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第552章 舜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12章舜山
沿着舜河北行,进入武进焦溪,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呈现于眼前。
虽已入秋,可满眼金黄中点缀着得一点青绿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之感。
如果用一个抽象一点的词来说,那金黄中的点点青绿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希望”。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片沉甸甸的金黄色中时隐时现的青绿却也代表着来年的寄托:嫁接改良,等待来年的发芽,再次茁壮成长。
一叶扁舟,缓缓行于舜河中,河中舟楫往来,蜿蜒相衔。行约十里许,舜河在此九十度拐弯,拐弯处陡见一峰,巍然耸立在江南平原上,它就是舜山。
舜山主峰高115米,在武进,江阴这百里平畴的苏南水乡,在舜未来之前,就称谓“高山”了。
“当年虞舜即帝位后,不耻下问,广泛征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见,惩罚奸佞,举贤任能。把共工,獾兜,三苗三人分别流放后,又在羽山处死了治水不力的鲧,使得边疆皆服,民族和睦。”
王雱看着近在眼前的舜山,似是感叹般,“又起用皋陶等22位贤人,使其各建奇功,百业兴旺。”
“元泽兄真是学富五车,见识广博。”杨涵瑶笑道,“说起这舜山,还真得不得不缅怀下这位先古圣人,虞舜。”
“阿姐,阿姐……”杨乐贤也不甘寂寞,举着小手道:“这个舜山的来历我也知道。”
“哦?”杨涵瑶笑着看向杨乐贤,拿着扇子敲了下他的小脑袋,道:“你也知道?那你来说说。”
杨乐贤捂着自己的小脑袋,很是不满地道:“阿姐,你越来越暴力了,现在都不用手了,直接使唤起工具了。”
“哈哈!”听着杨乐贤满口的后世用语,杨涵瑶大笑了起来,拿着折扇又在杨乐贤脑门上连连敲打了三下后,道:“我这是在给你受顶呢!”
“我才不要!”杨乐贤撇嘴,“我又不想去白玉京,才不要受顶……”
“杨小哥明年的府试定是无甚问题了……”王雱在旁打趣道,“连白玉京也知道呢!”
“少小看人了!”杨乐贤一听王雱这样说,顿时不乐意了,连你也来拿小爷开涮,哼,小看小爷?
杨乐贤撇着嘴,道:“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哟呵……”王雱笑得更是大声了,“这就背上了?”
“哼!小爷我要是连这都不知道,那这四年的书就算白读了……哎呀,阿姐,你怎么又打我?!”
杨乐贤捂着自己的脑袋,眼看着眼泪都要掉出来了。杨涵瑶黑着脸,道:“在这里得哪个年纪不比你大?长者为尊的道理你不懂吗?从哪学来得?还小爷?在这儿哪有你称爷的份?你可是杨家的独苗子,这种江湖的切口怎可宣诸于口?你可是读书人,是要光耀我杨家门楣得!!”
杨乐贤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一句随意的自称竟引来自己姐姐这么大的反应,捂着脑袋,眼里浮出一丝委屈与不解。
杨涵瑶微微叹息了一声,在某些方面,不是她太严格,太拘着杨乐贤。而是在这个时代,一个家族的兴衰最终是要落在男子身上得。
杨乐贤身为杨家唯一的男子,将来杨家的兴衰荣辱可都得靠她了。女儿家始终是要嫁人得,在这个时代,嫁不嫁可由不得杨涵瑶自己做主。
杨涵瑶可不是什么民主斗士,去独自一人挑战整个社会法则。所以对于杨乐贤,她不得不狠下心来,严格要求他,不能让他沾染上任何不良习惯。
无它,杨家的未来始终是要靠杨乐贤撑起门面得。
见杨涵瑶面色不善,气氛也变得有些尴尬,王雱打着哈哈道:“染真,杨小哥平日读书也甚是辛苦,难得出来游玩一趟,你也别太拘着他了。”
杨涵瑶没有接话,沉默久久后,长叹了一口气,道:“罢了,只是阿弟,以后切不可把这种江湖的切口宣诸于口了。你可是个读书人,若像市井小民般,满口粗俗俚语那成何体统?”
