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水军的设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次从南昌返回京城,虽然商德全心里还有过一些犹豫,但是大体上他还是决定听从唐杰建议的,把未来的命运堵在袁世凯的身上。所以在返回京城的第一天商德全便前往袁府拜见了袁世凯。
当时对于商德全的到来袁世凯自然是十分高兴的,因为那个时候袁世凯的处境简直可以用危险的不能再危险来形容,连他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突然间被杀。而且由于摄政王载沣对他的打压,使得往日里门庭若市的袁府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虽然袁世凯在官场沉沉浮浮几十年什么都见识过了,可是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还是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无比的凄凉,想他袁世凯当初是何等的风光,整个大清国几乎都要靠他一人来支撑,可是现在却成了别人鱼板上任人宰杀的雨,这种落差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而就在几乎全京城的旧交故吏躲着他的时候,商德全的到来就让袁世凯觉得难能可贵了。锦山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却很少,所以每一个在逆境当中的人都会把这个时候对自己的善意以及帮助无形之中提高无数倍,而商德全的到来则使得他在袁世凯心中的形象一下子拔高了无数倍。
说实话在此之前,商德全在袁世凯的心中并不算多么的重要,因为在他的北洋体系当中商德全并不算特别的突出,北洋六镇有六个统制,再加上每一镇都有两个步兵协,每一个协又有两个标,而除了步兵之外北洋军还有很多的马队以及炮队协或者标。以前商德全在北洋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步兵标统,而在他这一个级别的北洋将领有几十个之多。
再加上官职比商德全高的将领以及北洋体系当中的文官、商办等,可以说以前的商德全在袁世凯心中可能连前一百名都排不进去。袁世凯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只能记住以及看重那些对自己比较重要或者经常在自己面前出现的人,至于其他的那自然是没什么存在感了。而商德全以前在北洋当中便是这样的一类人。没办法,商德全的才能并不算特别的突出,算不上是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而偏偏北洋军又集中了这个时代中国最多的优秀人才,所以商德全想要在里面出人头地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商德全被选中南下江西新军的时候,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才稍微提高了那么一点点。有道是不进则退,当时北洋军已经被诸多满人官吏忌惮、打压,而袁世凯也知道在那种情况之下想要再扩张北洋军已经十分困难,可是不进则退,为了避免衰落的局面出现袁世凯便将扩展北洋之外的势力看的极其重要。
那个时候他选择利用朝廷想要掌控地方新军的契机慢慢的把北洋军中的一些将领外放到地方上充当西方新军将领,袁世凯是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方法慢慢的将各省地方的新军控制在自己手中。当时的袁世凯对这一战略性的部署十分重视,所以类似商德全这样的外放将领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便有所提高。
不过即便是提高,却也是提高的有限。因为事实证明袁世凯的这一设想是不怎么成功的。就像当初的李瑞和商德全在江西遭遇的诸多困境一样,袁世凯选派到其他省份当中的将领普遍发展的也不好。
从现在来看李瑞和商德全在江西的所作所为都是可以用失败来形容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将江西新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可是在其他省份,袁世凯派去的人做的也不见得比他们好多少。
袁世凯通过这种方法慢慢扩展北洋的势力对于他来说自然是有利的,可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却并不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地方上的新军将领以及地方官府来说更是如此。
从当初的天平天国起义开始,满清中央和地方上的分离倾向便已经开始,特别是到了这十年,这种趋势发展的更加明显。几年前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南方诸省高出了一个“东南互保”来,虽然这一方法保证了南方省份免遭战争侵扰,可是却也使得这种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分离情绪日益严重。毕竟连京城都被攻下来了,这些省份都能够坐视不理,你还指望他们对于朝廷有多少忠心可言?
