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开始怯魅,开始选择不相信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沈谊能够听出,闻雨很崇拜孟遂,因为她能保研。
但沈谊不赞同。
沈谊很欣赏孟遂备考文科类科目的技巧,她在这方面应该在整个专业都无敌。
但沈谊深入和孟遂交流过,和孟遂一起学习过,讨论过那么多次学习问题,一起组过那么多次队参加学校活动,发现她并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于很多需要她自己思考的问题,说不出看法,准确说,她的能力在于总结归纳已有的并快速背记。
孟遂经常找沈谊问问题,包括作业题,包括过往试卷题,甚至有的文科开放性问题也来找沈谊。
老实说,沈谊不想看低孟遂,但她确实总是自己搞不定,翻来覆去卡在那,而沈谊却是在自学一遍课本,就知道这些题的思路,也能一眼看出孟遂哪里错了,能给她指导应该怎么想才是对的。
沈谊也有很多不懂的,也有很多自己要一遍遍理解,去尝试解开的难题,但这些都和孟遂拿来问的题目不在一个级别上。
照沈谊自己的复习进度来说,她会觉得孟遂问得太基础了,这个还不会,就很离谱。
最开始来到学校,闻雨和孟遂都问过沈谊题目,那时沈谊都是自卑地推脱,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要问自己,直到她们强硬地把问题放在沈谊面前,非要沈谊看一眼,沈谊才发现,这不是小学、初中的基础吗……
人会很自然地发自内心的欣赏很多人,但要沈谊仅凭能够保研这一条去欣赏孟遂,沈谊做不到。
孟遂为人好相处,擅长背记,普通话字正腔圆,气质文雅,会算账,太多太多,沈谊张口就能夸,也发自内心欣赏。
但仅仅是保研,它说明不了很多问题,它甚至遮掩了很多问题。
隔壁班段艺,成绩一直在专业末尾,常常翘课,大把大把地挂科,大家都不看好她是块学习的料,直到专业主课的晚自习,又是分小组讲ppt。
大家的ppt都是花里胡哨,但讲来讲去都是网上的资料,说实话,下面都没几个人在听。
ppt任务大家熟得不能再熟了,分组,组内分任务,一个人上台讲,一个人制作ppt,其余一人搜一板块的资料,组长有额外加分。
不过尽管是这么模式化的工作,大家也还是会对组员挑三拣四,会觉得成绩好的在组里,有面子。
当时分组,沈谊还看到段艺没人拉,在教室里组队艰难。
快到段艺那一组,ppt已经在大屏上点开,主讲人的名字是段艺,段艺还没来。
正当老师也回头看,才见一个身穿深绿色运动服套装、头戴白色棒球帽的长发女孩快步从后门走进来,奔上讲台,一开口,就让台下人停下扒弄手机的手,抬头,听完她一场演说,还意犹未尽。
她的声音很富有感染力,说的话不是提前写好的词,但很流畅,会和台下人互动,但问题很抓人眼球,简短但有力,大家不由自主就被吸引着参与进去,直到她一点点为大家揭开谜底,老实说,沈谊看电视都没这么认真过,一双眼睛就跟着女孩的身形晃动了。
这才是会让沈谊自卑、欣赏,无比想要达到,并为此去努力的榜样。
上课的老师也是第一次兴致这么高昂,还一次就记住了女孩的名字,在点评里多次提到女孩的名字。
这是沈谊听过唯二最精彩的演说之一,还有一位是一班的女生,在英语课演说里,声音娓娓道来,亲切,且互动性强,她的问题一点不呆板,都是恰到好处,带着大家不经意间,就学到很多东西。
英语课从来的模式都是学生自学,自己讲课,大家都是匆忙搜索资料,把资料读给大家听。
这个女孩让沈谊一下就记住了。
段艺成绩不好,但她最开始没有放弃。
刚上大时学,整个专业一起的自习里,沈谊见过女孩很多次,她坐在离沈谊很近的前方,不断向旁边隔壁班男生请教数学问题,男生讲了很多遍,女生自己抠着头发,头贴近课本,手在演算纸上飞速滑动,还是不懂,男孩放弃教女生,女生自己默默一个人盯着书本。
沈谊会注意到她,是因为她漂亮,沈谊总是不由自主就会被漂亮姐姐吸走目光。
女孩很厉害,她有自己能绝对发光的地方。
英语演说女孩,也没能通过成绩在专业冒头,但她娓娓道来的清亮声音至今还能在沈谊脑海盘旋。
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讲座课程,老师很有个性,张口就是很违背一般思维的观点,每节课上都是他自己找来的新闻或事件,自己制作的ppt,上着没有课本的课程。
