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城内城外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代的治安不能和现代的相比,何宁不能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完全寄托在未知的保障上。当灾难来临,人们首先要依靠的就是自己。若要保护自己和身边重要的人,就必须增加自保的力量,然后,才考虑依靠他人的救助。
这一点,尤其是在法律意识浅薄、科技技术落后的封建社会,将会被无限放大。毕竟,在没有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交通方式的情况下,他人的救助效率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来到这里的四年,何宁除了研究农具,改良家具,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就是研制武器。不为金钱利益,只为生存在这样的时代中增加自保的筹码。
由于,金属武器制品受到官方的管制,对于像他们这样无势又无利的平民来说,想得到一把像样的金属武器,比如大刀啊,剑啊是很难的。何宁只能寄希望于研制出木制武器,其中必须为金属的部分,就只能借着打造农具的名义托人加工了。
这样做一次两次是没什么问题,但做的次数多或者数量多就会引起注意和怀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何宁是不可能大批生产的。
做的最多的是弓、弩、袖箭等远距离武器,还有一些像发簪一样比较不起眼的防身小暗器。
其中,弓做的没有弩多,毕竟,弩的操作简单易上手,不仅对使用者的要求低而且命中率高威力强。但弩太显眼,何宁做几把,除了实验效果的时候试了试,又教了何安操作后便再没拿出来过。
相对来说,弓就比较常见了,普通猎户几乎都会做。何宁做了几把简单的小竹弓,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就能拉开。又在家里的桂花树上绑了一块木板当靶子,因为使用的箭枝是没有金属箭头的木尖,家里面的人都拿它们当玩具玩儿,就是何柳与何杏有兴趣的时候都会射着玩儿。
除了一般的弓,何宁也做了两把反曲的复合弓,用料极其讲究,威力大但需要的人力也多,何安也只能将将拉开,以他现在的力量是绝对拉不满的。
这两把精品弓,何宁送给了何叔(即:何奎)一把,感谢他的照顾并传授他打猎设陷阱的本领。另一把,就只能暂时放在家里蒙尘了。
至于袖箭,何宁倒是做出来两种:一种不能连发,但体积小、易隐藏,可以贴着手臂捆绑,也是他这次进城身上带的;一种是根据梅花袖箭的原型做出来的,可以装剪六只,连发数箭,缺点是不能直接贴着手臂束缚,需得隔开一段距离,隐蔽性受到限制。
这些武器自做出来之日起,这是何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佩戴使用。虽然都是他亲手设计制作出来的,但他也真心希望不会有使用它们的那一天。
这次伊旸城之行虽然是为了进购建材,但好的建材价格绝对是普通建材的好几倍,这就注定了他们买的量是不会多的。
因此,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销,这次进城只有五个人,四大一小,何宁是其中唯一的一个未成年。
从外表上看,一副没有开始发育的身材加上一张很是秀气的白脸蛋儿,怎么看怎么瘦弱易推倒,不认识的说不定还能给当成女孩子。
但就是这样的小身板,一路跟着四个大人的步伐从没喊累过,不仅如此,仔细观察的话,就能发现这小子脸不红气不喘的,好像疾走三公里的人不是他似得。
这样的体力与耐力让同行的另外两名大人松了口气的同时,也目露赞赏。见此,一旁同行的何大柱与何奎两人,也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感觉。
一行人走完陆路走水路,等到了伊旸城外,早已暖阳高照,大概十一点左右。
下了船往城里去的路上,道路很宽,土地也被压得很实,两边都是并不怎么茂密的树林。在这样的树林里,却有不少顶用树枝、草绳和碎布料搭起来的简陋“帐篷”。这样的“帐篷对于遮风挡雨的作用微乎其微,但里面却住着不少无家可归、漂泊到这里的流民。
