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章—梦与童贞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他懵懂地牵着爸爸那有力的大手,走在一条朦胧的路上。
突然,路边有几个人想要来抓他,被爸爸严厉地呵斥回去,他更感觉到爸爸的手温暖而有力……
他从梦中惊醒过来,感受到一种熟悉而强大的安全感。
这是一个有关父亲的梦。
梦的内容非常简单且模糊。
但是,做梦者的感受却又是如此强烈。
我在前面说过:如果一个梦所产生的情绪非常强烈和清晰,并带回到现实生活中。
那么就说:这个梦是非常有价值的!
价值就体现在:这种美妙的情绪超越了现实中的感受。
这种超越不同于醉酒者的麻醉,吸毒者的幻觉。
而是一种似曾相识的真实。
事实也是如此。
做梦者梦醒后所感受的那份安全感,不同于他在现实中所感受的安全。
前者几乎是一种无条件的、与生俱来的安全;而后者则只是一种依附于某些条件的安全。
就像很多人在社会环境中,总是渴望亲情的和睦;友情的长久;爱情的甜蜜。
因为这些都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但是,这些安全感都是有其特定条件的。
必须要以感情的和谐为前提。
一旦感情发生危机,他们的安全感可能在瞬间荡然无存。
甚至在危机发生前,他们都有种谨小慎微的感觉,无法获得真正的轻松和愉悦。
就像心理疾患者总是认为不发病时的宁静很安全,其实是一种很妥协的快乐。
但是,梦醒后的那种安全感却不同。
那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强大安全感,没有因爸爸喝退那些人,成功保护了他的那种庆幸和依赖;仍然是一种朦胧,美妙地朦胧;仿佛天生就植根于做梦者的心灵中。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到底是否属实,只能由做梦者本人来评判。
根据做梦者的描述:这种梦醒后的安全感,和儿时受父亲保护的记忆完全吻合。
不要以为这种记忆太过显而易见,几乎就是这个梦的内容。
因为我几乎可以断定:很多成年人都遗忘了这种在儿时和父亲亲密无间的感觉。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
现实生活中,有些成年男子常常在父亲面前保持着一种距离。
这种距离常被人称之为——敬重。
但实际是一种对同性的排斥,一种对权威的忌惮。
他们会感觉如果现在再和父亲亲密,会很别扭。
如果说这是一种正常和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从快乐和幸福的角度而言:这种现象又有其不合理性。
因为与父亲拉开距离,从心理人格上讲:是一种人格的失衡。
这在上一卷中“人格偏离”一章阐述过:抑郁强迫症者,退缩型人格者,之所以感觉生活压抑、多愁善感、不快乐。是因为他们的人格过多地偏向母性的阴柔,而淡忘了父性的勇气。
当然,这仅是“深层心理分析”中一个表面化的分析。
各位也许会看出一个矛盾:你不是一直强调母亲的重要性吗?
男孩是恋母仇父的。
之所以产生心理疾病,是因为对母性安全感的脱离,对刚烈父性的妥协。
但此刻为何又强调父性的重要?