而且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会彻底打消人类心中的顾虑,在“东南互保”之前南方的几个省份肯定是对这一决定犹豫万分的,当时的他们肯定会有诸多的顾虑。可是这种事情一旦做了第一次,而且事后还没有得到严惩,那么下一次他们再做起来也就轻而易举的,而由此带来的便是他们对于朝廷的认同感再一次降低。
东南互保只是这十年之间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的是满清中央朝廷对地方掌控能力的减弱以及地方省份对于朝廷认同感的降低,当然也标志着他们慢慢的形成了半独立的趋势。
当初袁世凯的举措是他扩大北洋势力的一种方法,可是同样也是中央朝廷趁机加强对地方掌控的一次尝试。而对于习惯于在地方上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状态、习惯于对朝廷阳奉阴违的地方省份来说,他们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才是怪事呢。
所以,这些派到地方上的将领一到地方上任便会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地方新军对他们的排斥现象。虽然各省新军都是陆军部要求编练的,可是这些新军在成军的时候不管是军饷还是士兵亦或者是将领都来自于地方,可以说各省新军虽然名义上归陆军部管辖,但实际上却是自成体系。
来自京城的人想要来夺权,首先就会受到地方新军内部其他将领们的反对。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省份的新军就是自己碗里的肉,岂容外人来抢食?来自京城的人把主要将领的位置拿走了,那他们还怎么升迁?
地方新军内部将领排斥这些外来的,而内部那些普通的士兵也是都只认自己的老乡,上边发布命令的是他们家乡自己人,那就都老实听话,可要是外人来发布命令,那他们就阳奉阴违,有些时候甚至都敢装作没有听到。
在这个年代地域观念还是十分重的,就像曾国藩的湘军一般只要湖南人、李鸿章的淮军一般只要他老家的安徽人一样,而一般有人外出投军也只会找自己的老乡。这个时代不同省份的人之间认同感相当的差,而外地人想要在地方上掌权难度自然是相当的大,特别是在最排外的军队里更是如此。
而除了地方新军内部的排斥之外,往往地方官府也会时不时的给袁世凯派去的人下绊子,对于地方官府来说,自己省份的新军是他们自己出银子、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才筹办出来的,现在新军建成了京城来的人就像摘桃子了?哪有那么容易?基本上各省也都把自己省份的新军看做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也是极端排斥外人来掌权。
这一年里袁世凯派往地方上的将领并不算多,可是却也有好几个。而这几个人都不约而同的进展受阻。当然,像当初李瑞那样让陆军部极度失望以至于迅速被免职的倒是还没有其他人。
事实上袁世凯早就想过此事的难度,可是真的做的时候才发现难度远比他想象的大。不过一开始袁世凯到还没有灰心,虽然他派去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受到了阻碍,不过毕竟他还掌握着大义,只要朝廷想要加强对地方新军掌控的想法不改变,袁世凯就有很多时间来慢慢克服这些阻碍。
只不过随后慈禧的驾崩却打了袁世凯一个措手不及。在慈禧时代,虽然满清的少壮派们一直反对袁世凯,可是他在慈禧的眼里却还是可以信任的,也正是因为此他才可以趁机把北洋的一些将领外放的地方新军当中掌权。可是慈禧之后掌权的载沣却是极度怨恨、排斥袁世凯的人,进入到了载沣时代之后,不但袁世凯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就连他派去的那些人也都失去了朝廷的信任。
在载沣掌权的时代,商德全是第一个被陆军部免职的人。不过在商德全被免职之后,袁世凯对于剩下的几个人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陆军部打压北洋势力的心思十分明显,既然他们已经冲商德全下手了,那其余几个人幸免的可能性就不大。
当初李瑞的被免职是袁世凯最失望的一次,因为袁世凯派去的那些人当中李瑞是表象的最差的一个。而在李瑞之后就是商德全,那个时候如果商德全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可能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就会迅速提升。在其他人遭遇挫折的时候如果商德全能够打开局面,那不正是证明了商德全的能力吗。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袁世凯还是能够知人善用的。