越是靠近城门附近的树林,这样的“帐篷”越少,但道路两边跪在那里身上插根草的男男女女却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没有成年的小孩。
何宁他们路过的时候,还遇到一个像是人牙子之类的人物,他一出现,两边身上插草的人就像看到了生的希望一般,蜂拥而上,你一句我一句争着抢着推销自己。而人牙子却面露不耐,一边像挑大白菜一般挑挑拣拣,一边口吐脏话谩骂着,似是对这批“货”不甚满意。最后,终是勉勉强强的选了三个女童两个男童,只付给他们每人一袋陈粮。但拿到粮食的五个孩童都很高兴,将手中的粮食给了“帐篷”里的家人后,就跟着人牙子走了。
相比于北李村和定中镇,这里的流民更多。
一路走过来,何宁五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何氏当年也是因为灾年而迁移的,不同的是,他们离开的早身上还带有家产,加上有同行的族人互相接济,才没有沦落至流民的地步。
虽然,何氏已经在北李村扎了根,繁衍了几代人,但每一户的老辈们都会不厌其烦的对小辈们讲当年迁移路上的不易,一是让他们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二也让他们明白:果断、团结和坚韧可以让人在困境中得到重生。
所以说,面对这些流民,何氏的族人会比别人更加理解那些流民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等离开了那片“人口买卖市场”,五个人虽然没人开口说话,但都在心里计算着,身上带的钱该怎么省着花,才能多买些粮食多救一条人命。
伊旸城下,青砖高墙,气势磅礴,守卫威严,装备精良,神圣不可侵犯。
伊旸城内,道路平坦宽阔,房屋鳞次节比,街道规划的合理有序,往来行人衣着整洁、布料上乘。两边的杂耍也是精彩连连,生动有趣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做吃食的摊位花样一家胜过一家、香味一股盖过一股。场面喧闹火热不可一言以毕之。
毋庸置疑,这里很繁华,气质很高大,相比之下,以前还觉得繁华的定中镇在伊旸城面前似乎被比成了矮穷挫。
即便是刚刚还心情沉重的五人,进了城门猛地换了一片天地,也被这繁花似锦的大城市风采迷了眼,晃了神儿。
但回过神来,恰恰是这般的繁华让一路走过来的五人心中五味杂陈。城外饿殍遍野,城内欢歌笑语。他们到底是该可怜那帮流民投错了胎,生错了地儿?还是该怪这群过的繁花似锦的人心比霜凉?或是该埋怨住在城里的官老爷们视人命如草芥?
这是何宁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直面这个时代的残酷。
这里不是战场,没有鲜血,没有硝烟,没有断肢残臂。但无端的,何宁就是觉得这里到处都是血淋淋。
比刀剑更残忍的是人心冷漠。
看天色已经到了午时,可五人都没什么心情吃饭,何奎就将大家带到自己以前每次进城落脚的一家客栈。
这家客栈面积不大,只有两层楼高,后面带个小院儿,价钱虽比镇上的高,但这里也算公道。这样的规模在定中镇可以数一数二,但在伊旸城,估计连三星级都算不上,有点身份的人根本不会选择住这样的地方。
但这样的客栈却是南北往来做小生意的,去外地寻亲戚的,跑江湖的等等等,各种三教五流的聚集之地,什么样儿的人都能碰到。
对何宁来说,这里简直就是打听消息的绝佳场所。
他们一行五人来到客栈也没定单独的房间,就定了五个通铺,跟店里的小伙计要了些水喝,就着自己从家里带的干粮打发了午饭。
等大家都解决了午饭,何奎就和大家商量着,可以尽早去卖材料的地方多转转打听打听、相看一番,早点买好材料早点走,还能省下住宿费。(给外面的流民多买些救命的粮食)
对此,四人都很是认同。
稍作休息后,大家按照商量好的,留下何宁在客栈里看守行李(很少),其余四人两两一组分头打听,并约定下午天黑前回客栈交流打听到的消息。
等四个大人离开了客栈,何宁便收拾了一下几人并不多的行李,将其规整到一个布袋子里随身携带上。
来到客栈的大厅里,何宁找了一张角落里的桌子坐着,倒了一杯白水放在面前,眼光却状似看向不远处的窗外,实则一直用余光暗中注意着客栈内来来往往的人群,耳朵也支楞着,不放过一条小道消息。
此时,已经过了正午,来店内用餐的人只有了了几桌。