要统一这对矛盾,并不难。
在前面已经阐述过:只有和母性充分融合,对外界才会既不排斥,也不妥协;保持一种正常的距离。
前面的分析只是强调了患者对父性过度妥协而已。
所以,此梦重视父性的重要,也就合理了。
意义只在于提醒做梦者:对父性不要太排斥,因为过度的排斥往往是自我伤害。
就像某人在现实中憎恨一个严厉的男人,越想越恨,恨得都没兴趣再做其他有趣的事。
这种排斥实际是在惩罚自己。
……
但是,如果能够把这种表面的分析与梦中的安全感联系起来,就可以省去中间很多复杂繁琐的分析。
但前提是做梦者是一个人格不算太病态,先天记忆保存较完整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把梦中的感受和本源的记忆相联结,而不是只能依靠心理分析者完全地心理分析和解构,一步步严格地倒溯他的记忆。
这也是我增加“梦与记忆”这一卷的一种初衷。
但是,又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这种仅是依靠梦中的感受与比较表层的心理分析,就能够恢复心理健康的人,仅是少数。
大多数人要经过完整地深层分析,才能够找寻遗失的记忆,梦只是锦上添花的一个辅助工具。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先要把梦的作用摆到首位,再结合深层分析。
因为根据接触,我发现很多心理疾患者对儿时的记忆保存不多,或者说理解太浅,记忆得不够遥远。
他们总是抱怨那时的不幸,和父母给他带来的伤害。
而忘记了那时的感动和快乐。
即便是有感动,他们又错误地把那种感动和快乐当成了本能地无条件快乐。
因为那些所谓的感动和快乐,都是有其特定条件和环境的。
只有在症状和梦中的那种感觉,才是无条件的,无伪装的。
但是,症状的感觉又令他们太过厌恶和排斥;如果你再要他探寻更遥远地记忆,他们可能容易失去耐心。
而梦中的感觉更能令他们接受,而且每个人都应有梦中的感动。
这也是我增加“梦与记忆”这一卷的另一种初衷。
所以,把心理分析与梦相结合,或许会令他们更加乐意接受。
否则,仅运用心理分析,难保他们有足够地耐心。
回到主题:
这个梦中的安全感,就是做梦者儿时与父亲亲密相处的记忆。
这种亲密不能简单地归于依赖,而是一种无意识地亲密,不是因为自己恐惧而依赖。
这是一种“童贞”,一种最自然、纯洁、本能地特质。
并非字面意思和形式上的。
可以说:这是每个心理健康者都必须具备的。
因为“童贞”,对死亡的概念才有一种朦胧的记忆,才会有足够地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灾难和危险。
因为“童贞”,才不会急于产生超越父亲的“伪装成熟”。在生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不压抑纯真快乐的自我。
那些恋童者,都是因为对这种“童贞”的极端态度。有时极度排斥,假装成熟;有时又表现得很幼稚。
所以他们有时候很迷恋成熟的女人,有时又恋童。
因为“童贞”,才会有那份不可或缺地严肃与认真态度;就像儿童有时表现出的那份无条件地认真态度一样。
对待生活,不会有玩世不恭地虚假洒脱;不会有那种“无所谓”、“自暴自弃”、“看破红尘”的“狂笑”。
总之,不管一个人有多成熟,本能地“童贞”是必须的。
而很多人,正是害怕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和父母的亲密,而导致他们失去了最本能、最自然地快乐。(未完待续。)
他懵懂地牵着爸爸那有力的大手,走在一条朦胧的路上。
突然,路边有几个人想要来抓他,被爸爸严厉地呵斥回去,他更感觉到爸爸的手温暖而有力……
他从梦中惊醒过来,感受到一种熟悉而强大的安全感。
这是一个有关父亲的梦。
梦的内容非常简单且模糊。
但是,做梦者的感受却又是如此强烈。
我在前面说过:如果一个梦所产生的情绪非常强烈和清晰,并带回到现实生活中。
那么就说:这个梦是非常有价值的!
价值就体现在:这种美妙的情绪超越了现实中的感受。
这种超越不同于醉酒者的麻醉,吸毒者的幻觉。
而是一种似曾相识的真实。
事实也是如此。
做梦者梦醒后所感受的那份安全感,不同于他在现实中所感受的安全。
前者几乎是一种无条件的、与生俱来的安全;而后者则只是一种依附于某些条件的安全。
就像很多人在社会环境中,总是渴望亲情的和睦;友情的长久;爱情的甜蜜。
因为这些都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但是,这些安全感都是有其特定条件的。
必须要以感情的和谐为前提。
一旦感情发生危机,他们的安全感可能在瞬间荡然无存。
甚至在危机发生前,他们都有种谨小慎微的感觉,无法获得真正的轻松和愉悦。
就像心理疾患者总是认为不发病时的宁静很安全,其实是一种很妥协的快乐。
但是,梦醒后的那种安全感却不同。
那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强大安全感,没有因爸爸喝退那些人,成功保护了他的那种庆幸和依赖;仍然是一种朦胧,美妙地朦胧;仿佛天生就植根于做梦者的心灵中。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到底是否属实,只能由做梦者本人来评判。
根据做梦者的描述:这种梦醒后的安全感,和儿时受父亲保护的记忆完全吻合。
不要以为这种记忆太过显而易见,几乎就是这个梦的内容。
因为我几乎可以断定:很多成年人都遗忘了这种在儿时和父亲亲密无间的感觉。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
现实生活中,有些成年男子常常在父亲面前保持着一种距离。
这种距离常被人称之为——敬重。
但实际是一种对同性的排斥,一种对权威的忌惮。
他们会感觉如果现在再和父亲亲密,会很别扭。
如果说这是一种正常和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从快乐和幸福的角度而言:这种现象又有其不合理性。
因为与父亲拉开距离,从心理人格上讲:是一种人格的失衡。
这在上一卷中“人格偏离”一章阐述过:抑郁强迫症者,退缩型人格者,之所以感觉生活压抑、多愁善感、不快乐。是因为他们的人格过多地偏向母性的阴柔,而淡忘了父性的勇气。
当然,这仅是“深层心理分析”中一个表面化的分析。
各位也许会看出一个矛盾:你不是一直强调母亲的重要性吗?
