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圣人】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让范蠡可惜的是,他的严重警告丝毫没有打动文种,“文种不信其言”,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由于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的真实性格,文种坚信勾践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卑劣勾当。
二、因为贪恋名利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关于第二点,文种拒绝范蠡的劝告,主要还是对十几年前范蠡一直压过自己一头的不满情绪的表达。众所周知,范蠡是被文种请出山的,但范蠡却在越国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了宰相,文种倒成了跑腿打杂的。
在灭吴之前,越国的权力结构没有丝毫变化,这对自恃才力绝人的文种来说,甚至是一种人生的羞辱,虽然文种依然以国事为重,从来不在这上面找范蠡的麻烦。
但现在男一号范蠡主动离开了,空出的相国位置对男二号文种来说,是一种很难抗拒的诱惑。在越灭吴的过程中,文种的贡献不比范蠡小,但光芒都被范蠡遮掩住了,文种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他急于扳回一局。
文种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没有知进知退的大聪明,做为勾践受辱的见证人,文种一日恋栈,勾践就一日不自在。相比之下,范蠡聪明的事可而止,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留在越国的妻儿。更重要的是,保全了勾践做为天下霸主的面子。
在范蠡离开之后,勾践长长松了一口气,此时的勾践不再记得他在吴宫吃粪便时,范蠡是否站在一旁,而只记得范蠡的种种好处。勾践做了两件事情:
一、勾践拨出重金,命工匠打铸一尊范蠡的金像,放在殿上王位旁边。勾践每日必朝拜,世世不忘范蠡大恩大德,同时命令文武大臣每十拜一次。
二、勾践把会稽附近的三百里肥沃土地封给范蠡的妻儿,并下死命令:包括越王子孙在内,谁敢侵范府封地一寸,寡人就取他的狗头。
勾践最后对天发誓:“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其实范蠡当初敢于抛下妻儿远走他乡,就是看准了勾践这一性格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范蠡能够保全所有人的面子,皆大欢喜。文种知己不知人,看不透人性最深处的恶,最终功亏一篑。
受勾践猜忌的不仅是恋栈不去的文种,还有功臣计然(范蠡的老师)、大夫曳庸、扶同、皋如都成了勾践的眼中钉,这些人精子都在装疯卖傻,“不亲于朝”,勉强保住性命。
二十三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9)
文种也察觉到了勾践对自己态度的转变,称病不朝,企图躲过勾践的猜忌,但已经来不及了。计然等人以前都是打杂的,对勾践的威胁程度也远不如文种,纵使文种退避三舍,勾践也没打算放过他。
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文种,说文种有谋逆之心,请大王察拿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有人”是勾践安排跳出来打文种的马仔,无论如何,文种是必须死的,否则勾践寝不安枕!
当文种接过勾践赐死的独鹿宝剑时,文种仰天长叹:“嗟乎!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
直到此时,文种才悟出那个道理:君主的秘密与尊严,不是人臣可以消受的。雍正在即位之后,他的首席大秘邬思道立刻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知道雍正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邬思道野服归去,肯定是受到了范蠡离而生,文种留而死的启发。
痛哭流涕之后,文种心有不甘的“伏剑而死”。
文种死后,痛哭流涕的还有勾践。勾践伏在文种的尸体上失声痛哭,一是哭失去了文种这位治国贤臣,更主要还是哭文种的不聪明。如果文种能学范蠡,君臣可以两全,也不至于让勾践背负杀忠臣的恶名。
勾践为了纪念贤臣文种,以极隆重的礼仪把文种葬在了会稽山上,仅送葬时出去了楼船之卒三千人,修陵建墓置鼎,让后世子孙永远不忘文种的大恩大德。
不知道勾践在看着文种陵墓缓缓闭上石门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野服浩歌归去的陶朱公范蠡。
清朝大才人袁枚的孙女袁绶有一首《咏史》诗,歌颂范蠡的知机而退:亡虏归来思报复,卧薪尝胆是英雄。五湖一棹烟波阔,如此功臣竟善终。
诗仙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八》中写道: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说的应该是文种。