何宁也不着急,时而抿口水,时而低头思索,一点儿也不引人注意。
吃饭的人来了,吃饭的人走了,何宁依然坐在那里。
住店的人来了,住店的人上楼了,何宁还是坐在那里。
古代的治安不能和现代的相比,何宁不能把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完全寄托在未知的保障上。当灾难来临,人们首先要依靠的就是自己。若要保护自己和身边重要的人,就必须增加自保的力量,然后,才考虑依靠他人的救助。
这一点,尤其是在法律意识浅薄、科技技术落后的封建社会,将会被无限放大。毕竟,在没有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交通方式的情况下,他人的救助效率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来到这里的四年,何宁除了研究农具,改良家具,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就是研制武器。不为金钱利益,只为生存在这样的时代中增加自保的筹码。
由于,金属武器制品受到官方的管制,对于像他们这样无势又无利的平民来说,想得到一把像样的金属武器,比如大刀啊,剑啊是很难的。何宁只能寄希望于研制出木制武器,其中必须为金属的部分,就只能借着打造农具的名义托人加工了。
这样做一次两次是没什么问题,但做的次数多或者数量多就会引起注意和怀疑。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何宁是不可能大批生产的。
做的最多的是弓、弩、袖箭等远距离武器,还有一些像发簪一样比较不起眼的防身小暗器。
其中,弓做的没有弩多,毕竟,弩的操作简单易上手,不仅对使用者的要求低而且命中率高威力强。但弩太显眼,何宁做几把,除了实验效果的时候试了试,又教了何安操作后便再没拿出来过。
相对来说,弓就比较常见了,普通猎户几乎都会做。何宁做了几把简单的小竹弓,不需要多大的力气就能拉开。又在家里的桂花树上绑了一块木板当靶子,因为使用的箭枝是没有金属箭头的木尖,家里面的人都拿它们当玩具玩儿,就是何柳与何杏有兴趣的时候都会射着玩儿。
除了一般的弓,何宁也做了两把反曲的复合弓,用料极其讲究,威力大但需要的人力也多,何安也只能将将拉开,以他现在的力量是绝对拉不满的。
这两把精品弓,何宁送给了何叔(即:何奎)一把,感谢他的照顾并传授他打猎设陷阱的本领。另一把,就只能暂时放在家里蒙尘了。
至于袖箭,何宁倒是做出来两种:一种不能连发,但体积小、易隐藏,可以贴着手臂捆绑,也是他这次进城身上带的;一种是根据梅花袖箭的原型做出来的,可以装剪六只,连发数箭,缺点是不能直接贴着手臂束缚,需得隔开一段距离,隐蔽性受到限制。
这些武器自做出来之日起,这是何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佩戴使用。虽然都是他亲手设计制作出来的,但他也真心希望不会有使用它们的那一天。
这次伊旸城之行虽然是为了进购建材,但好的建材价格绝对是普通建材的好几倍,这就注定了他们买的量是不会多的。
因此,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开销,这次进城只有五个人,四大一小,何宁是其中唯一的一个未成年。
从外表上看,一副没有开始发育的身材加上一张很是秀气的白脸蛋儿,怎么看怎么瘦弱易推倒,不认识的说不定还能给当成女孩子。
但就是这样的小身板,一路跟着四个大人的步伐从没喊累过,不仅如此,仔细观察的话,就能发现这小子脸不红气不喘的,好像疾走三公里的人不是他似得。
这样的体力与耐力让同行的另外两名大人松了口气的同时,也目露赞赏。见此,一旁同行的何大柱与何奎两人,也是一副与有荣焉的感觉。
一行人走完陆路走水路,等到了伊旸城外,早已暖阳高照,大概十一点左右。
下了船往城里去的路上,道路很宽,土地也被压得很实,两边都是并不怎么茂密的树林。在这样的树林里,却有不少顶用树枝、草绳和碎布料搭起来的简陋“帐篷”。这样的“帐篷对于遮风挡雨的作用微乎其微,但里面却住着不少无家可归、漂泊到这里的流民。
越是靠近城门附近的树林,这样的“帐篷”越少,但道路两边跪在那里身上插根草的男男女女却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没有成年的小孩。
