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技术活】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有时也传着传着就都变成了混蛋。
话说宋国华督弑君迎公子冯继位,郑伯为公子冯保驾护航,约会齐、鲁、宋,四国在稷地结盟,盟约完毕,齐僖公刚刚回国,就遇到一件大麻烦事!北戎狼主派元帅大良、小良率戎兵一万侵边犯界,来势凶猛,势如破竹,转眼就拿下祝阿、历下二城,此年为公元前706年(约)。
春秋时一般划分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但实际情况是戎狄在诸侯列国间杂处,且有的漂移不定,因为狄、戎、夷中多数选择的是骑牧生活方式,对土地的依附性不大。这个北戎此时正在在齐国北部,历来都是偷鸡摸狗小打小闹,占便宜就跑,但近期渐有势力强盛的趋势,所以这次突然气势汹汹,集结大军来犯齐国,看来想法是不小滴。
齐僖公也感觉到问题较比严重,马上发紧急文书向郑、卫、鲁借兵支援,同时亲率公子元、公孙戴仲前往历下(今天济南东)拒敌。
列国诸侯得书,也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这要是让戎狄得势猖獗起来是绝对不妙的,所以颇有同仇敌忾之心,纷纷准备出兵。单说郑庄公得到文书,比自己家事还上心,讲究人儿吗!马上命世子忽为大将,率车三百乘火速支援齐国,亚卿高渠弥、大将祝聃随军协助,派的都是勇猛善战的精华!
世子忽也真不含糊,率军星夜赶到历下,那个神速,卫国、鲁国的军队还没出发呢!这就是作朋友的差距。
齐僖公感动坏了,热眶迎泪!亲自前去犒军、慰问,宴席之间就问世子忽:“戎兵骑马,机动灵活,我军依靠战车,转动不便,一旦受到贼戎环绕攻击必败无疑,世子可有退敌良策?”齐侯说的这是当时中原诸侯国与戎狄作战中无法解决的最主要的难题!
世子忽胸有成竹,回答说:“北戎兵不用车乘,都是骑兵和步兵,虽然行动灵活迅速、进攻速度快,但是逃跑更快!而我们的战车虽然转动和后退不方便,但与戎兵作战时却有很强大的攻击优势,战车坚固,迅猛,很容易冲散他们的骑兵、步兵。更何况戎兵打仗向来是一拥而上,没有队伍阵型,打的顺手互相也不配合,一旦被打败了,争先恐后的逃跑,互相更没有救应。如果我们设个埋伏圈,派一对人马诈败把他们引入埋伏,可以很轻易的就击败他们,再在戎兵逃跑的路上设下伏兵,定能一网打尽!”这个分析里埋伏是关键!
郑世子忽这一番战略分析十分中肯、创新、独到!但这不是他的原创,这是他弟弟公子突的杰作!公元前714年,北戎侵犯郑国,当时郑庄公和齐僖公有一样的忧虑,郑公子突做了如上的深刻分析,并亲自布置:一由老弱之兵诱敌;二由号称虎将的郑大夫祝聃率军设下三处埋伏。郑军把北戎引进埋伏圈,三处伏兵穿插切割、分而围击,将北戎兵杀了个根绝,史称‘北戎之战’,从此北戎不敢望郑!此战子突才华横溢,奠定了在郑庄公心目中的地位。
西周、春秋时,参加解放军那是贵族的特权,平民是没有资格和权利为‘祖国亲妈’献身的,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日常守御力量都是由‘士’来担当,可以说‘士’是军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前文介绍过,‘士’是贵族阶层的最下级,他们也有食田和俸禄,士要自备盔甲和弓箭、戈矛等作战工具,平时根据需要担任兵卒、卫士、狱卒、基层小吏等职务或居家赋闲,一旦国家有事、君主有征,即自带武器、干粮向自己的上级大夫,而大夫向卿,卿向国君靠拢,为国家而战是光荣的,战功是士得以升迁和晋级的资本,平民是永远无权得到这种机会的,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所以军卒更被称为士兵、士卒、战士,这一名词甚至直沿用至今天。而后来战国时平民得以参军、人人皆可以军功进爵、普通百姓可以游士进取,那真是一件开天地造化之功的大事。
射箭、驾车、戈矛及诗书礼乐等是古时贵族的基本功课,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训练,所以古时候的贵族多是体格强健、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新新人类,与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不学无术、脑满肠肥只知吃喝嫖赌飙车是绝对不同的,相反倒是平民因为得不到教育与培养而多属无知,所以这些贵族战士往往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们讲究技艺、礼节,重荣誉于生命,感情充沛,讲究生活。