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破格提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京城,国子监。
国子监乃靖朝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也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在长安城西侧,规模宏大,从成贤门至敬一亭,延袤十里,灯火相辉。全国各地来京赴考,希望能一举中的步入仕途的才俊都汇聚于此,是整个帝都最钟灵毓秀的地方。
此时秋意正渐渐深浓,国子监满庭院繁茂的绿叶都已被风熏的泛了黄,崇文阁前的石砖都被染上了浅浅的一层黄色。崇文阁是国子监的藏书处,藏书百万册,最是典雅庄严。
崇文阁内书香弥漫,宁静沉稳,古书的馥郁香气慢悠悠的弥漫在整个阁中,几位官员在里面不出一声,各自打理着自己的工作,阁中一位年纪三十出头的男子正低着头打理着藏书,眉毛浓黑而整齐,面色严肃认真,一双眼睛虽然不大,但是闪闪有神采。他正是易储风波中,那份最得萧祁圣心的奏疏的作者——杨正清。
杨正清的官职不大,国子监司业,是国子监祭酒的助手,正六品的小官,一般协助国子监祭酒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杨正清是建衡六的进士,二甲,在翰林院学习三年之后,得了任职。因为为人过于刚直,家中又财力疏通,所以只得了一个小小的司业。到了国子监,虽然一直执于工作,但因为性格等原因,几年来也没有得到多少升职的机会,不过让他整理崇文阁,还是对他胃口的。
一男子突然在门口出现,众人望去,皆起身行礼:“李大人。”一年过半百的男子跨门而入,步履沉稳,目色有光,正是国子监祭酒李长芳。李长芳点点头,示意他们继续工作,便走向了杨正清,对他笑道:“正清,刚刚左丞下令,将你调任大理寺,担任大理寺少卿。”
阁中的人都愣住了,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的第二把交椅,正四品的官职,杨正清才区区六品官,如何一下子连跳四级,直接到了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现在又不是三年一度的京察,这等升官的速度,让人又惊又疑又羡。众人暗自交替目光,猜想,这杨正清平日里话也少说,只以为是个闷葫芦,没想到有这样大的本事,让左丞直接调任,莫非是背后有什么人?
李长芳原本也是心存疑惑,派人打听了之后猜得到消息,原则来是杨正清的奏疏被皇上夸赞了,才提了这个官职。他笑着拍了拍杨正清的肩,笑道:“你可要好好干啊,这么年轻便官居四品,老夫也要对你刮目相看了。”
大理寺是全国掌刑狱案件审理的中枢,职位重要,可见皇上对杨正清的重视,也可以预见杨正清的前途,作为杨正清的上司也算是他的半个老师,李长芳觉得有必要给杨正清提个醒,让他发达了不要忘了自己。
杨正清听到了自己破格的升职,情绪没有多少的波动,他只是回答了一个“是”,然后默默地收拾起了东西。李长芳贴了个冷屁股,面色一僵,不过他也想到杨正清向来宠辱不惊,也就不太在意了。杨正清即将高升,他作为前辈也就给一个最后的忠告了,他抚了抚自己已经有些花白的胡须,道:“到了大理寺,你要好好干,大理寺卿他……。”
杨正清沉稳的目光微微一动,他有过耳闻,大理寺卿段霖晖也算是一个有名的人,不畏强权,手段高明凌厉,为人性冷严格,软硬不吃,连位高权重的西平王的账都不买,是个难盘的主,有这么个人做上司,也不知是福是祸。不过他到底是回答了一句:“李大人,正清会把握分寸的。”
——————————————————————————————————
一月之后的一天,下朝之后,段霖晖正要往回走,旁边走来太常寺卿夏舒征。夏舒征笑着说:“段大人,听说你最近调来了一位新的大理寺少卿啊。”
段霖晖挑眉看了一眼夏舒征,也不客套:“不是最近,杨正清的调任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情了。”
夏舒征本是客套,谁想段霖晖却不迂回,不过他倒是也习惯了段霖晖冷冷的性格,有些神秘:“段大人可知道杨正清是谁调派的?”