何宁他们路过的时候,还遇到一个像是人牙子之类的人物,他一出现,两边身上插草的人就像看到了生的希望一般,蜂拥而上,你一句我一句争着抢着推销自己。而人牙子却面露不耐,一边像挑大白菜一般挑挑拣拣,一边口吐脏话谩骂着,似是对这批“货”不甚满意。最后,终是勉勉强强的选了三个女童两个男童,只付给他们每人一袋陈粮。但拿到粮食的五个孩童都很高兴,将手中的粮食给了“帐篷”里的家人后,就跟着人牙子走了。
相比于北李村和定中镇,这里的流民更多。
一路走过来,何宁五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何氏当年也是因为灾年而迁移的,不同的是,他们离开的早身上还带有家产,加上有同行的族人互相接济,才没有沦落至流民的地步。
虽然,何氏已经在北李村扎了根,繁衍了几代人,但每一户的老辈们都会不厌其烦的对小辈们讲当年迁移路上的不易,一是让他们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二也让他们明白:果断、团结和坚韧可以让人在困境中得到重生。
所以说,面对这些流民,何氏的族人会比别人更加理解那些流民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等离开了那片“人口买卖市场”,五个人虽然没人开口说话,但都在心里计算着,身上带的钱该怎么省着花,才能多买些粮食多救一条人命。
伊旸城下,青砖高墙,气势磅礴,守卫威严,装备精良,神圣不可侵犯。
伊旸城内,道路平坦宽阔,房屋鳞次节比,街道规划的合理有序,往来行人衣着整洁、布料上乘。两边的杂耍也是精彩连连,生动有趣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做吃食的摊位花样一家胜过一家、香味一股盖过一股。场面喧闹火热不可一言以毕之。
毋庸置疑,这里很繁华,气质很高大,相比之下,以前还觉得繁华的定中镇在伊旸城面前似乎被比成了矮穷挫。
即便是刚刚还心情沉重的五人,进了城门猛地换了一片天地,也被这繁花似锦的大城市风采迷了眼,晃了神儿。
但回过神来,恰恰是这般的繁华让一路走过来的五人心中五味杂陈。城外饿殍遍野,城内欢歌笑语。他们到底是该可怜那帮流民投错了胎,生错了地儿?还是该怪这群过的繁花似锦的人心比霜凉?或是该埋怨住在城里的官老爷们视人命如草芥?
这是何宁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直面这个时代的残酷。
这里不是战场,没有鲜血,没有硝烟,没有断肢残臂。但无端的,何宁就是觉得这里到处都是血淋淋。
比刀剑更残忍的是人心冷漠。
看天色已经到了午时,可五人都没什么心情吃饭,何奎就将大家带到自己以前每次进城落脚的一家客栈。
这家客栈面积不大,只有两层楼高,后面带个小院儿,价钱虽比镇上的高,但这里也算公道。这样的规模在定中镇可以数一数二,但在伊旸城,估计连三星级都算不上,有点身份的人根本不会选择住这样的地方。
但这样的客栈却是南北往来做小生意的,去外地寻亲戚的,跑江湖的等等等,各种三教五流的聚集之地,什么样儿的人都能碰到。
对何宁来说,这里简直就是打听消息的绝佳场所。
他们一行五人来到客栈也没定单独的房间,就定了五个通铺,跟店里的小伙计要了些水喝,就着自己从家里带的干粮打发了午饭。
等大家都解决了午饭,何奎就和大家商量着,可以尽早去卖材料的地方多转转打听打听、相看一番,早点买好材料早点走,还能省下住宿费。(给外面的流民多买些救命的粮食)
对此,四人都很是认同。
稍作休息后,大家按照商量好的,留下何宁在客栈里看守行李(很少),其余四人两两一组分头打听,并约定下午天黑前回客栈交流打听到的消息。
等四个大人离开了客栈,何宁便收拾了一下几人并不多的行李,将其规整到一个布袋子里随身携带上。
来到客栈的大厅里,何宁找了一张角落里的桌子坐着,倒了一杯白水放在面前,眼光却状似看向不远处的窗外,实则一直用余光暗中注意着客栈内来来往往的人群,耳朵也支楞着,不放过一条小道消息。
此时,已经过了正午,来店内用餐的人只有了了几桌。
何宁也不着急,时而抿口水,时而低头思索,一点儿也不引人注意。
吃饭的人来了,吃饭的人走了,何宁依然坐在那里。
住店的人来了,住店的人上楼了,何宁还是坐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