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文学 > 三国演义 > 第十章曹阿瞒许田打围

第十章曹阿瞒许田打围

作者:罗贯中、冯海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操大获全胜,带了刘备等人班师回朝。第二天,献帝设朝,曹操向他表奏刘备军功。献帝一听刘备乃是中山靖王的后裔,取过宗族世谱检看,算来刘玄德还是汉献帝的叔叔。献帝十分高兴,将刘备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汉献帝暗暗想:“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我做主,现在有了这样一位英雄叔叔,朕有人相助了。”于是拜刘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从此以后,朝中人都称呼刘备为刘皇叔。

    回府后,曹操的谋士们说:“天子认刘备做叔叔,恐怕对你不利。”曹操说:“他既然做了皇叔,我以天子的诏旨命令他,他更是不敢不从。况且我将他留在许都,名义上靠近皇帝,实际上都在我掌握之内,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再说曹操势力越加强大,在朝中清除异己。先是诬告杨彪勾结袁术,罢免了杨彪;后又杀害不满他专横的赵彦。于是,朝中百官无不悚惧。谋士程昱对曹操说:“现在曹公威名渐盛,大权在握,何不乘机篡位做皇帝?”曹操为人谨慎,回答说:“现在朝中天子的亲信、辅臣也不少,不能轻举妄动。”于是决定请汉献帝外出打猎,试探一下朝中大臣们的态度。

    这天,良马、名鹰、俊犬、弓箭都已经准备妥当,军兵也在城外聚集,曹操派人去请汉献帝。献帝说:“皇帝出门打猎,恐怕不是正路。”曹操坚持说:“古代帝王都会四时出郊打猎,以向天下显示皇威。如今四海不平,更应该借打猎来显威。”汉献帝不敢不从,随即骑上逍遥马,带上宝雕弓、金?箭,排驾出城。玄德与关羽、张飞也插箭带弓,内穿护心甲,手执兵器,带着十多骑随从跟在身后。曹操骑着爪黄飞电马,引十万军士,在许昌郊外排开围场,宽广达二百多里。

    曹操与天子并马而行,两匹马的前后距离只有一个马头,后面跟着的都是自己的心腹。其他文武百官都只是远远地跟着,没有人敢靠近。献帝纵马来到许田,刘玄德在道旁向他行礼问安。献帝说:“我今天想看看皇叔打猎。”玄德领了命令上马,忽见草丛中有一只兔子被军士们赶了出来,忙搭箭射之,一箭正中那兔子。献帝大声叫好。走过土坡,又看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献帝搭箭便射,但连射三箭都没有射中,于是转过头来对曹操说:“爱卿你来射它!”曹操从天子手中拿过宝雕弓、金?箭,拉满弓一射,正中鹿背,倒在草丛中。军士们上前取回金?箭。群臣将校看见了金?箭,以为鹿是天子射中的,纷纷近前来向献帝欢呼“万岁”。曹操驱马走出,拦在献帝前面,接受文武官员的欢贺。众人一看此景,脸色都变了。玄德背后的云长更是大怒,皱起卧蚕眉,睁大丹凤眼,提了刀策马出来,要杀曹操。玄德看见,慌忙摇手送眼色。关公看见兄长这样,便不敢轻动。玄德微微弯身向曹操称贺说:“丞相真是神射手,世人难以匹敌!”曹操哈哈大笑说:“这都是天子的洪福。”这才调回马头,向天子道贺,可是宝雕弓却并不归还献帝,自己悬挂在身上。

    打猎结束后,众人各自回去。云长问玄德说:“曹贼欺君罔上,我要杀他为国除害,兄长为什么阻止我?”玄德说:“投鼠忌器啊。那曹操与皇帝只相距一个马头远,周围又都是他的心腹,如果弟弟你逞一时之怒,稍一行动,没杀掉曹操,反而伤了天子,这就是我们的罪过了。”云长道:“现在杀不了这奸贼,以后必定招来祸患。”玄德说:“这话只能私下说,不可随便对外人言。”

    再说献帝回到宫中,想着今日猎场之事,心中悲愤,哭着对伏皇后说:“朕自从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先是受董卓祸害,后又遭到李傕、郭汜的叛乱,吃了许多别人没有吃过的苦。得曹操辅佐后,本以为他是社稷之臣,想不到他专国弄权,擅自作威作福。朕每次见到他,都好像背有芒刺。今天在围场,他竟拦在朕的前面接受众臣的庆贺,无礼到了极点。这个人迟早会谋权篡位,我们夫妇二人不知要死在何处了。”伏皇后说:“难道满朝公卿,没有一个人能救国难吗?”话还没说完,忽然听到外面有一人走进来说:“皇上、皇后不必担忧,我推荐一人,可以除国害。”原来是伏皇后之父伏完,“国舅车骑将军董承可以完成这一托付。”献帝听言,咬破手指,用血写了一封密诏,暗令伏皇后将它缝在玉带紫锦衬内,穿上锦袍,系上玉带,命内史召董承进殿。董承到来,献帝将他带到太庙功臣阁里,指着汉高祖左右两位功臣张良、萧何的像对他说:“爱卿也应该如这二人一样站在我身旁。”说完,脱下锦袍,解下玉带,赐给董承,低声对他说:“爱卿回去要仔细看看,不要辜负朕的美意。”董承领会,穿上锦袍,系上玉带,拜别献帝回府。

    围场上曹操的所作所为,不仅激怒了关公,也激起不少忠臣义士的不满,如西凉太守马腾、侍郎王子服等。这些人聚集在董府,听董承宣读了皇帝的密诏,并歃血为盟,发誓共同对付曹操,扶助汉室江山。皇叔刘备自然也愿与他们一道,共济大事,也在盟书上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