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出口转内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要让荆襄变湖广,靠一贯的小农演变,是不太可能加速的。只会是当一个地方开发之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和工商业双重增加,才会进一步转移农业开发。
这个秩序一般来说都是先开发中原,然后开发中原外围,接着是吴越旧地,然后是巴楚之所,最后才是交州。倘使技术手段越来越厉害,那么就会开发高纬度地区的土地,比如黑土带,比如温带草原甚至沙漠。
中原文明早熟,并且还能保证文明序列上的主体民族是唯一一个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正是这块土地对农业社会来说,简直是无可挑剔。这就使得中原被称作上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土地上的人口,长期占据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甚至一半以上。
所以张德这条工科狗哪怕把肉身扔到唐朝来,他会发现:啊,唐朝人原来跟老子也长一个德性啊。
但换做他域之国,他们的祖先或是在这个时期灭亡,或是找不到祖先……
不管是作为工科狗还是作为中国之民,张德天然要跟农业打个交道,并且不遗余力地打交道。
虽说间接地让李皇帝这个贪婪的家伙沾了光。
“张公,这些六诏陵稻产量太低,一亩地一石多一些,别说楚人,就是獠人也不想种。”
贾飞贾君鹏的同父异母弟弟贾潜是坚决拥护“忠义社”社长的,并且愿意鞍前马后地干活。不说别的,去年宰相王珪提的新增州县农政博士议案,通过之后,贾潜就因张德照拂,薛大鼎离任之际,点了价钱为沧州农政博士。
这个议案为什么会是宰相提出来的呢?因为这个议案涉及到农业税和农业活动。皇帝财大气粗,朝廷更是气粗财大,那么肯定会针对衣冠巨室软刀子硬刀子快刀子钝刀子一起割肉。
什么是肉?就是土地,就是人,就是人在土地上的产出。
王珪的议案,具体说来就是把州县的农事活动权力和责任确立,除州县主官外,其余佐官将不会再涉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
讲白了,朝廷虽然没有设立农业部,但在每个州县,都设立了农业局。
从九品下的帽子,对贾氏族人来说,已经很可以了。原本的想法,也不过时流外一二三等。
虽然点了贾潜做这个农政博士,但又因为沧州不是试点单位,所以贾潜尽管已经上手了具体农业规划实务,却还没有正式上任。
张德这次南下,正好缺人手,贾潜这才到了汉阳来。之前桑田规划,水稻田沟渠挖掘规划,梯田修建等工作,就是贾潜从旁辅佐。
“这个陵稻,倒也不是看中它的产量。”
对于贾氏,张德倒也不会吝啬自己的知识,而是解释道,“陵稻原本中原亦有种植,但中原田地肥厚,不需这等稻米,这才逐渐向南向西转移。”
手头正好有一些没有去壳的稻谷,搓了一把,露出了里面微黄的米粒,“五凫之状,坚而不骼,其种:陵稻、黑鹅、马夫。这是管子记载的。”
管仲牛逼的地方不是说他把齐国如何如何,而是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管仲当时去哪个国家,哪个国家都能如何如何……
春秋那个时代,就对土壤进行分类,对山地平原各物种产出进行记录,并且还能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这就是为什么管仲是政治家,而裴寂只能是政客的原因。
“獠人也不爱种,总之是难以推行。眼下新修梯田,多是生地,这等有类杂粮之物,只怕是愈发不愿种。”
“陵稻的优势在哪里,想过没有?”
张德看着年轻的贾潜,他和他哥哥贾飞一样,在农事方面,很愿意投入思考。
沉思了一会儿,贾潜就有些明了,连连点头道:“张公的意思是,陵稻虽然亩产很低,远不如江稻诸种,但有一点,它不需特意浇水灌溉?”
“贞观一二三年时大旱,若是换成陵稻,总归还是有些收成,一亩地一石总归还是有的,也不至于挨饿。”
没错,陵稻其实就是旱稻,而且中原这块土地上,七千多年前就开始放弃它,到始皇帝统一中国,基本上核心地区已经看不到这种地产稻米。
陵稻适合山地丘陵等难以灌溉的地区,而这些地区,都是蛮夷生活的地方。比如贾潜刚才口中的“六诏”,正是黔中剑南以西地区,和吐蕃及大小婆罗门国接壤。
张德决定“出口转内销”陵稻的念头,不是今天才有,早在大河工坊开建之前,他就琢磨在“塞上江南”搞一把。
只是当时手头的资源不够,甚至可以说捉襟见肘,加上要防止长孙无忌告密及李世民强迫张叔叔让他这个江南土狗尚公主,所以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但眼下,工科狗开了好些个分基地,除开将来的“高产稻”要引入,这种“低产稻”同样要规划。
说到底,不管是荆襄还是哪里,终究是人少地多。和一千多年后不一样,这年头不需要划什么耕地红线,也不需要什么开放二胎,而是你特么给老子可劲生,给老子可劲开发生地!