四个班,空着手来到教室听他讲,大家都低着头玩手机,有的人则是拿出考研书籍学习,只有沈谊托着腮,被老师的话语吸引。
老师很喜欢问问题,搜不到答案的问题,纯纯是因为老师个人关心大家对这个事情的想法而提出的问题,是按照姓名表提问。
沈谊从没被点过,有些遗憾,但听到大家的回答,沈谊一点也不遗憾。
沈谊坐在最后一排,看着本在发呆或做其他事情的学生被点起来,却回答出沈谊觉得很精彩、很令人意外、很有深度的回答,她们都是成绩不冒头的学生,有的甚至不是文大的学生,只是瑰语学院的,沈谊自愧不如,自己的回答只会幼稚,远没有她们的精彩。
在所有这些课程和活动里,孟遂和冉烟的表现都很一般。
冉烟是英语专业,但所有英语老师上课问的英语翻译,她都是提前通过翻译软件搜好,直接回答的,她拿到老师发的可以用来加分的便利贴,但在下一秒讲课同学点开的ppt页面,出现和冉烟一个字不差的原文翻译,老师瞪了冉烟一眼。
老师喜欢听到不一样的翻译,喜欢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的有趣的翻译,这是从一开始就说明的。
冉烟一直是个好学生,标准的好学生,熟记任何可以拿分的渠道,参加活动,参加竞赛,回答问题,走着学校明文规定的路,顺利抵达综测第一。
哪怕上课回答的专业问题,一次也回答不对,预习到后面那么多了也还是回答不对,哪怕在同学面前打过那么多次脸,她就是把试卷分数控在最高的那个优秀的人。
而这些课程上,从来不缺精彩的回答。
沈谊时常矛盾,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这让沈谊感到畸形。
沈谊成为不了那些做出精彩回答的人,但也不想为了试卷分数去付出宝贵的时间。
那些课上课后的时间沈谊看书,上课就看微信读书,看qq邮箱推荐的优秀杂志的新闻,下课就去图书馆,一本一本看,从自己能看完的看起。
坚持了一个学期,沈谊才发现,盲目看书,什么收获都没有,还是空虚。
沈谊想起自己很崇拜的,从高中学校发的文学杂志上看到的一位作者,沈谊当时觉得作者的文章很触动沈谊,不仅折角反复阅读,还在上大学后,关注了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看她每一篇更新,那些文章诉说她在大学里泡图书馆按abcd顺序看完看完很多书的经历,独自去新西兰打工留学的经历。
沈谊当时觉得很憧憬,自己一定也要这样,可当自己真正这么做了,才发现,世上大部分的书,都没用,它们说着很无聊的话题,给不了启发,欣赏不到文笔,连讲述的故事都很无聊,沈谊甚至看着看着,就开始想念那些枯燥的经济理论书籍,她的课本,虽然理论不完美,总有缺陷,但起码在认认真真把一个问题拆开去研究,能让自己在一步步深入中不断看到新风景,哪怕最后是一条错的路,哪怕是一条踏入社会就鲜少会再踏上的路。
沈谊也看过很多什么讲三百六十五天到处旅居的书,开自己的房车,或专门住民宿。
这些故事新奇,但只是新奇,因为它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起码沈谊做不到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
生活本身总会趋于平静、寻常、规律,那自己以后要选择做什么呢。
没有目标的过日子是难受的,没有追求是难受的,逃避现实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沈谊想要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
大学四年,沈谊对很多东西怯魅,学霸、教授、校级荣誉、奖学金、研究生。
上哲学选修课,为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得到科普,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都有,甚至还细分了很多门类,沈谊开始怀疑“教授”这个光环,是因为细分门类下的教授,教的理论完全相悖,教授自己还说他们之间从不互相交流、有很多争端。
