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边关告急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拓跋焘最近很满足.
北燕那边的战事,因为库莫提采纳了崔浩的计策,率领大军出击,秋收之前收割掉了北燕所有能见到的粮食,导致北燕的军队节节败退,而魏国的大军在异国得到了补给,反倒成了比较悠闲的那个.
然后是冯家三个王子策反了沿路不少的城镇,加之许多城镇粮草不足,一路开城相迎,几乎没有废什么力气就打下了北燕的南边,大军一路旌旗挥动向着北燕的国都龙城而去,每三天一次的战报从无报过败的,从北燕掠回来的人口源源不断地送往南边的魏国,朝中每个大臣见面都是心情大好.
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中原地方的人口经过年年战乱实在少的可怜,偏偏道路年久失修,运河干涸,桥梁败破都需要人手来改变现状,现在只要得到了人,文臣们都想大笑三声.
高车人的冶铁进展也十分骄人,他们在草原上时,因为资源匮乏,人力不足,所以炼煤和炼铁都是一种粗陋的行为,但如今有工部参与改进,拓跋焘又给足了材料和物资,高车人做出来的新熔炉温度高的可怕,打造出来的铁也韧性极高.
魏国之前只占据山西和蒙古,国内工匠不足,武器虽锋利却十分脆,经常一上战场劈砍就断掉,造价也高.好在魏国是军户制,军户们的武器都是家传,许多军户家境贫寒,却有一身好甲胄传家,魏国的战斗力才能一直保持在.
可现在高车人解决了铁器中杂质过高所以武器易碎的问题,那么全国的铁器得到进一步展就是片刻的事情.魏国的工匠全是登记在册的,属于保护人才,不可随意转换户籍,再有高车人的加入,简直是如虎添翼.
狄叶飞确实是个能干的人,他将高车人分成许多组,采取流水线的模式打造武器,制剑的就专门制剑,制箭的就专门做箭头,制匕的,打造铁铠的,这些人都用奴隶和拓跋焘调派去的人手来做.
但最核心的冶铁和炼煤所需要的工匠,则都是年长的高车人,这样,保证了炉火和铁胚的质量,而打造剑形,箭和匕之类的武器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一般工匠就可胜任,大大加快了武器的制作度和质量.
他这么做,还保证了最核心的技术一直在高车人的手里,就算别人想学,能到达高车人的熟练程度最少要三五年,可现在正是魏国高展的时候,三五年魏国根本等不起,只能调派可信任的高车人日夜投入到产出之中.
现在崔浩,古弼和一干值得信任的大臣早就已经换了高车人新产的钢制武器,拓跋焘新制的铠甲叫做"寒光铠",重量只有以前的一半,却连箭头都射不进去,远远望去,寒气逼人,隐隐有蓝光流转,其精良程度,更胜之前魏国的高级铠甲照夜明光铠.
大量的箭头,枪头和矛尖被送去组装成武器,第一批武器按照约定装备了高车虎贲军,拓跋焘担心高车人的作战能力,经常以"行猎"为名带着狄叶飞为的高车虎贲士卒亲自操练,好在高车人在北方吃苦耐劳惯了,身体素质比一般军户还强些,几位名将轮番教导,加之拓跋焘将心思都用在了这里,高车虎贲军的作战能力节节攀升,狄叶飞也成了最近最受宠的年轻将军.
很多人甚至说,狄叶飞很可能成为第二个花木兰,或者是第二个库莫提,他身后站着的是高车人,甚至比出身微寒,没有任何势力的花木兰还容易获得成功.
北凉那边也还算顺利,虽然之前沮渠牧犍和李顺都接连出事,但北凉希望册封沮渠菩提为世子的国书已经到了魏国,这是魏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幼主老臣,还有虎视眈眈的年长王子惦记着王位,北凉局势不会平稳.只要北凉一日不太平,魏国就可以伸出手来做很多事情.
随着国书到的,还有北凉愿意开放所有商道,愿意在战时借道给魏国的盟约,这代表着北凉除了还保有国名,其实已经和魏国普通的州郡没有了什么区别,魏国的铁骑一旦能随便出入北凉,北凉也就名存实亡了.
一想到马上来和亲的兴平公主是个绝世美人,而她带来的嫁妆也翻了几倍,拓跋焘就觉得自己最近是顺风顺水,财色兼收,名臣良将也层出不穷,奸臣逆贼却连天都收了……
他果然是受上天庇护的人生赢家啊!
然而就像是老天要劝诫他戒骄戒躁一样,拓跋焘的兴奋还没有多久,就被无情的事实狠狠地击碎了.
这一天正在大朝,因为天气闷热,所有的大臣跪坐在大殿里,全身上下犹如水洗,哪怕四周放着冰盆,空旷的大殿也比外面荫凉,可今年少见的秋老虎还是让满朝文武叫苦不迭.
他们起了个大早来上朝,朝会亢长无比,里面又闷热,许多在后排的末位官员已经开始昏昏欲睡.
就在这个时候,宫城外两个方向的军鼓都响了起来.
平城离北方六镇和大漠都很近,昔年柔然和魏国征战时,屡屡有柔然人突破军镇直逼平城的事情,所以平城周边八个方向共有二十四座军殿,负责驻军,辎重,警戒,传达各地军情等任务.
所以平城内外对应八个方向各有一锣一鼓,.[,!]如果敌人入侵则鸣金,如果军情紧急则擂鼓,军殿和平城内外根据军情的传达方式而做出应对,如此已经有五十多年了.
一旦军鼓响起,说明有十万紧急的军情通过军中渠道送入了京中,拓跋焘一听鼓声是从北方和西方传来的,当场站了起来,奏本也不听了,直按着腰间的长剑一动不动的望着殿门.
其余大臣也是一个个惊慌不已,还在昏睡的大臣们被鼓声一针顿时后背冷汗淋漓,因为鼓声一响还端坐的拓跋焘就站了起来,自然也就看到了打瞌睡的都是些什么人.
崔浩和古弼位于大殿左右两侧的官员之,互相对视了一眼,两人均是摇头.他们身后都有庞大的势力,有时候情报来的倒比拓跋焘还快些,他们也有默契,时而争斗时而合作,情报也经常交换.
可如今两人脸上都是又惊又疑的神色,显然是不明白生了什么事情的!
军鼓既响,所有人都要给信使提菇便,没有片刻,北门方向马蹄声大作,一个背插彩旗的信使竟骑着马直冲朝会所在的大殿,身上骚臭无比,显然一路上都是在身上拉撒的,就为了快一点把军情传到平城.
没人注意他的失态,那信使到了门口直奔殿中,一下子扑到在大殿之上,声音沙哑地嘶吼着:
"报!北燕王假意送世子出逃,引颍川王的部队出击,半路遭遇高句丽大军伏击,如今被困昌黎尹以北!"
"什么?"
拓跋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你说哪里的大军伏击?高句丽?"
高句丽和北燕只隔着一条辽水,两国确实交好,但几十年前,前燕太子慕容元曾击败过高句丽王,焚烧国都,高句丽又被百济一直骚扰,国势大不如从前,已经很少派兵出来惹事.
库莫提的七千鹰扬军出征时从不离开主帅,就算他再怎么疏忽大意,七千人也不能说围就被围了,除非这支大军人数数倍于库莫提的军队.
以高句丽的国力,莫非是举国来援不成?
那信使其实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只能睁着通红的眼睛拼命点头:"来将是高句丽大将葛卢和孟光,领了三万大军.乐平王和颍川王的大军原本已经围了龙城,结果龙城大门骤开,里面杀出一支精兵护着车驾逃跑,颍川王怕是北燕王送出世子,所以率了军队追击,乐平王继续攻打龙城,就是这个时候出了事."
