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一张古怪的宫女照片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觉睡得很不好,做了很多噩梦,迷迷糊糊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买好早点挤公交,在公交上吃早饭,换乘另一辆公交之后再转乘地铁,出了地铁站再去故宫。从早上六点算,即便一切顺利,不堵车、不候车,也要两个小时。
我到达故宫的时候已经八点半,午门口早已挤满买票的游客。另有大批的游客开始往午门里面倾泻,浩浩荡荡的人流如潮水一样迅速淹没中轴线上一片又一片广场、一座又一座宫殿……
作为正式员工,从此进出故宫可以不再买票,直接从东华门进。心里还是有一点小小的优越感,跟同行们比,我也算是一飞冲天了。
胡所长办公室。老胡还没来,小季却早已在此等候。她领着我办理各种手续,部门跑了好几个,总算把各种档案备齐,故宫博物院通行证也办理下来。
手握通行证,从此可以大摇大摆自由出入故宫。作为一个偷偷摸摸惯了的黑导游,这项特权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同行们见我进出故宫如履平地,指不定得多羡慕。经过东华门北面的南三所的时候,我不禁驻足观望了片刻。南三所的屋顶是绿色的琉璃瓦,跟故宫里大片的黄琉璃瓦比起来,这里显得那么另类和显眼。南三所没有对外开放,在外人眼里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听说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老先生就在这里办公,是不是真的?”我问小季。
“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就算是吧。不过耿老先生可是国宝,你别想见到。”小季的话倒也坦荡。
原来传言是真!我不禁多看了南三所几眼,如果能拜在耿老门下,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突然想到了胡所长,这家伙可是一直想收我为徒。老头子究竟看中了我哪一点?在古董圈子里拜师其实是一门学问,拜师等于有了靠山,说话办事都有底气。拜师也等于加入了某一流派,等同于绑在了一辆战车上,只能共进退,难免会得罪其它流派的一些人。有利也有弊。拜师就跟站队一样,万一站错了,后果严重。
这就是我不想立马拜师的原因之一。况且胡所长只是灵异研究所的所长,不属于古玩的传统流派,对我吸引力不大。况且在经历了一场古玩骗局之后,我的身心受到极大打击,为此大病一场险些死掉,对于古玩真的是既爱又恨,不敢再轻易涉足。
再次走进胡所长的办公室,老胡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品着茶。茶几上放着乱七八糟的照片。
“老胡,不,胡所长,我向你来报道啦。”我说道。
胡所长什么也没说,让我先坐下,示意看看茶几上的照片。
照片很凌乱,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胡乱堆在一起。我随便抓起一把漫无目的地翻看,都是故宫的老照片。其中一张特别熟悉,我一眼就认出来,这张照片我见过:斑驳的宫墙,几个宫女在墙边走着。由于是黑白照片,看着有几分神秘。
此照片据说拍摄于1992年,一个雷雨天气里。一些故宫的游客看到了诡异的画面:几个清宫服饰的宫女在宫墙下缓缓地走着,情形诡异。于是有人拿相机抓拍下来,并很快流传于社会。故宫闹鬼的话题再次在坊间传暴,一时间吸引了无数人关注。
我手里的照片就是当时情形的再现。它成了故宫闹鬼的直接证据,并掀起了一场探索故宫谜案的热潮。只可惜由于种种限制,后来不了了之。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对此事一无所知,不过据说当时传的很猛,故宫的神秘色彩由此愈发浓重。直至现在还不时有人拿这张照片说事儿。以至后来故宫的专家不得不出来澄清:红色的宫墙含有四氧化三铁(F3O4),而这种物质在雷电的天气下会形成录影带一样的特性,恰好把一些情形录了下来。等再有雷电天气的话,机缘巧合,当时的情形就会被释放出来,于是就出现了照片中诡异的一幕。
作为故宫的一名导游,自然对此事再熟悉不过,这是我们忽悠游客的噱头之一。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胡所长发话了。