一方面,原来教授也是普通人,会有同学们相互之间看不惯的现象,也会有不擅长人际交往、情商低的教授;另一方面,哲学教授,细分门类的哲学教授,非常笃定自己的研究,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笃定自己研究的理论,近乎走火入魔,而相互之间,那么邻近的分类,却是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沈谊能够听出,闻雨很崇拜孟遂,因为她能保研。
但沈谊不赞同。
沈谊很欣赏孟遂备考文科类科目的技巧,她在这方面应该在整个专业都无敌。
但沈谊深入和孟遂交流过,和孟遂一起学习过,讨论过那么多次学习问题,一起组过那么多次队参加学校活动,发现她并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于很多需要她自己思考的问题,说不出看法,准确说,她的能力在于总结归纳已有的并快速背记。
孟遂经常找沈谊问问题,包括作业题,包括过往试卷题,甚至有的文科开放性问题也来找沈谊。
老实说,沈谊不想看低孟遂,但她确实总是自己搞不定,翻来覆去卡在那,而沈谊却是在自学一遍课本,就知道这些题的思路,也能一眼看出孟遂哪里错了,能给她指导应该怎么想才是对的。
沈谊也有很多不懂的,也有很多自己要一遍遍理解,去尝试解开的难题,但这些都和孟遂拿来问的题目不在一个级别上。
照沈谊自己的复习进度来说,她会觉得孟遂问得太基础了,这个还不会,就很离谱。
最开始来到学校,闻雨和孟遂都问过沈谊题目,那时沈谊都是自卑地推脱,自己什么都不会,不要问自己,直到她们强硬地把问题放在沈谊面前,非要沈谊看一眼,沈谊才发现,这不是小学、初中的基础吗……
人会很自然地发自内心的欣赏很多人,但要沈谊仅凭能够保研这一条去欣赏孟遂,沈谊做不到。
孟遂为人好相处,擅长背记,普通话字正腔圆,气质文雅,会算账,太多太多,沈谊张口就能夸,也发自内心欣赏。
但仅仅是保研,它说明不了很多问题,它甚至遮掩了很多问题。
隔壁班段艺,成绩一直在专业末尾,常常翘课,大把大把地挂科,大家都不看好她是块学习的料,直到专业主课的晚自习,又是分小组讲ppt。
大家的ppt都是花里胡哨,但讲来讲去都是网上的资料,说实话,下面都没几个人在听。
ppt任务大家熟得不能再熟了,分组,组内分任务,一个人上台讲,一个人制作ppt,其余一人搜一板块的资料,组长有额外加分。
不过尽管是这么模式化的工作,大家也还是会对组员挑三拣四,会觉得成绩好的在组里,有面子。
当时分组,沈谊还看到段艺没人拉,在教室里组队艰难。
快到段艺那一组,ppt已经在大屏上点开,主讲人的名字是段艺,段艺还没来。
正当老师也回头看,才见一个身穿深绿色运动服套装、头戴白色棒球帽的长发女孩快步从后门走进来,奔上讲台,一开口,就让台下人停下扒弄手机的手,抬头,听完她一场演说,还意犹未尽。
她的声音很富有感染力,说的话不是提前写好的词,但很流畅,会和台下人互动,但问题很抓人眼球,简短但有力,大家不由自主就被吸引着参与进去,直到她一点点为大家揭开谜底,老实说,沈谊看电视都没这么认真过,一双眼睛就跟着女孩的身形晃动了。
这才是会让沈谊自卑、欣赏,无比想要达到,并为此去努力的榜样。
上课的老师也是第一次兴致这么高昂,还一次就记住了女孩的名字,在点评里多次提到女孩的名字。
这是沈谊听过唯二最精彩的演说之一,还有一位是一班的女生,在英语课演说里,声音娓娓道来,亲切,且互动性强,她的问题一点不呆板,都是恰到好处,带着大家不经意间,就学到很多东西。
英语课从来的模式都是学生自学,自己讲课,大家都是匆忙搜索资料,把资料读给大家听。
这个女孩让沈谊一下就记住了。
段艺成绩不好,但她最开始没有放弃。
刚上大时学,整个专业一起的自习里,沈谊见过女孩很多次,她坐在离沈谊很近的前方,不断向旁边隔壁班男生请教数学问题,男生讲了很多遍,女生自己抠着头发,头贴近课本,手在演算纸上飞速滑动,还是不懂,男孩放弃教女生,女生自己默默一个人盯着书本。
沈谊会注意到她,是因为她漂亮,沈谊总是不由自主就会被漂亮姐姐吸走目光。
女孩很厉害,她有自己能绝对发光的地方。
英语演说女孩,也没能通过成绩在专业冒头,但她娓娓道来的清亮声音至今还能在沈谊脑海盘旋。
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讲座课程,老师很有个性,张口就是很违背一般思维的观点,每节课上都是他自己找来的新闻或事件,自己制作的ppt,上着没有课本的课程。
四个班,空着手来到教室听他讲,大家都低着头玩手机,有的人则是拿出考研书籍学习,只有沈谊托着腮,被老师的话语吸引。