只不过商德全在江西做的一样不成功,所以慢慢时间长久了之后,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便开始下降。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被陆军部免职的时候袁世凯没有阻拦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当时的处境不好,可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商德全让袁世凯看不到什么值得为他冒险的地方。
历史上在这之后商德全不看好袁世凯与北洋的未来,所以慢慢的疏远了北洋集团。而袁世凯也同样并不重视商德全,所以时间长了之后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自然而言的就断了。如果不是袁世凯在几年之后重新掌权的时候念在商德全是北洋出身,可能他连那一个中学的总办位置都保不住。
不过现在,情况却已经有了改变。虽然商德全还是没有让袁世凯看到自己的才能,可是最起码他让袁世凯看到了自己的忠心。上位者不但喜欢有才能的人,同样也喜欢忠心耿耿的人。有才能的人都一般都有一定的野心,所以上位者一般在使用他们的同时也会对他们加以防范。相对的那些才能不算太突出,但是却忠心耿耿的人有时候反倒更让上位者喜欢。
而在袁世凯的心目之中商德全便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的才能不算特别突出,但是至少也是不差的,毕竟商德全能够靠自己的本事在北洋中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标统,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相对于商德全的能力,袁世凯更看重的却是他的忠心。
这一段时间袁府的门可罗雀让袁世凯对于忠心之人的渴望远大于有才之人,特别是在北洋军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让袁世凯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让袁世凯感到寒心的不但有京城中的那些旧交故吏,还有北洋军中的一些将领。
按说北洋六镇是袁世凯一手打造的,里面的将领也基本上都是他培养与提拔的,而在他们的老上司袁世凯出现危险的时候,这些人怎么也得站出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以及对袁世凯的支持吧。
可是实际上除了段祺瑞等少数将领坚定不移的支持袁世凯之外,其余不少的将领在这段时间态度都显得有些暧昧。最起码和段祺瑞等人相比,他们和袁世凯通信的次数很少,也很少站出来公开支持袁世凯。很明显,在朝廷打压袁世凯的这段时间里,这些人的态度发生了动摇,不能说他们背叛了袁世凯,但是最起码他们已经不像以前说的那样毫不犹豫的为袁世凯卖命了。
当然,袁世凯相信这个时候如果他扯旗造反的话这些人还是会跟随自己的,但是这个时候袁世凯最需要的是像段祺瑞这种毫不犹豫的为自己出生入死的人,而不是有自己小算盘的人。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说,那些人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可是站在袁世凯的角度来说,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寒心。
以前从来都不乏向袁世凯表露忠心的人,可是对于那些人除非他们展露了过人一等的才华,否则袁世凯也还是不会重用他们。嘴上说的忠心谁知道真假几分?袁世凯为官多年还是不会被几句花言巧语给蒙蔽了的。
可是这一次商德全表的忠心却让袁世凯大为感到,在这个时候能够像商德全这样不但在南昌的时候就亲自写信表忠心,而且返回京城之后哪都不去直接来到袁府见他的很少很少,特别是见到袁世凯之后商德全更是提出了要留在袁府守卫袁世凯的安全,这话更是将袁世凯感动的差点掉泪。
那个时候袁世凯自己还天天提心吊胆的想着载沣会不会突然杀了自己,可是商德全却说要进入袁府护卫他的安全,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袁世凯非常清楚。一旦载沣真的对他下手,那么商德全绝对被他牵连必死无疑。商德全本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他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效忠,这个时候袁世凯不得不为他感动。
同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商德全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虽然商德全的才能不算特别出众,可是就冲商德全的这份忠心,袁世凯也决定要重用他。这一次离开京城,袁世凯也不敢保证自己几年之后再回来北洋军里的那帮手下还会不会再认自己。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袁世凯想的这么悲观,不过几年之后他对北洋军的控制力也确实是减弱了许多,换而言之那些人已经不像那样对他忠心耿耿甚至都愿意为他效死了。