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作战都使用战车,这也是从大约黄帝时代出现战车以来历经夏、商至此为车战最为成熟时。战国之前列国兵力一般只称车乘数,而不称人数,盖因车战为战争唯一形式也。而那时的战争十分单调,不讲究战略、战术,而是讲究形式、礼仪,两军距离多远、如何击鼓、何时冲击等等,讲究的是光明正大的对磕,后来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在当时是受到绝对鄙视的,所以我觉得有成为舞台剧的嫌疑,而孙子的思想伟大就伟大在这,超越现实、超越时空。
行军用兵之法为之一变,首先动这个脑筋的当属郑庄公,所以郑庄公也是历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而春秋时郑军以善战闻名。
再说战车之制,车战,有载:十五乘为一广,二十五乘为一偏,二十九乘为一参,五十乘为一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战车一乘,似乎就是一个基本的战斗小编队,《司马法》曰一乘‘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即每一乘的人数为乘车者连同步卒共三十人左右(每乘的甲士和步兵人数比例似乎并不固定),这大致是可信的。《诗经·鲁颂》就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齐语》记载齐桓公时事也说过兵士三万人战车八百乘之语;另外春秋时说大国往往用‘千乘之国’,大国一般三军,每军人一万,也合每乘三十人之数。战车在战斗时车上和车下互有配合,车上每损失一人,由车下补足一人,源源不绝。
每乘战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为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称御者或车御,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左面的叫车左,一般为主将,专职射箭远击,右面的叫车右,一般为副将,负责持矛近战或持盾防护主将助战;但主将的戎车,确是将帅居中击鼓、指挥,御者居左,持矛者居右,又称戎右;至于君主的战车,由于春秋时以左为大,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兵车上的主力人员,也不仅限于三人,也有四人,即所谓驷乘,也有二人等。每架战车所用的战马,大致是以四匹为常度。
我们是否很奇怪那时为什么不选择骑马而是使用笨重不便的战车,这是因为那时马镫还没有被发明,骑马打仗没有优势。没有马镫,人在马背上根本坐不稳,一不小心就从马背上出溜下来了,除非整天用腿紧紧的夹住马肚子或攥住马鬃,但那是做不到的,连长时间骑行都困难就别提骑着作战了,所以人们发明了战车,再一点中华文明多发源依靠于黄河中游沿岸平原一带,而车战在平原地区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最早发明的马镫,而马镫最早在军队普及应用据推测是在西汉,所以那时才有大规模抗击匈奴成功,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而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马镫实证物为东晋时的)】戎车之外,列国一般也有一定数量的步兵,称‘徒兵’,春秋时郑国和晋国的徒兵最有名,战斗力强大,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和戎狄作战的缘故;戎狄由于多生活在山林地区,行车不便,再加之文化经济落后,备不起车乘,所以多只用骑兵和步卒。
但骑兵和步卒又最难承受战车冲击,虽然是戎狄,号称生活在马背上,也不行(没马镫,一冲就落马了)。但骑兵自有骑兵的绝招,骑兵灵活,渐渐的戎狄骑兵就找到了战车的死穴,战车笨重,只善于向前向前向前,想调动就不灵了,所以中国象棋里的卒子也都是一去不回头的,就是来源于此。骑兵灵活,就可以散开,躲开战车的正面攻击,然后绕到车阵的侧翼或后方进行攻击,尤其是后方,那真是战车阵的死穴。菊爆大概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
