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零章 工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明的满朝武将中,郑亨获得的评语是持重、敦厚,善于安抚士卒,以聚敛民财为耻。
这代表了此人的操守可信,另外,郑亨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从来没有在京城待过。
郑亨的父亲郑用因追随朱元璋征战有功,累封至大兴左卫副千户。洪武十六年,郑用年老退休,由郑亨袭取父职。
洪武二十五年,朝廷招募官员去鞑靼宣谕,郑亨应募而往,到达斡难河,回来后升任密云卫指挥佥事。
朱棣起兵靖难,郑亨率部归附,并在真定之战时先登破敌,进封指挥使。
后来郑亨屡立大功,朱棣登基,定靖难功臣次序,郑亨名列第五。因此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获赐铁券,并留守北平。
朱棣第一次北征,郑亨功列第一,第二次北征,他骁勇善战,身中两箭不退,回合大军击退马哈木。
这一路,郑亨镇守燕山,北平,宣府,开平,北明山,一直都是在北部边军,从来没有在京城任过任何职位。
正是因为这种跟京城世家,勋贵,没有太深瓜葛履历,朱瞻基看中了郑能,想要把他变成一条勋贵中的鲶鱼。
在京城,论资历,比郑亨高的人不少。但是像成国公,英国公,魏国公他们这些家族,都跟京城的勋贵们形成了紧密的同盟。
想要靠他们来肃清京城勋贵中的这些腐败,他们难免畏手畏脚。
郑亨想去撒马尔罕,想要这个肥差,那也要先给朱瞻基当一把刀。
郑能听到朱瞻基的话,抱拳道:“殿下请吩咐,微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瞻基却笑了笑说道:“快过年了,就先过个好年,待年后再说……”
对朱瞻基来说,事有轻重缓急。
明初的武将们大部分都还是比较靠谱的,虽然有一些贪腐,吃空晌现象,却也没有影响到整个大局。
对他来说,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为自己的改革奠定基础,所以对京城武将们的考核,可以等到二月再进行也不晚。
在梳笼完文官们之前,京城勋贵这边不能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想要在得到朱棣的战况之后进行勋贵们的清理。
战况顺利,乱一会儿不怕,但是要是战况不顺利,还是要以稳定为主。
打发走了郑能,朱瞻基无心处理政事,来到了下马桥农庄的化学研究院。
半年的研究过程中,蓝烟对她本专业的医用化学研究一直处于理论奠定阶段,没有太大的突破。
这主要是朱瞻基不让她亲自试验,让她先教会一部分人,让他们来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是因为青霉素需要大量的甜瓜,当甜瓜过季以后,研究就拖慢了不少。
反倒是在炸药方面,因为了解详细的方程式,加上原材料容易收集,所以屡屡有了突破。
从最开始的硝化棉炸药,到硝化甘油,苦味酸炸药,一直到小年的前一天,终于研制出来了无烟火药和TNT炸药。
硝化纤维炸药和苦味酸炸药很不安定,将其研制成胶质,再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便制成了无烟火药。
这一发明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无烟火药燃烧后没有残渣,不发或只发少量烟雾,却可使发射弹丸的射程,弹道平直性和射击精度均有提升。
而被誉为炸药之王的TNT炸药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穿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
而且,TNT炸药的威力虽然略逊于苦味酸炸药,但也只是略逊。在综合性能方面,这种炸药被誉为最好的炸药,所以才被公认为炸药之王。
TNT炸药的主要成分是三硝基甲苯,这种原料主要从煤中提取出来苯和甲苯,然后进行硝化。
因为毒性很大,所以朱瞻基也不会让蓝烟亲自试验。
但是蓝烟制作出来的炸药,已经让整个化学研究院的人为之拜伏,成为了真正的权威。
有蓝烟规划出来的方向,他们这些人并不怕毒性和危险,很快就通过试验,得到了样品。
实验室阶段很容易,但是想要大量规模化生产,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化学研究院这边,通过手工得到制作TNT炸药的全套程序,每一个程序都需要设计相应的工序。
而且,这些工序还要分开,每一道中间严格保密。
最少在几十年之中,这一整套工艺绝对不会公开,更不会去申请什么专利。
设计工序,其实就是整个工业时代发展的基础。
一切应用普及化,都需要相应的工序,而工序就是科技应用的最合理手段。