杨乐贤乖巧地点了点头,心里却浮出一个问号:“用小爷自称很不好么?”
“先生……”方袭慧见杨乐贤有些闷闷不乐得,气氛也不是很好,忙打岔道:“先生,袭慧也知道这舜山之名的由来呢!”
“当年舜帝东方巡狩,与随从乘木筏从长江上游一路踏波而来,但见江面越来越宽,水势越来越平,便在申港上岸,登上了舜山。”
方袭慧的声音很好听,特别是在有意放缓语速的情况下,娓娓道来的感觉似春风拂面般,刚刚不愉快的气氛似也在她甜美的声音中缓缓散去。
“其时山上松柏森森,翠竹摇曳,一片葱茏。但见山顶四顾,沃野百里,茅屋点点,炊烟袅袅。”
“舜极力赞叹之余,对众人说,要在此地颐养天年。舜山之名由此而来。”
“方小娘子说得不错,只是方小娘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雱摇着折扇笑着说道。
“愿闻其详。”方袭慧眨了眨眼,拱手做出一个请教的姿势,惹来众人一阵笑。
“不敢,不敢。”王雱也拱着手,滑稽的模样让刚刚还有些闷闷不乐的杨乐贤小朋友也乐了起来。
“话说当年舜在此地扎营后,便在周围巡视。他发现当地居民用水,不是山上冲下来的黄水,就是外来入侵的洪水,水中腐枝败叶、蚊虫孑孓,混浊不清,当地人喝了这种水,患病者众多。”
“于是舜便命人在山北开凿水井,得数口,其味甘甜,解决了人畜的用水问题。据说,水井旁至今还能依稀看见当年牛喝水时留下的足迹。”
“不仅如此……”杨涵瑶接话道:“舜还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因在山上居住,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舜察看山形,见舜峰前娥眉小岭,有一方凹地,便让人拓宽成池,引水入注,作为山上浇灌,生活用水,人称眉岭方池。”
“舜所带一行人等,需要吃粮,舜不准扰民,亲自带领部下,在山下垦地种粮,被称为‘舜田’。”
“待年余后,舜又觉当地虽气候宜人,雨水充沛,但常遭水淹,主要是雨水缺乏泄通之道,便发动组织四周乡邻,在当年秋冬时节开挖河道,河道从舜山到焦溪鹤山一线,长约十里许。”
“年复一年,开挖了大约5年之久,此河人称‘舜河’。在舜河中段(今塘铁桥处),舜又砍下山上木材,搭建木桥一座,便民往来,这桥名唤‘舜迹桥’。”
“染真之博学,雱不及也……”王雱拱手作揖,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杨涵瑶被王雱这模样也逗乐了,拱手回敬道:“元泽兄过奖了……若论才学,弟不及兄也……”
“这算是相互吹捧么?”杨乐贤在旁小声嘀咕着,又惹来大家一阵笑。
待笑过后,船也靠岸了,一行人上了岸,朝着舜山而去。
“阿弟,阿姐来考考你。关于舜在舜山挖舜河,开农田对此地有什么影响么?”
王雱眉毛微微一挑,杨涵瑶这教学方式有意思。寓教于乐,嗯,不错。
再看杨乐贤,只见他眉头紧蹙,想了一会儿,才慢慢答道:“舜河的开凿解决了常州东北步地区百姓的水涝之苦。稻麦收成有了保障。”
杨涵瑶点头,又问道:“还有呢?”
“这算是考策论?”方袭慧在心里暗暗想着,转眼又为杨涵瑶教弟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只是方袭慧看到的东西还只是表面得。杨涵瑶此举有更深的意义在内。
因为杨涵瑶前世曾读过一本关于宋代的小说。虽是穿越小说,不过写那篇小说的作者却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其文之严谨自不在话下。
她记得很清楚,那篇小说开篇就说到过关于宋朝取士的事。其中有句话她记得特别清楚,“北方人治经义,多质;南方人习诗赋,尚文。”
而杨乐贤自然不用说了,籍贯在常,自然属于南方人。所以策论诗赋那是重中之重。
在后世经历过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杨大姑娘自然对应付如何考试有自己的心得。虽说也觉得这宋代取士之法有些扯淡,不过政策在那儿摆着,考题就是这么出得,你能怎么着?
