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蔓延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州府送信的人刚走,德州的石知府也来报告了割辫子党的消息,但是与先前不同,这次德州抓获的嫌犯割的不是辫子,而是衣服。
几天前,一个江南的运粮船帮从北方返回南方,途径德州的时候,他们的几条船在德州靠了岸,船工们便纷纷下了船,到岸边的饭馆里打尖吃饭。
船上有个十七八岁的丫头没有跟他们一起去街上吃饭,留下来看管着船上的东西。丫头独自在船上闲着没事,便端着木盆,拿着皂角胰子之类的下了船,一个人坐在岸边洗衣服。
这时候沿着河岸走过来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七十多岁,佝偻着腰身,衣衫褴褛,满头乱糟糟的白发如同被狂风卷过的枯草一样胡乱地堆在脑袋上,干瘪的脸如同枣核一般,看着很是可怜。
老太太胳膊里挽着个满是补丁的包袱,手里边拄着根拇指粗细的拐棍,另外一只手里边端着个破碗。老太太走到船工们停船的地方站住,看着那个丫头不声不响地洗衣服。
丫头把木盆里的衣服洗完,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她抬起手来擦汗,一扭头看见了岸上站着的老太太。
丫头把洗干净的衣服装进木盆里,站起身来,准备端木盆上船。这时候她听见那个老太太在上面喊了她一声:“闺女,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丫头瞅着这个老太太年岁与自己的奶奶差不多,觉着她怪可怜。正好她记得船上还有些昨晚剩余的稀粥。她便冲着老太太点点头,让她稍等会,然后她便端着木盆上了船,又到船舱里把昨夜剩余的稀粥盛好,端了出来。
她端着稀粥到了岸上,把稀粥倒进老太太的破碗里。老太太很是感激,连声道谢。
丫头突然又想起来船上还有些剩菜,便让老太太等会,她去把剩菜也端来给她吃。
等丫头把剩菜端回来的时候,老太太已经把粥喝完。她把破碗放到河岸边的石头上,正在收拾自己的破包袱。
丫头又走到她跟前,弯下腰把剩菜到入她的碗里。没想到,她刚站起来,却忽然看见老太太手里面拿着把剪刀,正在剪她的衣服。丫头吓坏了,慌忙躲闪,没想到一脚踩空,摔倒在地上,眼前一黑,便昏迷过去了。
船帮的人从街上吃饭回来,看见丫头倒在地上昏迷不醒,都吓了一跳,七手八脚地把丫头搀扶起来。
他们中间的有个人粗通些医术,掐人中,捋后背,费了一番力气才把丫头弄醒。这丫头醒来以后,目光呆滞,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过了一会,她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然后抽抽搭搭地把要饭的老太太用剪刀剪掉她的衣服角的事情从头至尾地说了一遍。
船帮的人走南闯北,见识得多,割辫子党的事情他们早就听说过了。他们觉着这讨饭的老太太肯定不是好人,这事不能善罢甘休。船帮老大怕丫头昏迷的时候船上的银子丢了,别人救丫头的时候,他跑回船舱检查钱物,发现银子少了,好在银子丢得不多。他从船舱里出来以后,又把丢银子的事情告诉了船工们。
船工们急眼了,他们纷纷回到船上,抄起刀矛棍棒,冲上岸以后就在围着德州城的大街小巷搜寻割衣服偷银子的老太太。
他们很快就找到要饭的老太太,几个人呼啦把老太太围了起来,长矛抵着老太太的咽喉,砍刀架在老太太的脖子上,他们皱着眉,瞪着眼,凶巴巴地问老太太是不是割辫子党,还嚷嚷着老太太把从船上偷的银子交出来。老太太吓得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地说不出话来。
船工们把讨饭的老太太押到府衙门口,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涌到了德州府衙门口。
到了府衙门口,有个力壮如牛的船工抄起鼓槌,使足了吃奶的力气开始“咚咚”地击打府衙外面悬挂的牛皮鼓。他用得力气大,把鼓敲得山响,整个德州城里的百姓都听见了。越来越多的人过了围观凑热闹。
府衙门口很快聚拢了一群人,围着船工们看热闹,七嘴八舌地打听这个老太太是干什么。船工中有个大嗓门,声如洪钟,说这个老太太是割辫子党,以讨饭为名,专门偷银子不说,还剪人家的发辫衣襟,然后施用法术盗取人的灵魂,窃取人家的财物。
这还了得,周围的人也跟着冲动起来,有人嚷嚷着烧死这个老巫婆,老太太躲在船工中间惊恐地睁着眼睛,瑟瑟发抖。
石知府这阵子正为抓不着割辫子党发愁呢,他忽然听到府衙外面如雷般的鼓声,正要发火。很快在门口值班的官差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石大人,大事不好了。外面一群壮汉押着一个割辫子的老太太到了衙门口,嚷嚷着请大人主持公道。”
石知府赶紧到了公堂,吩咐官差把他们带进来。很快一群船工把老太太连推带搡地涌了进来,看热闹的人也跟着挤了进来。老太太吓得六神无主,浑身哆嗦,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
带头的船工说:“大人,你得给我们做主。这个老太婆是割辫子党,她刚才偷了我们的银子,还割了我们的人的衣服。”
石知府蒙了,他问:“割辫子党不是割人的发辫吗?怎么连衣服也割?”