任何一项科技,从理论到试验,从试验到成果,从成果到普及,都需要相应的手段,这种手段,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就以TNT炸药的生产为例,首先需要煤焦油,煤焦油的提炼和生产,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
其次需要对煤焦油进行硝化和硫化,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毒素,一点产品还能采用手工提炼,但是大规模的生产,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安全手段。
什么是安全的手段,那就是去人工化,封闭化,这就又涉及到了整个工业的蒸馏技术拓展。
蒸馏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没有完整,或者说是更先进的改进技术。
因为不管是篜酒,还是煮盐,都不要太封闭的环境。
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仅是动力的提升,在蒸汽机的应用中,各种管道的设计,压力的测试,其实就是一种蒸馏的技术改进。
把蒸馏技术应用到化学工业的生产,每一道工序就需要周密设计。
从动力来源,到蒸馏封闭,每一步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就需要研究院的人进行多番论证和试验。
只有在他们这里实现了可能,这项技术才能推广,普及。
这是因为有朱瞻基的存在,他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点明科技的发展方向,加以应用。
但是实际上,除了机械方面的技术是循序渐进。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化学技术的应用,绝大部分突破,都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
哪怕到了后世,依旧是这样。
化学研究院这里,为了筹备三酸两碱的生产,已经制定了多达百万字的笔记和工艺流程。
看到这些省略到极点的文言文笔记,朱瞻基第一时间就大发雷霆,他今天不是来指导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脾气。
蓝烟虽然贵为良娣,但是因为她不能直接跟外臣接触,所以与研究员们的沟通,都是通过手下的女官。
她虽然是理科生,但是文言文也学的比朱瞻基强多了,两个人一个是学渣,一个是学霸。
朱瞻基当然是前者,而蓝烟是后者。
蓝烟是后妃,他就是有脾气也发不出来,大部分时候,只能起一个指导作用。
她数次提出了科学研究需要用更详细的数据,更通俗的语句来记载,不应该追求文字的精炼,但是这些人置若罔闻。
朱瞻基得到了这个消息后,也看到了这些人的记载。
汉字的精炼,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比不上的。但是如果用在阐述工艺程序,记载数据上,就精炼的有些尖酸刻薄了。
东方注重师徒的传序,而且喜欢讲究藏一手,更注重经验传授,而不是数据。
在蓝烟的要求下,他们勉强在记录里面加上了数据,但是,对于文字的表达,依旧遵循以前的习惯。
在文言文里面,主、状、谓、定、宾、补,六种语序与现代语言是有差异的,这倒不算是大问题。
但是文言文为了追求精简,经常会有一些省略,这就形成了主谓宾混乱。
经常是写的人写一句话,从来不会写的清清楚楚,习惯性让人来猜。
就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就有三种解释。
这在文科方面来说,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多会有一些分歧和争执。但是对严肃的科学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以一个简单的轴承为例,就分了内径,外径,内外壁厚度,宽度,硬度,钢珠尺寸等尺寸。
一台机器,需要用大小不一的轴承无数,相互衔接的部件无数,每个部件要详细地描述,衔接的力度又有规定。
结果整整一页纸上,就只见到各种尺寸,主谓宾定语少的可怜。
不要说不懂的人,就是朱瞻基这种懂的人都看不懂写了什么。
这些还好说,毕竟有图纸,可以照图来对照。
但是一些加工工艺,更复杂的推论,还有一些设计的想法,这些写出来,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百万字的工艺计划书,看似很多,其实在后世也就是三本书而已。靠着三本书,就把要建三酸两碱的工厂的计划全部囊括了进来,朱瞻基是不相信的。
可以这么说,即使工匠们严格按照计划书来建设工厂,研制设备,各个环节还是离不开他们这些研究员们。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些是理所当然,但是在朱瞻基看来,这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你一个科研工作者,整天把精力放在一个研究工艺上,算什么回事?