为了几年之后的东山再起,袁世凯也需要重用这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不过虽然决定了要重用商德全,但是袁世凯却并没有将商德全带在身边,而是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袁世凯也是从长远考虑,商德全现在毕竟也是协统级别的官吏了,而如果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到时候除了把商德全当做一个护卫使用之外也没有其他用途。让一个协统级别的人去给自己当护卫,袁世凯还没有这么奢侈呢,所以他还不至于做出如此浪费人才的事情来。
而相对于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让他留在京城对于袁世凯更有用。一方面商德全留在京城可以帮助袁世凯密切的留意京城的动向,不至于让袁世凯因为离开京城而失去朝堂消息。而且除了这一点之外,让商德全留在京城出任清河陆军中学总办对于袁世凯来说更有用,虽然这个总办不算特别权势的职务,但是既然由商德全出任这个总办,那么以后整个清河陆军中学出来的学生就都可以打上商德全乃至北洋的烙印。如此一来未来随着这些人的成长,他们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北洋。
所以对于袁世凯来说,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当一个侍卫远远没有让他留在京城管用。也正因为此,袁世凯才不顾商德全的意向,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而商德全按照唐杰的意见是打算跟着袁世凯去河南的,只不过袁世凯的强行要求却让他的愿望落空了。这个时候虽然他再三请求,可是袁世凯做出的决定其实那么容易更改的,所以最后商德全也不得不听从袁世凯的安排留在了京城。
不过虽然商德全还是和前世一样去了清河陆军中学,可是情况却完全不同了。上一世商德全去清河陆军中学是他开始逐渐远离北洋的开始,可是这一世随着他呆在袁世凯身边那段时间的表现,他和北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了,而且袁世凯也比着以前更加的器重商德全了。如此一来等待未来袁世凯东山再起了,商德全必然不会像前世那样受到冷遇,说不定他还会借此契机取得更大的成就。
袁世凯离开京城的时候显得十分的冷清,除了他的家人之外,便只有商德全一个人出城送行。不过有一个商德全,袁世凯也算是有点欣慰了,而等他以及家人架着马车慢慢离开之后,商德全也返回了城内。
回去之后的商德全迅速行动了起来,他先是前往陆军部进行报到,然后确认了自己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总办的职务。现在清河陆军中学还处在规划之中,接任总办之后,商德全便开始忙碌了起来,筹办一所陆军中学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
而在鄱阳,等时间慢慢进入1909年1月中旬的时候,五十四标在城外的的军营终于建造完毕。而随后唐杰便直接将五十四标的二营和三营从城内转移到了城外。
虽然这个军营是五十四标的军营,可是唐杰却没打算把整个五十四标全都转移到城外。为了巩固自己在鄱阳的影响力,唐杰还是故意在城中留下了一个营的兵力。
有了这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便相当于随时可以通过这一个营来控制鄱阳城内的局势,如此一来他在鄱阳的影响力自然会持续存在。当然,不能是一营一直留在城内,唐杰的计划是按照一个月一轮换的原则,等一营在城内呆够一个月之后便将二营换进去,而随后就是三营。
不管如何总会有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于鄱阳城中,而另外两个营在城外便可以进行严格的训练了。
而与此同时,随着新军营的建成,唐杰心里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创办一支水军部队。唐杰之所以想到这点,则完全是受到了距离军营不远处的鄱阳湖的影响。
五十四标的军营就在鄱阳湖和鄱阳城中间的地方,距离鄱阳湖也并不算,而如此好的地理优势自然不能白白浪费了。而且唐杰也十分清楚水军的重要性,在南方如果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很多时候便可以拥有战略上的主动,近的可以封锁长江,而远的则可以袭扰沿海地区,到时候如果唐杰和沿海省份交战了,这一支水军说不定就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次从南昌返回京城,虽然商德全心里还有过一些犹豫,但是大体上他还是决定听从唐杰建议的,把未来的命运堵在袁世凯的身上。所以在返回京城的第一天商德全便前往袁府拜见了袁世凯。