"龙城如今还被乐平王围着,一旦离开,龙城的文武百官和王族就会逃跑,无法分兵救援颍川王.颍川王的人马逃进了昌黎尹,据守城中,但敌军人数众多,恐怕维持不了多久,还请大可汗救援!"
这信使应当是一路直奔平城,而非在路上驿站里更换的军使,说起前方战报条理清晰.
这种事朝中经历的也多了,见军使通报完,立刻有殿中的宫人送水,送参汤,给他补给,以免他心神大泄之下骤然死在当场.
听到库莫提孤立无援,弟弟拓跋丕的军队被龙城的战事拖住,拓跋焘闻言后心都凉了一半,立刻移目望向崔浩和古弼.
"三万大军隔开了乐平王和颍川王,看似危险,但高句丽人派兵来绝非真的是仗义相救,高句丽国力孱弱,恐怕是得了北燕许诺的什么好处才会表."崔浩立刻向拓跋焘分析了起来.
"高句丽人不善攻城,武备又差,没有攻城器械很难攻下昌黎尹.而龙城被乐平王围住,高句丽人得不到补给,必定不会在颍川王身上浪费时间,应该会想办法和龙城里的北燕士兵内外夹击乐平王的部队,一来得到补给,二来进入龙城才能得到许诺的好处."
"所以,颍川王逃亡昌黎尹据守城中是对的,北燕和高句丽人都消耗不起,只能望城兴叹.现在危险的反倒是乐平王的部队,就怕他一直不撤,最终被里外夹击.一旦高句丽人逼跑了乐平王,龙城之危一揭,颍川王就真的危险了."
诸位大臣之中,没有一个大臣的大局观比得上崔浩,古弼长于内政,治理地方,在军事上也通常听从崔浩的意见,更不用说拓跋焘了.
如今崔浩这么一分析,拓跋焘顿时忧色更重.
"那依崔爱卿之见,如今应该派大军直奔龙城而非昌黎尹救人?"
这信使千里迢迢从龙城(辽宁省朝阳市)直奔平城,就是乐平王派来求援解库莫提之围的,如今他听到危险的不是库莫提倒是自家的主帅,差点一口气没撑过去昏死在当场.
"大军要立刻出,越快越好,如今已到秋凉,等秋天一过,北方冰天雪地,就不仅仅是粮草充足就可以作战的.乐安王有两万大军,加上颍川王留下的黑山军一万,就算攻城不下也能自保,可如果跑了北燕王和其世子,这场仗就得不偿失,必须要尽快援救!"
崔浩躬了躬身.
"此事不可拖延,满朝文武应当立刻动作,一旦粮道拖得太长……"
崔浩的话还没说完,又有信使疾奔来到殿前.
他的信也是急信,但并非战报,所以用了军鼓却不可驾马,来的比北燕的信使慢上不少.
.[,!]众大臣见到不是驾马来的,心中稍微定了定,就连拓跋焘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西边来的不是夏国就是北凉,若再有战事,真是满头虱子了.
那信使一进殿,见到殿里的架势和气氛也是吓了一跳,立刻跪下来通报道.
"虎贲左司马花木兰的急报!使团大行驿在北凉宫中死于非命,经花将军调查乃北凉宫中之人所为.受使团的威压,凉王送世子沮渠菩提随使团入京为质,中平公兼骁骑将军孟玉龙送嫁,但由于大行驿暴毙,路上缺乏指引,所以钦汗城已经派人前往北凉迎接……"
那信使从怀中掏出一封长信,递于身前,立刻有舍人将其信件送到殿上,交由拓跋焘和其他几位大臣传阅.
信是贺穆兰所写,秉承着她言简意赅,有事说事的风格,没有什么华丽而让人头疼的辞藻,所以众人看信看的也快.
总体来说不算是坏事,死了一个大行驿,换来北凉世子,以后还大有可为.如果拿这件事大作周章,可以谋取的利益更多.
可崔浩捏着信眉头皱了半天,就连刚才听到库莫提被困的战报,崔浩也没有这样的神色.众人已经习惯了先看崔浩的神色再来分析事情,拓跋焘见到崔浩半天不说话,一颗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崔浩不说话,是在考量这件事背后的意义.
虎贲军和花木兰是如今游离在军中和朝中的第三股力量,他们代表着新崛起的微寒之士,会使君权无限的膨胀,这对如今的平衡并不是好事.
但北凉的局势事关平定中原的大势,在这种事情上,也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李顺有问题崔浩早就知道,也知道拓跋焘安排了后手,就等着这趟出使让他露出马脚,果不其然,还没到姑臧,李顺就死于豹子的袭击.
这趟出使过了所有人预期的效果,但背后的惊险也一定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可怕,花木兰一个武夫能达到这种目的,除了说明她的脑子绝不笨以外,也说明她是个听得进别人劝告和建议的谦逊之人.
这样的人才对魏国十分重要,魏国能文能武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哪怕日后可能对朝堂之争不利,崔浩也无法眼睁睁看着他出事,因为崔浩目前最迫切的希望是中原一统,在那之后才是考虑如何固权的时候.
但崔浩不得不深思北凉这么做的原因,因为他完全不明白北凉对使团或花木兰下手有什么好处.
北凉现在最不敢得罪的应该就是魏国,被使团逼迫着立了沮渠菩提为世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北凉敢对使团下手,倚仗的是什么?
难道北凉在哪里搬了救兵,不怕魏国的报复?
还是后面有什么其他的意图?
兴平公主会嫁过来,连菩提世子都送来,说明北凉人并不想要起战事才对啊……
可怜的"聪明人"崔浩想破了头都想不到这并非什么深思熟虑的计策,而只是沮渠牧犍事先的谋划,原本是准备夺取使团中的话语权的,谁料被贺穆兰一撸到底,连送嫁将军都做不了了.
而后来因为大行驿死了引的一大串灾难,由于古代的信息不达还没有到达平城,崔浩又哪里知道路上还会有一个老桑头出现,竟用天灾彻底打击了虎贲军和使团,差点全军覆灭!
拓跋焘因为龙城战事不顺正在焦急,再见崔浩久久不开口,忍不住声询问:"崔太常,是不是有哪里不妥?众位对此事有什么意见?"
崔浩还在思索,古弼先开口说道:"大行驿被害,北凉人必有什么阴谋,大行驿负责安排沿途路线,很可能北凉想设下什么陷阱,让使团无法顺利回到平城."
"但这一点根本无法解释."
尚书令刘洁摇了摇头,脸色怪异:"沮渠蒙逊既然已经把世子和公主送入京中了,足以说明交好之心,又何必自相矛盾地得罪我国?大行驿安排沿路的路线不假,可为了世子和兴平公主的安全,反倒是北凉必须要重视起沿路的安排,一点差错都不能出,这不是反倒让他们自己束手束脚?"
"万一,沮渠蒙逊明面上属意沮渠菩提,实际上完全不重视这个儿子呢?"崔浩陡然开口,面如沉水,"如果沮渠蒙逊情愿牺牲这个儿子,让魏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来换取沮渠牧犍继承世子之位的顺利呢?"
崔浩左想右想,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他觉得,不是北凉人疯了,就是沮渠蒙逊实在是一个枭雄,在死了两个嫡子的情况下,用牺牲和亲的公主甚至第三个嫡子来换取北凉政局的平稳过渡,将王位顺利传到最适合延续凉国生存的三子沮渠牧犍身上.
如果真是这样,沮渠蒙逊的心性之凉薄,手段之毒辣,简直就让人指.