此刻的荆襄,还不是什么“湖广熟天下足”,被开发的地方其实有限,这跟云梦泽有关,也跟獠人有关。
而张德现在要做的,就是农业和工商业并行,把獠人从山寨中赶出来或者集中起来,或是汉化,或是被汉化,或是在作坊汉化,或是在矿场汉化,或是在坟地汉化……
人口有效管理,哪怕仅仅是一部分的有效管理,那么,这个时候,只要能保证食物供给,可以说人口增长是没有上限的。这就要看张德是喊口号还是拿出真金白银来勾引,对衣冠巨室喊口号,对贩夫走卒泥腿子獠人拿出鸡鸭鹅猪羊牛,结果如何,可以想象。
具体到陵稻,也就是旱稻上,张德并不打算让普通农户去种植这种低产作物,也不会逼迫本地獠人去学“六诏”那些苦逼。
陵稻种植,张德是打算“忠义社”自己消化。实际上,也只有“忠义社”能够自己消化。
首先,种植意愿上,只有张德愿意干;其次,大规模的丘陵山地需要的劳力不是一州一县官方可以承受的;最后,低产作物只能靠广种来冲量,这需要一定的组织……
巧的是,张德手上直接或者间接掌握了数万倭奴、高丽奴、百济奴、新罗奴。这些奴工中,战俘不多,多是“被战俘”,很多都是这几个地方的普通底层。主要用途是在全国最大工地上献祭,而献祭之后剩下来的,一时半会儿又不能继续献祭,只能持续的给他们的人生每分钟扣掉一秒钟。
那么,这时候把多余的,甚至可以说无用的大量山区丘陵生地种上旱稻,这些随时准备献祭的奴工,不正好派上了用场吗?
尤其是旱稻不需要太多照料,低产出归低产出,可胜在稳定,旱涝都是一两百斤左右打转转,可以说和大豆芋头一样,是可以作为一道人生保险来运作的。
如果贞观一二三年的中原能够听从贾思勰的建议,以家庭为单位一年种个一亩几分芋头,又怎么可能饿肚子?
于是,在听张德一番解释后,贾潜想也不想,便道:“六诏陵稻,倒是可以多地试种,张公不若再调遣一批人来,各往河套、黔中、剑南、河东。”
要让荆襄变湖广,靠一贯的小农演变,是不太可能加速的。只会是当一个地方开发之后,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口和工商业双重增加,才会进一步转移农业开发。
这个秩序一般来说都是先开发中原,然后开发中原外围,接着是吴越旧地,然后是巴楚之所,最后才是交州。倘使技术手段越来越厉害,那么就会开发高纬度地区的土地,比如黑土带,比如温带草原甚至沙漠。
中原文明早熟,并且还能保证文明序列上的主体民族是唯一一个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正是这块土地对农业社会来说,简直是无可挑剔。这就使得中原被称作上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土地上的人口,长期占据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甚至一半以上。
所以张德这条工科狗哪怕把肉身扔到唐朝来,他会发现:啊,唐朝人原来跟老子也长一个德性啊。
但换做他域之国,他们的祖先或是在这个时期灭亡,或是找不到祖先……
不管是作为工科狗还是作为中国之民,张德天然要跟农业打个交道,并且不遗余力地打交道。
虽说间接地让李皇帝这个贪婪的家伙沾了光。
“张公,这些六诏陵稻产量太低,一亩地一石多一些,别说楚人,就是獠人也不想种。”
贾飞贾君鹏的同父异母弟弟贾潜是坚决拥护“忠义社”社长的,并且愿意鞍前马后地干活。不说别的,去年宰相王珪提的新增州县农政博士议案,通过之后,贾潜就因张德照拂,薛大鼎离任之际,点了价钱为沧州农政博士。
这个议案为什么会是宰相提出来的呢?因为这个议案涉及到农业税和农业活动。皇帝财大气粗,朝廷更是气粗财大,那么肯定会针对衣冠巨室软刀子硬刀子快刀子钝刀子一起割肉。
什么是肉?就是土地,就是人,就是人在土地上的产出。
王珪的议案,具体说来就是把州县的农事活动权力和责任确立,除州县主官外,其余佐官将不会再涉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
讲白了,朝廷虽然没有设立农业部,但在每个州县,都设立了农业局。
从九品下的帽子,对贾氏族人来说,已经很可以了。原本的想法,也不过时流外一二三等。
虽然点了贾潜做这个农政博士,但又因为沧州不是试点单位,所以贾潜尽管已经上手了具体农业规划实务,却还没有正式上任。
张德这次南下,正好缺人手,贾潜这才到了汉阳来。之前桑田规划,水稻田沟渠挖掘规划,梯田修建等工作,就是贾潜从旁辅佐。
“这个陵稻,倒也不是看中它的产量。”
对于贾氏,张德倒也不会吝啬自己的知识,而是解释道,“陵稻原本中原亦有种植,但中原田地肥厚,不需这等稻米,这才逐渐向南向西转移。”
手头正好有一些没有去壳的稻谷,搓了一把,露出了里面微黄的米粒,“五凫之状,坚而不骼,其种:陵稻、黑鹅、马夫。这是管子记载的。”
管仲牛逼的地方不是说他把齐国如何如何,而是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管仲当时去哪个国家,哪个国家都能如何如何……
春秋那个时代,就对土壤进行分类,对山地平原各物种产出进行记录,并且还能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这就是为什么管仲是政治家,而裴寂只能是政客的原因。
“獠人也不爱种,总之是难以推行。眼下新修梯田,多是生地,这等有类杂粮之物,只怕是愈发不愿种。”
“陵稻的优势在哪里,想过没有?”