所以朱瞻基宁愿浪费几个月的时间,也要故意发一次脾气,将所有人给震慑住。
“孤对你们给予厚望,才让蓝良娣将斗姆娘娘所授天书传于你等。在孤这里,在蓝良娣这里,依旧还有无数学问等着你们来研究,来整理,岂能让你们分心他用。
这份计划书孤要你等重新理清,用大白话给孤写出来。孤不要文采,不要文笔,只要识字的人,懂技术的人,看到这份计划书,就能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发脾气,威力自然是可想而知。所有人战战兢兢,连呼有罪。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孤一意推行白话,不是不知道古语优雅,白话粗俗。但是,白话虽然粗俗,却能让更多的工匠能看懂诸位所写之意。孤再给你半年的时间,从今往后,要将所有工艺都采用白话写的清清楚楚,若有再犯,以渎职论罪。”
研究院的人一个个满是失落,辛苦了几个月,在殿下这里却没有落个好,一切要重头再来。
但是工部的工匠们,这个时候就兴奋了。
工部虽然掌握了如今几乎所有大工程的建设,开工,技术改进,但是他们受到了多重制约,没有一点自主权。
工部,內监,对他们有双重管理,现在头上还又压了研究院这一帮爷。
这帮爷虽然对他们没有直接管辖权,但是卡住了技术的脖子,不供着都不行。
现在殿下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以后科研与生产分开,他们这帮爷,再想作威作福是不可能了。
让其他人离去,朱瞻基留下了工部尚书吴中。
这个老好人算得上是德高望重,就是性格太善,属于是那种技术官员。
“吴尚书,关于新工厂建设,孤这里已经有了想法,虽然各种设备都要在京城铸造,难以运输,但是这几家工厂,还是不能建在京城。”
吴中问道:“那殿下可有想过,这数万斤的设备,该如何运到他方去?”
三酸两碱工厂的建设,最多的设备就是各种管道,这些管道的铸造,包括运输,都是一个难题。
“先用船运,后用铁轮车慢慢转运,总之不能建在人烟密集的地方。”
“那殿下意欲建在何处?”
“铜山附近,寻一地势开阔,土地荒寂,人烟稀少之地。”
铜山也就是后世的徐州,这个时代,徐州归凤阳府管辖。
吴中皱眉想了想,说道:“殿下可是因为淮北的煤矿?”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三酸两碱都是有毒之物,炸药更是危险。铜山距离运河不远,扼守南北咽喉,特别是当地地势高,这历次黄河改道,淮河大水,都不曾对当地造成大灾。”
吴中点了点头说道:“可是这样一来,一些技术保密可就难了。”
朱瞻基却说道:“这几家工厂生产的物资,除了炸药,都不需要保密。如今这专利法实施多年,我正想寻那些不守规矩之人的麻烦。至于新炸药,只要将几个提炼环节分开办厂,倒也不怕泄密。”
吴中这个时候爽快说道:“那臣待初八就出发前往铜山,寻找适合建厂之地。”
(不好意思,今天有事耽搁了,只能先写四千字。)
大明的满朝武将中,郑亨获得的评语是持重、敦厚,善于安抚士卒,以聚敛民财为耻。
这代表了此人的操守可信,另外,郑亨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从来没有在京城待过。
郑亨的父亲郑用因追随朱元璋征战有功,累封至大兴左卫副千户。洪武十六年,郑用年老退休,由郑亨袭取父职。
洪武二十五年,朝廷招募官员去鞑靼宣谕,郑亨应募而往,到达斡难河,回来后升任密云卫指挥佥事。
朱棣起兵靖难,郑亨率部归附,并在真定之战时先登破敌,进封指挥使。
后来郑亨屡立大功,朱棣登基,定靖难功臣次序,郑亨名列第五。因此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武安侯,食禄一千五百石,获赐铁券,并留守北平。
朱棣第一次北征,郑亨功列第一,第二次北征,他骁勇善战,身中两箭不退,回合大军击退马哈木。
这一路,郑亨镇守燕山,北平,宣府,开平,北明山,一直都是在北部边军,从来没有在京城任过任何职位。
正是因为这种跟京城世家,勋贵,没有太深瓜葛履历,朱瞻基看中了郑能,想要把他变成一条勋贵中的鲶鱼。
在京城,论资历,比郑亨高的人不少。但是像成国公,英国公,魏国公他们这些家族,都跟京城的勋贵们形成了紧密的同盟。
想要靠他们来肃清京城勋贵中的这些腐败,他们难免畏手畏脚。
郑亨想去撒马尔罕,想要这个肥差,那也要先给朱瞻基当一把刀。
郑能听到朱瞻基的话,抱拳道:“殿下请吩咐,微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瞻基却笑了笑说道:“快过年了,就先过个好年,待年后再说……”
对朱瞻基来说,事有轻重缓急。
明初的武将们大部分都还是比较靠谱的,虽然有一些贪腐,吃空晌现象,却也没有影响到整个大局。
对他来说,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为自己的改革奠定基础,所以对京城武将们的考核,可以等到二月再进行也不晚。
在梳笼完文官们之前,京城勋贵这边不能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想要在得到朱棣的战况之后进行勋贵们的清理。