"这不可能吧,北凉三位世子都是孟王后之子,送嫁的将军也是孟家人,怎么可能让沮渠菩提在路上出事……"
几个大臣议论纷纷.
"就是,五千虎贲军,加上路上俘虏的卢水胡人,这样的队伍要在路上出事,光迷路可不行.难道北凉想要出兵?除非有全歼的把握,只要走脱了一点风声,就.[,!]等着灭国吧!"
"沮渠蒙逊是不是年老昏聩了?"
"使团有危险的可能多大?"拓跋焘最重视的两个兄弟被困在北燕,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又有可能陷入了阴谋之中,拓跋焘已经有了磨刀霍霍的冲动.
"我怕,是有八成.而且,如果真是如我想象的,北凉大概不想留活口了,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不可能活下来被我们抓住把柄."
崔浩脸色越来越难看.
"如果不是迷了路失了水源,就是路上有大军埋伏,不然以花木兰和虎贲军的实力,北凉的人马还不至于让使团吃亏."
古弼和刘洁等人倒觉得事情也许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可怕,钦汗城的驻军还没有传回消息,使团也没有消息,一切都是猜测,而猜测就没有北燕如今确切的战报来的紧急.
所有人都劝说拓跋焘先处理北燕的战况,先把龙城拿下,灭了北燕,而凉国那边可以派出一支大军去钦汗城打探消息顺便迎亲,如果无事最好,有事就直接拿着圣谕以替使团报仇的理由兵,逼迫北凉投降.
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外交,都是博弈,谁输谁赢,最终看的还是实力.
一天连得两个坏消息,拓跋焘根本无法继续再朝会了,他看了看满朝文武,斟酌一下后,又重新回到了御座之上.
众臣知道他要做出结论,已经做好了"舌战"的准备.但人人也都知道拓跋焘如今的心情极坏,一旦劝谏的不好,很可能被拓跋焘成为泄的倒霉蛋.
拓跋焘看了看崔浩,又看了看古弼,开口说出百官们耳朵听出老茧的一句话.
"朕要御驾亲征,亲自前往北燕,以解龙城之危."
百官:(痛哭流涕)……不可以啊陛下!危险啊陛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啊!
众将领:(摩拳擦掌)选我选我选我!
"众位不用再劝谏我,此时我御驾亲征是最合适的.如今已过秋收,粮草丰盈,除龙城外,北燕和魏国之间的道路已经被打通,粮道无虞,有出征,必定能鼓舞士气.高句丽国小力弱,见我御驾亲征,一定会闻风散胆,退避到辽水之后……"
拓跋焘言之切切.
"我心意已决,各位不必多言.我走之前,会立拓跋晃为太子,令其监国."
拓跋焘拖延已久的问题今日突然被解决,百官大吃一惊,立刻有人看向贺赖家的族人.
贺赖家出身的官员面色不乱,似乎早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
百官的内心已经快要崩溃了,拓跋晃如今才五岁,他监国?说是监国,实际上就是在龙椅上放个摆设,掌着他父亲的印信,没事盖盖章罢了.
拓跋晃很少在百官面前出现,连宗室都接触的少,这下他们一想到要开始各种哄小孩,顿时皱起了一张哭脸.
崔浩和古弼两人则是已经在心里预测起来,到底谁会留下来辅助监国.
照理说,出征这种事应该是崔浩随军,古弼辅国,但现在秋收的事情已经结束,崔浩留下来为太子立威才是迫在眉睫,毕竟太子年幼,负责辅助的大臣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
古弼能力是有,但性格固执,手段不如崔浩圆滑,并不是最好的人选.
拓跋焘也是这么靠了了一番,才做出自己的选择.
"大军出征后,令太常崔浩,尚书令刘洁,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窦太后掌管二十四军殿虎符,守卫厩.文武百官需各司其职,由太子主持朝政,裁决日常事务."
百官:(内流满面)可是他才不到五岁啊陛下!
众将领:(头痛)怎么又是窦太后掌虎符啊!天天向老太太回报军事郁闷坏了有木有啊!
拓跋焘御驾亲征之意已决,剩下来的时间就在讨论随军的人选,后勤的安排,大军北上沿路的补给,抽调的民夫等等.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立刻有不少官员知道这两天他们吃住大概都要在宫里了,还有些将领盘算着家中还有多少私兵可以一起随军前往,家里那些子侄可以去混个军功云云.
这场朝会一直进行到中午,所有人饿的头晕眼花之际,拓跋焘终于下令在宫中摆饭,留下一干相关的官员在宫中继续仪事,其他官员散朝各司其职,整个国家机器开始迅的转动起来.
这时代的人通常只用两餐,朝食和晚食,偏偏拓跋焘老是容易饿,宫中一直三餐,跟着他议事的官员也都养成了三餐的习惯,一群人食不知髓的吃吃喝喝,却听到外面通传平原公赫连定被请来了.
‘就知道陛下不可能就这么眼看着花木兰有危险不管.’
崔浩眯了眯眼,若无其事的夹起一块五味脯.
赫连定被急召而来,自己也莫名其妙.
他在西宫里住了许久,感觉自己都要住废了,除了陪着拓跋焘打打猎就是平日里在平城到处走走,西秦那边的军队和部将都是靠书信来往,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跟拓跋焘养在后宫里的那些女人没什么区别.
哦,还是有区别的,他可以.[,!]四处跑跑.
拓跋焘正在大块吃肉,见到赫连定进来了,筷子一丢,还带着一张大油嘴就上去迎接.
赫连定行过礼后,被满嘴油腻的拓跋焘拉到席前,当着所有在场重臣的面,拓跋焘开口说道:
"我还是不大放心北凉那边,如今使团消息并未传回平城,我担心我亲征北燕后北凉有所异动……"
赫连定倏地抬起头错愕地看向拓跋焘.
他话里是什么意思?
北凉有事?
拓跋焘拍了拍赫连定的肩膀,接着说道:"我准备让赫连公回西秦去,率领西秦兵马屯兵北凉以南,再另派一支大军前往钦汗城,随时准备迎接回使团.要使团无事,钦汗城的人马就是迎亲的队伍,如果使团有事,它就是前往北凉的先锋."
"陛下,北凉的情况现在还不清楚,使团到底有没有事也不明白,贸然屯兵,会不会……"
西秦是一个小国,夹在夏国,刘宋和北凉之间,毗邻夏国的秦州和北凉的广武,离姑臧很近,不过五日的路程.
灭了胡夏后,西秦就成了离平城最远的一块领地,它位置显要,百姓又贫困,一直成了魏国的难题,如今地方上的安全都是靠赫连定原本的嫡系人马在维持,魏国为了表示对赫连定的信任,只派了地方官员治理当地,西秦的安阳更是赫连定的封地.
愿意放赫连定回去,表示拓跋焘完全信任赫连定的忠诚,愿意像启用其他拓跋家宗亲一样差遣他,将他真正当成魏国的将领.
赫连定心中五味杂陈,看了看连筷子都拿不住了的魏国大臣们,再看着一脸一嘴油着实可笑的拓跋焘,平日的毒舌利齿竟像是坏了,完全没有开口为自己做争取一下去西秦的可能.
他只是看着拓跋焘,等着他做出决定.
"花木兰的虎贲军皆是精兵,我一个都损失不起.北凉若真想用这种小聪明来试探我,就要做好灭国的准备."
拓跋焘自从袁放提出那一番富国论,其实早想打北凉,无奈国中都担心多线对战国力消耗太大,所以只能作罢.
如今得知花木兰可能出事,北魏使团里的人也许全部会死在北凉的阴谋之下,拓跋焘哪里还坐得住?