“割辫子党不光割辫子,人穿的衣服上也沾了人的灵气,割衣服角同样可以叫魂。”
这些人气势汹汹地把老太太的破包袱抢了过来,然后交给官差。
石知府吩咐官差把包袱打开,包袱里又把剪刀,确实还有很多不同形状大大小小的布条布片,却没有发现船工们丢的银子。
石知府来了精神,“啪”地一拍桌子,怒骂到:“老太婆,这么大的年纪,不在家好好呆着,竟然敢出了干伤天害理的事情。快说,你姓什么?家是哪里的?谁雇佣你割人家衣服的?”
公堂上的公差们看见知府大人发了怒,他们开始有节律地用手里的杀威棒使劲地敲击的地面,嘴里也不闲着,腮帮子鼓得和蛤蟆一样,伴随杀威棒敲击地面的节奏,嘴里嗡嗡地喊着:“威武,威武……”
老太太吓坏了,“扑通”一声瘫倒在地上。“回禀大人,我婆家姓张,娘家姓王,都叫我张王氏,我今年七十二了。我家是直隶吴桥镇的。要饭要到了德州。我来德州之前,在吴桥镇上遇到一个叫翟狗子的人,他给了我一千个铜钱,让我出来要饭时割十个女人的衣襟,等回吴桥后交给他。”张王氏满眼惊恐地看着端坐在公堂上的知府说。
“你割了几个人了?”
“回禀大人,我割了两个人,刚才那个丫头就是第二个。人家丫头给我吃的,心眼那么好,我还割她的衣襟,实在是罪该万死,老糊涂了。”
“翟狗子是不是给过你迷药?”
老太太琢磨了半天说:“他给我迷药了。可是我老糊涂了,离家之前忘了带着。翟狗子说了,带着这迷药方便,剪人家衣襟的时候,捏一点放到嘴里,然后冲着那人一喷,她就看不见了。”
“那些迷药你放到什么地方了?”
“我把迷药压在家里窗台上的油灯下面。”
问到这里,事实已经很清楚,知府又问清楚了老太太和翟狗子家住的地方,然后他吩咐官差把张王氏押到监狱里关起来。
吴桥镇里德州不远,德州知府派官差马上去吴桥镇,去把翟狗子抓回来,再到老太太家里把藏在油灯下药粉找回来。到时候人赃俱获,主谋翟狗子想不招供等很难。
船工们慌着回江南,临走时给德州知府说:“请知府大人秉公处理,下趟我等运粮食回来的时候再找割辫子的主谋算账。”
两天后,去吴桥镇的官差回来了,令知府但是没有带回来翟狗子,也没有找到药粉。他们倒也没有空着手回来,把老太太的儿子、儿媳还有孙子给带来了。
石知府皱着眉头开始审问这三个人,他先让人把老太太的儿子带上了。
老太太的儿子叫张银,五十多岁,呆头呆脑,笨嘴笨舌,傻乎乎得瞅上去跟半截树桩子差不多。他懵懵懂懂地到了公堂上,也不知道下跪,官差们骂了他几句,他才慢腾腾地跪下。
接下来乐子大了,石知府厉声审问,发出的千钧之力好像都砸在了棉花上。无论石知府问什么,他都是一问三不知,傻乎乎地没有动静。
石知府初以为他藐视公堂,故意装傻。忍耐不住,便让官差把他摁倒在地,打了三十大板。他还是这幅德行,哪怕屁股上挨了板子,他也不叫唤,只是呲牙咧嘴地哼哼。
石知府只得吩咐人把他抬出去,紧接着把老太太的儿媳妇王氏带了进了。
石知府看了这王氏第一样就知道这个娘们不是盏省油的灯,薄嘴皮跟刀刃一样,眼珠子滴溜乱转。她进了公堂以后,快速扫了两眼,然后走到公堂中间,跪倒在地,边开始捏着鼻子扯着嗓子干嚎,做出的一副悲戚模样,实在连戏台子上死了情郎的花旦都比不了。
她嚎够了还没有完,喘了口气,咽口吐沫润润嗓子,然后接着喊:“冤枉呀,冤枉,青天大老爷。那个老不死的在外面干的丧尽天良的事跟我们一家三口没有关系呀,大老爷呀,平白无故把我们从直隶抓到山东来干什么呀?哇哇哇……”
她这么一番催命般的叫喊,公堂上的人都觉着脑皮子发柞,浑身瘆得慌。这娘们的男人像个闷葫芦,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她却恰恰相反,不到戏台子上唱戏实在够可惜的。
王氏演得有点过了。
