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一回说到黛玉见林如海匆忙出门,反倒想起一桩本已遗忘的故事来。
原来前世里,黛玉虽客居贾府,深闺中不知外间世事,然而到底有个无话不说的宝玉,偶然宝玉起了兴致,倒也肯和她说些外头的闲话。
也不大记得是哪一年,宝玉从北静王府回来,因穿着素服,黛玉便问他何故。他便说是北静王一个得宠的姬妾没了,北静王心里难过,便叫他过去说话。这原也并无异常,他却越发起了兴致,絮絮叨叨的念起来:这姬妾原是北静王的一个宠婢,本也是好人家的女孩儿,只是“己亥之乱”受了牵连,阖家被罚为奴。因缘际会进了王府,因生的极好,又温柔多情,被北静王看中,不想到底命薄,尚没过几日安生日子,便急病死了。黛玉当时听了,也只得叹了几声红颜薄命。
这己亥之乱,原也是宫廷秘事,当年太上传位与当今,虽是名正言顺,却也另有一番波折,
动乱之下,折了太上两位皇子,还有一个被废为庶人。这本也就罢了,岂料这被废了的庶人原也是龙子凤孙,岂肯碌碌无为,仰人鼻息。却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混出了京城,联络了几个逆臣便要起兵造反。却不想大旗尚未扯起,就被宁王以奇兵灭之。因太上犹在,皇帝仁孝,便将此事按下,只斩了祸首并几家附逆,其他人等或有充军,或有罚奴,却也好歹保住了性命。
因着皇帝顾及太上老迈,不肯叫他伤心,此事便十分隐秘,不叫流传出来。加上诸家权贵又多被妃嫔省亲的盛事所拘了心思,既没胆量也没心思多在帝王家事上置喙,也只作天下太平。直到数年后,太上崩逝,这才传了些流言蜚语出来,却也早已时过境迁,无人理会,只有些许富贵闲人私下拿来做谈资。
彼时黛玉尚且还在姑苏服丧,回京后又恰逢贤妃省亲,好一番富贵至极的景象,满京城那一个不说圣上仁孝,又有哪个会不长眼的说起那不相干的罪人。也只有如宝玉这等无甚心机的闲人,会在经年之后因着一个红颜薄命的女子,叙起此事。
此事本与黛玉这等闺阁女子并不相干,黛玉猛然忆起此事,也只是因着林如海的反常。
今年恰是己亥年,黛玉又见自己父亲不同往日,便有些疑心,莫不是父亲也被牵扯了?
若说自家父亲从逆,黛玉自然是不肯信的。林如海为人如何,作为女儿的黛玉如何会不知晓。然而林如海身居高位,又非潜邸旧人,虽说是以纯臣自诩,然而因着素来更受太上看重。在当今眼里,难免便有些妨碍。
黛玉以往尚无所觉,然而回京之后,因见父亲身居显位,反倒比当日在盐政任上更谨慎,仔细了十二分,便是日常交往,也不过只与些亲眷家,或至交好友有些往来罢了,反不比当年在南方自由。再有之前过年,林如海在御前得了赏赐,与其他同僚所得相同,然而回家之后,太上赐下的恩典,却比旁人多出许多,这种异常反倒叫林如海有些忧虑。
仔细想来,林如海虽是勋贵子弟出身,若非父亲早亡,母亲又教养得当,大约也会是个普通的膏梁纨袴。偏林如海自己强干,生生考出了个探花来,极得原本还是皇帝的太上看重,从翰林做起,做了数任京官,方因林母之丧回乡。然而丧期一满,太上便点了他出来继续做官,虽是外任,却都是既重要的位置,那盐政之位,掌控盐业重利,盐利之巨哪有不叫人垂涎的,到底财帛动人心。因而盐政素来都是帝王心腹方能胜任,单只这一条,便能叫已与太上离心的当今忌讳了。
更兼黛玉近日来读了许多史家典籍,影影绰绰的觉出许多不对来。这朝堂上的事,即便林如海再疼女儿,也是不会教导于她的,可黛玉天生的聪慧伶俐,又爱多思,也不知怎地,心里面隐约觉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来。
黛玉年纪尚小,此前更是从未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她眼里,林如海是忠臣,纯臣,能臣。可是,忠于的到底是谁?太上还是当今,黛玉并不清楚,可以她的聪慧,已经能够察觉到,林如海忠诚的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掌权的当今,是如何看待林如海的。