我自然有看法,这件事流传那么广,我在没事的时候也做过假设和推断。只是没跟外人提过罢了。以我的草根身份,说什么也等于放屁。如今正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这件事是真是假、发没发生过,不好说,凭一张照片看不出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所谓专家的解释有些不靠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哦?说说看。”胡所长来了兴趣,放下茶壶盯着我。
“首先,从照片上看,宫女们都没打着伞,根本不像是下雨天。按专家的解释,只有雷雨天气里四氧化三铁才有可能发挥录像功能,可宫女们为什么在雷雨天气里不打伞呢?其二,虽然照片很模糊,还是能看出宫女们的大概脸庞,从脸庞上看怎么也有三四十岁吧。实际上按清宫的规矩,宫女最高二十五岁就得出宫嫁人。二十五岁是个极限,得是特别出众的宫女才能留到这个年纪,大多数二十岁左右就到头了,出宫没商量。好几个大龄宫女齐刷刷出现在镜头前,是不是很可疑?”我一口气说出自己的观点。
胡所长不断地点头,“好小子,有见地。我没看错人,你小子就是干侦查的料儿。”
王册和小季一直在旁边陪着,这二位看来是专门为胡所长服务的,所长去哪他们去哪。
王册见我受到夸奖,很不服气,开口辩驳道:“你的判断未免太武断了吧。照片上的宫女年纪大是不假,但是别忘了那段特殊的历史:1912年宣统皇帝被迫退位,作为交换,民国政府也做出妥协,宣统皇帝照样可以住在紫禁城,里面的所有制式和人员不变,皇帝照样可以在紫禁城里当皇帝,民国还要每年拨付四百万大洋给溥仪,以维持紫禁城的运转。另外还规定太监和宫女不准再招入,这样一来,没有新的小宫女进宫,旧的大龄宫女也就很难再出宫了。否则老的都走了,新的又招不进来,谁来伺候皇帝?对于溥仪来讲,就是用重金留,也得把老宫女留住。这种现状维持了12年,直到1924年冯玉祥进京,才把满清这位最后的皇帝从紫禁城撵出去。12年,一个小宫女足以长成老宫女了吧。照片上出现大龄宫女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一次真把我问住了。王册这家伙讲的确实是实情,我想反驳都找不到理由。这小子,真把我当成敌人了。昨天“官房”那件事儿的确把这小子整惨了,如今借机报复也情有可原。
王册见我无言以对,愈发的得理不饶人,尤其是当着小季的面,更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你还说宫女没带雨伞,拜托,看清楚了再下结论好不好。你看看,这不是雨伞是什么?”他把照片举到我的跟前,几乎要贴上我的鼻子。
这次看清楚了,还真有一把雨伞!刚才怎么没看见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明显的一把雨伞,我竟然生生给漏过去。怎么个情况,难道自己眼花了?这张照片可不是第一次见,几年前就在网上疯传过,没注意有雨伞啊。
我向王册伸出大拇指,“你赢了,你是人生的大赢家!”
谁都能听出我的话带着嘲弄的成分,王册却偏偏挺高兴,好像只要能把我打败,他就能赢得一切似的。我暗暗摇头,把我当成人生的头号对手,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出息……
我以认输的方式摆脱了王册的纠缠,心里还在想着照片上的画面,那么明显的一把雨伞怎么就没看见呢?说实话,王册刚才的辩解有些道理,不过并非主流,属于剑走偏锋。他说的那段历史确实存在,不过仅仅12年而已,而满清入关有300年,谁敢保证照片上的画面一定是溥仪时代的情景再现?况且我还发现了一个细节,从照片上能模糊的看到地上有人的影子,有影子证明有太阳,丝毫跟雷电天气不沾边啊。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确实不是雷电天气,既然没有雷电,宫墙上的四氧化三铁又怎么发挥录影带的功能?专家的解释站不住脚。
我之所以不跟王册争论,是不想把事情闹大,毕竟我是第一天上班,不能太张扬。
这时候桌上的另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地上白雪皑皑,远处的黄色琉璃瓦隐约可见,红色的宫墙斑斑驳驳,应该是在故宫拍摄的。时间是大雪后的早晨,地点大概是某个未曾对外开放的宫院。
这些大背景都不是主要的,最吸引人的是地面上的一串串脚印,有大有小,从照片的近端延伸向远端。