石知府先是皱着眉头听着她嚎,以为她嚎两声就没事了,却没想到她越嚎越响亮,声音几乎冲垮了府衙的房梁。他实在忍无可忍,抓起惊堂木来,“咣”地拍了一声桌子,厉声叫到:“泼妇,闭上你的臭嘴。”
石知府这么一生断喝,王氏如同断了电的喇叭一样,“嘎”得一声没有了动静。
“泼妇,你婆婆年过七十,本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如今你们两口子非但不养,还把老太太赶出家门。任其在外面风吹雨淋,乞讨流浪,你是何居心?难道你不是爹生娘养的吗?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你个泼妇实在连鸟雀都不如,单凭这忤逆不孝之罪,就能判你死罪,然后挫骨扬灰,剥皮萱草。再加上你咆哮公堂,罪加一等,左右官差听着,把这泼妇拖出去剁吧剁吧喂狗。”石知府站起身来,指着跪在下面的王氏骂到。
官差们知道石知府是在吓唬王氏,上来两个官差踢了她两脚,然后装模作样地准备把她拉出去砍头。
这下可把王氏吓坏了,抽抽搭搭地不敢言语了。石知府朝着两个官差摆了摆手,官差们推到两边。石知府冲着下面说:“王氏,我现在问你话,你老实交代,如果敢有半句谎话,你今天就别想活着离开这里,听见了没有?”
王氏赶紧说:“我知罪了,大老爷您有话尽管问吧。”她一边说,一边脑袋抢地,不停地磕头。
曹州府送信的人刚走,德州的石知府也来报告了割辫子党的消息,但是与先前不同,这次德州抓获的嫌犯割的不是辫子,而是衣服。
几天前,一个江南的运粮船帮从北方返回南方,途径德州的时候,他们的几条船在德州靠了岸,船工们便纷纷下了船,到岸边的饭馆里打尖吃饭。
船上有个十七八岁的丫头没有跟他们一起去街上吃饭,留下来看管着船上的东西。丫头独自在船上闲着没事,便端着木盆,拿着皂角胰子之类的下了船,一个人坐在岸边洗衣服。
这时候沿着河岸走过来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七十多岁,佝偻着腰身,衣衫褴褛,满头乱糟糟的白发如同被狂风卷过的枯草一样胡乱地堆在脑袋上,干瘪的脸如同枣核一般,看着很是可怜。
老太太胳膊里挽着个满是补丁的包袱,手里边拄着根拇指粗细的拐棍,另外一只手里边端着个破碗。老太太走到船工们停船的地方站住,看着那个丫头不声不响地洗衣服。
丫头把木盆里的衣服洗完,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她抬起手来擦汗,一扭头看见了岸上站着的老太太。
丫头把洗干净的衣服装进木盆里,站起身来,准备端木盆上船。这时候她听见那个老太太在上面喊了她一声:“闺女,行行好,给点吃的吧。”
丫头瞅着这个老太太年岁与自己的奶奶差不多,觉着她怪可怜。正好她记得船上还有些昨晚剩余的稀粥。她便冲着老太太点点头,让她稍等会,然后她便端着木盆上了船,又到船舱里把昨夜剩余的稀粥盛好,端了出来。
她端着稀粥到了岸上,把稀粥倒进老太太的破碗里。老太太很是感激,连声道谢。
丫头突然又想起来船上还有些剩菜,便让老太太等会,她去把剩菜也端来给她吃。
等丫头把剩菜端回来的时候,老太太已经把粥喝完。她把破碗放到河岸边的石头上,正在收拾自己的破包袱。
丫头又走到她跟前,弯下腰把剩菜到入她的碗里。没想到,她刚站起来,却忽然看见老太太手里面拿着把剪刀,正在剪她的衣服。丫头吓坏了,慌忙躲闪,没想到一脚踩空,摔倒在地上,眼前一黑,便昏迷过去了。
船帮的人从街上吃饭回来,看见丫头倒在地上昏迷不醒,都吓了一跳,七手八脚地把丫头搀扶起来。