段霖晖笑了,仿若一切都洞晓:“左丞已经给我看过那封奏疏了,句句在理,的确是个人才。”旁人皆以为是左丞沈鸿彬看中了杨正清,可是他却猜到,若非皇上的授权,沈鸿彬不会明目张胆的将杨正清连提四级。
他看了看夏舒征,剑眉英英有风姿,淡淡的说:“若是我记得没错,夏大人和杨正清倒是同乡,皆是永嘉郡人吧。”
夏舒征微怔,不料段霖晖这样的直白,他叹道:“我只是尽同乡之宜,望段大人多提携一把,杨正清他太过刚直……终归难以适应这个官场。”
段霖晖凝目,他近日也是打探了一下杨正清的背景。
杨正清出生于羲朝末年,那时全国各地都在打仗,各地兵荒马乱,名不聊生。天佑十一年,弘农一带发生大旱,尚在襁褓的杨正清被父母带着在全国各地逃亡,吃也吃不饱,杨正清的母亲更是没有奶水喂养他。几次杨正清的父母都想抛弃他,但是最终却还是狠不下心来。
就这样,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一对夫妇带着年幼的儿子东躲西藏,躲避天灾**,日子十分艰苦。最终在杨正清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饥饿而死。
三岁的杨正清那时还不懂事,只是继续跟着母亲逃跑。虽然杨正清的生活很悲惨,但是上天却赐给了杨正清一个好母亲。杨正清的母亲是羲朝永嘉知府的千金,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那个遍地都是战火的岁月中,纵使在四处逃亡,纵使连饭都吃不到,纵使丢弃再多的行礼,杨正清的母亲都会教杨正清一些文字,没有纸,就用地,没有笔就用树枝。很多个漫天星光的夜里,小小的杨正清都在母亲的督促与陪伴下认真的学习。
还好,苦难的日子终于苦尽甘来,靖朝开国,杨正清的母亲也遇到了生命中第四位重要的男人,杨正清的母亲改嫁了。
从此以后,五岁的杨正清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并且很严厉的继父,柳长文。柳长文出生世家,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名士,随着太祖一起开天下。靖朝建立后,柳长文担任了永嘉同知,他为人耿直刚烈,生性清高。
母亲嫁给柳长文后,杨正清也被强行改名成了柳正清。柳长文十分严厉,对于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柳正清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但是年幼的柳正清十分懂事,他在府中小心翼翼的生活着,不把自己当着少爷,粗活杂活什么都干,他自小没什么好吃的,身体矮小瘦弱,在柳府,为了不给母亲带来压力,又是没了命的干活,小小的人越发瘦小。
虽然生活辛苦,可是他却能吃得饱,而且柳正清常常会在柳长文的书房前转悠,用的羡慕的目光看着柳长文的孩子们在房中读书。柳长文终于发现了这个不辞劳苦的瘦小的孩子,和他眼里那热烈的饥渴的目光,他严肃的问柳正清:“你想读书么?”柳正清拼了命的点头。终于,在他七岁那年,他能和别的孩子一样捧着书本读书了。
柳正清十分刻苦,又有着学习的天分。严厉的柳长文有时都会笑着夸柳正清几句。
但是真正改变柳正清的是另一件事情。柳正清很孝顺,虽然他小,但是他也知道感恩,他知道在当初那个困苦的环境之中,很多父母都抛下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没有,他的亲生父亲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抛弃他,这种恩德,柳正清从来没有忘记过。所以在柳长文举行祭祀祭奠先祖之时,年幼的柳正清被深深的触动了,他也想拜祭自己的父亲和亲人。
可是在既然柳正清已经入了柳家,柳家是绝对不会允许他祭奠自己的先祖的。
但是柳正清却没有放弃,他自己用木头做了一个灵位,在深夜,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偷偷的祭奠自己的亲生父亲,杨正清以为没有人看见,但这一切却被他的继父柳长文发现了,柳长文站在一旁一直静静的关注着这个虔诚的孩子,看他无比真挚而认真的拜祭自己的父亲。柳长文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看完然后转身走了。
过了不久,柳长文就喊来了柳正清,告诉他,从此以后,他不用再姓柳,他可以重新姓回杨。杨正清以为柳长文因为自己拜祭父亲的事情而要赶自己出门,急忙求情。
可是柳长文却摇了摇头,感叹:“你这样年幼,却懂得寄人篱下不改志气,不忘亲生父亲,你一定可以成大器。”