男孩是恋母仇父的。
之所以产生心理疾病,是因为对母性安全感的脱离,对刚烈父性的妥协。
但此刻为何又强调父性的重要?
要统一这对矛盾,并不难。
在前面已经阐述过:只有和母性充分融合,对外界才会既不排斥,也不妥协;保持一种正常的距离。
前面的分析只是强调了患者对父性过度妥协而已。
所以,此梦重视父性的重要,也就合理了。
意义只在于提醒做梦者:对父性不要太排斥,因为过度的排斥往往是自我伤害。
就像某人在现实中憎恨一个严厉的男人,越想越恨,恨得都没兴趣再做其他有趣的事。
这种排斥实际是在惩罚自己。
……
但是,如果能够把这种表面的分析与梦中的安全感联系起来,就可以省去中间很多复杂繁琐的分析。
但前提是做梦者是一个人格不算太病态,先天记忆保存较完整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把梦中的感受和本源的记忆相联结,而不是只能依靠心理分析者完全地心理分析和解构,一步步严格地倒溯他的记忆。
这也是我增加“梦与记忆”这一卷的一种初衷。
但是,又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这种仅是依靠梦中的感受与比较表层的心理分析,就能够恢复心理健康的人,仅是少数。
大多数人要经过完整地深层分析,才能够找寻遗失的记忆,梦只是锦上添花的一个辅助工具。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先要把梦的作用摆到首位,再结合深层分析。
因为根据接触,我发现很多心理疾患者对儿时的记忆保存不多,或者说理解太浅,记忆得不够遥远。
他们总是抱怨那时的不幸,和父母给他带来的伤害。
而忘记了那时的感动和快乐。
即便是有感动,他们又错误地把那种感动和快乐当成了本能地无条件快乐。
因为那些所谓的感动和快乐,都是有其特定条件和环境的。
只有在症状和梦中的那种感觉,才是无条件的,无伪装的。
但是,症状的感觉又令他们太过厌恶和排斥;如果你再要他探寻更遥远地记忆,他们可能容易失去耐心。
而梦中的感觉更能令他们接受,而且每个人都应有梦中的感动。
这也是我增加“梦与记忆”这一卷的另一种初衷。
所以,把心理分析与梦相结合,或许会令他们更加乐意接受。
否则,仅运用心理分析,难保他们有足够地耐心。
回到主题:
这个梦中的安全感,就是做梦者儿时与父亲亲密相处的记忆。
这种亲密不能简单地归于依赖,而是一种无意识地亲密,不是因为自己恐惧而依赖。
这是一种“童贞”,一种最自然、纯洁、本能地特质。
并非字面意思和形式上的。
可以说:这是每个心理健康者都必须具备的。
因为“童贞”,对死亡的概念才有一种朦胧的记忆,才会有足够地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灾难和危险。
因为“童贞”,才不会急于产生超越父亲的“伪装成熟”。在生活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自我,不压抑纯真快乐的自我。
那些恋童者,都是因为对这种“童贞”的极端态度。有时极度排斥,假装成熟;有时又表现得很幼稚。
所以他们有时候很迷恋成熟的女人,有时又恋童。
因为“童贞”,才会有那份不可或缺地严肃与认真态度;就像儿童有时表现出的那份无条件地认真态度一样。
对待生活,不会有玩世不恭地虚假洒脱;不会有那种“无所谓”、“自暴自弃”、“看破红尘”的“狂笑”。
总之,不管一个人有多成熟,本能地“童贞”是必须的。
而很多人,正是害怕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和父母的亲密,而导致他们失去了最本能、最自然地快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