当时对于商德全的到来袁世凯自然是十分高兴的,因为那个时候袁世凯的处境简直可以用危险的不能再危险来形容,连他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突然间被杀。而且由于摄政王载沣对他的打压,使得往日里门庭若市的袁府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虽然袁世凯在官场沉沉浮浮几十年什么都见识过了,可是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他还是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无比的凄凉,想他袁世凯当初是何等的风光,整个大清国几乎都要靠他一人来支撑,可是现在却成了别人鱼板上任人宰杀的雨,这种落差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
而就在几乎全京城的旧交故吏躲着他的时候,商德全的到来就让袁世凯觉得难能可贵了。锦山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却很少,所以每一个在逆境当中的人都会把这个时候对自己的善意以及帮助无形之中提高无数倍,而商德全的到来则使得他在袁世凯心中的形象一下子拔高了无数倍。
说实话在此之前,商德全在袁世凯的心中并不算多么的重要,因为在他的北洋体系当中商德全并不算特别的突出,北洋六镇有六个统制,再加上每一镇都有两个步兵协,每一个协又有两个标,而除了步兵之外北洋军还有很多的马队以及炮队协或者标。以前商德全在北洋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步兵标统,而在他这一个级别的北洋将领有几十个之多。
再加上官职比商德全高的将领以及北洋体系当中的文官、商办等,可以说以前的商德全在袁世凯心中可能连前一百名都排不进去。袁世凯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只能记住以及看重那些对自己比较重要或者经常在自己面前出现的人,至于其他的那自然是没什么存在感了。而商德全以前在北洋当中便是这样的一类人。没办法,商德全的才能并不算特别的突出,算不上是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而偏偏北洋军又集中了这个时代中国最多的优秀人才,所以商德全想要在里面出人头地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商德全被选中南下江西新军的时候,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才稍微提高了那么一点点。有道是不进则退,当时北洋军已经被诸多满人官吏忌惮、打压,而袁世凯也知道在那种情况之下想要再扩张北洋军已经十分困难,可是不进则退,为了避免衰落的局面出现袁世凯便将扩展北洋之外的势力看的极其重要。
那个时候他选择利用朝廷想要掌控地方新军的契机慢慢的把北洋军中的一些将领外放到地方上充当西方新军将领,袁世凯是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方法慢慢的将各省地方的新军控制在自己手中。当时的袁世凯对这一战略性的部署十分重视,所以类似商德全这样的外放将领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便有所提高。
不过即便是提高,却也是提高的有限。因为事实证明袁世凯的这一设想是不怎么成功的。就像当初的李瑞和商德全在江西遭遇的诸多困境一样,袁世凯选派到其他省份当中的将领普遍发展的也不好。
从现在来看李瑞和商德全在江西的所作所为都是可以用失败来形容的,因为他们都没有将江西新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可是在其他省份,袁世凯派去的人做的也不见得比他们好多少。
袁世凯通过这种方法慢慢扩展北洋的势力对于他来说自然是有利的,可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却并不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地方上的新军将领以及地方官府来说更是如此。
从当初的天平天国起义开始,满清中央和地方上的分离倾向便已经开始,特别是到了这十年,这种趋势发展的更加明显。几年前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南方诸省高出了一个“东南互保”来,虽然这一方法保证了南方省份免遭战争侵扰,可是却也使得这种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分离情绪日益严重。毕竟连京城都被攻下来了,这些省份都能够坐视不理,你还指望他们对于朝廷有多少忠心可言?
