国,于是通过降息,帮助美国企业收购日本资产,同时让美元增值,让市场上更多的钱流动起来,刺激经济发展。股市通常都是经济运转情况的晴雨表,市场上热钱越多,流入到股市的钱也越多。
刚才提到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减税,也就是《1997年纳税人救济法》(TaxpayerReliefActof1997)的实施。这个减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法案之一,降低了好几项联邦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长期资本利得税,从百分之二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二十。
资本利得税这个东西,这玩意儿在华国没有,一部分西方国家才有的。不过听这个名字大致能够猜出来,是买卖资本才需要交的税,资本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只要你通过买卖这些东西赚到了钱,就需要交税。
买卖资本有长期和短期两个概念,短期就是持有时间少于一年,买卖资产收入算到你的年收入里面,和工资奖金什么的一起计算要交多少税。
如果持有时间超过一年,就按照长期税率来算,这个一九九七法案修改的就是长期税率,从百分之二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如果你一年前花一百万买了套房子,然后今天二百万卖了,赚了一百万,那么原来需要交二十八万的税,现在只需要交二十万的税,省了八万块,买股票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减税法案不仅增加了平头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也降低了投资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投机的风气。站在当时老百姓的角度想想,这些互联网公司在美股纳指涨的这么好,自己手里又有钱,虽然不太懂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别人都去投,我为啥不去试一下呢?
怀着这种心理,投资者逐渐失去理智,认为只要是互联网公司,直接投就行了,反正肯定涨;创业者看到这种情况更加疯狂,反正只要挂上互联网公司的名头肯定能成,干就完事儿了。
投资者盯着那些创业者,仿佛在说:“创业吗?上美股纳指的那种?”
这场大戏在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推动下,迎来了高潮。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曾经说过,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投资互联网公司股票的收益,在当时要远远超过百分之三百,人类的贪婪现在展现的一览无余,大多数人都不懂这些高科技公司,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其实他们也不关心,只知道他们是未来,公司暂时的亏损,在未来肯定能赚回来,现在增长是最重要的,以前从来没有买过股票的人,也冲进交易所要求购买这些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还有人辞职在家专门炒股,俨然一番全民股神的情形,像极了二零一五年的A股
即便有些公司只是在名称前面加个e-,或者后面加了一个.com,然后出了一份商业计划书,投资者就认为它是互联网公司,有投资价值而疯狂砸钱,随随便便一家新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就能融资好几千万美元,前面提到的做生鲜配送的Webvan,上市融了三点七亿美元,专卖宠物用品的,融资了八千二百万美元,还有社交网络鼻祖,上市第一天股价暴涨九倍,融资二千八百万美元。
那些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的通信公司和网络公司,也同样备受投资者青睐,仅仅在一九九九年一年,高通就涨了二十六倍,同样还有另外十二支股票涨了超过十倍,网络服务公司Akamai第一天股价就涨了四倍,总之就是老大们吃肉,后边的小弟们喝汤,大家一起发财。
到了二零零零年,美股纳指指数公司的整体市盈率,已经到了200,比一九九一年日本房地产泡沫时候的日经225指数,公司整体市盈率的80高了两倍不止,貌似大家都已经忘记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惨象,或者选择性无视了,公司赚不赚钱不要紧,股价涨起来就行。
上边是投资者的狂欢,下边是创业者的盛典,上游的钱像瀑布一样砸向这些公司。这些公司老板的脑袋也给砸晕了,开始忘记这些钱迟早要还给投资者的,开始毫无节制的放火烧钱。
首先高科技行业人才,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虽然很多公司的老板都是写代码出身的,但是这种脑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程序员。
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发展了十年不到,市面上的程序员数量太少了,这些公司不得不奆薪招聘程序员,随随便便就开出8万美元、10万美元的年薪,用撒钱来形容毫不为过,要知道这可是新世纪前,二十年后美国湾区程序员的工资,起薪也就10万美元。
除了突破天际的工资,还有各种各样的奢侈的party,钱不是问题,只要大家开心就好。
公司成立开个party,公司改名字开个party,项目启动开个party,产品上线开个party,当时的硅谷每周都要开20多个party,酒水饮料随便畅饮,甚至请明星过来唱歌,就连跟这些公司毫无关系的路人,都可以过来凑凑热闹,一个party轻轻松松花掉十几万美金
花钱无极限,员工工资和开party,其实都是花的小钱,搞过互联网的应该都知道,花钱的大头基本都在推广,想让别人用自己的产品,得先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产品,每天都要花费巨资去打广告。
打广告的方式有很多,在当时无外乎电视广告、印刷广告(广告牌这种),或者体育赛事休息时间广告,这些都是当时比较主流的广告方式,可以想象当时在整个湾区,都是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的广告。
当时最牛的莫过于,这家卖宠物物品的垂类电商公司,开业第一年打广告的费用,就几乎是公司营收的二十倍,放在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这家公司的老板可能已经疯掉了。
同时在十几个城市开展广告营销,它的吉祥物——布袋木偶斑点狗——出现在各个电视节目还有杂志里面,还做了一个巨型吉祥物,参加纽约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最牛逼的是他们还花了120万美元,买下了二零零零年美国超级碗广告。
超级碗是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的年度冠军赛,它的电视广告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类似于这几年华国春晚的撒红包活动,在美国曝光量极高,覆盖人群极广,已经脱离了体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能在超级碗播放的广告,通常能够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推广效果显著。
一九八四年水果的旷世之作Macintosh电脑刚面世的时候,就在超级碗上面打了一分钟的广告,立刻爆红,并且受到广泛好评,成为了超级碗最好的广告之一,同时也奠定了Macintosh在个人电脑市场的地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B站上看看,广告名叫《1984》,内容就不介绍了,有一说一这广告放到现在也还是挺震撼的,乔布斯亲自监制,真心佩服当时乔帮主的想象力。
当时还有一个著名事件,一家名叫美国在线(AmericaOnline)的公司,宣布和时代华纳(TimesWarner)合并,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合并之后公司市值高达三千六百亿美元。
美国在线当时就是一家提供线上服务的公司,主要应用是导航网站、邮箱、即时消息服务等等类似于网易,算是互联网时代的先驱企业。
而时代华纳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是谈起HBO和华纳兄弟大家可能都知道了,时代华纳是这两家的母公司,相当于当时有线服务和电影行业的大佬。
两家合并之后成为了在线内容媒体行业的巨无霸,从内容生产、传播到消费全覆盖,看似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但是一年之后大家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就这样带着新经济光环的互联网公司,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到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中,以GetBigFast为座右铭,铺开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大多数的公司并没有像当时的亚马孙、Ebay或者谷歌一样,把金钱投入到技术和产品本身的建设,而仅仅停留在打广告拉新推广,这种烧钱的模式中,占领市场全靠昂贵的广告和并购。
随着资金被迅速烧干,市场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互联网公司的扩张速度,也就是互联网公司增长特别快,但是上网的人并没有增加足够多,互联网用户数量,不够这些公司霍霍,故事讲不下去了,泡沫也到了破灭的边缘。
正如巴菲特的那句话,当大潮退去,才知道是谁在裸泳,至暗时刻即将来临。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互联网泡沫最大的功臣之一——美联储吗?