战况顺利,乱一会儿不怕,但是要是战况不顺利,还是要以稳定为主。
打发走了郑能,朱瞻基无心处理政事,来到了下马桥农庄的化学研究院。
半年的研究过程中,蓝烟对她本专业的医用化学研究一直处于理论奠定阶段,没有太大的突破。
这主要是朱瞻基不让她亲自试验,让她先教会一部分人,让他们来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是因为青霉素需要大量的甜瓜,当甜瓜过季以后,研究就拖慢了不少。
反倒是在炸药方面,因为了解详细的方程式,加上原材料容易收集,所以屡屡有了突破。
从最开始的硝化棉炸药,到硝化甘油,苦味酸炸药,一直到小年的前一天,终于研制出来了无烟火药和TNT炸药。
硝化纤维炸药和苦味酸炸药很不安定,将其研制成胶质,再压成片状,切条干燥硬化,便制成了无烟火药。
这一发明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无烟火药燃烧后没有残渣,不发或只发少量烟雾,却可使发射弹丸的射程,弹道平直性和射击精度均有提升。
而被誉为炸药之王的TNT炸药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穿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
而且,TNT炸药的威力虽然略逊于苦味酸炸药,但也只是略逊。在综合性能方面,这种炸药被誉为最好的炸药,所以才被公认为炸药之王。
TNT炸药的主要成分是三硝基甲苯,这种原料主要从煤中提取出来苯和甲苯,然后进行硝化。
因为毒性很大,所以朱瞻基也不会让蓝烟亲自试验。
但是蓝烟制作出来的炸药,已经让整个化学研究院的人为之拜伏,成为了真正的权威。
有蓝烟规划出来的方向,他们这些人并不怕毒性和危险,很快就通过试验,得到了样品。
实验室阶段很容易,但是想要大量规模化生产,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化学研究院这边,通过手工得到制作TNT炸药的全套程序,每一个程序都需要设计相应的工序。
而且,这些工序还要分开,每一道中间严格保密。
最少在几十年之中,这一整套工艺绝对不会公开,更不会去申请什么专利。
设计工序,其实就是整个工业时代发展的基础。
一切应用普及化,都需要相应的工序,而工序就是科技应用的最合理手段。
任何一项科技,从理论到试验,从试验到成果,从成果到普及,都需要相应的手段,这种手段,才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就以TNT炸药的生产为例,首先需要煤焦油,煤焦油的提炼和生产,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
其次需要对煤焦油进行硝化和硫化,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毒素,一点产品还能采用手工提炼,但是大规模的生产,就需要设计相应的安全手段。
什么是安全的手段,那就是去人工化,封闭化,这就又涉及到了整个工业的蒸馏技术拓展。
蒸馏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没有完整,或者说是更先进的改进技术。
因为不管是篜酒,还是煮盐,都不要太封闭的环境。
蒸汽机的发明,不仅仅是动力的提升,在蒸汽机的应用中,各种管道的设计,压力的测试,其实就是一种蒸馏的技术改进。
把蒸馏技术应用到化学工业的生产,每一道工序就需要周密设计。
从动力来源,到蒸馏封闭,每一步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就需要研究院的人进行多番论证和试验。
只有在他们这里实现了可能,这项技术才能推广,普及。
这是因为有朱瞻基的存在,他可以毫无顾虑地直接点明科技的发展方向,加以应用。
但是实际上,除了机械方面的技术是循序渐进。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化学技术的应用,绝大部分突破,都是由无数偶然组成的。
哪怕到了后世,依旧是这样。
化学研究院这里,为了筹备三酸两碱的生产,已经制定了多达百万字的笔记和工艺流程。
看到这些省略到极点的文言文笔记,朱瞻基第一时间就大发雷霆,他今天不是来指导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脾气。
蓝烟虽然贵为良娣,但是因为她不能直接跟外臣接触,所以与研究员们的沟通,都是通过手下的女官。
她虽然是理科生,但是文言文也学的比朱瞻基强多了,两个人一个是学渣,一个是学霸。
朱瞻基当然是前者,而蓝烟是后者。
蓝烟是后妃,他就是有脾气也发不出来,大部分时候,只能起一个指导作用。
她数次提出了科学研究需要用更详细的数据,更通俗的语句来记载,不应该追求文字的精炼,但是这些人置若罔闻。
朱瞻基得到了这个消息后,也看到了这些人的记载。
