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炎帝神农氏政权】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未来天王、天机之神局、硬核危机、武侠世界大穿越、诡域迷踪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神农传播五谷的事后来被神话了。
《周书》上说:“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谷藏实。”
《拾遗记》中说得更神:“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
五谷的种植虽然是神农总结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但他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把一切功劳都归给天和神,这不仅抹杀了神农的功绩,也完全忽视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神农不仅传播和推广了五谷的种植,还发明了耕种用的农具。史书记载:他“削木为耜,揉木为耒”,制造出了人类最早用来耕地的犁。他指导人们开荒种田,从事农业生产,使中国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神农回到中原后,仍不忘记研究他的医药事业。
他曾多次冒险出游,足迹踏遍了两河(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大川。
这是种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不要说高山峡谷中悬崖峭壁毒蛇猛兽之险,单是那些巨毒的植物就随时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说他在品尝草药过程中曾多次中过毒。西汉学者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也许有些夸张。而晋朝的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又未免埋没了神农所付出的艰辛与危险。
神农不辞辛苦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人类造福,很快赢得了各部落族人的敬重。
这时,炎帝魁隗氏政权发生内乱,红蛇部祝融氏与青蛇部共工氏为争帝位而打起了内战,使许多无辜的人惨死于战乱之中。
人类的贪欲和凶残也激怒了天帝。关中连年大旱,饥民遍地,一些地方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天灾*是执政者走向灭亡的信号,神农乘机率领两河流域(长江、黄河)的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向炎帝魁隗氏政权宣战。
共工二十五年(乙未,前4766),神农征服了炎帝魁隗氏政权,迫使帝共工让出帝位。
于是,四方万国共尊神农为帝。
神农回师中原,建都于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陈留镇),以火德王天下,国号“炎帝”,族号神农氏。以丙申年(前4765)为神农元年。
神农五年(庚子,前4761),炎帝神农氏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宛丘是早年太昊伏羲氏所建都城,如今已经废弃荒芜。神农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便命人在此重建了都城。
神农称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宁静,万民安乐。史书上说:“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淮南子。主术篇》)。因为没有人犯罪,连牢狱都空了;天下的习俗统一,没有人再怀奸诈之心。刘安所说过于绝对化,当时也并非天下所有人都听从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如失去帝位的魁隗氏族就始终不愿听命。还有北方的夙沙氏首领,非但不肯臣服,还公开反对神农氏称帝,并扬言要率部落攻打炎帝神农氏。他的大臣箕文劝谏他,他不但不听,还把他杀了。然而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夙沙氏大多数子民都拥护神农氏,他们联合起来驱逐了反叛的首领,重新归顺了神农氏。
神农不仅是农业和医药业之祖,也是音乐业和商业的创造者。
“神农作琴。神农氏琴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世本。作篇》)
“神农乃命邢天作《扶黎》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后纪三》)
以上记载清楚地说明,神农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创作的乐曲与农业有着密切关系,从作品题目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农民们扶犁播种的美好情景,以及获得丰收后的欢乐场面,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神农“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补三皇本纪》)
这是史书上最早有关在城内设立集市的记载。神农命人在城中设立集市,让人们把自家用不完的商品拿到集市上交换别的商品,以物易物,互通有无,这便是中国原始商业的开端。
神农还采纳了中原伏羲氏对婚姻制度进行改革的做法,规定本部落男子可以迎娶异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嫁给异部落的男子。家庭以男人为主体,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地位平等。这一男婚女嫁的新制度打破了数千年走婚的格局,男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社会制度开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转化。