二零零零年二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感觉到形势不对,觉得泡沫有点大,200的市盈率哪个国家的央行受得了啊,就开始着手打击一下投资积极性,宣布大幅度加息,加到一九九五年之前的水平,提高资金流动成本,促使人们投资的时候更加谨慎。
这个消息一放出来,股市虽然有了一定的波动,但是还没有到崩溃的地步。
其实有点像崩溃的前兆,投资者的信心被稍微打击了一下,就像马上要参加100米决赛了,原来一直耐心训练,你的教练突然告诉你,你输定了,情绪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但是没到放弃比赛的程度,自己还是在给自己打气,劝自己一定能赢。
再说说这个格林斯潘,其实当时有很多人都在批评他,说他曾经的很多言论和政策,都助长了互联网公司估值的虚高,比如互联网泡沫之前的降息,就是他主导的,还有曾经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中,表示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形式,旧的经济规则不再适用等等,他的所作所为似乎都在暗示,他是非常支持这些互联网公司。
总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美联储的加息,让市场的不确定飙升,就等到爆发的那一刻。
在宣布加息一个月之后,3月10号美股纳指到了最高点5048,3月13日日本经济再次进入衰退期的新闻,引起国际市场上针对科技股的抛售,投资者担忧的情绪开始升温。
3月20日著名的金融杂志《巴伦周刊》(Barron's)发布了一篇名叫《烧光》(BurningUp)的封面文章,揭示了目前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糟糕现状。
在调查的207家互联网公司中,71%的公司利润为负,51家公司的现金会在12个月内用完,就连互联网偶像单位亚马孙的现金流,也只能维持10个月,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都在尽其所能的套现,从旧经济体系流向新经济体系的资金马上耗尽,无钱可烧也无钱可赚的互联网公司,即将跌落神坛。
接下来就是互联网公司和股民们,自由下落的悲剧场景,投资者开始恐慌性抛售,才过了不到一个月,美股纳指指数就跌了超过25%,仅仅4月14日一天就跌了9%。
股指的下跌持续了2年,中途加上9·11事件带来影响,整个美股纳指市值跌掉了5万亿美元,指数只有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不到,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之一,美股纳指花了15年,才恢复到2000年之前的水平。
那些互联网公司也没能独善其身,52%的公司在这次危机中破产,前面提到在2000年11月就宣布扑街,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市值跌去了75%,即使是经营情况良好的亚马孙和Ebay,市值都跌去了一半。
同时还牵连到那些通信公司和硬件公司,思科和SunMicrosystem跌去了几乎90%的市值,前面提到的合并之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市值也跌到了1200亿美元,还把AOL(美国在线)从公司的名称中删掉,免费软件模式的鼻祖Netscape,也在和微软的对抗中,失去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四十多万IT从业者,失去了工作被迫转行。
横跨千禧年的这样一场盛宴,就这样画上句号,留下一地鸡毛,互联网也迎来漫长的恢复期。
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泡沫,是一场非常魔幻的大型真人表演秀,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和服务,颠覆了传统的购物、交流和娱乐方式,其意义不亚于用汽车代替马车、电气取代蒸汽。
它将互不相识的人链接在一起,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门槛,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潜力无限的新经济公司和富豪。谷歌、亚马孙、EBay、高通这些公司,虽然在泡沫中摔个狗啃泥,但随后又坚强的爬了起来,并且在后来的移动互联网舞台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为这场真人秀买单的,是迷失在“非理性繁荣”中的投资者,看到疯涨的股票和新经济公司的光环,逐渐失去了理性转而变得疯狂,再冷静的人看到这场盛宴也会变得贪婪,进入到这场投机的party中。
正如巴菲特老爷子所说,在别人贪婪时保持警惕,在别人警惕时变得贪婪。当所有人都表现出无底线的贪婪的时候,就应该好好想想,是不是该把自己的脑袋,放在冰水里面泡一泡。
十几年后美股早已摆脱了互联网泡沫带来的影响,整个世界也因为互联网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线上购物、电子支付、物联网、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
也许我们应该感谢世纪交替时的那场泡沫,因为正是这场热潮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把互联网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