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素书原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宋)张商英撰
原文
《黄石公素书》六编,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
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今译
黄石公《素书》共六篇,据《前汉列传》记载,黄石公于圯桥授张良《素书》,世人多以为那就是《三略》,这实际上是传者的失误。
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盗墓贼打开了张良的坟墓,于玉枕中获得《素书》。此书共一千三百字,上面有秘诫:“此书不许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所传非人,一定会受到祸殃;遇到合适的人不传,也将受到祸殃。”呜呼!黄石
公竟如此的慎重!
原文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
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
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代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例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今译
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便将此书传给了他;而张良未遇到合适的人选,便把此书陪葬在坟墓中了。五百多年后,此书被盗墓贼取得,从此,《素书》才流传于人间。然而,所传的也仅仅是黄石公的文字而已,至于他的深意,哪里是语言所能完全表达的?
我曾经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互相作用的,古代的圣贤对这个问题都会竭尽一己之力。唐尧非常敬畏地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虞舜将天体运行的道理运用在政治上;夏禹理顺了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傅说(商王武丁的宰相,政绩卓著,与伊尹齐名)陈述天道运行的原则;文王将
《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周公设立天地四时之官,又设立三公,调和、治理阴阳。孔子不想言及天人之道;老子以常有、常无作为立议的开端。”《阴符经》说“: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对大道的认识到了这个地步,鬼神莫测的变化,都逃不出我
的掌握,何况是刑罚、名实、制度、算卜之类的呢?
原文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尧、舜、
禹、文、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亦无以出此矣。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
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今译
黄石公是秦朝的隐士高人,他的《素书》文字简略,含意深湛,就是上至唐尧、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没有超出此书的范围。
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因此把《素书》授予张良,但张良又怎么能了解这部书的全部含义呢?张良之所以是豪杰,而不是圣人,因为他仅能运用这书的十分之一二
而已。
原文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常劝高帝
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
“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书》曰: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今译
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曾运用这一条,劝汉高祖封韩信为齐王,为刘邦的霸业打下基础。
书中说:“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
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不要复封六国后裔。
书中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运用这一条,招来商山四皓(西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贤人,时称“商山四皓”),使高祖决心立刘盈为太子。
书中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运用这一条,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问世事。
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运用了这一条,抛弃了人世间一切享受,跟从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
哎呀,运用黄石公的几句指点,就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
而使刘邦开国称帝,更何况是对《素书》深入研究的人呢?
原文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
诸葛亮、王猛、房琯、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天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而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今译
自从汉朝以来,研究文学、辞章的学者很多,但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极少。像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等人,虽然号称一代贤相,他们对于前代圣王的大道,仍然不能有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此书之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的原因。
能超越“有”“无”的就是得道之人;能够将大道用之于“非有非无”之间的就是神异之人。从“有”入手,达到“无”的境界者为圣明之人;从“无”起步,达到“有”的境界为贤能之人。做不到这四点,就是每天读这本书,也不能
在实践中运用。
素书今译
(宋)张商英撰
原文
《黄石公素书》六编,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
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今译
黄石公《素书》共六篇,据《前汉列传》记载,黄石公于圯桥授张良《素书》,世人多以为那就是《三略》,这实际上是传者的失误。
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盗墓贼打开了张良的坟墓,于玉枕中获得《素书》。此书共一千三百字,上面有秘诫:“此书不许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所传非人,一定会受到祸殃;遇到合适的人不传,也将受到祸殃。”呜呼!黄石
公竟如此的慎重!
原文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
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
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代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例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今译
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便将此书传给了他;而张良未遇到合适的人选,便把此书陪葬在坟墓中了。五百多年后,此书被盗墓贼取得,从此,《素书》才流传于人间。然而,所传的也仅仅是黄石公的文字而已,至于他的深意,哪里是语言所能完全表达的?
我曾经认为:“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互相作用的,古代的圣贤对这个问题都会竭尽一己之力。唐尧非常敬畏地按照上天的旨意行事;虞舜将天体运行的道理运用在政治上;夏禹理顺了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傅说(商王武丁的宰相,政绩卓著,与伊尹齐名)陈述天道运行的原则;文王将
《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周公设立天地四时之官,又设立三公,调和、治理阴阳。孔子不想言及天人之道;老子以常有、常无作为立议的开端。”《阴符经》说“: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对大道的认识到了这个地步,鬼神莫测的变化,都逃不出我
的掌握,何况是刑罚、名实、制度、算卜之类的呢?
原文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尧、舜、
禹、文、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亦无以出此矣。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
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今译
黄石公是秦朝的隐士高人,他的《素书》文字简略,含意深湛,就是上至唐尧、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思想也没有超出此书的范围。
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因此把《素书》授予张良,但张良又怎么能了解这部书的全部含义呢?张良之所以是豪杰,而不是圣人,因为他仅能运用这书的十分之一二
而已。
原文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常劝高帝
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
“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书》曰: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今译
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曾运用这一条,劝汉高祖封韩信为齐王,为刘邦的霸业打下基础。
书中说:“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
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运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不要复封六国后裔。
书中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运用这一条,招来商山四皓(西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贤人,时称“商山四皓”),使高祖决心立刘盈为太子。
书中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运用这一条,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问世事。
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运用了这一条,抛弃了人世间一切享受,跟从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
哎呀,运用黄石公的几句指点,就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
而使刘邦开国称帝,更何况是对《素书》深入研究的人呢?
原文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
诸葛亮、王猛、房琯、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天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而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今译
自从汉朝以来,研究文学、辞章的学者很多,但真正懂得大道的人极少。像诸葛亮、王猛、房玄龄、裴度等人,虽然号称一代贤相,他们对于前代圣王的大道,仍然不能有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此书之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的原因。
能超越“有”“无”的就是得道之人;能够将大道用之于“非有非无”之间的就是神异之人。从“有”入手,达到“无”的境界者为圣明之人;从“无”起步,达到“有”的境界为贤能之人。做不到这四点,就是每天读这本书,也不能
在实践中运用。
素书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