从此以后,柳长文竭尽全力培养这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教他读书,让他上京考试。杨正清也是非常争气,一举就过了乡试成为举人,后来他便出发至长安,进京赴考。常年在柳长文的影响下,杨正清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而且年幼是饱经战乱,对于民生,十分愤慨,有一腔抱负要施展。
所以他的文章,笔酣墨饱,不易一词,实在是佳作。但是主考官却在他的文章中看出了他偏激执着的一面。那年的主考官正是当今左丞沈鸿彬,沈鸿彬知道,杨正清是个人才,但是他过于青涩,过于刚硬,虽然一身浩气,却并不适合在官场之上。所以他动用权力,将杨正清划到二甲,去翰林院修养三年再为官,他以为三年的磨砺可以消磨掉杨正清身上突兀的锐气。
可是杨正清骨子里的刚毅清正实在太难消除,即便磨砺三年却也不得翰林院的重视,分派官职时,只得了一个国子监司业的小官,这一做就又是三年。
【PS】关于杨正清年幼的故事,借鉴了一下明朝大学士(明朝那些事)杨士奇的幼年生活。
京城,国子监。
国子监乃靖朝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也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在长安城西侧,规模宏大,从成贤门至敬一亭,延袤十里,灯火相辉。全国各地来京赴考,希望能一举中的步入仕途的才俊都汇聚于此,是整个帝都最钟灵毓秀的地方。
此时秋意正渐渐深浓,国子监满庭院繁茂的绿叶都已被风熏的泛了黄,崇文阁前的石砖都被染上了浅浅的一层黄色。崇文阁是国子监的藏书处,藏书百万册,最是典雅庄严。
崇文阁内书香弥漫,宁静沉稳,古书的馥郁香气慢悠悠的弥漫在整个阁中,几位官员在里面不出一声,各自打理着自己的工作,阁中一位年纪三十出头的男子正低着头打理着藏书,眉毛浓黑而整齐,面色严肃认真,一双眼睛虽然不大,但是闪闪有神采。他正是易储风波中,那份最得萧祁圣心的奏疏的作者——杨正清。
杨正清的官职不大,国子监司业,是国子监祭酒的助手,正六品的小官,一般协助国子监祭酒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杨正清是建衡六的进士,二甲,在翰林院学习三年之后,得了任职。因为为人过于刚直,家中又财力疏通,所以只得了一个小小的司业。到了国子监,虽然一直执于工作,但因为性格等原因,几年来也没有得到多少升职的机会,不过让他整理崇文阁,还是对他胃口的。
一男子突然在门口出现,众人望去,皆起身行礼:“李大人。”一年过半百的男子跨门而入,步履沉稳,目色有光,正是国子监祭酒李长芳。李长芳点点头,示意他们继续工作,便走向了杨正清,对他笑道:“正清,刚刚左丞下令,将你调任大理寺,担任大理寺少卿。”
阁中的人都愣住了,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的第二把交椅,正四品的官职,杨正清才区区六品官,如何一下子连跳四级,直接到了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现在又不是三年一度的京察,这等升官的速度,让人又惊又疑又羡。众人暗自交替目光,猜想,这杨正清平日里话也少说,只以为是个闷葫芦,没想到有这样大的本事,让左丞直接调任,莫非是背后有什么人?
李长芳原本也是心存疑惑,派人打听了之后猜得到消息,原则来是杨正清的奏疏被皇上夸赞了,才提了这个官职。他笑着拍了拍杨正清的肩,笑道:“你可要好好干啊,这么年轻便官居四品,老夫也要对你刮目相看了。”
大理寺是全国掌刑狱案件审理的中枢,职位重要,可见皇上对杨正清的重视,也可以预见杨正清的前途,作为杨正清的上司也算是他的半个老师,李长芳觉得有必要给杨正清提个醒,让他发达了不要忘了自己。
杨正清听到了自己破格的升职,情绪没有多少的波动,他只是回答了一个“是”,然后默默地收拾起了东西。李长芳贴了个冷屁股,面色一僵,不过他也想到杨正清向来宠辱不惊,也就不太在意了。杨正清即将高升,他作为前辈也就给一个最后的忠告了,他抚了抚自己已经有些花白的胡须,道:“到了大理寺,你要好好干,大理寺卿他……。”
杨正清沉稳的目光微微一动,他有过耳闻,大理寺卿段霖晖也算是一个有名的人,不畏强权,手段高明凌厉,为人性冷严格,软硬不吃,连位高权重的西平王的账都不买,是个难盘的主,有这么个人做上司,也不知是福是祸。不过他到底是回答了一句:“李大人,正清会把握分寸的。”
——————————————————————————————————
一月之后的一天,下朝之后,段霖晖正要往回走,旁边走来太常寺卿夏舒征。夏舒征笑着说:“段大人,听说你最近调来了一位新的大理寺少卿啊。”
段霖晖挑眉看了一眼夏舒征,也不客套:“不是最近,杨正清的调任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情了。”
夏舒征本是客套,谁想段霖晖却不迂回,不过他倒是也习惯了段霖晖冷冷的性格,有些神秘:“段大人可知道杨正清是谁调派的?”