他们中间的有个人粗通些医术,掐人中,捋后背,费了一番力气才把丫头弄醒。这丫头醒来以后,目光呆滞,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过了一会,她才“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然后抽抽搭搭地把要饭的老太太用剪刀剪掉她的衣服角的事情从头至尾地说了一遍。
船帮的人走南闯北,见识得多,割辫子党的事情他们早就听说过了。他们觉着这讨饭的老太太肯定不是好人,这事不能善罢甘休。船帮老大怕丫头昏迷的时候船上的银子丢了,别人救丫头的时候,他跑回船舱检查钱物,发现银子少了,好在银子丢得不多。他从船舱里出来以后,又把丢银子的事情告诉了船工们。
船工们急眼了,他们纷纷回到船上,抄起刀矛棍棒,冲上岸以后就在围着德州城的大街小巷搜寻割衣服偷银子的老太太。
他们很快就找到要饭的老太太,几个人呼啦把老太太围了起来,长矛抵着老太太的咽喉,砍刀架在老太太的脖子上,他们皱着眉,瞪着眼,凶巴巴地问老太太是不是割辫子党,还嚷嚷着老太太把从船上偷的银子交出来。老太太吓得浑身发抖,战战兢兢地说不出话来。
船工们把讨饭的老太太押到府衙门口,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涌到了德州府衙门口。
到了府衙门口,有个力壮如牛的船工抄起鼓槌,使足了吃奶的力气开始“咚咚”地击打府衙外面悬挂的牛皮鼓。他用得力气大,把鼓敲得山响,整个德州城里的百姓都听见了。越来越多的人过了围观凑热闹。
府衙门口很快聚拢了一群人,围着船工们看热闹,七嘴八舌地打听这个老太太是干什么。船工中有个大嗓门,声如洪钟,说这个老太太是割辫子党,以讨饭为名,专门偷银子不说,还剪人家的发辫衣襟,然后施用法术盗取人的灵魂,窃取人家的财物。
这还了得,周围的人也跟着冲动起来,有人嚷嚷着烧死这个老巫婆,老太太躲在船工中间惊恐地睁着眼睛,瑟瑟发抖。
石知府这阵子正为抓不着割辫子党发愁呢,他忽然听到府衙外面如雷般的鼓声,正要发火。很快在门口值班的官差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石大人,大事不好了。外面一群壮汉押着一个割辫子的老太太到了衙门口,嚷嚷着请大人主持公道。”
石知府赶紧到了公堂,吩咐官差把他们带进来。很快一群船工把老太太连推带搡地涌了进来,看热闹的人也跟着挤了进来。老太太吓得六神无主,浑身哆嗦,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
带头的船工说:“大人,你得给我们做主。这个老太婆是割辫子党,她刚才偷了我们的银子,还割了我们的人的衣服。”
石知府蒙了,他问:“割辫子党不是割人的发辫吗?怎么连衣服也割?”
“割辫子党不光割辫子,人穿的衣服上也沾了人的灵气,割衣服角同样可以叫魂。”
这些人气势汹汹地把老太太的破包袱抢了过来,然后交给官差。
石知府吩咐官差把包袱打开,包袱里又把剪刀,确实还有很多不同形状大大小小的布条布片,却没有发现船工们丢的银子。
石知府来了精神,“啪”地一拍桌子,怒骂到:“老太婆,这么大的年纪,不在家好好呆着,竟然敢出了干伤天害理的事情。快说,你姓什么?家是哪里的?谁雇佣你割人家衣服的?”
公堂上的公差们看见知府大人发了怒,他们开始有节律地用手里的杀威棒使劲地敲击的地面,嘴里也不闲着,腮帮子鼓得和蛤蟆一样,伴随杀威棒敲击地面的节奏,嘴里嗡嗡地喊着:“威武,威武……”
老太太吓坏了,“扑通”一声瘫倒在地上。“回禀大人,我婆家姓张,娘家姓王,都叫我张王氏,我今年七十二了。我家是直隶吴桥镇的。要饭要到了德州。我来德州之前,在吴桥镇上遇到一个叫翟狗子的人,他给了我一千个铜钱,让我出来要饭时割十个女人的衣襟,等回吴桥后交给他。”张王氏满眼惊恐地看着端坐在公堂上的知府说。
“你割了几个人了?”