神农倡节俭,不奢华,所居宫室是极为普通的草房。他和普通百姓一样,平生只娶了听谈一位妻子。他称帝后依然和从前一样,继续深入研究医药,治病救人。
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前4733)夏天,他再次前往秦岭登天台山采药,因误食了含有剧毒的草药火焰子(俗称断肠草),救治无效,不幸身亡。因天气炎热,遗体无法返回帝都,随行人员只好将他的遗体就地安葬了。
神农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前4733),终年六十三岁。
神农死后,遗体葬在秦岭莲花台(今陕西宝鸡市常羊山),帝号神农,尊号炎帝。
临魁
在位起讫:前4733—前4692年。
生卒年:前4756—前4692年。
出生地:具茨(今河南郑州新郑市)。
立都: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年号:临魁元年(己巳,前4732)。
炎帝临魁,男。姓姜,名临魁,又名雨、大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二任帝。他的父亲是首任炎帝神农,母亲是莽水氏之女听谈。听谈与神农结婚后居住在具茨山,神农十年(乙巳,前4756),听谈在具茨山宫中生下了长子临魁。此后姜临魁便一直和母亲居住在具茨山。
公元前4733年,帝神农中毒身亡,遗命传位于长子临魁。
姜临魁称帝后,认为宛丘是伏羲氏的亡国之都,住在那里不吉利,便重新把帝都迁回了陈留。
帝神农共有三子,长子临魁初封为烈山氏,帝神农命他迁居关中西部(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和四川部分地区),在那里发展神农氏的势力。次子名叫姜居,被帝神农封为连山氏,命他迁居江南,在江南推广炎帝族的政治主张。三子名叫姜石年,帝神农封他为伊耆氏(又称伊祁氏),命他迁居渭水以西至秦岭一带(今陕西渭南市至宝鸡市),领导当地部落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姜石年后来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专门从事医学研究,使神农氏的医药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姜临魁执政时期正值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黄金时代,史书上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子。通策》)可见当时社会环境良好,思想文化和物资生产都有很大进步。
在文化教育方面,神农氏依然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文字结构简单,易于书写,写书记事极为方便。当时还没有纸张,文字主要刻写在陶片上,这种用来写书的陶片,我们今天称它为“陶书”。用来刻写文字的工具称作“刀笔”。当时的刀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质地坚硬的岩石磨制而成,一种是用稀有的铜片制成。笔锋坚利,刻写出来的文字很优美。
上古符号文字为我国的远古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遗憾的是到了黄帝政权时期,黄帝推广使用仓颉氏总结民间文字所创造的图形文字,废弃了符号文字,使中国文字由简单变得复杂。符号文字最初还在民间部分地区流传,但由于执政者不提倡,懂得符号文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便失传了。
在农业方面,神农氏时期基本上废除了原始的火耕。火耕就是用石斧将成片的树林砍倒,晒得半干时用火焚烧,树木烧尽后便在灰烬下埋入种子,小苗出土后,定期用石刀除掉小苗周围的杂草,然后只等秋天收成。这样的种植方法,每年收获的粮食很有限,后来人们发明了用竹子、硬木、石片、兽骨等制成用来锄草和松土的工具,铲除田间杂草,让农作物得到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到了神农氏时期又发明了用犁耕地,把土地打成垅,在垅上种庄稼,即便于田间管理又能防旱排涝,使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使原始农业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男人和女人的分工逐渐明显起来。由于农业生产多是些重体力劳动,身体比较强壮的男人便成了主要劳动者,女人逐渐退居二线,专门从事体力较轻的手工业和饲养业。这时候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居民,已经开始大量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畜禽,有的地区还开始养马和驴,随着家畜饲养业的增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骨器加工。有许多地方陆续建起了专门加工骨器的作坊。人们把大量兽骨加工成生产和生活用品,如骨锄、骨刀、骨针、骨产、骨勺、骨筷子等。此时陶器已在各地广泛生产,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有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在北方还出现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已经有铜制的武器出现,如铜矛、铜枪、铜剑等。
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包装自己。爱美的女性开始注意梳洗打扮,在公共场所里不再有人*着身体。衣服的需求已经上升到重要地位,这就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纺织业已经大量兴起。此时所生产的布多数是用麻类织成,布的质量很粗糙。从事纺织业的基本上都是女人,中国的男耕女织时代也基本上是从此时开始。
劳动的分工逐渐把男人和女人分割开来,男人逐渐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女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母系氏族社会女人的崇高地位逐渐成为远去的历史。