就跟后世公务员考试一样,那考题不就被无数人拿出来吐槽过N次么?可你吐槽归吐槽,除非不去搀和,若要去就得遵守规则。
现在培养杨乐贤跳出框架,独立思考是最好不过的时候。读了四年书,又开了外挂,想来也是时候培养他这方面能力的时候了。
杨乐贤想了想,又道:“舜的到来,开启了当地的民智,使得当年这片蛮荒之地的人识礼,知理,懂礼。”
“还有舜的到来带来了更好的耕种方式,使得这儿的人生活有所改善……”
杨涵瑶点点头,又问道:“没有了吗?”
杨乐贤挠着脑袋,想了半天,摇了摇头,表示自己能想到得已经都想到了。
“不错……”杨涵瑶摸了摸杨乐贤的小脑袋,道:“以舞勺之年能想到这三点已是难能可贵。”
“莫非杨小哥说得还不全面?”王雱听杨涵瑶这话里的意思似乎杨乐贤说得还不够全面,他想了想,虽说杨乐贤说得简单,但能概括到的点都概括到了,难道还有什么遗漏不成?
杨涵瑶看了众人一眼,又看向杨乐贤,问道:“阿弟,知道当年咱们住在李家村时候的事么?”
杨乐贤点头,杨涵瑶又道:“知道阿姐为什么要在小李村修路么?”
“想要富先修路!”杨乐贤眼前一亮,想起了自己姐姐常说得这句话,顿时明白了自己还遗漏了那些东西。
他忙说道:“舜河外通长江,商贾舟楫往来,带来了商贸的便利和市场的兴旺,使得焦溪成为地方崛起的一方宝地!”
第112章舜山
沿着舜河北行,进入武进焦溪,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呈现于眼前。
虽已入秋,可满眼金黄中点缀着得一点青绿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之感。
如果用一个抽象一点的词来说,那金黄中的点点青绿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希望”。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片沉甸甸的金黄色中时隐时现的青绿却也代表着来年的寄托:嫁接改良,等待来年的发芽,再次茁壮成长。
一叶扁舟,缓缓行于舜河中,河中舟楫往来,蜿蜒相衔。行约十里许,舜河在此九十度拐弯,拐弯处陡见一峰,巍然耸立在江南平原上,它就是舜山。
舜山主峰高115米,在武进,江阴这百里平畴的苏南水乡,在舜未来之前,就称谓“高山”了。
“当年虞舜即帝位后,不耻下问,广泛征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见,惩罚奸佞,举贤任能。把共工,獾兜,三苗三人分别流放后,又在羽山处死了治水不力的鲧,使得边疆皆服,民族和睦。”
王雱看着近在眼前的舜山,似是感叹般,“又起用皋陶等22位贤人,使其各建奇功,百业兴旺。”
“元泽兄真是学富五车,见识广博。”杨涵瑶笑道,“说起这舜山,还真得不得不缅怀下这位先古圣人,虞舜。”
“阿姐,阿姐……”杨乐贤也不甘寂寞,举着小手道:“这个舜山的来历我也知道。”
“哦?”杨涵瑶笑着看向杨乐贤,拿着扇子敲了下他的小脑袋,道:“你也知道?那你来说说。”
杨乐贤捂着自己的小脑袋,很是不满地道:“阿姐,你越来越暴力了,现在都不用手了,直接使唤起工具了。”
“哈哈!”听着杨乐贤满口的后世用语,杨涵瑶大笑了起来,拿着折扇又在杨乐贤脑门上连连敲打了三下后,道:“我这是在给你受顶呢!”