汉字的精炼,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比不上的。但是如果用在阐述工艺程序,记载数据上,就精炼的有些尖酸刻薄了。
东方注重师徒的传序,而且喜欢讲究藏一手,更注重经验传授,而不是数据。
在蓝烟的要求下,他们勉强在记录里面加上了数据,但是,对于文字的表达,依旧遵循以前的习惯。
在文言文里面,主、状、谓、定、宾、补,六种语序与现代语言是有差异的,这倒不算是大问题。
但是文言文为了追求精简,经常会有一些省略,这就形成了主谓宾混乱。
经常是写的人写一句话,从来不会写的清清楚楚,习惯性让人来猜。
就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就有三种解释。
这在文科方面来说,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多会有一些分歧和争执。但是对严肃的科学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以一个简单的轴承为例,就分了内径,外径,内外壁厚度,宽度,硬度,钢珠尺寸等尺寸。
一台机器,需要用大小不一的轴承无数,相互衔接的部件无数,每个部件要详细地描述,衔接的力度又有规定。
结果整整一页纸上,就只见到各种尺寸,主谓宾定语少的可怜。
不要说不懂的人,就是朱瞻基这种懂的人都看不懂写了什么。
这些还好说,毕竟有图纸,可以照图来对照。
但是一些加工工艺,更复杂的推论,还有一些设计的想法,这些写出来,更让人难以理解了。
百万字的工艺计划书,看似很多,其实在后世也就是三本书而已。靠着三本书,就把要建三酸两碱的工厂的计划全部囊括了进来,朱瞻基是不相信的。
可以这么说,即使工匠们严格按照计划书来建设工厂,研制设备,各个环节还是离不开他们这些研究员们。
在大部分人看来,这些是理所当然,但是在朱瞻基看来,这却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你一个科研工作者,整天把精力放在一个研究工艺上,算什么回事?
所以朱瞻基宁愿浪费几个月的时间,也要故意发一次脾气,将所有人给震慑住。
“孤对你们给予厚望,才让蓝良娣将斗姆娘娘所授天书传于你等。在孤这里,在蓝良娣这里,依旧还有无数学问等着你们来研究,来整理,岂能让你们分心他用。
这份计划书孤要你等重新理清,用大白话给孤写出来。孤不要文采,不要文笔,只要识字的人,懂技术的人,看到这份计划书,就能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朱瞻基第一次发脾气,威力自然是可想而知。所有人战战兢兢,连呼有罪。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孤一意推行白话,不是不知道古语优雅,白话粗俗。但是,白话虽然粗俗,却能让更多的工匠能看懂诸位所写之意。孤再给你半年的时间,从今往后,要将所有工艺都采用白话写的清清楚楚,若有再犯,以渎职论罪。”
研究院的人一个个满是失落,辛苦了几个月,在殿下这里却没有落个好,一切要重头再来。
但是工部的工匠们,这个时候就兴奋了。
工部虽然掌握了如今几乎所有大工程的建设,开工,技术改进,但是他们受到了多重制约,没有一点自主权。
工部,內监,对他们有双重管理,现在头上还又压了研究院这一帮爷。
这帮爷虽然对他们没有直接管辖权,但是卡住了技术的脖子,不供着都不行。
现在殿下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以后科研与生产分开,他们这帮爷,再想作威作福是不可能了。
让其他人离去,朱瞻基留下了工部尚书吴中。
这个老好人算得上是德高望重,就是性格太善,属于是那种技术官员。
“吴尚书,关于新工厂建设,孤这里已经有了想法,虽然各种设备都要在京城铸造,难以运输,但是这几家工厂,还是不能建在京城。”
吴中问道:“那殿下可有想过,这数万斤的设备,该如何运到他方去?”
三酸两碱工厂的建设,最多的设备就是各种管道,这些管道的铸造,包括运输,都是一个难题。
“先用船运,后用铁轮车慢慢转运,总之不能建在人烟密集的地方。”
“那殿下意欲建在何处?”
“铜山附近,寻一地势开阔,土地荒寂,人烟稀少之地。”
铜山也就是后世的徐州,这个时代,徐州归凤阳府管辖。
吴中皱眉想了想,说道:“殿下可是因为淮北的煤矿?”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三酸两碱都是有毒之物,炸药更是危险。铜山距离运河不远,扼守南北咽喉,特别是当地地势高,这历次黄河改道,淮河大水,都不曾对当地造成大灾。”
吴中点了点头说道:“可是这样一来,一些技术保密可就难了。”
朱瞻基却说道:“这几家工厂生产的物资,除了炸药,都不需要保密。如今这专利法实施多年,我正想寻那些不守规矩之人的麻烦。至于新炸药,只要将几个提炼环节分开办厂,倒也不怕泄密。”
吴中这个时候爽快说道:“那臣待初八就出发前往铜山,寻找适合建厂之地。”
(不好意思,今天有事耽搁了,只能先写四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