姜临魁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二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临魁四十一年(己酉,前4692),终年六十五岁。
帝临魁死后,遗体葬在中原具茨山(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境内),尊号炎帝。
神农传播五谷的事后来被神话了。
《周书》上说:“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谷藏实。”
《拾遗记》中说得更神:“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
五谷的种植虽然是神农总结前人的经验而发明的,但他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把一切功劳都归给天和神,这不仅抹杀了神农的功绩,也完全忽视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神农不仅传播和推广了五谷的种植,还发明了耕种用的农具。史书记载:他“削木为耜,揉木为耒”,制造出了人类最早用来耕地的犁。他指导人们开荒种田,从事农业生产,使中国的原始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神农回到中原后,仍不忘记研究他的医药事业。
他曾多次冒险出游,足迹踏遍了两河(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大川。
这是种艰苦而又危险的工作,不要说高山峡谷中悬崖峭壁毒蛇猛兽之险,单是那些巨毒的植物就随时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据说他在品尝草药过程中曾多次中过毒。西汉学者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也许有些夸张。而晋朝的干宝在其《搜神记》中说:“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又未免埋没了神农所付出的艰辛与危险。
神农不辞辛苦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人类造福,很快赢得了各部落族人的敬重。
这时,炎帝魁隗氏政权发生内乱,红蛇部祝融氏与青蛇部共工氏为争帝位而打起了内战,使许多无辜的人惨死于战乱之中。
人类的贪欲和凶残也激怒了天帝。关中连年大旱,饥民遍地,一些地方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悲剧。天灾*是执政者走向灭亡的信号,神农乘机率领两河流域(长江、黄河)的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向炎帝魁隗氏政权宣战。
共工二十五年(乙未,前4766),神农征服了炎帝魁隗氏政权,迫使帝共工让出帝位。
于是,四方万国共尊神农为帝。
神农回师中原,建都于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陈留镇),以火德王天下,国号“炎帝”,族号神农氏。以丙申年(前4765)为神农元年。
神农五年(庚子,前4761),炎帝神农氏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城北)。宛丘是早年太昊伏羲氏所建都城,如今已经废弃荒芜。神农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便命人在此重建了都城。
神农称帝后以仁德治天下,四海宁静,万民安乐。史书上说:“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淮南子。主术篇》)。因为没有人犯罪,连牢狱都空了;天下的习俗统一,没有人再怀奸诈之心。刘安所说过于绝对化,当时也并非天下所有人都听从于炎帝神农氏政权。如失去帝位的魁隗氏族就始终不愿听命。还有北方的夙沙氏首领,非但不肯臣服,还公开反对神农氏称帝,并扬言要率部落攻打炎帝神农氏。他的大臣箕文劝谏他,他不但不听,还把他杀了。然而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夙沙氏大多数子民都拥护神农氏,他们联合起来驱逐了反叛的首领,重新归顺了神农氏。
神农不仅是农业和医药业之祖,也是音乐业和商业的创造者。
“神农作琴。神农氏琴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世本。作篇》)
“神农乃命邢天作《扶黎》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后纪三》)
以上记载清楚地说明,神农不仅精通音乐,而且创作的乐曲与农业有着密切关系,从作品题目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农民们扶犁播种的美好情景,以及获得丰收后的欢乐场面,这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神农“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补三皇本纪》)
这是史书上最早有关在城内设立集市的记载。神农命人在城中设立集市,让人们把自家用不完的商品拿到集市上交换别的商品,以物易物,互通有无,这便是中国原始商业的开端。
神农还采纳了中原伏羲氏对婚姻制度进行改革的做法,规定本部落男子可以迎娶异部落女子,本部落女子也可以嫁给异部落的男子。家庭以男人为主体,男主外,女主内,男女地位平等。这一男婚女嫁的新制度打破了数千年走婚的格局,男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女人的地位逐渐下降,社会制度开始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转化。
神农倡节俭,不奢华,所居宫室是极为普通的草房。他和普通百姓一样,平生只娶了听谈一位妻子。他称帝后依然和从前一样,继续深入研究医药,治病救人。
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前4733)夏天,他再次前往秦岭登天台山采药,因误食了含有剧毒的草药火焰子(俗称断肠草),救治无效,不幸身亡。因天气炎热,遗体无法返回帝都,随行人员只好将他的遗体就地安葬了。
