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改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马迪年方十五,还是个半大孩子,听到大伯父的问话,眼睛就红了起来。“伯父生死不知,侄儿如何能安心学习。”
马家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么大,在京城都开了商铺,仰仗的就是这个因为技艺入仕的马致才。
他从小就对这个大伯父孺慕不已,也有追随大伯父脚步的想法。
大明朝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科举,只有娼、优、隶、卒这些家族不能参加科举。
马家读书入仕本无限制,但是苏州曾是张士诚的大本营,马家也被迫有从逆经历。
虽然新朝成立,没有过度追究,但是马家被判三代不得科举,到了马迪这一代也才是第三代。
想要入仕,依旧只能走靠技术入仕的道路。
马迪自小聪明伶俐,善于思考,比他那有些呆板的大哥更受家族宠爱。
其外祖松江于孝直在前元时期就是一界名***通算学。因家无男丁,为了他直接从松江搬到了苏州,只是为了教他成才。
马迪从小跟着于孝直学习了《杨辉算法》,元朝数学家朱世杰编撰的《算学启蒙》,还从于孝直那里学习了传自于西洋的《欧几里得几何》,并且展现了极高的数学天赋。
在年仅11岁时,他就通过计算,算出了三角形内交合为180°,并独立用公式证明。
这让于孝直老怀大慰,竟然因此乐极生悲,一命呜呼。
从那以后,马致才回乡接了这个侄儿来京城,亲自教他珠算和家族手艺,只望他能成为马家的千里马。
春节之前,他送了马家子孙回苏州过年,春节后就被召入宫中,后来还带信让他在老家安心读书,却没有想到,他如今又来京城。
听了马迪的话,马致才忍不住叹了口气,不忍责备他。“既然来了,就先安心学习两日,过两日我要考校于你。”
马迪骄傲地挺起了胸膛说道:“侄儿不怕考校。”他突然想起来什么,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咚咚跑了出去。
“这孩子,一点也还不沉稳……”他心中挂念身体不算好的妻子,训导了其他子侄几句,就让他们散了。
这个时候,马迪又咚咚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千里镜说道:“伯父,你看,这是我做的千里镜,可否能让工部大人喜欢?”
千里镜在民间还属于军械,任何人不得私自藏匿。但是马致才不仅在工部效力,马家同时也是工部的供货商,供应的就是望远镜的镜片。
他的二弟如今接管了祖传的玉石作坊,马迪的父亲老三马致德则从小学习水晶打磨。
后来他又开办一家琉璃窑,烧制琉璃,供应工部。所以望远镜在其他家没有,在他的家里并不稀奇。
马致才拿过了侄儿递过来的望远镜,从外表看跟普通的望远镜并无区别,也不以为然,但是当他放到眼前的时候,就能看出这个望远镜的不同了。
首先,这个望远镜的倍数更大,望的更远,其次,也解决了望远镜的景象模糊问题。
大明最早的望远镜是太孙殿下发明的,据说是他拿着进贡的凸透镜,在太阳下烤蚂蚁的时候,偶然把两个镜片叠在一起,发现能把远处的景物拉近,所以让工部的工匠把两个凸透镜安装在一个空心直筒上,制作了第一个望远镜。
不过这样的望远镜看到的景象是颠倒的,而且镜像模糊。
后来经过各种试验,包括在两个镜片之间加一个凸透镜,加一个凹透镜等各种方法,终于解决了镜像颠倒问题。
但是,这样的望远镜取决于镜片的透明度。三层过滤和多层过滤,让制作出来的大部分望远镜都不合格,想获得一架望远镜,需要打磨师傅精挑细选,一个个地试。
这架望远镜却景象清晰,并且拉近的倍数也比马致才知道的要更大。作为一个技术专家,马致才一下子就忘记了妻子还在等他,拿着望远镜来到了屋外,望向了西北方的清凉山宝塔。
良久,他才放下了望远镜问道:“迪儿,可曾计算过倍数?”