而且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会彻底打消人类心中的顾虑,在“东南互保”之前南方的几个省份肯定是对这一决定犹豫万分的,当时的他们肯定会有诸多的顾虑。可是这种事情一旦做了第一次,而且事后还没有得到严惩,那么下一次他们再做起来也就轻而易举的,而由此带来的便是他们对于朝廷的认同感再一次降低。
东南互保只是这十年之间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的是满清中央朝廷对地方掌控能力的减弱以及地方省份对于朝廷认同感的降低,当然也标志着他们慢慢的形成了半独立的趋势。
当初袁世凯的举措是他扩大北洋势力的一种方法,可是同样也是中央朝廷趁机加强对地方掌控的一次尝试。而对于习惯于在地方上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状态、习惯于对朝廷阳奉阴违的地方省份来说,他们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才是怪事呢。
所以,这些派到地方上的将领一到地方上任便会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地方新军对他们的排斥现象。虽然各省新军都是陆军部要求编练的,可是这些新军在成军的时候不管是军饷还是士兵亦或者是将领都来自于地方,可以说各省新军虽然名义上归陆军部管辖,但实际上却是自成体系。
来自京城的人想要来夺权,首先就会受到地方新军内部其他将领们的反对。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省份的新军就是自己碗里的肉,岂容外人来抢食?来自京城的人把主要将领的位置拿走了,那他们还怎么升迁?
地方新军内部将领排斥这些外来的,而内部那些普通的士兵也是都只认自己的老乡,上边发布命令的是他们家乡自己人,那就都老实听话,可要是外人来发布命令,那他们就阳奉阴违,有些时候甚至都敢装作没有听到。
在这个年代地域观念还是十分重的,就像曾国藩的湘军一般只要湖南人、李鸿章的淮军一般只要他老家的安徽人一样,而一般有人外出投军也只会找自己的老乡。这个时代不同省份的人之间认同感相当的差,而外地人想要在地方上掌权难度自然是相当的大,特别是在最排外的军队里更是如此。
而除了地方新军内部的排斥之外,往往地方官府也会时不时的给袁世凯派去的人下绊子,对于地方官府来说,自己省份的新军是他们自己出银子、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才筹办出来的,现在新军建成了京城来的人就像摘桃子了?哪有那么容易?基本上各省也都把自己省份的新军看做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也是极端排斥外人来掌权。
这一年里袁世凯派往地方上的将领并不算多,可是却也有好几个。而这几个人都不约而同的进展受阻。当然,像当初李瑞那样让陆军部极度失望以至于迅速被免职的倒是还没有其他人。
事实上袁世凯早就想过此事的难度,可是真的做的时候才发现难度远比他想象的大。不过一开始袁世凯到还没有灰心,虽然他派去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受到了阻碍,不过毕竟他还掌握着大义,只要朝廷想要加强对地方新军掌控的想法不改变,袁世凯就有很多时间来慢慢克服这些阻碍。
只不过随后慈禧的驾崩却打了袁世凯一个措手不及。在慈禧时代,虽然满清的少壮派们一直反对袁世凯,可是他在慈禧的眼里却还是可以信任的,也正是因为此他才可以趁机把北洋的一些将领外放的地方新军当中掌权。可是慈禧之后掌权的载沣却是极度怨恨、排斥袁世凯的人,进入到了载沣时代之后,不但袁世凯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就连他派去的那些人也都失去了朝廷的信任。
在载沣掌权的时代,商德全是第一个被陆军部免职的人。不过在商德全被免职之后,袁世凯对于剩下的几个人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陆军部打压北洋势力的心思十分明显,既然他们已经冲商德全下手了,那其余几个人幸免的可能性就不大。
当初李瑞的被免职是袁世凯最失望的一次,因为袁世凯派去的那些人当中李瑞是表象的最差的一个。而在李瑞之后就是商德全,那个时候如果商德全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可能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就会迅速提升。在其他人遭遇挫折的时候如果商德全能够打开局面,那不正是证明了商德全的能力吗。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袁世凯还是能够知人善用的。