神农三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四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神农三十三年(戊辰,前4733),终年六十三岁。
神农死后,遗体葬在秦岭莲花台(今陕西宝鸡市常羊山),帝号神农,尊号炎帝。
临魁
在位起讫:前4733—前4692年。
生卒年:前4756—前4692年。
出生地:具茨(今河南郑州新郑市)。
立都: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年号:临魁元年(己巳,前4732)。
炎帝临魁,男。姓姜,名临魁,又名雨、大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炎帝神农氏政权二任帝。他的父亲是首任炎帝神农,母亲是莽水氏之女听谈。听谈与神农结婚后居住在具茨山,神农十年(乙巳,前4756),听谈在具茨山宫中生下了长子临魁。此后姜临魁便一直和母亲居住在具茨山。
公元前4733年,帝神农中毒身亡,遗命传位于长子临魁。
姜临魁称帝后,认为宛丘是伏羲氏的亡国之都,住在那里不吉利,便重新把帝都迁回了陈留。
帝神农共有三子,长子临魁初封为烈山氏,帝神农命他迁居关中西部(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和四川部分地区),在那里发展神农氏的势力。次子名叫姜居,被帝神农封为连山氏,命他迁居江南,在江南推广炎帝族的政治主张。三子名叫姜石年,帝神农封他为伊耆氏(又称伊祁氏),命他迁居渭水以西至秦岭一带(今陕西渭南市至宝鸡市),领导当地部落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姜石年后来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专门从事医学研究,使神农氏的医药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
姜临魁执政时期正值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黄金时代,史书上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子。通策》)可见当时社会环境良好,思想文化和物资生产都有很大进步。
在文化教育方面,神农氏依然使用的是上古符号文字,这种文字结构简单,易于书写,写书记事极为方便。当时还没有纸张,文字主要刻写在陶片上,这种用来写书的陶片,我们今天称它为“陶书”。用来刻写文字的工具称作“刀笔”。当时的刀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质地坚硬的岩石磨制而成,一种是用稀有的铜片制成。笔锋坚利,刻写出来的文字很优美。
上古符号文字为我国的远古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遗憾的是到了黄帝政权时期,黄帝推广使用仓颉氏总结民间文字所创造的图形文字,废弃了符号文字,使中国文字由简单变得复杂。符号文字最初还在民间部分地区流传,但由于执政者不提倡,懂得符号文的人也越来越少,最终便失传了。
在农业方面,神农氏时期基本上废除了原始的火耕。火耕就是用石斧将成片的树林砍倒,晒得半干时用火焚烧,树木烧尽后便在灰烬下埋入种子,小苗出土后,定期用石刀除掉小苗周围的杂草,然后只等秋天收成。这样的种植方法,每年收获的粮食很有限,后来人们发明了用竹子、硬木、石片、兽骨等制成用来锄草和松土的工具,铲除田间杂草,让农作物得到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到了神农氏时期又发明了用犁耕地,把土地打成垅,在垅上种庄稼,即便于田间管理又能防旱排涝,使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使原始农业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男人和女人的分工逐渐明显起来。由于农业生产多是些重体力劳动,身体比较强壮的男人便成了主要劳动者,女人逐渐退居二线,专门从事体力较轻的手工业和饲养业。这时候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居民,已经开始大量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畜禽,有的地区还开始养马和驴,随着家畜饲养业的增长,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行业——骨器加工。有许多地方陆续建起了专门加工骨器的作坊。人们把大量兽骨加工成生产和生活用品,如骨锄、骨刀、骨针、骨产、骨勺、骨筷子等。此时陶器已在各地广泛生产,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有的工艺水平相当高超。在北方还出现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已经有铜制的武器出现,如铜矛、铜枪、铜剑等。
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包装自己。爱美的女性开始注意梳洗打扮,在公共场所里不再有人*着身体。衣服的需求已经上升到重要地位,这就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纺织业已经大量兴起。此时所生产的布多数是用麻类织成,布的质量很粗糙。从事纺织业的基本上都是女人,中国的男耕女织时代也基本上是从此时开始。
劳动的分工逐渐把男人和女人分割开来,男人逐渐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女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母系氏族社会女人的崇高地位逐渐成为远去的历史。
姜临魁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二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临魁四十一年(己酉,前4692),终年六十五岁。
帝临魁死后,遗体葬在中原具茨山(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境内),尊号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