这些脚印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脚印。因为足迹的大小很分明,步子的频率也不一样。直到现在我才看出蹊跷,禁不住冒出一头冷汗。
这一觉睡得很不好,做了很多噩梦,迷迷糊糊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起来,买好早点挤公交,在公交上吃早饭,换乘另一辆公交之后再转乘地铁,出了地铁站再去故宫。从早上六点算,即便一切顺利,不堵车、不候车,也要两个小时。
我到达故宫的时候已经八点半,午门口早已挤满买票的游客。另有大批的游客开始往午门里面倾泻,浩浩荡荡的人流如潮水一样迅速淹没中轴线上一片又一片广场、一座又一座宫殿……
作为正式员工,从此进出故宫可以不再买票,直接从东华门进。心里还是有一点小小的优越感,跟同行们比,我也算是一飞冲天了。
胡所长办公室。老胡还没来,小季却早已在此等候。她领着我办理各种手续,部门跑了好几个,总算把各种档案备齐,故宫博物院通行证也办理下来。
手握通行证,从此可以大摇大摆自由出入故宫。作为一个偷偷摸摸惯了的黑导游,这项特权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同行们见我进出故宫如履平地,指不定得多羡慕。经过东华门北面的南三所的时候,我不禁驻足观望了片刻。南三所的屋顶是绿色的琉璃瓦,跟故宫里大片的黄琉璃瓦比起来,这里显得那么另类和显眼。南三所没有对外开放,在外人眼里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听说瓷器鉴定泰斗耿宝昌老先生就在这里办公,是不是真的?”我问小季。
“你知道的还真不少。就算是吧。不过耿老先生可是国宝,你别想见到。”小季的话倒也坦荡。
原来传言是真!我不禁多看了南三所几眼,如果能拜在耿老门下,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突然想到了胡所长,这家伙可是一直想收我为徒。老头子究竟看中了我哪一点?在古董圈子里拜师其实是一门学问,拜师等于有了靠山,说话办事都有底气。拜师也等于加入了某一流派,等同于绑在了一辆战车上,只能共进退,难免会得罪其它流派的一些人。有利也有弊。拜师就跟站队一样,万一站错了,后果严重。
这就是我不想立马拜师的原因之一。况且胡所长只是灵异研究所的所长,不属于古玩的传统流派,对我吸引力不大。况且在经历了一场古玩骗局之后,我的身心受到极大打击,为此大病一场险些死掉,对于古玩真的是既爱又恨,不敢再轻易涉足。
再次走进胡所长的办公室,老胡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品着茶。茶几上放着乱七八糟的照片。
“老胡,不,胡所长,我向你来报道啦。”我说道。
胡所长什么也没说,让我先坐下,示意看看茶几上的照片。
照片很凌乱,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胡乱堆在一起。我随便抓起一把漫无目的地翻看,都是故宫的老照片。其中一张特别熟悉,我一眼就认出来,这张照片我见过:斑驳的宫墙,几个宫女在墙边走着。由于是黑白照片,看着有几分神秘。
此照片据说拍摄于1992年,一个雷雨天气里。一些故宫的游客看到了诡异的画面:几个清宫服饰的宫女在宫墙下缓缓地走着,情形诡异。于是有人拿相机抓拍下来,并很快流传于社会。故宫闹鬼的话题再次在坊间传暴,一时间吸引了无数人关注。
我手里的照片就是当时情形的再现。它成了故宫闹鬼的直接证据,并掀起了一场探索故宫谜案的热潮。只可惜由于种种限制,后来不了了之。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对此事一无所知,不过据说当时传的很猛,故宫的神秘色彩由此愈发浓重。直至现在还不时有人拿这张照片说事儿。以至后来故宫的专家不得不出来澄清:红色的宫墙含有四氧化三铁(F3O4),而这种物质在雷电的天气下会形成录影带一样的特性,恰好把一些情形录了下来。等再有雷电天气的话,机缘巧合,当时的情形就会被释放出来,于是就出现了照片中诡异的一幕。
作为故宫的一名导游,自然对此事再熟悉不过,这是我们忽悠游客的噱头之一。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胡所长发话了。