文种其实并非贪利之辈,但却是求名之人,这是历代很多君子大夫士的共同特点。文种是正人,但正人也有自己的欲望,看到被自己挖出来的范蠡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文种心里自然有各种不服,虽然他以国事为重,绝不会在国事上找范蠡的麻烦。但范蠡突然走了,空出来的这个位子,对文种的诱惑,才应该是文种拒绝归隐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种可能是想既然范蠡能辅佐勾践灭吴,自己难道不可以辅佐勾践称霸中原么?如果能成此功,文种也一定会像范蠡那样归去五湖的,只是勾践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范蠡就瞧破了勾践这一层,灭吴之后,勾践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苦难,称霸中原,勾践自信不需要别人的智力支持,包括文种,谁都不需要。
当然,最重要的是勾践不想再见到他屈辱经历的见证者范蠡和文种。
范蠡看破了,所以他提前溜了,而文种没看破这一层,还在沉醉在致君尧舜的迷梦中,当一把冰冷的铁剑摆在他面前时,他终于从迷梦醒来,但已经晚了。
在中国,可以不知道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萧何曹参是哪朝宰相,但一定知道孔子是谁。
研究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是绝不可能绕过孔子的,不谈孔子而谈中国封建社会史,就如同讲三国而不讲诸葛亮一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政治符号,其影响之大、之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谓空前绝后。甚至从某种角度讲,一部皇皇中国史,就是孔子不断被神话的过程。
从孔子的社会身份本身来讲,他只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勉强算是一个社会学家,但自从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已经逝去四百年的孔子不断的被后人戴上神圣的光环。
从西汉末年的“褒成宣尼公”,到北魏孝文帝时追封的“文圣尼父”,再到唐玄宗李隆基追尊为“文宣王”,直到公元1146年年,西夏仁宗李仁孝无偿的给孔子扣上一顶“文宣帝”的大帽子。孔老夫子生前穷困穷困潦倒,死后却享尽“荣华富贵”,成为历代帝王的至圣先师,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想到的。
孔子在宋朝有一个忠实信徒,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子——朱熹,他在《朱子语类》第九十三卷中对他的先师孔子大吹特捧,“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在同卷,朱熹又给予孔子以极高的政治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虽然从语句来讲,朱熹的这句话大有毛病,在孔子出生之前的五百年里,中国历史极为辉煌,周武灭殷、周公执政、周室东迁、齐桓晋文相继称霸、管仲一圣烛照天下,又如何能当得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不过就汉武帝以后的这两千多年里,孔子之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毋庸赘言的,朱熹的吹捧也不是没有道理。
世界总是相对的,有人爱,就会有人恨,正因为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到了近代,一部分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罪于孔子学说,结果群情激愤,砸倒了孔家老店,孔子也成了“臭名昭著”的“孔老二”,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有人说孔子是至明至德的大圣人,也有人说孔子是招摇过市的文化骗子,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用较长的篇幅全面介绍孔子传奇的一生,以及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儒家学说。
下面把孔子的家世传承简单的说一下:
微仲衍生宋公稽(宋国君),宋公稽生丁公申(宋国君),丁公申生共公湣,共公湣生弗父何(宋公子),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防叔(奔鲁为大夫),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丘的父亲。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任宋国的大司马,处在宋国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与太宰华父督同朝为官,是宋穆公子和最为倚重的高官之一。孔父嘉为人忠直,《公羊传》称赞孔父嘉“义形于色”,所以在宋穆公死后,孔父嘉做为托孤大臣,与华父督一起辅佐宋穆公的侄子宋殇公子与夷。?