可他只有一个,北面有兄弟要救,西边又有臣子很可能陷入危机,他只能选择一边,虽然说有些对不起花木兰,但事情有轻重缓急,库莫提和拓跋丕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北燕离平城要近得多,他战决才是正紧.
赫连定曾经打下西秦,就是为了灭掉北凉来作为晋升之资,只不过因为赫连明珠的安危才献出西秦换取妹妹的自由,西秦的兵马都是久战之士,根本不需要操练,也熟悉北凉的地理,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魏国的官员们不可能完全信任赫连定,哪怕拓跋焘如何心意已决,他们都有各种理由表示西秦不需要屯兵,或者不需要赫连定冒着危险亲去.
这其中的意思谁的听得懂,拓跋焘和赫连定都是人精,拓跋焘选择在吃饭的时候提起此事本来就是试探,而官员们哪里不知道拓跋焘为何要这时候说这样的话?于是局势一下子僵硬起来.
此事的崔浩刚刚咽下最后一块五味脯,这道菜是他的最爱,可惜只有宫中这位御厨做的最好,所以无论什么大臣给他打眼色,他都先把五味脯先吃完了再说.
‘凉了就可油腻了.’
崔浩丢下筷子,看着从满嘴油急到满脸油的拓跋焘,缓缓开口.
"众位无非是担心赫连公一去不复返罢了."他掏出帕子按了按嘴,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这件事也容易的很……"
拓跋焘眼睛亮亮地看向崔浩.
"赫连公主也到了婚龄了,陛下爱慕公主已久,赫连公何不考虑考虑联姻?我大魏的后戚视同宗室,依旧可以掌兵,赫连公以前是夏国王亲,世人会有疑虑是人之常情,但你若和陛下成为姻亲,那就是一家人了."
陛下的大舅子可比"战败国的王爷"有说服力的多.
‘干得漂亮!’
拓跋焘的眼睛更亮了,换成眼巴巴地看向赫连定.
谁料赫连定怔怔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此时我得同我妹妹商议,我不想强迫她."
……
大臣们掐死赫连定的心都有.
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啊!
"如果是这样,那也简单."崔浩将帕子放下,继续说道:"我国宫中也有几位到了婚龄的公主,赫连公妻室尚空,几位公主都美貌可人,配赫连公也不算吃亏."
说来说去,都是要联姻而已.
也是拓跋焘器量大,一般换了其他的国主,早就把赫连明珠强娶了去,或者硬塞个公主给赫连定了,哪里能让他逍遥到今天.
赫连定心中其实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却不知道竟然不是拓跋焘提出来,而是来自于这样的局面.
拓跋焘明显无法完全掌控手下的臣属,他想要把自己送到西秦去,是为了震慑北凉,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便救下虎贲军和花木兰.
但对于这些大臣来说,花木兰和虎贲军的安危却没有那么重要,拓跋焘想要两线动兵,对于魏国来说很危险,如果自己带着西秦的兵马独立了,那就更危险了,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他们需要足够的好处,足够的分量,能得到他们支持和肯定.
赫连定一方面欣赏这种君臣保持平等的博弈方式,一方面又对魏国大臣们胁迫自己一定要以"卖身"的形式缔结盟约而感到厌烦.
昔年南凉国主将亲生女儿嫁给西秦王子,最后又落到什么下场?
真要做得出这样决定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什么亲人的安危,更别说是这种交易一般的联姻.
拓跋焘确实一直想娶赫连明珠,倒不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她,而是他确实需要赫连定的能力,如今这样不敢用又想用的局面太烦了.
偏偏赫连定又是个性子古怪之人,和花木兰,崔浩都不相同,无法以利诱之,或者以共同的信念并肩前行.
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赫连定到底要什么.
见到赫连定犹豫,拓跋焘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不愿最后事与愿违,反倒引起矛盾,只好打了个圆场:
"屯兵的事情还没上朝议论,如今只是商议,诸位都多商量商量,不必急着下结论……"
他烦恼地摸了摸下巴,摸到一手油才想起来自己现在大概仪表不整,伸手向宦官要了块热帕子,借擦脸把此事揭了过去.
崔浩见没有逼婚成功,心里微微有些遗憾,还有些怒拓跋焘太容易退让.
他连上墙的梯子都给他扶好了,结果他看了看还是下来了!
不过如果拓跋焘不是这样的性格,崔浩这样的人也不会尽心尽力为他谋划,正是因为拓跋焘总是先重情重义后考虑问题,魏国才不至于成为所有大臣争权夺利的战场.
大部分人虽然争权斗得不可开交,在大节上但都还能保持一致,为了辅佐拓跋焘,辅佐魏国而使尽全力.
就是太可惜了啊.
众人有的还没有吃完,因为这件事隐隐有些尴尬,拓跋焘借口要去如厕,拉着赫连定退离了席位,拽着他到了后室僻静之处,有些无赖地说道:
"我现在真需要你去西秦,你就不能让明珠和我做个戏吗?先定下婚约,让她进了宫就是,我反正要御驾亲征去北燕的,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和你妹妹翻云那个……呃,你懂的……"
赫连定瞪得他有些接不下去,停了停又说:"到时候回来再找个寇道长来卜一下,就说不合适什么的……"
"我不懂."
赫连定好整以暇地开口.
"哈?"
拓跋焘傻眼.
"我不懂,为何陛下确定我去了西秦,兵北凉就能获胜?北凉不比北燕,精兵强将众多,姑臧城高又坚实,举西秦和秦州之力,人马也不足两万,哪里打得下姑臧?"
他看着拓跋焘.
"我虽愿意为陛下效力,但也不愿意白白送了性命,打这种送死的仗."
"我在北凉有安排."
拓跋焘沉默了片刻,终于还是和盘托出.
"这件事许多人不知道,其实源破羌并不在使团里.北凉派系林立,诸族混居,有许多对沮渠蒙逊早有反意,源破羌此去在北凉召集他父王的旧部,我让他在北凉附近便宜行事,藏在北凉联系北凉各方人马,算算时间,如今他大概已经联络到了鲜卑诸族,也取出了南凉昔日的宝藏,正在北凉招兵买马."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昙无谶大师向我表了北凉佛门的心思,他们准备改投魏国,愿帮我国攻凉,我顺水推舟,答应了那边的使者,他们恐怕也会有些动作,用来向我证明他们有和我交易的能力……"
"陛下竟和佛门……"
赫连定错愕,不是说拓跋焘和道门走的最近吗?
寇谦之到现在还住在后宫里呢,能眼睁睁看着昙无谶传教?
"什么佛门,道门,都是小孩子过家家自己骗自己的东西……"拓跋焘不以为然地说,"信就有用,不信什么力量都没有."
道门和儒生们又不是笨蛋,这里也不是北凉,佛门想要在这里兴盛,可不仅仅需要他的支持.
能用都用了,管用就好.
退一万步说,若真的尾大不掉,他就……
灭佛.
"我明白了,如果源将军在北凉真有动作,佛门又能策反一批人,倒确实有取胜的可能."
赫连定点了点头.
"是吧?那赫连明珠的事……"
拓跋焘脸上神采奕奕,期望地看着赫连定.
"不过我还是得回去和明珠商量商量……"
拓跋焘忍不住抬脚踹人了.
"说了这么多,你就不能给点痛快的!"
就你妹妹金贵?
后宫等老子把脖子都等长了的美人一大.[,!]把!
赫连定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
‘你玩我呢是吧?是吧?是吧?!’
面对这样油盐不进的赫连定,拓跋焘只想振臂高呼一句:
——老子要当昏君!