“我才不要!”杨乐贤撇嘴,“我又不想去白玉京,才不要受顶……”
“杨小哥明年的府试定是无甚问题了……”王雱在旁打趣道,“连白玉京也知道呢!”
“少小看人了!”杨乐贤一听王雱这样说,顿时不乐意了,连你也来拿小爷开涮,哼,小看小爷?
杨乐贤撇着嘴,道:“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哟呵……”王雱笑得更是大声了,“这就背上了?”
“哼!小爷我要是连这都不知道,那这四年的书就算白读了……哎呀,阿姐,你怎么又打我?!”
杨乐贤捂着自己的脑袋,眼看着眼泪都要掉出来了。杨涵瑶黑着脸,道:“在这里得哪个年纪不比你大?长者为尊的道理你不懂吗?从哪学来得?还小爷?在这儿哪有你称爷的份?你可是杨家的独苗子,这种江湖的切口怎可宣诸于口?你可是读书人,是要光耀我杨家门楣得!!”
杨乐贤吓了一跳,没想到自己一句随意的自称竟引来自己姐姐这么大的反应,捂着脑袋,眼里浮出一丝委屈与不解。
杨涵瑶微微叹息了一声,在某些方面,不是她太严格,太拘着杨乐贤。而是在这个时代,一个家族的兴衰最终是要落在男子身上得。
杨乐贤身为杨家唯一的男子,将来杨家的兴衰荣辱可都得靠她了。女儿家始终是要嫁人得,在这个时代,嫁不嫁可由不得杨涵瑶自己做主。
杨涵瑶可不是什么民主斗士,去独自一人挑战整个社会法则。所以对于杨乐贤,她不得不狠下心来,严格要求他,不能让他沾染上任何不良习惯。
无它,杨家的未来始终是要靠杨乐贤撑起门面得。
见杨涵瑶面色不善,气氛也变得有些尴尬,王雱打着哈哈道:“染真,杨小哥平日读书也甚是辛苦,难得出来游玩一趟,你也别太拘着他了。”
杨涵瑶没有接话,沉默久久后,长叹了一口气,道:“罢了,只是阿弟,以后切不可把这种江湖的切口宣诸于口了。你可是个读书人,若像市井小民般,满口粗俗俚语那成何体统?”
杨乐贤乖巧地点了点头,心里却浮出一个问号:“用小爷自称很不好么?”
“先生……”方袭慧见杨乐贤有些闷闷不乐得,气氛也不是很好,忙打岔道:“先生,袭慧也知道这舜山之名的由来呢!”
“当年舜帝东方巡狩,与随从乘木筏从长江上游一路踏波而来,但见江面越来越宽,水势越来越平,便在申港上岸,登上了舜山。”
方袭慧的声音很好听,特别是在有意放缓语速的情况下,娓娓道来的感觉似春风拂面般,刚刚不愉快的气氛似也在她甜美的声音中缓缓散去。
“其时山上松柏森森,翠竹摇曳,一片葱茏。但见山顶四顾,沃野百里,茅屋点点,炊烟袅袅。”
“舜极力赞叹之余,对众人说,要在此地颐养天年。舜山之名由此而来。”
“方小娘子说得不错,只是方小娘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雱摇着折扇笑着说道。
“愿闻其详。”方袭慧眨了眨眼,拱手做出一个请教的姿势,惹来众人一阵笑。
“不敢,不敢。”王雱也拱着手,滑稽的模样让刚刚还有些闷闷不乐的杨乐贤小朋友也乐了起来。
“话说当年舜在此地扎营后,便在周围巡视。他发现当地居民用水,不是山上冲下来的黄水,就是外来入侵的洪水,水中腐枝败叶、蚊虫孑孓,混浊不清,当地人喝了这种水,患病者众多。”
“于是舜便命人在山北开凿水井,得数口,其味甘甜,解决了人畜的用水问题。据说,水井旁至今还能依稀看见当年牛喝水时留下的足迹。”
“不仅如此……”杨涵瑶接话道:“舜还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因在山上居住,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舜察看山形,见舜峰前娥眉小岭,有一方凹地,便让人拓宽成池,引水入注,作为山上浇灌,生活用水,人称眉岭方池。”
“舜所带一行人等,需要吃粮,舜不准扰民,亲自带领部下,在山下垦地种粮,被称为‘舜田’。”
“待年余后,舜又觉当地虽气候宜人,雨水充沛,但常遭水淹,主要是雨水缺乏泄通之道,便发动组织四周乡邻,在当年秋冬时节开挖河道,河道从舜山到焦溪鹤山一线,长约十里许。”
“年复一年,开挖了大约5年之久,此河人称‘舜河’。在舜河中段(今塘铁桥处),舜又砍下山上木材,搭建木桥一座,便民往来,这桥名唤‘舜迹桥’。”
“染真之博学,雱不及也……”王雱拱手作揖,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杨涵瑶被王雱这模样也逗乐了,拱手回敬道:“元泽兄过奖了……若论才学,弟不及兄也……”
“这算是相互吹捧么?”杨乐贤在旁小声嘀咕着,又惹来大家一阵笑。
待笑过后,船也靠岸了,一行人上了岸,朝着舜山而去。
“阿弟,阿姐来考考你。关于舜在舜山挖舜河,开农田对此地有什么影响么?”
