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诚恳赠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荀子怀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楚国。
荀子在兰陵祭天仪式上发布的《天论》,是中华民族第一篇完整的唯物主义的战斗宣言。
说它是唯物主义,因为《天论》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智慧论断,第一次揭开了天的神秘面纱。在人类的早期,生产力不发达,科学知识更没有,对自然界发生的许多事情没有办法解释。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刮狂风会拔起树木?为什么天上会掉下来星星?由于对一系列问题的不理解,就产生了许多的神话。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后羿射日的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很美,很富有想象力,反映出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猜想。
由于对自然现象不理解,也就产生了对天的恐惧,把天当作人的主宰。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首先问天,乞求天神的指示,这就出现了祭祀、占卜,把自己最好吃的牛肉猪肉拿出来,把自己最愿意吃的各种水果拿出来,最好看的衣服拿出来,最好听的音乐拿出来,最漂亮的姑娘拿出来,奉献给神明。希望用这种办法打动神明的心,讨得天神的喜欢,给人指出一条吉祥的道路,让人太平安康。希望天神对于人不知可否的问题,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吉还是凶,是可以做还是不能做。
事情做完了,假如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还要用祭祀的方法感谢天地神明。假如得不到好的结果,也不埋怨神明,只说自己命运不济。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普通百姓,还是贤明的君主尧舜禹汤,以及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没有一个不迷信天,没有一个不是宿命论者。
商周时代,君主利用人对天的迷信,以“君权天授”来证明君主权威的合理性,欺骗百姓上千年;战国末期,荀子一语否定了这个谎言,还天以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说天是一个客观存在,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不受人的意志干扰,无论好人、坏人,天对于所有的人都
是一样的。
这个看似普通实则伟大的论断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天的正确认识的一个唯物主义的开端。
说《天论》是战斗的宣言,因为它不但揭破了对天的迷信,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①的正确对待天人关系的办法。人和天如何分开?首先,天是天,人是人,不能混为一谈,天和人是两码子事。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不要迷信天会关照人。第二,天有天职,人有人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而人呢?“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③人的行为都合理,养生的方法都合适,使得生命不受到伤害,这就叫作知天,也就是懂得自然的规律。“知天”是人的责任。
但是仅仅“知天”就可以了吗?荀子要我们不要等待天的恩赐,还应该“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①荀子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地尊崇天、顺从天、观望天,而要把天当作一个物,来控制它、利用它,要它为人类服务。
“制天命而用之”,这个论断非常了不起。如果说,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打破了人对于天的迷信,是一把开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钥匙,将人和天一分为二;那么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就是开发人对于自然规律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弓I导人类在高层面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和天在高水平上合二为一。
荀子认为,天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为的灾害。荀子把制造人为灾害的人叫作“人妖”。荀子说,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并不是天造成的。只要遵循正确的治国原则,天就不能使国家生出祸端。所以,水灾旱灾本身并不能使人挨饿,严寒酷暑也不能使人生病,妖魔鬼怪出现也不能使人受害。反之,假如荒废了农业,奢侈浪费,上天也不能让人富裕;违背自然的规律,恣意妄行,天也不可能给你吉祥。就是没有水旱灾害也会闹饥荒,没有严寒酷暑人也会生病,没有妖魔鬼怪也会出现许多的风险。在社会**的时候,天时与社会安定的时候是一样的,可是人遭受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荀子《天论》的矛头指向非常明确,它首先指向享受“君权天授”洪福的君王,其二指向祸国殃民的“人妖”,其三指向被迷信俘虏的愚昧百姓。《天论》篇像他的《性恶》篇一样,触动了每一个当权者和百姓的神经。如果说《性恶》篇是荀子把人们从人性善的迷信中唤醒,那么《天论》篇则是荀子又一次把人们从对天的迷信中唤醒。它像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烛光,照亮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黑暗世界。但是习惯于黑暗的人并不感激他,反而愤怒地指责他,为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所以,荀子的《天论》不仅在当时不被统治者和迷茫于黑暗中的人所接受,遭受责难,而且,和《性恶》篇一起影响了荀子身后一千多年。
荀子讲的“明于天人之分”“知天”“制天命而用之”,以及批评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妖”,是其隆礼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荀子用礼的规范引领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所有的人被巨大的迷雾笼罩着的时候,荀子发现了真理,打破了迷雾,送来了阳光。仅此一点,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在整个人类的进步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巨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把公元前八〇〇至公元前二〇〇年之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荀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荀子就是出现在轴心时代的一位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尤其是天道观远远地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他的前辈孔子和老子。