拓跋焘最近很满足.
北燕那边的战事,因为库莫提采纳了崔浩的计策,率领大军出击,秋收之前收割掉了北燕所有能见到的粮食,导致北燕的军队节节败退,而魏国的大军在异国得到了补给,反倒成了比较悠闲的那个.
然后是冯家三个王子策反了沿路不少的城镇,加之许多城镇粮草不足,一路开城相迎,几乎没有废什么力气就打下了北燕的南边,大军一路旌旗挥动向着北燕的国都龙城而去,每三天一次的战报从无报过败的,从北燕掠回来的人口源源不断地送往南边的魏国,朝中每个大臣见面都是心情大好.
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中原地方的人口经过年年战乱实在少的可怜,偏偏道路年久失修,运河干涸,桥梁败破都需要人手来改变现状,现在只要得到了人,文臣们都想大笑三声.
高车人的冶铁进展也十分骄人,他们在草原上时,因为资源匮乏,人力不足,所以炼煤和炼铁都是一种粗陋的行为,但如今有工部参与改进,拓跋焘又给足了材料和物资,高车人做出来的新熔炉温度高的可怕,打造出来的铁也韧性极高.
魏国之前只占据山西和蒙古,国内工匠不足,武器虽锋利却十分脆,经常一上战场劈砍就断掉,造价也高.好在魏国是军户制,军户们的武器都是家传,许多军户家境贫寒,却有一身好甲胄传家,魏国的战斗力才能一直保持在.
可现在高车人解决了铁器中杂质过高所以武器易碎的问题,那么全国的铁器得到进一步展就是片刻的事情.魏国的工匠全是登记在册的,属于保护人才,不可随意转换户籍,再有高车人的加入,简直是如虎添翼.
狄叶飞确实是个能干的人,他将高车人分成许多组,采取流水线的模式打造武器,制剑的就专门制剑,制箭的就专门做箭头,制匕的,打造铁铠的,这些人都用奴隶和拓跋焘调派去的人手来做.
但最核心的冶铁和炼煤所需要的工匠,则都是年长的高车人,这样,保证了炉火和铁胚的质量,而打造剑形,箭和匕之类的武器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一般工匠就可胜任,大大加快了武器的制作度和质量.
他这么做,还保证了最核心的技术一直在高车人的手里,就算别人想学,能到达高车人的熟练程度最少要三五年,可现在正是魏国高展的时候,三五年魏国根本等不起,只能调派可信任的高车人日夜投入到产出之中.
现在崔浩,古弼和一干值得信任的大臣早就已经换了高车人新产的钢制武器,拓跋焘新制的铠甲叫做"寒光铠",重量只有以前的一半,却连箭头都射不进去,远远望去,寒气逼人,隐隐有蓝光流转,其精良程度,更胜之前魏国的高级铠甲照夜明光铠.
大量的箭头,枪头和矛尖被送去组装成武器,第一批武器按照约定装备了高车虎贲军,拓跋焘担心高车人的作战能力,经常以"行猎"为名带着狄叶飞为的高车虎贲士卒亲自操练,好在高车人在北方吃苦耐劳惯了,身体素质比一般军户还强些,几位名将轮番教导,加之拓跋焘将心思都用在了这里,高车虎贲军的作战能力节节攀升,狄叶飞也成了最近最受宠的年轻将军.
很多人甚至说,狄叶飞很可能成为第二个花木兰,或者是第二个库莫提,他身后站着的是高车人,甚至比出身微寒,没有任何势力的花木兰还容易获得成功.
北凉那边也还算顺利,虽然之前沮渠牧犍和李顺都接连出事,但北凉希望册封沮渠菩提为世子的国书已经到了魏国,这是魏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幼主老臣,还有虎视眈眈的年长王子惦记着王位,北凉局势不会平稳.只要北凉一日不太平,魏国就可以伸出手来做很多事情.
随着国书到的,还有北凉愿意开放所有商道,愿意在战时借道给魏国的盟约,这代表着北凉除了还保有国名,其实已经和魏国普通的州郡没有了什么区别,魏国的铁骑一旦能随便出入北凉,北凉也就名存实亡了.
一想到马上来和亲的兴平公主是个绝世美人,而她带来的嫁妆也翻了几倍,拓跋焘就觉得自己最近是顺风顺水,财色兼收,名臣良将也层出不穷,奸臣逆贼却连天都收了……
他果然是受上天庇护的人生赢家啊!
然而就像是老天要劝诫他戒骄戒躁一样,拓跋焘的兴奋还没有多久,就被无情的事实狠狠地击碎了.
这一天正在大朝,因为天气闷热,所有的大臣跪坐在大殿里,全身上下犹如水洗,哪怕四周放着冰盆,空旷的大殿也比外面荫凉,可今年少见的秋老虎还是让满朝文武叫苦不迭.
他们起了个大早来上朝,朝会亢长无比,里面又闷热,许多在后排的末位官员已经开始昏昏欲睡.
就在这个时候,宫城外两个方向的军鼓都响了起来.
平城离北方六镇和大漠都很近,昔年柔然和魏国征战时,屡屡有柔然人突破军镇直逼平城的事情,所以平城周边八个方向共有二十四座军殿,负责驻军,辎重,警戒,传达各地军情等任务.
所以平城内外对应八个方向各有一锣一鼓,.[,!]如果敌人入侵则鸣金,如果军情紧急则擂鼓,军殿和平城内外根据军情的传达方式而做出应对,如此已经有五十多年了.
一旦军鼓响起,说明有十万紧急的军情通过军中渠道送入了京中,拓跋焘一听鼓声是从北方和西方传来的,当场站了起来,奏本也不听了,直按着腰间的长剑一动不动的望着殿门.
其余大臣也是一个个惊慌不已,还在昏睡的大臣们被鼓声一针顿时后背冷汗淋漓,因为鼓声一响还端坐的拓跋焘就站了起来,自然也就看到了打瞌睡的都是些什么人.
崔浩和古弼位于大殿左右两侧的官员之,互相对视了一眼,两人均是摇头.他们身后都有庞大的势力,有时候情报来的倒比拓跋焘还快些,他们也有默契,时而争斗时而合作,情报也经常交换.
可如今两人脸上都是又惊又疑的神色,显然是不明白生了什么事情的!
军鼓既响,所有人都要给信使提菇便,没有片刻,北门方向马蹄声大作,一个背插彩旗的信使竟骑着马直冲朝会所在的大殿,身上骚臭无比,显然一路上都是在身上拉撒的,就为了快一点把军情传到平城.
没人注意他的失态,那信使到了门口直奔殿中,一下子扑到在大殿之上,声音沙哑地嘶吼着:
"报!北燕王假意送世子出逃,引颍川王的部队出击,半路遭遇高句丽大军伏击,如今被困昌黎尹以北!"
"什么?"
拓跋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你说哪里的大军伏击?高句丽?"
高句丽和北燕只隔着一条辽水,两国确实交好,但几十年前,前燕太子慕容元曾击败过高句丽王,焚烧国都,高句丽又被百济一直骚扰,国势大不如从前,已经很少派兵出来惹事.
库莫提的七千鹰扬军出征时从不离开主帅,就算他再怎么疏忽大意,七千人也不能说围就被围了,除非这支大军人数数倍于库莫提的军队.
以高句丽的国力,莫非是举国来援不成?
那信使其实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只能睁着通红的眼睛拼命点头:"来将是高句丽大将葛卢和孟光,领了三万大军.乐平王和颍川王的大军原本已经围了龙城,结果龙城大门骤开,里面杀出一支精兵护着车驾逃跑,颍川王怕是北燕王送出世子,所以率了军队追击,乐平王继续攻打龙城,就是这个时候出了事."