马迪点了点头说道:“侄儿计算过,按照光线折射的比例,这架千里镜能达到四十倍的倍数。”
马致才倒吸了一口冷气,手都忍不住颤抖了起来。如今军中使用望远镜大多只有六七倍,少数能达到八倍到十倍。
而太孙当初为了鼓励他们制造出能看的更远的望远镜,曾亲口许诺若造出数十倍的望远镜会重赏。不仅有钱财奖励,甚至还能直接升官进爵。
他颤声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马迪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明有多大的影响,说道:“侄儿发现在两个镜片之间加一道镜片,虽然解决了倒影,却也让景象模糊。既然望远是通过光线折射,那么三棱镜的折射比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好,所以侄儿自己打磨了一个三棱镜,装在了里面。”
马致才也精通技艺,马迪一说他就明白了过来。“好,好,好,迪儿不愧是我马家的千里马,这次你可是立下大功了。”
要不是家中还有两个锦衣卫,他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要把这个望远镜进贡上去了。想到了两个锦衣卫,他也冷静了下来,现在还不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置他们,有这个望远镜在手,他确信自己能保命了。
所以,这个望远镜暂时不要上交工部,等旨意下来的时候拿出来,关键时刻能救全家性命。
与马致才的患得患失,心神不定相比,纪纲却是陷入了狂喜之中。
去年投靠太孙,当时他也忧虑无比,生怕皇上一气之下就砍了他的头。
皇上如果要杀他,除了锦衣卫,几乎没有人会同情他,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恐怕都会放鞭炮庆祝。
但是,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本来就是要做孤臣的,他若是敢与文武大臣媾和,恐怕十年前他就完蛋了。
他很清楚自己无路可退,只能拼命向前冲,向前冲还有一点希望,敢停下来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他没有任何后路,而太孙,成为唯一的希望,现在希望终于变成了光明。
想要马儿跑,哪能马儿不吃草。
既然想要用纪纲,又要让他用心来做事,那么就必须给他一个希望。
所以,朱瞻基拿出了忽悠朱棣那一套,将自己想要开发日本银矿的计划泄露了给他,并且让他开始准备。
到了今天,朱瞻基也正式向他承诺,如果日本的石见银山是真实的,届时将会派他到日本主持大局,不会让他遭到朝堂文武大臣的追责和清算。
像他这样的恶人,还是把它放在日本祸害一下日本人吧。
得到了朱瞻基的承诺,纪纲这次是真的放下心来了。
这将近一年的时间,纪纲可以说是除了本职工作,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为朱瞻基做事上面。
从派驻使者前往高丽,东瀛,了解当地的政治环境,战争势力,到通查大明境内的所有商业大户,了解各种物资产出产量,销售渠道,甚至是加工工序。
身为太孙,朱瞻基只需要动动嘴,但是整个锦衣卫系统,已经忙了大半年了。
不过,取得的成绩也是喜人的。锦衣卫出面,如今大明的所有商人们没有一个敢反抗的,至于技术保密,在锦衣卫面前没有秘密。
也因此,朱瞻基的兴庆宫如今被各地汇总上来的情报,堆满了一间仓库。
光是一个陶瓷的不同烧制技术,就装了好几个大箱子,天南海北不同的窑洞烧制的陶瓷工艺,都被搜集了上来。
只是,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工艺都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这也是整个东方工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没有解决好的。
烧窑没有具体的时间,要看火候,温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是要看火候。
不同的土质配方,也要看经验,就连往陶瓷上面着色,上釉,也都只是靠经验。
所以,即使拿到这些配方,也需要老师傅不停地研究,才有可能做出差不多的瓷器。
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即使一个师傅做出来的不同的碗,都不可能看起来一样,总有一些差别。