做为两大先朝元老,孔父嘉和华父督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问题却意外的出在了孔父嘉的妻子身上。公元前766年,华父督在郊外偶遇外出的孔妻,由于孔妻容貌绝艳,姿态万方,被好色的华父督盯上了。
华父督盯上的,除了美艳的孔妻之外,还有宋国“宰相”的位子。至于华父督在谋反时先杀掉了孔父嘉,霸占其妻,主要原因还在于削弱宋殇公的势力。宋殇公对华父督擅杀重臣极为愤怒,“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其实宋殇公怒不怒,华父督都要对他动手的。果然如人们所料,华父督连杀君臣,控制了宋国政权,立宋穆公之子冯於郑,就是宋庄公。
孔父嘉的权力被华父督篡夺,他的子孙自然逃不掉政治清算,孔父嘉一系的爵位被降为士。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了躲避华父督的追杀,率家眷逃离宋国,来到宋的邻国鲁国安身。
不过在南宋末年失传的《世本》却说离宋入鲁的是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从人性角度讲,孔父嘉被杀,他的子孙不太可能在隔了三世之后才逃往鲁国,所以《左传杜预注》说木金父逃鲁避难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木金父虽然是宋国公族之后,又是宋大司马孔嘉父的儿子,家世显赫,但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所以木金父这一系在鲁国一直没有混出来。一直传到了木金父的玄孙,也就是叔梁纥这一代,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叔梁纥曾经与臧畴、臧贾等人率甲士三百与齐军交过手,说明叔梁纥在鲁国军界有一定地位。
关于叔梁纥的婚姻情况,《孔子家语》记载的比较详细,叔梁纥先娶了鲁国的施氏女子为妻,结果老婆不争气,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就是不见儿子。叔梁纥特别想要孩子,又和自己身边的小妾练了几回摊,儿子倒是生出来了,就是孟皮,但孟皮却是天生残疾,有足疾。
叔梁纥是社会知名人士,有一定的家业,如果没有一个儿子继承,家业早晚会被划进别人的户头上。妻妾指望不上了,叔梁纥只好再另觅佳偶,经人介绍,叔梁纥娶了颜氏的女儿颜征在。
让范蠡可惜的是,他的严重警告丝毫没有打动文种,“文种不信其言”,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由于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的真实性格,文种坚信勾践不会做出过河拆桥的卑劣勾当。
二、因为贪恋名利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关于第二点,文种拒绝范蠡的劝告,主要还是对十几年前范蠡一直压过自己一头的不满情绪的表达。众所周知,范蠡是被文种请出山的,但范蠡却在越国混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了宰相,文种倒成了跑腿打杂的。
在灭吴之前,越国的权力结构没有丝毫变化,这对自恃才力绝人的文种来说,甚至是一种人生的羞辱,虽然文种依然以国事为重,从来不在这上面找范蠡的麻烦。
但现在男一号范蠡主动离开了,空出的相国位置对男二号文种来说,是一种很难抗拒的诱惑。在越灭吴的过程中,文种的贡献不比范蠡小,但光芒都被范蠡遮掩住了,文种一直咽不下这口气,他急于扳回一局。
文种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没有知进知退的大聪明,做为勾践受辱的见证人,文种一日恋栈,勾践就一日不自在。相比之下,范蠡聪明的事可而止,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留在越国的妻儿。更重要的是,保全了勾践做为天下霸主的面子。
在范蠡离开之后,勾践长长松了一口气,此时的勾践不再记得他在吴宫吃粪便时,范蠡是否站在一旁,而只记得范蠡的种种好处。勾践做了两件事情:
一、勾践拨出重金,命工匠打铸一尊范蠡的金像,放在殿上王位旁边。勾践每日必朝拜,世世不忘范蠡大恩大德,同时命令文武大臣每十拜一次。
二、勾践把会稽附近的三百里肥沃土地封给范蠡的妻儿,并下死命令:包括越王子孙在内,谁敢侵范府封地一寸,寡人就取他的狗头。
勾践最后对天发誓:“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其实范蠡当初敢于抛下妻儿远走他乡,就是看准了勾践这一性格特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范蠡能够保全所有人的面子,皆大欢喜。文种知己不知人,看不透人性最深处的恶,最终功亏一篑。
受勾践猜忌的不仅是恋栈不去的文种,还有功臣计然(范蠡的老师)、大夫曳庸、扶同、皋如都成了勾践的眼中钉,这些人精子都在装疯卖傻,“不亲于朝”,勉强保住性命。
二十三狡兔死,走狗未必烹——聪明的范蠡和不聪明的文种(9)
文种也察觉到了勾践对自己态度的转变,称病不朝,企图躲过勾践的猜忌,但已经来不及了。计然等人以前都是打杂的,对勾践的威胁程度也远不如文种,纵使文种退避三舍,勾践也没打算放过他。
没过多久,就有人弹劾文种,说文种有谋逆之心,请大王察拿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所谓的“有人”是勾践安排跳出来打文种的马仔,无论如何,文种是必须死的,否则勾践寝不安枕!