王雱眉毛微微一挑,杨涵瑶这教学方式有意思。寓教于乐,嗯,不错。
再看杨乐贤,只见他眉头紧蹙,想了一会儿,才慢慢答道:“舜河的开凿解决了常州东北步地区百姓的水涝之苦。稻麦收成有了保障。”
杨涵瑶点头,又问道:“还有呢?”
“这算是考策论?”方袭慧在心里暗暗想着,转眼又为杨涵瑶教弟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只是方袭慧看到的东西还只是表面得。杨涵瑶此举有更深的意义在内。
因为杨涵瑶前世曾读过一本关于宋代的小说。虽是穿越小说,不过写那篇小说的作者却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其文之严谨自不在话下。
她记得很清楚,那篇小说开篇就说到过关于宋朝取士的事。其中有句话她记得特别清楚,“北方人治经义,多质;南方人习诗赋,尚文。”
而杨乐贤自然不用说了,籍贯在常,自然属于南方人。所以策论诗赋那是重中之重。
在后世经历过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杨大姑娘自然对应付如何考试有自己的心得。虽说也觉得这宋代取士之法有些扯淡,不过政策在那儿摆着,考题就是这么出得,你能怎么着?
就跟后世公务员考试一样,那考题不就被无数人拿出来吐槽过N次么?可你吐槽归吐槽,除非不去搀和,若要去就得遵守规则。
现在培养杨乐贤跳出框架,独立思考是最好不过的时候。读了四年书,又开了外挂,想来也是时候培养他这方面能力的时候了。
杨乐贤想了想,又道:“舜的到来,开启了当地的民智,使得当年这片蛮荒之地的人识礼,知理,懂礼。”
“还有舜的到来带来了更好的耕种方式,使得这儿的人生活有所改善……”
杨涵瑶点点头,又问道:“没有了吗?”
杨乐贤挠着脑袋,想了半天,摇了摇头,表示自己能想到得已经都想到了。
“不错……”杨涵瑶摸了摸杨乐贤的小脑袋,道:“以舞勺之年能想到这三点已是难能可贵。”
“莫非杨小哥说得还不全面?”王雱听杨涵瑶这话里的意思似乎杨乐贤说得还不够全面,他想了想,虽说杨乐贤说得简单,但能概括到的点都概括到了,难道还有什么遗漏不成?
杨涵瑶看了众人一眼,又看向杨乐贤,问道:“阿弟,知道当年咱们住在李家村时候的事么?”
杨乐贤点头,杨涵瑶又道:“知道阿姐为什么要在小李村修路么?”
“想要富先修路!”杨乐贤眼前一亮,想起了自己姐姐常说得这句话,顿时明白了自己还遗漏了那些东西。
他忙说道:“舜河外通长江,商贾舟楫往来,带来了商贸的便利和市场的兴旺,使得焦溪成为地方崛起的一方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