朱瞻基很清楚,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因为最基础的标准都没有确定。
如今的度量衡其实比较混乱,有三进制,有十进制,而斤与两之间,是十六进制。
这就导致了在计算方面的困难,不懂一点数学,在古代连账都不会算。
朱瞻基没有想要全部改度量衡,这也不是他现在就能干的事。但是,为了便于统计,他还是拿出了从毫米到公里的长度度量。
等他当了皇帝,再把重量,容积,面积这些统计方式给全部拿出来。
地球仪已经制作出来了,朱瞻基也与司天监的人将地球划分24个时区,现在当然不是以伦敦为零度线了,而是以南京的皇宫为0度线。
经纬线的设定其实非常容易推定,因为一天的24小时是固定的,然后再把24节气,连同天上的星座,进行不同地点的测试,就能准确绘制出符合比例的地图。
当然,朱瞻基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他已经粗略地在地球仪上等分24条线,就能先把经度给划分好。
维度线就不用太急,让司天监的人慢慢推定就可以了。
马迪年方十五,还是个半大孩子,听到大伯父的问话,眼睛就红了起来。“伯父生死不知,侄儿如何能安心学习。”
马家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么大,在京城都开了商铺,仰仗的就是这个因为技艺入仕的马致才。
他从小就对这个大伯父孺慕不已,也有追随大伯父脚步的想法。
大明朝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科举,只有娼、优、隶、卒这些家族不能参加科举。
马家读书入仕本无限制,但是苏州曾是张士诚的大本营,马家也被迫有从逆经历。
虽然新朝成立,没有过度追究,但是马家被判三代不得科举,到了马迪这一代也才是第三代。
想要入仕,依旧只能走靠技术入仕的道路。
马迪自小聪明伶俐,善于思考,比他那有些呆板的大哥更受家族宠爱。
其外祖松江于孝直在前元时期就是一界名***通算学。因家无男丁,为了他直接从松江搬到了苏州,只是为了教他成才。
马迪从小跟着于孝直学习了《杨辉算法》,元朝数学家朱世杰编撰的《算学启蒙》,还从于孝直那里学习了传自于西洋的《欧几里得几何》,并且展现了极高的数学天赋。
在年仅11岁时,他就通过计算,算出了三角形内交合为180°,并独立用公式证明。
这让于孝直老怀大慰,竟然因此乐极生悲,一命呜呼。
从那以后,马致才回乡接了这个侄儿来京城,亲自教他珠算和家族手艺,只望他能成为马家的千里马。
春节之前,他送了马家子孙回苏州过年,春节后就被召入宫中,后来还带信让他在老家安心读书,却没有想到,他如今又来京城。
听了马迪的话,马致才忍不住叹了口气,不忍责备他。“既然来了,就先安心学习两日,过两日我要考校于你。”
马迪骄傲地挺起了胸膛说道:“侄儿不怕考校。”他突然想起来什么,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咚咚跑了出去。
“这孩子,一点也还不沉稳……”他心中挂念身体不算好的妻子,训导了其他子侄几句,就让他们散了。
这个时候,马迪又咚咚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千里镜说道:“伯父,你看,这是我做的千里镜,可否能让工部大人喜欢?”
千里镜在民间还属于军械,任何人不得私自藏匿。但是马致才不仅在工部效力,马家同时也是工部的供货商,供应的就是望远镜的镜片。
他的二弟如今接管了祖传的玉石作坊,马迪的父亲老三马致德则从小学习水晶打磨。
后来他又开办一家琉璃窑,烧制琉璃,供应工部。所以望远镜在其他家没有,在他的家里并不稀奇。
马致才拿过了侄儿递过来的望远镜,从外表看跟普通的望远镜并无区别,也不以为然,但是当他放到眼前的时候,就能看出这个望远镜的不同了。
首先,这个望远镜的倍数更大,望的更远,其次,也解决了望远镜的景象模糊问题。
大明最早的望远镜是太孙殿下发明的,据说是他拿着进贡的凸透镜,在太阳下烤蚂蚁的时候,偶然把两个镜片叠在一起,发现能把远处的景物拉近,所以让工部的工匠把两个凸透镜安装在一个空心直筒上,制作了第一个望远镜。
不过这样的望远镜看到的景象是颠倒的,而且镜像模糊。
后来经过各种试验,包括在两个镜片之间加一个凸透镜,加一个凹透镜等各种方法,终于解决了镜像颠倒问题。
但是,这样的望远镜取决于镜片的透明度。三层过滤和多层过滤,让制作出来的大部分望远镜都不合格,想获得一架望远镜,需要打磨师傅精挑细选,一个个地试。
这架望远镜却景象清晰,并且拉近的倍数也比马致才知道的要更大。作为一个技术专家,马致才一下子就忘记了妻子还在等他,拿着望远镜来到了屋外,望向了西北方的清凉山宝塔。
良久,他才放下了望远镜问道:“迪儿,可曾计算过倍数?”