当文种接过勾践赐死的独鹿宝剑时,文种仰天长叹:“嗟乎!吾闻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吾不食善言,故哺以人恶。”
直到此时,文种才悟出那个道理:君主的秘密与尊严,不是人臣可以消受的。雍正在即位之后,他的首席大秘邬思道立刻辞官归隐,就是因为他知道雍正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邬思道野服归去,肯定是受到了范蠡离而生,文种留而死的启发。
痛哭流涕之后,文种心有不甘的“伏剑而死”。
文种死后,痛哭流涕的还有勾践。勾践伏在文种的尸体上失声痛哭,一是哭失去了文种这位治国贤臣,更主要还是哭文种的不聪明。如果文种能学范蠡,君臣可以两全,也不至于让勾践背负杀忠臣的恶名。
勾践为了纪念贤臣文种,以极隆重的礼仪把文种葬在了会稽山上,仅送葬时出去了楼船之卒三千人,修陵建墓置鼎,让后世子孙永远不忘文种的大恩大德。
不知道勾践在看着文种陵墓缓缓闭上石门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野服浩歌归去的陶朱公范蠡。
清朝大才人袁枚的孙女袁绶有一首《咏史》诗,歌颂范蠡的知机而退:亡虏归来思报复,卧薪尝胆是英雄。五湖一棹烟波阔,如此功臣竟善终。
诗仙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八》中写道: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说的应该是文种。
文种其实并非贪利之辈,但却是求名之人,这是历代很多君子大夫士的共同特点。文种是正人,但正人也有自己的欲望,看到被自己挖出来的范蠡成为一代风云人物,文种心里自然有各种不服,虽然他以国事为重,绝不会在国事上找范蠡的麻烦。但范蠡突然走了,空出来的这个位子,对文种的诱惑,才应该是文种拒绝归隐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种可能是想既然范蠡能辅佐勾践灭吴,自己难道不可以辅佐勾践称霸中原么?如果能成此功,文种也一定会像范蠡那样归去五湖的,只是勾践不会再给他机会了。
范蠡就瞧破了勾践这一层,灭吴之后,勾践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苦难,称霸中原,勾践自信不需要别人的智力支持,包括文种,谁都不需要。
当然,最重要的是勾践不想再见到他屈辱经历的见证者范蠡和文种。
范蠡看破了,所以他提前溜了,而文种没看破这一层,还在沉醉在致君尧舜的迷梦中,当一把冰冷的铁剑摆在他面前时,他终于从迷梦醒来,但已经晚了。
在中国,可以不知道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萧何曹参是哪朝宰相,但一定知道孔子是谁。
研究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是绝不可能绕过孔子的,不谈孔子而谈中国封建社会史,就如同讲三国而不讲诸葛亮一样。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政治符号,其影响之大、之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谓空前绝后。甚至从某种角度讲,一部皇皇中国史,就是孔子不断被神话的过程。
从孔子的社会身份本身来讲,他只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勉强算是一个社会学家,但自从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已经逝去四百年的孔子不断的被后人戴上神圣的光环。
从西汉末年的“褒成宣尼公”,到北魏孝文帝时追封的“文圣尼父”,再到唐玄宗李隆基追尊为“文宣王”,直到公元1146年年,西夏仁宗李仁孝无偿的给孔子扣上一顶“文宣帝”的大帽子。孔老夫子生前穷困穷困潦倒,死后却享尽“荣华富贵”,成为历代帝王的至圣先师,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想到的。
孔子在宋朝有一个忠实信徒,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子——朱熹,他在《朱子语类》第九十三卷中对他的先师孔子大吹特捧,“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在同卷,朱熹又给予孔子以极高的政治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虽然从语句来讲,朱熹的这句话大有毛病,在孔子出生之前的五百年里,中国历史极为辉煌,周武灭殷、周公执政、周室东迁、齐桓晋文相继称霸、管仲一圣烛照天下,又如何能当得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不过就汉武帝以后的这两千多年里,孔子之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毋庸赘言的,朱熹的吹捧也不是没有道理。