"龙城如今还被乐平王围着,一旦离开,龙城的文武百官和王族就会逃跑,无法分兵救援颍川王.颍川王的人马逃进了昌黎尹,据守城中,但敌军人数众多,恐怕维持不了多久,还请大可汗救援!"
这信使应当是一路直奔平城,而非在路上驿站里更换的军使,说起前方战报条理清晰.
这种事朝中经历的也多了,见军使通报完,立刻有殿中的宫人送水,送参汤,给他补给,以免他心神大泄之下骤然死在当场.
听到库莫提孤立无援,弟弟拓跋丕的军队被龙城的战事拖住,拓跋焘闻言后心都凉了一半,立刻移目望向崔浩和古弼.
"三万大军隔开了乐平王和颍川王,看似危险,但高句丽人派兵来绝非真的是仗义相救,高句丽国力孱弱,恐怕是得了北燕许诺的什么好处才会表."崔浩立刻向拓跋焘分析了起来.
"高句丽人不善攻城,武备又差,没有攻城器械很难攻下昌黎尹.而龙城被乐平王围住,高句丽人得不到补给,必定不会在颍川王身上浪费时间,应该会想办法和龙城里的北燕士兵内外夹击乐平王的部队,一来得到补给,二来进入龙城才能得到许诺的好处."
"所以,颍川王逃亡昌黎尹据守城中是对的,北燕和高句丽人都消耗不起,只能望城兴叹.现在危险的反倒是乐平王的部队,就怕他一直不撤,最终被里外夹击.一旦高句丽人逼跑了乐平王,龙城之危一揭,颍川王就真的危险了."
诸位大臣之中,没有一个大臣的大局观比得上崔浩,古弼长于内政,治理地方,在军事上也通常听从崔浩的意见,更不用说拓跋焘了.
如今崔浩这么一分析,拓跋焘顿时忧色更重.
"那依崔爱卿之见,如今应该派大军直奔龙城而非昌黎尹救人?"
这信使千里迢迢从龙城(辽宁省朝阳市)直奔平城,就是乐平王派来求援解库莫提之围的,如今他听到危险的不是库莫提倒是自家的主帅,差点一口气没撑过去昏死在当场.
"大军要立刻出,越快越好,如今已到秋凉,等秋天一过,北方冰天雪地,就不仅仅是粮草充足就可以作战的.乐安王有两万大军,加上颍川王留下的黑山军一万,就算攻城不下也能自保,可如果跑了北燕王和其世子,这场仗就得不偿失,必须要尽快援救!"
崔浩躬了躬身.
"此事不可拖延,满朝文武应当立刻动作,一旦粮道拖得太长……"
崔浩的话还没说完,又有信使疾奔来到殿前.
他的信也是急信,但并非战报,所以用了军鼓却不可驾马,来的比北燕的信使慢上不少.
.[,!]众大臣见到不是驾马来的,心中稍微定了定,就连拓跋焘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西边来的不是夏国就是北凉,若再有战事,真是满头虱子了.
那信使一进殿,见到殿里的架势和气氛也是吓了一跳,立刻跪下来通报道.
"虎贲左司马花木兰的急报!使团大行驿在北凉宫中死于非命,经花将军调查乃北凉宫中之人所为.受使团的威压,凉王送世子沮渠菩提随使团入京为质,中平公兼骁骑将军孟玉龙送嫁,但由于大行驿暴毙,路上缺乏指引,所以钦汗城已经派人前往北凉迎接……"
那信使从怀中掏出一封长信,递于身前,立刻有舍人将其信件送到殿上,交由拓跋焘和其他几位大臣传阅.
信是贺穆兰所写,秉承着她言简意赅,有事说事的风格,没有什么华丽而让人头疼的辞藻,所以众人看信看的也快.
总体来说不算是坏事,死了一个大行驿,换来北凉世子,以后还大有可为.如果拿这件事大作周章,可以谋取的利益更多.
可崔浩捏着信眉头皱了半天,就连刚才听到库莫提被困的战报,崔浩也没有这样的神色.众人已经习惯了先看崔浩的神色再来分析事情,拓跋焘见到崔浩半天不说话,一颗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崔浩不说话,是在考量这件事背后的意义.
虎贲军和花木兰是如今游离在军中和朝中的第三股力量,他们代表着新崛起的微寒之士,会使君权无限的膨胀,这对如今的平衡并不是好事.
但北凉的局势事关平定中原的大势,在这种事情上,也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李顺有问题崔浩早就知道,也知道拓跋焘安排了后手,就等着这趟出使让他露出马脚,果不其然,还没到姑臧,李顺就死于豹子的袭击.
这趟出使过了所有人预期的效果,但背后的惊险也一定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可怕,花木兰一个武夫能达到这种目的,除了说明她的脑子绝不笨以外,也说明她是个听得进别人劝告和建议的谦逊之人.
这样的人才对魏国十分重要,魏国能文能武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哪怕日后可能对朝堂之争不利,崔浩也无法眼睁睁看着他出事,因为崔浩目前最迫切的希望是中原一统,在那之后才是考虑如何固权的时候.
但崔浩不得不深思北凉这么做的原因,因为他完全不明白北凉对使团或花木兰下手有什么好处.
北凉现在最不敢得罪的应该就是魏国,被使团逼迫着立了沮渠菩提为世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北凉敢对使团下手,倚仗的是什么?
难道北凉在哪里搬了救兵,不怕魏国的报复?
还是后面有什么其他的意图?
兴平公主会嫁过来,连菩提世子都送来,说明北凉人并不想要起战事才对啊……
可怜的"聪明人"崔浩想破了头都想不到这并非什么深思熟虑的计策,而只是沮渠牧犍事先的谋划,原本是准备夺取使团中的话语权的,谁料被贺穆兰一撸到底,连送嫁将军都做不了了.
而后来因为大行驿死了引的一大串灾难,由于古代的信息不达还没有到达平城,崔浩又哪里知道路上还会有一个老桑头出现,竟用天灾彻底打击了虎贲军和使团,差点全军覆灭!
拓跋焘因为龙城战事不顺正在焦急,再见崔浩久久不开口,忍不住声询问:"崔太常,是不是有哪里不妥?众位对此事有什么意见?"
崔浩还在思索,古弼先开口说道:"大行驿被害,北凉人必有什么阴谋,大行驿负责安排沿途路线,很可能北凉想设下什么陷阱,让使团无法顺利回到平城."
"但这一点根本无法解释."
尚书令刘洁摇了摇头,脸色怪异:"沮渠蒙逊既然已经把世子和公主送入京中了,足以说明交好之心,又何必自相矛盾地得罪我国?大行驿安排沿路的路线不假,可为了世子和兴平公主的安全,反倒是北凉必须要重视起沿路的安排,一点差错都不能出,这不是反倒让他们自己束手束脚?"
"万一,沮渠蒙逊明面上属意沮渠菩提,实际上完全不重视这个儿子呢?"崔浩陡然开口,面如沉水,"如果沮渠蒙逊情愿牺牲这个儿子,让魏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来换取沮渠牧犍继承世子之位的顺利呢?"
崔浩左想右想,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他觉得,不是北凉人疯了,就是沮渠蒙逊实在是一个枭雄,在死了两个嫡子的情况下,用牺牲和亲的公主甚至第三个嫡子来换取北凉政局的平稳过渡,将王位顺利传到最适合延续凉国生存的三子沮渠牧犍身上.
如果真是这样,沮渠蒙逊的心性之凉薄,手段之毒辣,简直就让人指.