段霖晖笑了,仿若一切都洞晓:“左丞已经给我看过那封奏疏了,句句在理,的确是个人才。”旁人皆以为是左丞沈鸿彬看中了杨正清,可是他却猜到,若非皇上的授权,沈鸿彬不会明目张胆的将杨正清连提四级。
他看了看夏舒征,剑眉英英有风姿,淡淡的说:“若是我记得没错,夏大人和杨正清倒是同乡,皆是永嘉郡人吧。”
夏舒征微怔,不料段霖晖这样的直白,他叹道:“我只是尽同乡之宜,望段大人多提携一把,杨正清他太过刚直……终归难以适应这个官场。”
段霖晖凝目,他近日也是打探了一下杨正清的背景。
杨正清出生于羲朝末年,那时全国各地都在打仗,各地兵荒马乱,名不聊生。天佑十一年,弘农一带发生大旱,尚在襁褓的杨正清被父母带着在全国各地逃亡,吃也吃不饱,杨正清的母亲更是没有奶水喂养他。几次杨正清的父母都想抛弃他,但是最终却还是狠不下心来。
就这样,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一对夫妇带着年幼的儿子东躲西藏,躲避天灾**,日子十分艰苦。最终在杨正清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饥饿而死。
三岁的杨正清那时还不懂事,只是继续跟着母亲逃跑。虽然杨正清的生活很悲惨,但是上天却赐给了杨正清一个好母亲。杨正清的母亲是羲朝永嘉知府的千金,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那个遍地都是战火的岁月中,纵使在四处逃亡,纵使连饭都吃不到,纵使丢弃再多的行礼,杨正清的母亲都会教杨正清一些文字,没有纸,就用地,没有笔就用树枝。很多个漫天星光的夜里,小小的杨正清都在母亲的督促与陪伴下认真的学习。
还好,苦难的日子终于苦尽甘来,靖朝开国,杨正清的母亲也遇到了生命中第四位重要的男人,杨正清的母亲改嫁了。
从此以后,五岁的杨正清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并且很严厉的继父,柳长文。柳长文出生世家,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名士,随着太祖一起开天下。靖朝建立后,柳长文担任了永嘉同知,他为人耿直刚烈,生性清高。
母亲嫁给柳长文后,杨正清也被强行改名成了柳正清。柳长文十分严厉,对于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柳正清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但是年幼的柳正清十分懂事,他在府中小心翼翼的生活着,不把自己当着少爷,粗活杂活什么都干,他自小没什么好吃的,身体矮小瘦弱,在柳府,为了不给母亲带来压力,又是没了命的干活,小小的人越发瘦小。
虽然生活辛苦,可是他却能吃得饱,而且柳正清常常会在柳长文的书房前转悠,用的羡慕的目光看着柳长文的孩子们在房中读书。柳长文终于发现了这个不辞劳苦的瘦小的孩子,和他眼里那热烈的饥渴的目光,他严肃的问柳正清:“你想读书么?”柳正清拼了命的点头。终于,在他七岁那年,他能和别的孩子一样捧着书本读书了。
柳正清十分刻苦,又有着学习的天分。严厉的柳长文有时都会笑着夸柳正清几句。
但是真正改变柳正清的是另一件事情。柳正清很孝顺,虽然他小,但是他也知道感恩,他知道在当初那个困苦的环境之中,很多父母都抛下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没有,他的亲生父亲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抛弃他,这种恩德,柳正清从来没有忘记过。所以在柳长文举行祭祀祭奠先祖之时,年幼的柳正清被深深的触动了,他也想拜祭自己的父亲和亲人。
可是在既然柳正清已经入了柳家,柳家是绝对不会允许他祭奠自己的先祖的。
但是柳正清却没有放弃,他自己用木头做了一个灵位,在深夜,找一个无人的角落,偷偷的祭奠自己的亲生父亲,杨正清以为没有人看见,但这一切却被他的继父柳长文发现了,柳长文站在一旁一直静静的关注着这个虔诚的孩子,看他无比真挚而认真的拜祭自己的父亲。柳长文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看完然后转身走了。
过了不久,柳长文就喊来了柳正清,告诉他,从此以后,他不用再姓柳,他可以重新姓回杨。杨正清以为柳长文因为自己拜祭父亲的事情而要赶自己出门,急忙求情。
可是柳长文却摇了摇头,感叹:“你这样年幼,却懂得寄人篱下不改志气,不忘亲生父亲,你一定可以成大器。”
从此以后,柳长文竭尽全力培养这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教他读书,让他上京考试。杨正清也是非常争气,一举就过了乡试成为举人,后来他便出发至长安,进京赴考。常年在柳长文的影响下,杨正清一身正气,刚正不阿,而且年幼是饱经战乱,对于民生,十分愤慨,有一腔抱负要施展。
所以他的文章,笔酣墨饱,不易一词,实在是佳作。但是主考官却在他的文章中看出了他偏激执着的一面。那年的主考官正是当今左丞沈鸿彬,沈鸿彬知道,杨正清是个人才,但是他过于青涩,过于刚硬,虽然一身浩气,却并不适合在官场之上。所以他动用权力,将杨正清划到二甲,去翰林院修养三年再为官,他以为三年的磨砺可以消磨掉杨正清身上突兀的锐气。
可是杨正清骨子里的刚毅清正实在太难消除,即便磨砺三年却也不得翰林院的重视,分派官职时,只得了一个国子监司业的小官,这一做就又是三年。
【PS】关于杨正清年幼的故事,借鉴了一下明朝大学士(明朝那些事)杨士奇的幼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