只不过商德全在江西做的一样不成功,所以慢慢时间长久了之后,他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便开始下降。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被陆军部免职的时候袁世凯没有阻拦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当时的处境不好,可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商德全让袁世凯看不到什么值得为他冒险的地方。
历史上在这之后商德全不看好袁世凯与北洋的未来,所以慢慢的疏远了北洋集团。而袁世凯也同样并不重视商德全,所以时间长了之后两个人之间的联系自然而言的就断了。如果不是袁世凯在几年之后重新掌权的时候念在商德全是北洋出身,可能他连那一个中学的总办位置都保不住。
不过现在,情况却已经有了改变。虽然商德全还是没有让袁世凯看到自己的才能,可是最起码他让袁世凯看到了自己的忠心。上位者不但喜欢有才能的人,同样也喜欢忠心耿耿的人。有才能的人都一般都有一定的野心,所以上位者一般在使用他们的同时也会对他们加以防范。相对的那些才能不算太突出,但是却忠心耿耿的人有时候反倒更让上位者喜欢。
而在袁世凯的心目之中商德全便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的才能不算特别突出,但是至少也是不差的,毕竟商德全能够靠自己的本事在北洋中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标统,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不过相对于商德全的能力,袁世凯更看重的却是他的忠心。
这一段时间袁府的门可罗雀让袁世凯对于忠心之人的渴望远大于有才之人,特别是在北洋军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更是让袁世凯的心态发生了改变。让袁世凯感到寒心的不但有京城中的那些旧交故吏,还有北洋军中的一些将领。
按说北洋六镇是袁世凯一手打造的,里面的将领也基本上都是他培养与提拔的,而在他们的老上司袁世凯出现危险的时候,这些人怎么也得站出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以及对袁世凯的支持吧。
可是实际上除了段祺瑞等少数将领坚定不移的支持袁世凯之外,其余不少的将领在这段时间态度都显得有些暧昧。最起码和段祺瑞等人相比,他们和袁世凯通信的次数很少,也很少站出来公开支持袁世凯。很明显,在朝廷打压袁世凯的这段时间里,这些人的态度发生了动摇,不能说他们背叛了袁世凯,但是最起码他们已经不像以前说的那样毫不犹豫的为袁世凯卖命了。
当然,袁世凯相信这个时候如果他扯旗造反的话这些人还是会跟随自己的,但是这个时候袁世凯最需要的是像段祺瑞这种毫不犹豫的为自己出生入死的人,而不是有自己小算盘的人。站在现实的角度来说,那些人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可是站在袁世凯的角度来说,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寒心。
以前从来都不乏向袁世凯表露忠心的人,可是对于那些人除非他们展露了过人一等的才华,否则袁世凯也还是不会重用他们。嘴上说的忠心谁知道真假几分?袁世凯为官多年还是不会被几句花言巧语给蒙蔽了的。
可是这一次商德全表的忠心却让袁世凯大为感到,在这个时候能够像商德全这样不但在南昌的时候就亲自写信表忠心,而且返回京城之后哪都不去直接来到袁府见他的很少很少,特别是见到袁世凯之后商德全更是提出了要留在袁府守卫袁世凯的安全,这话更是将袁世凯感动的差点掉泪。
那个时候袁世凯自己还天天提心吊胆的想着载沣会不会突然杀了自己,可是商德全却说要进入袁府护卫他的安全,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袁世凯非常清楚。一旦载沣真的对他下手,那么商德全绝对被他牵连必死无疑。商德全本有更好的选择,可是他却要冒着生命危险来效忠,这个时候袁世凯不得不为他感动。
同样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商德全在袁世凯心目之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虽然商德全的才能不算特别出众,可是就冲商德全的这份忠心,袁世凯也决定要重用他。这一次离开京城,袁世凯也不敢保证自己几年之后再回来北洋军里的那帮手下还会不会再认自己。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袁世凯想的这么悲观,不过几年之后他对北洋军的控制力也确实是减弱了许多,换而言之那些人已经不像那样对他忠心耿耿甚至都愿意为他效死了。