"这不可能吧,北凉三位世子都是孟王后之子,送嫁的将军也是孟家人,怎么可能让沮渠菩提在路上出事……"
几个大臣议论纷纷.
"就是,五千虎贲军,加上路上俘虏的卢水胡人,这样的队伍要在路上出事,光迷路可不行.难道北凉想要出兵?除非有全歼的把握,只要走脱了一点风声,就.[,!]等着灭国吧!"
"沮渠蒙逊是不是年老昏聩了?"
"使团有危险的可能多大?"拓跋焘最重视的两个兄弟被困在北燕,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又有可能陷入了阴谋之中,拓跋焘已经有了磨刀霍霍的冲动.
"我怕,是有八成.而且,如果真是如我想象的,北凉大概不想留活口了,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不可能活下来被我们抓住把柄."
崔浩脸色越来越难看.
"如果不是迷了路失了水源,就是路上有大军埋伏,不然以花木兰和虎贲军的实力,北凉的人马还不至于让使团吃亏."
古弼和刘洁等人倒觉得事情也许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可怕,钦汗城的驻军还没有传回消息,使团也没有消息,一切都是猜测,而猜测就没有北燕如今确切的战报来的紧急.
所有人都劝说拓跋焘先处理北燕的战况,先把龙城拿下,灭了北燕,而凉国那边可以派出一支大军去钦汗城打探消息顺便迎亲,如果无事最好,有事就直接拿着圣谕以替使团报仇的理由兵,逼迫北凉投降.
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外交,都是博弈,谁输谁赢,最终看的还是实力.
一天连得两个坏消息,拓跋焘根本无法继续再朝会了,他看了看满朝文武,斟酌一下后,又重新回到了御座之上.
众臣知道他要做出结论,已经做好了"舌战"的准备.但人人也都知道拓跋焘如今的心情极坏,一旦劝谏的不好,很可能被拓跋焘成为泄的倒霉蛋.
拓跋焘看了看崔浩,又看了看古弼,开口说出百官们耳朵听出老茧的一句话.
"朕要御驾亲征,亲自前往北燕,以解龙城之危."
百官:(痛哭流涕)……不可以啊陛下!危险啊陛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啊!
众将领:(摩拳擦掌)选我选我选我!
"众位不用再劝谏我,此时我御驾亲征是最合适的.如今已过秋收,粮草丰盈,除龙城外,北燕和魏国之间的道路已经被打通,粮道无虞,有出征,必定能鼓舞士气.高句丽国小力弱,见我御驾亲征,一定会闻风散胆,退避到辽水之后……"
拓跋焘言之切切.
"我心意已决,各位不必多言.我走之前,会立拓跋晃为太子,令其监国."
拓跋焘拖延已久的问题今日突然被解决,百官大吃一惊,立刻有人看向贺赖家的族人.
贺赖家出身的官员面色不乱,似乎早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
百官的内心已经快要崩溃了,拓跋晃如今才五岁,他监国?说是监国,实际上就是在龙椅上放个摆设,掌着他父亲的印信,没事盖盖章罢了.
拓跋晃很少在百官面前出现,连宗室都接触的少,这下他们一想到要开始各种哄小孩,顿时皱起了一张哭脸.
崔浩和古弼两人则是已经在心里预测起来,到底谁会留下来辅助监国.
照理说,出征这种事应该是崔浩随军,古弼辅国,但现在秋收的事情已经结束,崔浩留下来为太子立威才是迫在眉睫,毕竟太子年幼,负责辅助的大臣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
古弼能力是有,但性格固执,手段不如崔浩圆滑,并不是最好的人选.
拓跋焘也是这么靠了了一番,才做出自己的选择.
"大军出征后,令太常崔浩,尚书令刘洁,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窦太后掌管二十四军殿虎符,守卫厩.文武百官需各司其职,由太子主持朝政,裁决日常事务."
百官:(内流满面)可是他才不到五岁啊陛下!
众将领:(头痛)怎么又是窦太后掌虎符啊!天天向老太太回报军事郁闷坏了有木有啊!
拓跋焘御驾亲征之意已决,剩下来的时间就在讨论随军的人选,后勤的安排,大军北上沿路的补给,抽调的民夫等等.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立刻有不少官员知道这两天他们吃住大概都要在宫里了,还有些将领盘算着家中还有多少私兵可以一起随军前往,家里那些子侄可以去混个军功云云.
这场朝会一直进行到中午,所有人饿的头晕眼花之际,拓跋焘终于下令在宫中摆饭,留下一干相关的官员在宫中继续仪事,其他官员散朝各司其职,整个国家机器开始迅的转动起来.
这时代的人通常只用两餐,朝食和晚食,偏偏拓跋焘老是容易饿,宫中一直三餐,跟着他议事的官员也都养成了三餐的习惯,一群人食不知髓的吃吃喝喝,却听到外面通传平原公赫连定被请来了.
‘就知道陛下不可能就这么眼看着花木兰有危险不管.’
崔浩眯了眯眼,若无其事的夹起一块五味脯.
赫连定被急召而来,自己也莫名其妙.
他在西宫里住了许久,感觉自己都要住废了,除了陪着拓跋焘打打猎就是平日里在平城到处走走,西秦那边的军队和部将都是靠书信来往,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跟拓跋焘养在后宫里的那些女人没什么区别.
哦,还是有区别的,他可以.[,!]四处跑跑.
拓跋焘正在大块吃肉,见到赫连定进来了,筷子一丢,还带着一张大油嘴就上去迎接.
赫连定行过礼后,被满嘴油腻的拓跋焘拉到席前,当着所有在场重臣的面,拓跋焘开口说道:
"我还是不大放心北凉那边,如今使团消息并未传回平城,我担心我亲征北燕后北凉有所异动……"
赫连定倏地抬起头错愕地看向拓跋焘.
他话里是什么意思?
北凉有事?
拓跋焘拍了拍赫连定的肩膀,接着说道:"我准备让赫连公回西秦去,率领西秦兵马屯兵北凉以南,再另派一支大军前往钦汗城,随时准备迎接回使团.要使团无事,钦汗城的人马就是迎亲的队伍,如果使团有事,它就是前往北凉的先锋."
"陛下,北凉的情况现在还不清楚,使团到底有没有事也不明白,贸然屯兵,会不会……"
西秦是一个小国,夹在夏国,刘宋和北凉之间,毗邻夏国的秦州和北凉的广武,离姑臧很近,不过五日的路程.
灭了胡夏后,西秦就成了离平城最远的一块领地,它位置显要,百姓又贫困,一直成了魏国的难题,如今地方上的安全都是靠赫连定原本的嫡系人马在维持,魏国为了表示对赫连定的信任,只派了地方官员治理当地,西秦的安阳更是赫连定的封地.
愿意放赫连定回去,表示拓跋焘完全信任赫连定的忠诚,愿意像启用其他拓跋家宗亲一样差遣他,将他真正当成魏国的将领.
赫连定心中五味杂陈,看了看连筷子都拿不住了的魏国大臣们,再看着一脸一嘴油着实可笑的拓跋焘,平日的毒舌利齿竟像是坏了,完全没有开口为自己做争取一下去西秦的可能.
他只是看着拓跋焘,等着他做出决定.
"花木兰的虎贲军皆是精兵,我一个都损失不起.北凉若真想用这种小聪明来试探我,就要做好灭国的准备."
拓跋焘自从袁放提出那一番富国论,其实早想打北凉,无奈国中都担心多线对战国力消耗太大,所以只能作罢.
如今得知花木兰可能出事,北魏使团里的人也许全部会死在北凉的阴谋之下,拓跋焘哪里还坐得住?