老师很喜欢问问题,搜不到答案的问题,纯纯是因为老师个人关心大家对这个事情的想法而提出的问题,是按照姓名表提问。
沈谊从没被点过,有些遗憾,但听到大家的回答,沈谊一点也不遗憾。
沈谊坐在最后一排,看着本在发呆或做其他事情的学生被点起来,却回答出沈谊觉得很精彩、很令人意外、很有深度的回答,她们都是成绩不冒头的学生,有的甚至不是文大的学生,只是瑰语学院的,沈谊自愧不如,自己的回答只会幼稚,远没有她们的精彩。
在所有这些课程和活动里,孟遂和冉烟的表现都很一般。
冉烟是英语专业,但所有英语老师上课问的英语翻译,她都是提前通过翻译软件搜好,直接回答的,她拿到老师发的可以用来加分的便利贴,但在下一秒讲课同学点开的ppt页面,出现和冉烟一个字不差的原文翻译,老师瞪了冉烟一眼。
老师喜欢听到不一样的翻译,喜欢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的有趣的翻译,这是从一开始就说明的。
冉烟一直是个好学生,标准的好学生,熟记任何可以拿分的渠道,参加活动,参加竞赛,回答问题,走着学校明文规定的路,顺利抵达综测第一。
哪怕上课回答的专业问题,一次也回答不对,预习到后面那么多了也还是回答不对,哪怕在同学面前打过那么多次脸,她就是把试卷分数控在最高的那个优秀的人。
而这些课程上,从来不缺精彩的回答。
沈谊时常矛盾,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这让沈谊感到畸形。
沈谊成为不了那些做出精彩回答的人,但也不想为了试卷分数去付出宝贵的时间。
那些课上课后的时间沈谊看书,上课就看微信读书,看qq邮箱推荐的优秀杂志的新闻,下课就去图书馆,一本一本看,从自己能看完的看起。
坚持了一个学期,沈谊才发现,盲目看书,什么收获都没有,还是空虚。
沈谊想起自己很崇拜的,从高中学校发的文学杂志上看到的一位作者,沈谊当时觉得作者的文章很触动沈谊,不仅折角反复阅读,还在上大学后,关注了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看她每一篇更新,那些文章诉说她在大学里泡图书馆按abcd顺序看完看完很多书的经历,独自去新西兰打工留学的经历。
沈谊当时觉得很憧憬,自己一定也要这样,可当自己真正这么做了,才发现,世上大部分的书,都没用,它们说着很无聊的话题,给不了启发,欣赏不到文笔,连讲述的故事都很无聊,沈谊甚至看着看着,就开始想念那些枯燥的经济理论书籍,她的课本,虽然理论不完美,总有缺陷,但起码在认认真真把一个问题拆开去研究,能让自己在一步步深入中不断看到新风景,哪怕最后是一条错的路,哪怕是一条踏入社会就鲜少会再踏上的路。
沈谊也看过很多什么讲三百六十五天到处旅居的书,开自己的房车,或专门住民宿。
这些故事新奇,但只是新奇,因为它不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起码沈谊做不到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
生活本身总会趋于平静、寻常、规律,那自己以后要选择做什么呢。
没有目标的过日子是难受的,没有追求是难受的,逃避现实的快乐只是短暂的,沈谊想要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
大学四年,沈谊对很多东西怯魅,学霸、教授、校级荣誉、奖学金、研究生。
上哲学选修课,为了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得到科普,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都有,甚至还细分了很多门类,沈谊开始怀疑“教授”这个光环,是因为细分门类下的教授,教的理论完全相悖,教授自己还说他们之间从不互相交流、有很多争端。
一方面,原来教授也是普通人,会有同学们相互之间看不惯的现象,也会有不擅长人际交往、情商低的教授;另一方面,哲学教授,细分门类的哲学教授,非常笃定自己的研究,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笃定自己研究的理论,近乎走火入魔,而相互之间,那么邻近的分类,却是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