马迪点了点头说道:“侄儿计算过,按照光线折射的比例,这架千里镜能达到四十倍的倍数。”
马致才倒吸了一口冷气,手都忍不住颤抖了起来。如今军中使用望远镜大多只有六七倍,少数能达到八倍到十倍。
而太孙当初为了鼓励他们制造出能看的更远的望远镜,曾亲口许诺若造出数十倍的望远镜会重赏。不仅有钱财奖励,甚至还能直接升官进爵。
他颤声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马迪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明有多大的影响,说道:“侄儿发现在两个镜片之间加一道镜片,虽然解决了倒影,却也让景象模糊。既然望远是通过光线折射,那么三棱镜的折射比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好,所以侄儿自己打磨了一个三棱镜,装在了里面。”
马致才也精通技艺,马迪一说他就明白了过来。“好,好,好,迪儿不愧是我马家的千里马,这次你可是立下大功了。”
要不是家中还有两个锦衣卫,他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要把这个望远镜进贡上去了。想到了两个锦衣卫,他也冷静了下来,现在还不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置他们,有这个望远镜在手,他确信自己能保命了。
所以,这个望远镜暂时不要上交工部,等旨意下来的时候拿出来,关键时刻能救全家性命。
与马致才的患得患失,心神不定相比,纪纲却是陷入了狂喜之中。
去年投靠太孙,当时他也忧虑无比,生怕皇上一气之下就砍了他的头。
皇上如果要杀他,除了锦衣卫,几乎没有人会同情他,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恐怕都会放鞭炮庆祝。
但是,身为锦衣卫指挥使,本来就是要做孤臣的,他若是敢与文武大臣媾和,恐怕十年前他就完蛋了。
他很清楚自己无路可退,只能拼命向前冲,向前冲还有一点希望,敢停下来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他没有任何后路,而太孙,成为唯一的希望,现在希望终于变成了光明。
想要马儿跑,哪能马儿不吃草。
既然想要用纪纲,又要让他用心来做事,那么就必须给他一个希望。
所以,朱瞻基拿出了忽悠朱棣那一套,将自己想要开发日本银矿的计划泄露了给他,并且让他开始准备。
到了今天,朱瞻基也正式向他承诺,如果日本的石见银山是真实的,届时将会派他到日本主持大局,不会让他遭到朝堂文武大臣的追责和清算。
像他这样的恶人,还是把它放在日本祸害一下日本人吧。
得到了朱瞻基的承诺,纪纲这次是真的放下心来了。
这将近一年的时间,纪纲可以说是除了本职工作,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为朱瞻基做事上面。
从派驻使者前往高丽,东瀛,了解当地的政治环境,战争势力,到通查大明境内的所有商业大户,了解各种物资产出产量,销售渠道,甚至是加工工序。
身为太孙,朱瞻基只需要动动嘴,但是整个锦衣卫系统,已经忙了大半年了。
不过,取得的成绩也是喜人的。锦衣卫出面,如今大明的所有商人们没有一个敢反抗的,至于技术保密,在锦衣卫面前没有秘密。
也因此,朱瞻基的兴庆宫如今被各地汇总上来的情报,堆满了一间仓库。
光是一个陶瓷的不同烧制技术,就装了好几个大箱子,天南海北不同的窑洞烧制的陶瓷工艺,都被搜集了上来。
只是,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工艺都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这也是整个东方工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没有解决好的。
烧窑没有具体的时间,要看火候,温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是要看火候。
不同的土质配方,也要看经验,就连往陶瓷上面着色,上釉,也都只是靠经验。
所以,即使拿到这些配方,也需要老师傅不停地研究,才有可能做出差不多的瓷器。
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即使一个师傅做出来的不同的碗,都不可能看起来一样,总有一些差别。
朱瞻基很清楚,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因为最基础的标准都没有确定。
如今的度量衡其实比较混乱,有三进制,有十进制,而斤与两之间,是十六进制。
这就导致了在计算方面的困难,不懂一点数学,在古代连账都不会算。
朱瞻基没有想要全部改度量衡,这也不是他现在就能干的事。但是,为了便于统计,他还是拿出了从毫米到公里的长度度量。
等他当了皇帝,再把重量,容积,面积这些统计方式给全部拿出来。
地球仪已经制作出来了,朱瞻基也与司天监的人将地球划分24个时区,现在当然不是以伦敦为零度线了,而是以南京的皇宫为0度线。
经纬线的设定其实非常容易推定,因为一天的24小时是固定的,然后再把24节气,连同天上的星座,进行不同地点的测试,就能准确绘制出符合比例的地图。
当然,朱瞻基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他已经粗略地在地球仪上等分24条线,就能先把经度给划分好。
维度线就不用太急,让司天监的人慢慢推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