“回禀大人,我割了两个人,刚才那个丫头就是第二个。人家丫头给我吃的,心眼那么好,我还割她的衣襟,实在是罪该万死,老糊涂了。”
“翟狗子是不是给过你迷药?”
老太太琢磨了半天说:“他给我迷药了。可是我老糊涂了,离家之前忘了带着。翟狗子说了,带着这迷药方便,剪人家衣襟的时候,捏一点放到嘴里,然后冲着那人一喷,她就看不见了。”
“那些迷药你放到什么地方了?”
“我把迷药压在家里窗台上的油灯下面。”
问到这里,事实已经很清楚,知府又问清楚了老太太和翟狗子家住的地方,然后他吩咐官差把张王氏押到监狱里关起来。
吴桥镇里德州不远,德州知府派官差马上去吴桥镇,去把翟狗子抓回来,再到老太太家里把藏在油灯下药粉找回来。到时候人赃俱获,主谋翟狗子想不招供等很难。
船工们慌着回江南,临走时给德州知府说:“请知府大人秉公处理,下趟我等运粮食回来的时候再找割辫子的主谋算账。”
两天后,去吴桥镇的官差回来了,令知府但是没有带回来翟狗子,也没有找到药粉。他们倒也没有空着手回来,把老太太的儿子、儿媳还有孙子给带来了。
石知府皱着眉头开始审问这三个人,他先让人把老太太的儿子带上了。
老太太的儿子叫张银,五十多岁,呆头呆脑,笨嘴笨舌,傻乎乎得瞅上去跟半截树桩子差不多。他懵懵懂懂地到了公堂上,也不知道下跪,官差们骂了他几句,他才慢腾腾地跪下。
接下来乐子大了,石知府厉声审问,发出的千钧之力好像都砸在了棉花上。无论石知府问什么,他都是一问三不知,傻乎乎地没有动静。
石知府初以为他藐视公堂,故意装傻。忍耐不住,便让官差把他摁倒在地,打了三十大板。他还是这幅德行,哪怕屁股上挨了板子,他也不叫唤,只是呲牙咧嘴地哼哼。
石知府只得吩咐人把他抬出去,紧接着把老太太的儿媳妇王氏带了进了。
石知府看了这王氏第一样就知道这个娘们不是盏省油的灯,薄嘴皮跟刀刃一样,眼珠子滴溜乱转。她进了公堂以后,快速扫了两眼,然后走到公堂中间,跪倒在地,边开始捏着鼻子扯着嗓子干嚎,做出的一副悲戚模样,实在连戏台子上死了情郎的花旦都比不了。
她嚎够了还没有完,喘了口气,咽口吐沫润润嗓子,然后接着喊:“冤枉呀,冤枉,青天大老爷。那个老不死的在外面干的丧尽天良的事跟我们一家三口没有关系呀,大老爷呀,平白无故把我们从直隶抓到山东来干什么呀?哇哇哇……”
她这么一番催命般的叫喊,公堂上的人都觉着脑皮子发柞,浑身瘆得慌。这娘们的男人像个闷葫芦,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她却恰恰相反,不到戏台子上唱戏实在够可惜的。
王氏演得有点过了。
石知府先是皱着眉头听着她嚎,以为她嚎两声就没事了,却没想到她越嚎越响亮,声音几乎冲垮了府衙的房梁。他实在忍无可忍,抓起惊堂木来,“咣”地拍了一声桌子,厉声叫到:“泼妇,闭上你的臭嘴。”
石知府这么一生断喝,王氏如同断了电的喇叭一样,“嘎”得一声没有了动静。
“泼妇,你婆婆年过七十,本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如今你们两口子非但不养,还把老太太赶出家门。任其在外面风吹雨淋,乞讨流浪,你是何居心?难道你不是爹生娘养的吗?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你个泼妇实在连鸟雀都不如,单凭这忤逆不孝之罪,就能判你死罪,然后挫骨扬灰,剥皮萱草。再加上你咆哮公堂,罪加一等,左右官差听着,把这泼妇拖出去剁吧剁吧喂狗。”石知府站起身来,指着跪在下面的王氏骂到。
官差们知道石知府是在吓唬王氏,上来两个官差踢了她两脚,然后装模作样地准备把她拉出去砍头。
这下可把王氏吓坏了,抽抽搭搭地不敢言语了。石知府朝着两个官差摆了摆手,官差们推到两边。石知府冲着下面说:“王氏,我现在问你话,你老实交代,如果敢有半句谎话,你今天就别想活着离开这里,听见了没有?”
王氏赶紧说:“我知罪了,大老爷您有话尽管问吧。”她一边说,一边脑袋抢地,不停地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