而今,己亥之变已近在眼前,难免叫黛玉在此事上多用了几分心思:死了一个前皇子,好几个官员,被抄家充军,罚作奴婢的家族也不在少数,竟能叫整个京城都毫无动静,一心只知道贪图后妃归省的荣光中,这似乎并不正常。更不正常的是,那庶人罪名是勾结外臣,图谋不轨,更牵扯了不少官宦人家,可他的外家,南安王府却能够屹立不倒,甚至多年之后,依然是京中除皇家外第一等的尊荣。更不要说,太上原在位时,也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却能被隐瞒此事至死。这其中种种,也难免不叫人多想了。
黛玉坐在自己书房,竟难得的看不进书。因着一夜未眠,脸上难免露出些憔悴的神色来,亏得林如海林夫人各有心思,也未曾在意,晋贤又早起去官学了,倒也没被追问。
黛玉将夜里所思细细想来,竟有些惊心动魄之感。自古以来,便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说法,可如今太上当今岂不正是“民之二主,天之二日”,纵是父子至亲,只怕也并非是一团和气。
黛玉心里,不免有了一个更可怕的猜测。自古以外,莫须有的罪名,比比皆是,若是做皇帝的要臣子死,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或许,死的逆臣并非是与前皇子密谋叛乱,而是忠于的人并非是当今罢了,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即便是叛逆这样的罪名,也没有被抄家灭族,而是留了一线生机。
这样想来,林家如今的境遇何其危险。
黛玉所思,倒也并非是杞人忧天,然而事情也并非她想的那般严峻。若说皇帝对其有些芥蒂,倒也不假。谁都清楚,林如海是太上看重的,先时在盐政任上,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与先贵妃一系几位皇子都隐约露出些结交的意思,然而林如海却都只当不懂。任凭两方拉锯,摆出只忠于皇帝的架势,很有些两不相帮的意思。
若是太上驾崩也就罢了,说不定皇帝还会颇为欣赏这种忠心的纯臣,偏偏太上活的好好的,这两位圣上,臣子们到底忠的是哪一位,难免不叫做皇帝的心里猜疑了。
然而皇帝自己心里也清楚,便是自己,也容不得在盐政位置上有二心的臣子,若是林如海当真偏向自己了,怕是也做不得那个位置了。
这也是为何皇帝要将林如海调到京城来的缘故。一来,虽说京官素比外任要更得看重,户部尚书这一部之首听起来更比盐政来的位高权重,然而在京中,上有内阁,下有属官,林如海反倒不得自由。二来,皇帝也确实认可林如海有大才,当今自诩是个明君,若因一点疑心芥蒂便弃之不用,岂不有因噎废食之虑。再者,当日继位,已算是大动干戈,林如海既是勋贵之后,又是科举出身,更是太上信任的老臣,善待于他,几乎能成为一道标杆,安抚三方势力。
因此,当今虽对林如海有些芥蒂,却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重用他,直到皇帝接到密奏。
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京城之中,竟能叫幽居被废的庶人联络到几个如今不大得意的逆臣,说什么当今的皇位来的不正,以太上为藉口,竟要犯上谋反。
当今若没几分心机,也不得继位为帝了,没得几个时辰,完完整整的密信往来便被抄录成册,送至御前。
皇帝本是怒发冲冠,然而见了实物,反倒冷静下来,连夜急招宁王入宫。
宁王徒瑜本是当今唯一一母同胞的幼弟,又算是当今抚育长大,与其说是兄弟,倒不如说当今看他更像自己儿子。更不用说,当日继位宁王之功甚大。故而说宁王是皇帝最为信赖的人也就一点也不为过了。因而宁王一入殿,当今便一点也不掩饰的将抄本递给幼弟,直言道,“此人不可再留,只是其中牵扯到了太上,又有这么些忠于太上的老臣,若是攀扯起来,反倒不好收场。”
徒瑜虽此前并不知此事,然而翻翻奏本,也就猜的□□不离时了,道,“此前一场动乱已有颇多非议,若是再将这一个斩了,父皇那里受不了是一说,在这朝野内外也怕会有些非议。”
皇帝便道,“正是顾虑这一点,方没有立即动手,不然,岂有他活命。可若是留着,他到不足为患,可后头的事情,就难办了。”
徒瑜会意,若是他们不把太上拿来当借口,看着他已死了两个同母兄弟的份上,到可留他一命,偏生把父皇拿来做叛乱的由子,却是恰巧戳中了当今的忌讳了。