?因此当时列国都怕戎狄,皆因为这车战有致命破绽,步卒又都不行,那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因此亡国的也有,但凡事儿就怕琢磨,后手变先手,战车反过来再克制骑兵也不是没有可能,郑、晋就在这战争中升华了。
至于军队的多寡,一般认为天子六军,大国三军,小国二军或一军,而军的人数大约以一万人为一军。其实春秋时有的大国就早已超过三军之数了。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有时也传着传着就都变成了混蛋。
话说宋国华督弑君迎公子冯继位,郑伯为公子冯保驾护航,约会齐、鲁、宋,四国在稷地结盟,盟约完毕,齐僖公刚刚回国,就遇到一件大麻烦事!北戎狼主派元帅大良、小良率戎兵一万侵边犯界,来势凶猛,势如破竹,转眼就拿下祝阿、历下二城,此年为公元前706年(约)。
春秋时一般划分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但实际情况是戎狄在诸侯列国间杂处,且有的漂移不定,因为狄、戎、夷中多数选择的是骑牧生活方式,对土地的依附性不大。这个北戎此时正在在齐国北部,历来都是偷鸡摸狗小打小闹,占便宜就跑,但近期渐有势力强盛的趋势,所以这次突然气势汹汹,集结大军来犯齐国,看来想法是不小滴。
齐僖公也感觉到问题较比严重,马上发紧急文书向郑、卫、鲁借兵支援,同时亲率公子元、公孙戴仲前往历下(今天济南东)拒敌。
列国诸侯得书,也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这要是让戎狄得势猖獗起来是绝对不妙的,所以颇有同仇敌忾之心,纷纷准备出兵。单说郑庄公得到文书,比自己家事还上心,讲究人儿吗!马上命世子忽为大将,率车三百乘火速支援齐国,亚卿高渠弥、大将祝聃随军协助,派的都是勇猛善战的精华!
世子忽也真不含糊,率军星夜赶到历下,那个神速,卫国、鲁国的军队还没出发呢!这就是作朋友的差距。
齐僖公感动坏了,热眶迎泪!亲自前去犒军、慰问,宴席之间就问世子忽:“戎兵骑马,机动灵活,我军依靠战车,转动不便,一旦受到贼戎环绕攻击必败无疑,世子可有退敌良策?”齐侯说的这是当时中原诸侯国与戎狄作战中无法解决的最主要的难题!
世子忽胸有成竹,回答说:“北戎兵不用车乘,都是骑兵和步兵,虽然行动灵活迅速、进攻速度快,但是逃跑更快!而我们的战车虽然转动和后退不方便,但与戎兵作战时却有很强大的攻击优势,战车坚固,迅猛,很容易冲散他们的骑兵、步兵。更何况戎兵打仗向来是一拥而上,没有队伍阵型,打的顺手互相也不配合,一旦被打败了,争先恐后的逃跑,互相更没有救应。如果我们设个埋伏圈,派一对人马诈败把他们引入埋伏,可以很轻易的就击败他们,再在戎兵逃跑的路上设下伏兵,定能一网打尽!”这个分析里埋伏是关键!
郑世子忽这一番战略分析十分中肯、创新、独到!但这不是他的原创,这是他弟弟公子突的杰作!公元前714年,北戎侵犯郑国,当时郑庄公和齐僖公有一样的忧虑,郑公子突做了如上的深刻分析,并亲自布置:一由老弱之兵诱敌;二由号称虎将的郑大夫祝聃率军设下三处埋伏。郑军把北戎引进埋伏圈,三处伏兵穿插切割、分而围击,将北戎兵杀了个根绝,史称‘北戎之战’,从此北戎不敢望郑!此战子突才华横溢,奠定了在郑庄公心目中的地位。
西周、春秋时,参加解放军那是贵族的特权,平民是没有资格和权利为‘祖国亲妈’献身的,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日常守御力量都是由‘士’来担当,可以说‘士’是军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
前文介绍过,‘士’是贵族阶层的最下级,他们也有食田和俸禄,士要自备盔甲和弓箭、戈矛等作战工具,平时根据需要担任兵卒、卫士、狱卒、基层小吏等职务或居家赋闲,一旦国家有事、君主有征,即自带武器、干粮向自己的上级大夫,而大夫向卿,卿向国君靠拢,为国家而战是光荣的,战功是士得以升迁和晋级的资本,平民是永远无权得到这种机会的,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所以军卒更被称为士兵、士卒、战士,这一名词甚至直沿用至今天。而后来战国时平民得以参军、人人皆可以军功进爵、普通百姓可以游士进取,那真是一件开天地造化之功的大事。