我自然有看法,这件事流传那么广,我在没事的时候也做过假设和推断。只是没跟外人提过罢了。以我的草根身份,说什么也等于放屁。如今正好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这件事是真是假、发没发生过,不好说,凭一张照片看不出什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所谓专家的解释有些不靠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哦?说说看。”胡所长来了兴趣,放下茶壶盯着我。
“首先,从照片上看,宫女们都没打着伞,根本不像是下雨天。按专家的解释,只有雷雨天气里四氧化三铁才有可能发挥录像功能,可宫女们为什么在雷雨天气里不打伞呢?其二,虽然照片很模糊,还是能看出宫女们的大概脸庞,从脸庞上看怎么也有三四十岁吧。实际上按清宫的规矩,宫女最高二十五岁就得出宫嫁人。二十五岁是个极限,得是特别出众的宫女才能留到这个年纪,大多数二十岁左右就到头了,出宫没商量。好几个大龄宫女齐刷刷出现在镜头前,是不是很可疑?”我一口气说出自己的观点。
胡所长不断地点头,“好小子,有见地。我没看错人,你小子就是干侦查的料儿。”
王册和小季一直在旁边陪着,这二位看来是专门为胡所长服务的,所长去哪他们去哪。
王册见我受到夸奖,很不服气,开口辩驳道:“你的判断未免太武断了吧。照片上的宫女年纪大是不假,但是别忘了那段特殊的历史:1912年宣统皇帝被迫退位,作为交换,民国政府也做出妥协,宣统皇帝照样可以住在紫禁城,里面的所有制式和人员不变,皇帝照样可以在紫禁城里当皇帝,民国还要每年拨付四百万大洋给溥仪,以维持紫禁城的运转。另外还规定太监和宫女不准再招入,这样一来,没有新的小宫女进宫,旧的大龄宫女也就很难再出宫了。否则老的都走了,新的又招不进来,谁来伺候皇帝?对于溥仪来讲,就是用重金留,也得把老宫女留住。这种现状维持了12年,直到1924年冯玉祥进京,才把满清这位最后的皇帝从紫禁城撵出去。12年,一个小宫女足以长成老宫女了吧。照片上出现大龄宫女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一次真把我问住了。王册这家伙讲的确实是实情,我想反驳都找不到理由。这小子,真把我当成敌人了。昨天“官房”那件事儿的确把这小子整惨了,如今借机报复也情有可原。
王册见我无言以对,愈发的得理不饶人,尤其是当着小季的面,更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你还说宫女没带雨伞,拜托,看清楚了再下结论好不好。你看看,这不是雨伞是什么?”他把照片举到我的跟前,几乎要贴上我的鼻子。
这次看清楚了,还真有一把雨伞!刚才怎么没看见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明显的一把雨伞,我竟然生生给漏过去。怎么个情况,难道自己眼花了?这张照片可不是第一次见,几年前就在网上疯传过,没注意有雨伞啊。
我向王册伸出大拇指,“你赢了,你是人生的大赢家!”
谁都能听出我的话带着嘲弄的成分,王册却偏偏挺高兴,好像只要能把我打败,他就能赢得一切似的。我暗暗摇头,把我当成人生的头号对手,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出息……
我以认输的方式摆脱了王册的纠缠,心里还在想着照片上的画面,那么明显的一把雨伞怎么就没看见呢?说实话,王册刚才的辩解有些道理,不过并非主流,属于剑走偏锋。他说的那段历史确实存在,不过仅仅12年而已,而满清入关有300年,谁敢保证照片上的画面一定是溥仪时代的情景再现?况且我还发现了一个细节,从照片上能模糊的看到地上有人的影子,有影子证明有太阳,丝毫跟雷电天气不沾边啊。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确实不是雷电天气,既然没有雷电,宫墙上的四氧化三铁又怎么发挥录影带的功能?专家的解释站不住脚。
我之所以不跟王册争论,是不想把事情闹大,毕竟我是第一天上班,不能太张扬。
这时候桌上的另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地上白雪皑皑,远处的黄色琉璃瓦隐约可见,红色的宫墙斑斑驳驳,应该是在故宫拍摄的。时间是大雪后的早晨,地点大概是某个未曾对外开放的宫院。
这些大背景都不是主要的,最吸引人的是地面上的一串串脚印,有大有小,从照片的近端延伸向远端。
这些脚印引起了我的注意,从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动物在雪地上留下了脚印。因为足迹的大小很分明,步子的频率也不一样。直到现在我才看出蹊跷,禁不住冒出一头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