上一回说到黛玉见林如海匆忙出门,反倒想起一桩本已遗忘的故事来。
原来前世里,黛玉虽客居贾府,深闺中不知外间世事,然而到底有个无话不说的宝玉,偶然宝玉起了兴致,倒也肯和她说些外头的闲话。
也不大记得是哪一年,宝玉从北静王府回来,因穿着素服,黛玉便问他何故。他便说是北静王一个得宠的姬妾没了,北静王心里难过,便叫他过去说话。这原也并无异常,他却越发起了兴致,絮絮叨叨的念起来:这姬妾原是北静王的一个宠婢,本也是好人家的女孩儿,只是“己亥之乱”受了牵连,阖家被罚为奴。因缘际会进了王府,因生的极好,又温柔多情,被北静王看中,不想到底命薄,尚没过几日安生日子,便急病死了。黛玉当时听了,也只得叹了几声红颜薄命。
这己亥之乱,原也是宫廷秘事,当年太上传位与当今,虽是名正言顺,却也另有一番波折,
动乱之下,折了太上两位皇子,还有一个被废为庶人。这本也就罢了,岂料这被废了的庶人原也是龙子凤孙,岂肯碌碌无为,仰人鼻息。却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混出了京城,联络了几个逆臣便要起兵造反。却不想大旗尚未扯起,就被宁王以奇兵灭之。因太上犹在,皇帝仁孝,便将此事按下,只斩了祸首并几家附逆,其他人等或有充军,或有罚奴,却也好歹保住了性命。
因着皇帝顾及太上老迈,不肯叫他伤心,此事便十分隐秘,不叫流传出来。加上诸家权贵又多被妃嫔省亲的盛事所拘了心思,既没胆量也没心思多在帝王家事上置喙,也只作天下太平。直到数年后,太上崩逝,这才传了些流言蜚语出来,却也早已时过境迁,无人理会,只有些许富贵闲人私下拿来做谈资。
彼时黛玉尚且还在姑苏服丧,回京后又恰逢贤妃省亲,好一番富贵至极的景象,满京城那一个不说圣上仁孝,又有哪个会不长眼的说起那不相干的罪人。也只有如宝玉这等无甚心机的闲人,会在经年之后因着一个红颜薄命的女子,叙起此事。
此事本与黛玉这等闺阁女子并不相干,黛玉猛然忆起此事,也只是因着林如海的反常。
今年恰是己亥年,黛玉又见自己父亲不同往日,便有些疑心,莫不是父亲也被牵扯了?
若说自家父亲从逆,黛玉自然是不肯信的。林如海为人如何,作为女儿的黛玉如何会不知晓。然而林如海身居高位,又非潜邸旧人,虽说是以纯臣自诩,然而因着素来更受太上看重。在当今眼里,难免便有些妨碍。
黛玉以往尚无所觉,然而回京之后,因见父亲身居显位,反倒比当日在盐政任上更谨慎,仔细了十二分,便是日常交往,也不过只与些亲眷家,或至交好友有些往来罢了,反不比当年在南方自由。再有之前过年,林如海在御前得了赏赐,与其他同僚所得相同,然而回家之后,太上赐下的恩典,却比旁人多出许多,这种异常反倒叫林如海有些忧虑。
仔细想来,林如海虽是勋贵子弟出身,若非父亲早亡,母亲又教养得当,大约也会是个普通的膏梁纨袴。偏林如海自己强干,生生考出了个探花来,极得原本还是皇帝的太上看重,从翰林做起,做了数任京官,方因林母之丧回乡。然而丧期一满,太上便点了他出来继续做官,虽是外任,却都是既重要的位置,那盐政之位,掌控盐业重利,盐利之巨哪有不叫人垂涎的,到底财帛动人心。因而盐政素来都是帝王心腹方能胜任,单只这一条,便能叫已与太上离心的当今忌讳了。
更兼黛玉近日来读了许多史家典籍,影影绰绰的觉出许多不对来。这朝堂上的事,即便林如海再疼女儿,也是不会教导于她的,可黛玉天生的聪慧伶俐,又爱多思,也不知怎地,心里面隐约觉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味来。
黛玉年纪尚小,此前更是从未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她眼里,林如海是忠臣,纯臣,能臣。可是,忠于的到底是谁?太上还是当今,黛玉并不清楚,可以她的聪慧,已经能够察觉到,林如海忠诚的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掌权的当今,是如何看待林如海的。