世界总是相对的,有人爱,就会有人恨,正因为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到了近代,一部分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罪于孔子学说,结果群情激愤,砸倒了孔家老店,孔子也成了“臭名昭著”的“孔老二”,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有人说孔子是至明至德的大圣人,也有人说孔子是招摇过市的文化骗子,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用较长的篇幅全面介绍孔子传奇的一生,以及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儒家学说。
下面把孔子的家世传承简单的说一下:
微仲衍生宋公稽(宋国君),宋公稽生丁公申(宋国君),丁公申生共公湣,共公湣生弗父何(宋公子),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防叔(奔鲁为大夫),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丘的父亲。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任宋国的大司马,处在宋国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与太宰华父督同朝为官,是宋穆公子和最为倚重的高官之一。孔父嘉为人忠直,《公羊传》称赞孔父嘉“义形于色”,所以在宋穆公死后,孔父嘉做为托孤大臣,与华父督一起辅佐宋穆公的侄子宋殇公子与夷。?
做为两大先朝元老,孔父嘉和华父督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问题却意外的出在了孔父嘉的妻子身上。公元前766年,华父督在郊外偶遇外出的孔妻,由于孔妻容貌绝艳,姿态万方,被好色的华父督盯上了。
华父督盯上的,除了美艳的孔妻之外,还有宋国“宰相”的位子。至于华父督在谋反时先杀掉了孔父嘉,霸占其妻,主要原因还在于削弱宋殇公的势力。宋殇公对华父督擅杀重臣极为愤怒,“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其实宋殇公怒不怒,华父督都要对他动手的。果然如人们所料,华父督连杀君臣,控制了宋国政权,立宋穆公之子冯於郑,就是宋庄公。
孔父嘉的权力被华父督篡夺,他的子孙自然逃不掉政治清算,孔父嘉一系的爵位被降为士。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了躲避华父督的追杀,率家眷逃离宋国,来到宋的邻国鲁国安身。
不过在南宋末年失传的《世本》却说离宋入鲁的是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从人性角度讲,孔父嘉被杀,他的子孙不太可能在隔了三世之后才逃往鲁国,所以《左传杜预注》说木金父逃鲁避难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木金父虽然是宋国公族之后,又是宋大司马孔嘉父的儿子,家世显赫,但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所以木金父这一系在鲁国一直没有混出来。一直传到了木金父的玄孙,也就是叔梁纥这一代,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叔梁纥曾经与臧畴、臧贾等人率甲士三百与齐军交过手,说明叔梁纥在鲁国军界有一定地位。
关于叔梁纥的婚姻情况,《孔子家语》记载的比较详细,叔梁纥先娶了鲁国的施氏女子为妻,结果老婆不争气,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就是不见儿子。叔梁纥特别想要孩子,又和自己身边的小妾练了几回摊,儿子倒是生出来了,就是孟皮,但孟皮却是天生残疾,有足疾。
叔梁纥是社会知名人士,有一定的家业,如果没有一个儿子继承,家业早晚会被划进别人的户头上。妻妾指望不上了,叔梁纥只好再另觅佳偶,经人介绍,叔梁纥娶了颜氏的女儿颜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