为了几年之后的东山再起,袁世凯也需要重用这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不过虽然决定了要重用商德全,但是袁世凯却并没有将商德全带在身边,而是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袁世凯也是从长远考虑,商德全现在毕竟也是协统级别的官吏了,而如果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到时候除了把商德全当做一个护卫使用之外也没有其他用途。让一个协统级别的人去给自己当护卫,袁世凯还没有这么奢侈呢,所以他还不至于做出如此浪费人才的事情来。
而相对于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让他留在京城对于袁世凯更有用。一方面商德全留在京城可以帮助袁世凯密切的留意京城的动向,不至于让袁世凯因为离开京城而失去朝堂消息。而且除了这一点之外,让商德全留在京城出任清河陆军中学总办对于袁世凯来说更有用,虽然这个总办不算特别权势的职务,但是既然由商德全出任这个总办,那么以后整个清河陆军中学出来的学生就都可以打上商德全乃至北洋的烙印。如此一来未来随着这些人的成长,他们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北洋。
所以对于袁世凯来说,让商德全跟着自己回河南老家当一个侍卫远远没有让他留在京城管用。也正因为此,袁世凯才不顾商德全的意向,强行将他留在了京城。
而商德全按照唐杰的意见是打算跟着袁世凯去河南的,只不过袁世凯的强行要求却让他的愿望落空了。这个时候虽然他再三请求,可是袁世凯做出的决定其实那么容易更改的,所以最后商德全也不得不听从袁世凯的安排留在了京城。
不过虽然商德全还是和前世一样去了清河陆军中学,可是情况却完全不同了。上一世商德全去清河陆军中学是他开始逐渐远离北洋的开始,可是这一世随着他呆在袁世凯身边那段时间的表现,他和北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了,而且袁世凯也比着以前更加的器重商德全了。如此一来等待未来袁世凯东山再起了,商德全必然不会像前世那样受到冷遇,说不定他还会借此契机取得更大的成就。
袁世凯离开京城的时候显得十分的冷清,除了他的家人之外,便只有商德全一个人出城送行。不过有一个商德全,袁世凯也算是有点欣慰了,而等他以及家人架着马车慢慢离开之后,商德全也返回了城内。
回去之后的商德全迅速行动了起来,他先是前往陆军部进行报到,然后确认了自己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总办的职务。现在清河陆军中学还处在规划之中,接任总办之后,商德全便开始忙碌了起来,筹办一所陆军中学的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
而在鄱阳,等时间慢慢进入1909年1月中旬的时候,五十四标在城外的的军营终于建造完毕。而随后唐杰便直接将五十四标的二营和三营从城内转移到了城外。
虽然这个军营是五十四标的军营,可是唐杰却没打算把整个五十四标全都转移到城外。为了巩固自己在鄱阳的影响力,唐杰还是故意在城中留下了一个营的兵力。
有了这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便相当于随时可以通过这一个营来控制鄱阳城内的局势,如此一来他在鄱阳的影响力自然会持续存在。当然,不能是一营一直留在城内,唐杰的计划是按照一个月一轮换的原则,等一营在城内呆够一个月之后便将二营换进去,而随后就是三营。
不管如何总会有一个营的兵力存在于鄱阳城中,而另外两个营在城外便可以进行严格的训练了。
而与此同时,随着新军营的建成,唐杰心里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创办一支水军部队。唐杰之所以想到这点,则完全是受到了距离军营不远处的鄱阳湖的影响。
五十四标的军营就在鄱阳湖和鄱阳城中间的地方,距离鄱阳湖也并不算,而如此好的地理优势自然不能白白浪费了。而且唐杰也十分清楚水军的重要性,在南方如果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很多时候便可以拥有战略上的主动,近的可以封锁长江,而远的则可以袭扰沿海地区,到时候如果唐杰和沿海省份交战了,这一支水军说不定就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