张德看着年轻的贾潜,他和他哥哥贾飞一样,在农事方面,很愿意投入思考。
沉思了一会儿,贾潜就有些明了,连连点头道:“张公的意思是,陵稻虽然亩产很低,远不如江稻诸种,但有一点,它不需特意浇水灌溉?”
“贞观一二三年时大旱,若是换成陵稻,总归还是有些收成,一亩地一石总归还是有的,也不至于挨饿。”
没错,陵稻其实就是旱稻,而且中原这块土地上,七千多年前就开始放弃它,到始皇帝统一中国,基本上核心地区已经看不到这种地产稻米。
陵稻适合山地丘陵等难以灌溉的地区,而这些地区,都是蛮夷生活的地方。比如贾潜刚才口中的“六诏”,正是黔中剑南以西地区,和吐蕃及大小婆罗门国接壤。
张德决定“出口转内销”陵稻的念头,不是今天才有,早在大河工坊开建之前,他就琢磨在“塞上江南”搞一把。
只是当时手头的资源不够,甚至可以说捉襟见肘,加上要防止长孙无忌告密及李世民强迫张叔叔让他这个江南土狗尚公主,所以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但眼下,工科狗开了好些个分基地,除开将来的“高产稻”要引入,这种“低产稻”同样要规划。
说到底,不管是荆襄还是哪里,终究是人少地多。和一千多年后不一样,这年头不需要划什么耕地红线,也不需要什么开放二胎,而是你特么给老子可劲生,给老子可劲开发生地!
此刻的荆襄,还不是什么“湖广熟天下足”,被开发的地方其实有限,这跟云梦泽有关,也跟獠人有关。
而张德现在要做的,就是农业和工商业并行,把獠人从山寨中赶出来或者集中起来,或是汉化,或是被汉化,或是在作坊汉化,或是在矿场汉化,或是在坟地汉化……
人口有效管理,哪怕仅仅是一部分的有效管理,那么,这个时候,只要能保证食物供给,可以说人口增长是没有上限的。这就要看张德是喊口号还是拿出真金白银来勾引,对衣冠巨室喊口号,对贩夫走卒泥腿子獠人拿出鸡鸭鹅猪羊牛,结果如何,可以想象。
具体到陵稻,也就是旱稻上,张德并不打算让普通农户去种植这种低产作物,也不会逼迫本地獠人去学“六诏”那些苦逼。
陵稻种植,张德是打算“忠义社”自己消化。实际上,也只有“忠义社”能够自己消化。
首先,种植意愿上,只有张德愿意干;其次,大规模的丘陵山地需要的劳力不是一州一县官方可以承受的;最后,低产作物只能靠广种来冲量,这需要一定的组织……
巧的是,张德手上直接或者间接掌握了数万倭奴、高丽奴、百济奴、新罗奴。这些奴工中,战俘不多,多是“被战俘”,很多都是这几个地方的普通底层。主要用途是在全国最大工地上献祭,而献祭之后剩下来的,一时半会儿又不能继续献祭,只能持续的给他们的人生每分钟扣掉一秒钟。
那么,这时候把多余的,甚至可以说无用的大量山区丘陵生地种上旱稻,这些随时准备献祭的奴工,不正好派上了用场吗?
尤其是旱稻不需要太多照料,低产出归低产出,可胜在稳定,旱涝都是一两百斤左右打转转,可以说和大豆芋头一样,是可以作为一道人生保险来运作的。
如果贞观一二三年的中原能够听从贾思勰的建议,以家庭为单位一年种个一亩几分芋头,又怎么可能饿肚子?
于是,在听张德一番解释后,贾潜想也不想,便道:“六诏陵稻,倒是可以多地试种,张公不若再调遣一批人来,各往河套、黔中、剑南、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