而今,己亥之变已近在眼前,难免叫黛玉在此事上多用了几分心思:死了一个前皇子,好几个官员,被抄家充军,罚作奴婢的家族也不在少数,竟能叫整个京城都毫无动静,一心只知道贪图后妃归省的荣光中,这似乎并不正常。更不正常的是,那庶人罪名是勾结外臣,图谋不轨,更牵扯了不少官宦人家,可他的外家,南安王府却能够屹立不倒,甚至多年之后,依然是京中除皇家外第一等的尊荣。更不要说,太上原在位时,也并非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却能被隐瞒此事至死。这其中种种,也难免不叫人多想了。
黛玉坐在自己书房,竟难得的看不进书。因着一夜未眠,脸上难免露出些憔悴的神色来,亏得林如海林夫人各有心思,也未曾在意,晋贤又早起去官学了,倒也没被追问。
黛玉将夜里所思细细想来,竟有些惊心动魄之感。自古以来,便有“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说法,可如今太上当今岂不正是“民之二主,天之二日”,纵是父子至亲,只怕也并非是一团和气。
黛玉心里,不免有了一个更可怕的猜测。自古以外,莫须有的罪名,比比皆是,若是做皇帝的要臣子死,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或许,死的逆臣并非是与前皇子密谋叛乱,而是忠于的人并非是当今罢了,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即便是叛逆这样的罪名,也没有被抄家灭族,而是留了一线生机。
这样想来,林家如今的境遇何其危险。
黛玉所思,倒也并非是杞人忧天,然而事情也并非她想的那般严峻。若说皇帝对其有些芥蒂,倒也不假。谁都清楚,林如海是太上看重的,先时在盐政任上,当时还是太子的皇帝与先贵妃一系几位皇子都隐约露出些结交的意思,然而林如海却都只当不懂。任凭两方拉锯,摆出只忠于皇帝的架势,很有些两不相帮的意思。
若是太上驾崩也就罢了,说不定皇帝还会颇为欣赏这种忠心的纯臣,偏偏太上活的好好的,这两位圣上,臣子们到底忠的是哪一位,难免不叫做皇帝的心里猜疑了。
然而皇帝自己心里也清楚,便是自己,也容不得在盐政位置上有二心的臣子,若是林如海当真偏向自己了,怕是也做不得那个位置了。
这也是为何皇帝要将林如海调到京城来的缘故。一来,虽说京官素比外任要更得看重,户部尚书这一部之首听起来更比盐政来的位高权重,然而在京中,上有内阁,下有属官,林如海反倒不得自由。二来,皇帝也确实认可林如海有大才,当今自诩是个明君,若因一点疑心芥蒂便弃之不用,岂不有因噎废食之虑。再者,当日继位,已算是大动干戈,林如海既是勋贵之后,又是科举出身,更是太上信任的老臣,善待于他,几乎能成为一道标杆,安抚三方势力。
因此,当今虽对林如海有些芥蒂,却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重用他,直到皇帝接到密奏。
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京城之中,竟能叫幽居被废的庶人联络到几个如今不大得意的逆臣,说什么当今的皇位来的不正,以太上为藉口,竟要犯上谋反。
当今若没几分心机,也不得继位为帝了,没得几个时辰,完完整整的密信往来便被抄录成册,送至御前。
皇帝本是怒发冲冠,然而见了实物,反倒冷静下来,连夜急招宁王入宫。
宁王徒瑜本是当今唯一一母同胞的幼弟,又算是当今抚育长大,与其说是兄弟,倒不如说当今看他更像自己儿子。更不用说,当日继位宁王之功甚大。故而说宁王是皇帝最为信赖的人也就一点也不为过了。因而宁王一入殿,当今便一点也不掩饰的将抄本递给幼弟,直言道,“此人不可再留,只是其中牵扯到了太上,又有这么些忠于太上的老臣,若是攀扯起来,反倒不好收场。”
徒瑜虽此前并不知此事,然而翻翻奏本,也就猜的□□不离时了,道,“此前一场动乱已有颇多非议,若是再将这一个斩了,父皇那里受不了是一说,在这朝野内外也怕会有些非议。”
皇帝便道,“正是顾虑这一点,方没有立即动手,不然,岂有他活命。可若是留着,他到不足为患,可后头的事情,就难办了。”
徒瑜会意,若是他们不把太上拿来当借口,看着他已死了两个同母兄弟的份上,到可留他一命,偏生把父皇拿来做叛乱的由子,却是恰巧戳中了当今的忌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