射箭、驾车、戈矛及诗书礼乐等是古时贵族的基本功课,从小就受到严格的训练,所以古时候的贵族多是体格强健、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新新人类,与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不学无术、脑满肠肥只知吃喝嫖赌飙车是绝对不同的,相反倒是平民因为得不到教育与培养而多属无知,所以这些贵族战士往往都是很了不起的,他们讲究技艺、礼节,重荣誉于生命,感情充沛,讲究生活。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作战都使用战车,这也是从大约黄帝时代出现战车以来历经夏、商至此为车战最为成熟时。战国之前列国兵力一般只称车乘数,而不称人数,盖因车战为战争唯一形式也。而那时的战争十分单调,不讲究战略、战术,而是讲究形式、礼仪,两军距离多远、如何击鼓、何时冲击等等,讲究的是光明正大的对磕,后来孙子所说的‘兵者,诡道也。’在当时是受到绝对鄙视的,所以我觉得有成为舞台剧的嫌疑,而孙子的思想伟大就伟大在这,超越现实、超越时空。
行军用兵之法为之一变,首先动这个脑筋的当属郑庄公,所以郑庄公也是历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而春秋时郑军以善战闻名。
再说战车之制,车战,有载:十五乘为一广,二十五乘为一偏,二十九乘为一参,五十乘为一两,八十一乘为一专,一百二十乘为一伍;战车一乘,似乎就是一个基本的战斗小编队,《司马法》曰一乘‘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即每一乘的人数为乘车者连同步卒共三十人左右(每乘的甲士和步兵人数比例似乎并不固定),这大致是可信的。《诗经·鲁颂》就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齐语》记载齐桓公时事也说过兵士三万人战车八百乘之语;另外春秋时说大国往往用‘千乘之国’,大国一般三军,每军人一万,也合每乘三十人之数。战车在战斗时车上和车下互有配合,车上每损失一人,由车下补足一人,源源不绝。
每乘战车上的主力人员大致为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称御者或车御,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左面的叫车左,一般为主将,专职射箭远击,右面的叫车右,一般为副将,负责持矛近战或持盾防护主将助战;但主将的戎车,确是将帅居中击鼓、指挥,御者居左,持矛者居右,又称戎右;至于君主的战车,由于春秋时以左为大,君主居左,御者居中,持矛居右。兵车上的主力人员,也不仅限于三人,也有四人,即所谓驷乘,也有二人等。每架战车所用的战马,大致是以四匹为常度。
我们是否很奇怪那时为什么不选择骑马而是使用笨重不便的战车,这是因为那时马镫还没有被发明,骑马打仗没有优势。没有马镫,人在马背上根本坐不稳,一不小心就从马背上出溜下来了,除非整天用腿紧紧的夹住马肚子或攥住马鬃,但那是做不到的,连长时间骑行都困难就别提骑着作战了,所以人们发明了战车,再一点中华文明多发源依靠于黄河中游沿岸平原一带,而车战在平原地区有一定的优势。
【中国最早发明的马镫,而马镫最早在军队普及应用据推测是在西汉,所以那时才有大规模抗击匈奴成功,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而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马镫实证物为东晋时的)】戎车之外,列国一般也有一定数量的步兵,称‘徒兵’,春秋时郑国和晋国的徒兵最有名,战斗力强大,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和戎狄作战的缘故;戎狄由于多生活在山林地区,行车不便,再加之文化经济落后,备不起车乘,所以多只用骑兵和步卒。
但骑兵和步卒又最难承受战车冲击,虽然是戎狄,号称生活在马背上,也不行(没马镫,一冲就落马了)。但骑兵自有骑兵的绝招,骑兵灵活,渐渐的戎狄骑兵就找到了战车的死穴,战车笨重,只善于向前向前向前,想调动就不灵了,所以中国象棋里的卒子也都是一去不回头的,就是来源于此。骑兵灵活,就可以散开,躲开战车的正面攻击,然后绕到车阵的侧翼或后方进行攻击,尤其是后方,那真是战车阵的死穴。菊爆大概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
?因此当时列国都怕戎狄,皆因为这车战有致命破绽,步卒又都不行,那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因此亡国的也有,但凡事儿就怕琢磨,后手变先手,战车反过来再克制骑兵也不是没有可能,郑、晋就在这战争中升华了。
至于军队的多寡,一般认为天子六军,大国三军,小国二军或一军,而军的人数大约以一万人为一军。其实春秋时有的大国就早已超过三军之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