荀子怀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楚国。
荀子在兰陵祭天仪式上发布的《天论》,是中华民族第一篇完整的唯物主义的战斗宣言。
说它是唯物主义,因为《天论》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智慧论断,第一次揭开了天的神秘面纱。在人类的早期,生产力不发达,科学知识更没有,对自然界发生的许多事情没有办法解释。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刮狂风会拔起树木?为什么天上会掉下来星星?由于对一系列问题的不理解,就产生了许多的神话。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补天的故事,后羿射日的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很美,很富有想象力,反映出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猜想。
由于对自然现象不理解,也就产生了对天的恐惧,把天当作人的主宰。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首先问天,乞求天神的指示,这就出现了祭祀、占卜,把自己最好吃的牛肉猪肉拿出来,把自己最愿意吃的各种水果拿出来,最好看的衣服拿出来,最好听的音乐拿出来,最漂亮的姑娘拿出来,奉献给神明。希望用这种办法打动神明的心,讨得天神的喜欢,给人指出一条吉祥的道路,让人太平安康。希望天神对于人不知可否的问题,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吉还是凶,是可以做还是不能做。
事情做完了,假如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还要用祭祀的方法感谢天地神明。假如得不到好的结果,也不埋怨神明,只说自己命运不济。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普通百姓,还是贤明的君主尧舜禹汤,以及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没有一个不迷信天,没有一个不是宿命论者。
商周时代,君主利用人对天的迷信,以“君权天授”来证明君主权威的合理性,欺骗百姓上千年;战国末期,荀子一语否定了这个谎言,还天以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说天是一个客观存在,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不受人的意志干扰,无论好人、坏人,天对于所有的人都
是一样的。
这个看似普通实则伟大的论断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天的正确认识的一个唯物主义的开端。
说《天论》是战斗的宣言,因为它不但揭破了对天的迷信,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①的正确对待天人关系的办法。人和天如何分开?首先,天是天,人是人,不能混为一谈,天和人是两码子事。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不要迷信天会关照人。第二,天有天职,人有人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而人呢?“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③人的行为都合理,养生的方法都合适,使得生命不受到伤害,这就叫作知天,也就是懂得自然的规律。“知天”是人的责任。
但是仅仅“知天”就可以了吗?荀子要我们不要等待天的恩赐,还应该“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①荀子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地尊崇天、顺从天、观望天,而要把天当作一个物,来控制它、利用它,要它为人类服务。
“制天命而用之”,这个论断非常了不起。如果说,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打破了人对于天的迷信,是一把开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钥匙,将人和天一分为二;那么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就是开发人对于自然规律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弓I导人类在高层面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和天在高水平上合二为一。
荀子认为,天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为的灾害。荀子把制造人为灾害的人叫作“人妖”。荀子说,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并不是天造成的。只要遵循正确的治国原则,天就不能使国家生出祸端。所以,水灾旱灾本身并不能使人挨饿,严寒酷暑也不能使人生病,妖魔鬼怪出现也不能使人受害。反之,假如荒废了农业,奢侈浪费,上天也不能让人富裕;违背自然的规律,恣意妄行,天也不可能给你吉祥。就是没有水旱灾害也会闹饥荒,没有严寒酷暑人也会生病,没有妖魔鬼怪也会出现许多的风险。在社会**的时候,天时与社会安定的时候是一样的,可是人遭受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荀子《天论》的矛头指向非常明确,它首先指向享受“君权天授”洪福的君王,其二指向祸国殃民的“人妖”,其三指向被迷信俘虏的愚昧百姓。《天论》篇像他的《性恶》篇一样,触动了每一个当权者和百姓的神经。如果说《性恶》篇是荀子把人们从人性善的迷信中唤醒,那么《天论》篇则是荀子又一次把人们从对天的迷信中唤醒。它像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烛光,照亮了人们习以为常的黑暗世界。但是习惯于黑暗的人并不感激他,反而愤怒地指责他,为什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所以,荀子的《天论》不仅在当时不被统治者和迷茫于黑暗中的人所接受,遭受责难,而且,和《性恶》篇一起影响了荀子身后一千多年。
荀子讲的“明于天人之分”“知天”“制天命而用之”,以及批评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妖”,是其隆礼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荀子用礼的规范引领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所有的人被巨大的迷雾笼罩着的时候,荀子发现了真理,打破了迷雾,送来了阳光。仅此一点,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在整个人类的进步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巨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把公元前八〇〇至公元前二〇〇年之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一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荀子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荀子就是出现在轴心时代的一位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尤其是天道观远远地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他的前辈孔子和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