可他只有一个,北面有兄弟要救,西边又有臣子很可能陷入危机,他只能选择一边,虽然说有些对不起花木兰,但事情有轻重缓急,库莫提和拓跋丕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北燕离平城要近得多,他战决才是正紧.
赫连定曾经打下西秦,就是为了灭掉北凉来作为晋升之资,只不过因为赫连明珠的安危才献出西秦换取妹妹的自由,西秦的兵马都是久战之士,根本不需要操练,也熟悉北凉的地理,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魏国的官员们不可能完全信任赫连定,哪怕拓跋焘如何心意已决,他们都有各种理由表示西秦不需要屯兵,或者不需要赫连定冒着危险亲去.
这其中的意思谁的听得懂,拓跋焘和赫连定都是人精,拓跋焘选择在吃饭的时候提起此事本来就是试探,而官员们哪里不知道拓跋焘为何要这时候说这样的话?于是局势一下子僵硬起来.
此事的崔浩刚刚咽下最后一块五味脯,这道菜是他的最爱,可惜只有宫中这位御厨做的最好,所以无论什么大臣给他打眼色,他都先把五味脯先吃完了再说.
‘凉了就可油腻了.’
崔浩丢下筷子,看着从满嘴油急到满脸油的拓跋焘,缓缓开口.
"众位无非是担心赫连公一去不复返罢了."他掏出帕子按了按嘴,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这件事也容易的很……"
拓跋焘眼睛亮亮地看向崔浩.
"赫连公主也到了婚龄了,陛下爱慕公主已久,赫连公何不考虑考虑联姻?我大魏的后戚视同宗室,依旧可以掌兵,赫连公以前是夏国王亲,世人会有疑虑是人之常情,但你若和陛下成为姻亲,那就是一家人了."
陛下的大舅子可比"战败国的王爷"有说服力的多.
‘干得漂亮!’
拓跋焘的眼睛更亮了,换成眼巴巴地看向赫连定.
谁料赫连定怔怔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此时我得同我妹妹商议,我不想强迫她."
……
大臣们掐死赫连定的心都有.
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啊!
"如果是这样,那也简单."崔浩将帕子放下,继续说道:"我国宫中也有几位到了婚龄的公主,赫连公妻室尚空,几位公主都美貌可人,配赫连公也不算吃亏."
说来说去,都是要联姻而已.
也是拓跋焘器量大,一般换了其他的国主,早就把赫连明珠强娶了去,或者硬塞个公主给赫连定了,哪里能让他逍遥到今天.
赫连定心中其实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却不知道竟然不是拓跋焘提出来,而是来自于这样的局面.
拓跋焘明显无法完全掌控手下的臣属,他想要把自己送到西秦去,是为了震慑北凉,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便救下虎贲军和花木兰.
但对于这些大臣来说,花木兰和虎贲军的安危却没有那么重要,拓跋焘想要两线动兵,对于魏国来说很危险,如果自己带着西秦的兵马独立了,那就更危险了,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他们需要足够的好处,足够的分量,能得到他们支持和肯定.
赫连定一方面欣赏这种君臣保持平等的博弈方式,一方面又对魏国大臣们胁迫自己一定要以"卖身"的形式缔结盟约而感到厌烦.
昔年南凉国主将亲生女儿嫁给西秦王子,最后又落到什么下场?
真要做得出这样决定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什么亲人的安危,更别说是这种交易一般的联姻.
拓跋焘确实一直想娶赫连明珠,倒不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她,而是他确实需要赫连定的能力,如今这样不敢用又想用的局面太烦了.
偏偏赫连定又是个性子古怪之人,和花木兰,崔浩都不相同,无法以利诱之,或者以共同的信念并肩前行.
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赫连定到底要什么.
见到赫连定犹豫,拓跋焘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不愿最后事与愿违,反倒引起矛盾,只好打了个圆场:
"屯兵的事情还没上朝议论,如今只是商议,诸位都多商量商量,不必急着下结论……"
他烦恼地摸了摸下巴,摸到一手油才想起来自己现在大概仪表不整,伸手向宦官要了块热帕子,借擦脸把此事揭了过去.
崔浩见没有逼婚成功,心里微微有些遗憾,还有些怒拓跋焘太容易退让.
他连上墙的梯子都给他扶好了,结果他看了看还是下来了!
不过如果拓跋焘不是这样的性格,崔浩这样的人也不会尽心尽力为他谋划,正是因为拓跋焘总是先重情重义后考虑问题,魏国才不至于成为所有大臣争权夺利的战场.
大部分人虽然争权斗得不可开交,在大节上但都还能保持一致,为了辅佐拓跋焘,辅佐魏国而使尽全力.
就是太可惜了啊.
众人有的还没有吃完,因为这件事隐隐有些尴尬,拓跋焘借口要去如厕,拉着赫连定退离了席位,拽着他到了后室僻静之处,有些无赖地说道:
"我现在真需要你去西秦,你就不能让明珠和我做个戏吗?先定下婚约,让她进了宫就是,我反正要御驾亲征去北燕的,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和你妹妹翻云那个……呃,你懂的……"
赫连定瞪得他有些接不下去,停了停又说:"到时候回来再找个寇道长来卜一下,就说不合适什么的……"
"我不懂."
赫连定好整以暇地开口.
"哈?"
拓跋焘傻眼.
"我不懂,为何陛下确定我去了西秦,兵北凉就能获胜?北凉不比北燕,精兵强将众多,姑臧城高又坚实,举西秦和秦州之力,人马也不足两万,哪里打得下姑臧?"
他看着拓跋焘.
"我虽愿意为陛下效力,但也不愿意白白送了性命,打这种送死的仗."
"我在北凉有安排."
拓跋焘沉默了片刻,终于还是和盘托出.
"这件事许多人不知道,其实源破羌并不在使团里.北凉派系林立,诸族混居,有许多对沮渠蒙逊早有反意,源破羌此去在北凉召集他父王的旧部,我让他在北凉附近便宜行事,藏在北凉联系北凉各方人马,算算时间,如今他大概已经联络到了鲜卑诸族,也取出了南凉昔日的宝藏,正在北凉招兵买马."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昙无谶大师向我表了北凉佛门的心思,他们准备改投魏国,愿帮我国攻凉,我顺水推舟,答应了那边的使者,他们恐怕也会有些动作,用来向我证明他们有和我交易的能力……"
"陛下竟和佛门……"
赫连定错愕,不是说拓跋焘和道门走的最近吗?
寇谦之到现在还住在后宫里呢,能眼睁睁看着昙无谶传教?
"什么佛门,道门,都是小孩子过家家自己骗自己的东西……"拓跋焘不以为然地说,"信就有用,不信什么力量都没有."
道门和儒生们又不是笨蛋,这里也不是北凉,佛门想要在这里兴盛,可不仅仅需要他的支持.
能用都用了,管用就好.
退一万步说,若真的尾大不掉,他就……
灭佛.
"我明白了,如果源将军在北凉真有动作,佛门又能策反一批人,倒确实有取胜的可能."
赫连定点了点头.
"是吧?那赫连明珠的事……"
拓跋焘脸上神采奕奕,期望地看着赫连定.
"不过我还是得回去和明珠商量商量……"
拓跋焘忍不住抬脚踹人了.
"说了这么多,你就不能给点痛快的!"
就你妹妹金贵?
后宫等老子把脖子都等长了的美人一大.[,!]把!
赫连定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
‘你玩我呢是吧?是吧?是吧?!’
面对这样油盐不进的赫连定,拓跋焘只想振臂高呼一句:
——老子要当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