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深层心理学 > 第九节 症状的慢动作

第九节 症状的慢动作

作者:莲花九天落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由此可见,之所以出现上例中男子通过分析克服强迫,试图接纳父性后,却又染上抑郁;原因是他走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母性,而接受父性。

    也就是说,他在潜意识中从过分依赖母亲,到完全抛弃这种依赖,偏向父性。

    弗洛伊德说过:人类的焦虑和抑郁,原形来自于母体与婴儿分离的那一刻。

    这就说明了,事实和他的理论是相互印证的。

    那么又有一个疑问:既然前面有个例子中的男子,本来很爱一个女孩,后来因为追求失败,反而变得把自己想像得很暴戾,以伤害女孩来获得他人关注、自省,迂回满足自己爱的需求。

    这难道不就是一种从母性走向父性的一个极端吗?

    这个例子可以用“退行满足”来解释。

    可是后面分析那么多有必要吗?不还是回到“退行满足”上来了吗?

    如果有这种质疑,也是合理的。

    但是有一定可以肯定,男子转向暴戾是无意识的,被动的。

    后面那个例子是主动的。

    这有何区别呢?

    如果不仔细分辨,实在难以看出区别。甚至会引起混乱。

    但是同,只需要稍微仔细一些,也不难发现,后例中的男子经过心理分析后,主动说服自己接受男性的刚烈。比前前例更加清晰。

    因为前例由善良转向暴戾,是被动的无意识的;经过分析还原为主动的,有意识的。

    就像是把一个极快不易捕捉的瞬间还原来慢状态、慢动作,以至更清晰地还原病症的形成过程,并及时阻止病症的继续发展。

    可以说,心理分析已经把所有问题分析清楚,使得他再无任何理由不恢复男性的阳刚。

    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却大大出乎常人和心理医生的意料。

    明显是人格从过度依赖母亲,恢复到父性人格,使人格趁之平衡。

    可是,实际经历起来,患者却总是极容易走另一个极端,从过度依赖、维护母亲的地位,到过度偏向父亲的刚烈。使得他对母亲的依赖崩溃,连证明和维护的方式都失去了。从而造成抑郁。

    可以说,经过深层心理分析后,和心理分析前,竟无本质区别;唯一的价值在于把生病前的病理过程还原为慢动作,以便有效干预。

    通俗点说:生病前,他对母亲的依赖已经无法充分相信,只能不断维护和证明母亲的地位,与危胁母亲地位的父性作激烈抗争,形成——强迫性人格。

    后来,他把母亲的感情转移到别的女孩身上后,又屡次遭受失恋打击,连与父性抗争的条件都没有了,因为女孩都不爱他,不需要他来为之维护。

    所以他无可遏制地把人格完全转向父性的暴戾,以此求得女孩的自责和自省。迂回满足他爱的渴求。

    经过深层心理分析后,他明白了自己生病的机制,认为是过度维护母亲的地位所致,而忘记身为男性的本性。

    如果必得男性的阳刚,他根本无需为维护母性作那么多努力和抗争,也就不会形成强迫。

    于是,他有意地去接纳男性的刚烈。以此摆脱强烈地抗争导致的强迫。

    因为经过前面的分析,他明白了强迫和抑郁是共生的。强迫消失了就不存在抑郁。

    因为人格已经恢复平衡。

    但是,在实际经历中,由于以往那种迂回退行满足的经验,又不可避免地重新使他走极端。

    他会认为要接纳男性的刚烈,就必须有意去脱离、否定、排斥母性的依赖。

    因为他这种做法是依据心理医生的理论。

    但实质还是一种退行满足。

    极其隐秘的潜意识好像在说:“你看,我要恢复男性的阳刚了,这是心理医生教我的。如果失败了,也是他的错。”以此迂回要求得到心理医生的依赖。

    因为心理医生早为成了他母亲依赖的替代。所爱的女孩也曾是他母亲依赖的替代。

    此话与前例中的那句:“你看,我从善良变得罪恶,都是女孩教我的,因为她喜欢坏坏的男生。如果我有罪,都是她的错。”

    以此迂回要求女孩自省,获得她的爱。

    如出一辙,如果不深入细微地分析,根本无从发现。

    只会为心理分析如此深入,却和没分析的效果相似而困惑无比。

    由此可见,分析前和分析后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走极端,当母性依赖消失后,他会完全偏向父性。

    唯一的区别是,前者是无可遏制的冲动,无意识的走向父性极端,后者是有意的、可控的。

    就像把一个无法捉摸的快动作还原为慢动作,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也由此可见,那种极端的人格偏离竟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伤痛的记忆是如此深刻,以致他如此顽固地坚持极端地做法,而无法保持平衡状态。

    深层的心理分析只能放慢这种偏离,让无意变成有意,并没有阻止。

    但从客观上讲,这已是一个莫大的进步。

    因为心理分析把无意识的、无可遏制、捉摸不透的疾病,转换为有意识的、可控的,让患者掌控了主动权。

    这就类似于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浮水”过程,也就是后面所说的“自然生长”。

    曾经患病时的失魂落魄已不复存在,他至少已经找回了一部分自我,恢复了对现实的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