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神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说老子上
谁是老子?简而言之,老子就是爸爸。
古往今来千万年,人类已经产生了上百亿个老子,只要能生娃,你就是老子。但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别人的爸爸,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伟大哲学家——老聃,又称李耳、李聃,中国所有老子中最伟大的那一个。
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至于儒家在中国唯我独尊,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二千年的历史,甚至到现在,全世界遍地都是孔子学院。
就像一枚硬币,人们只看到了平放在地上的硬币的这一面,却忽略了硬币背后,还有精彩的那一面,这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
不否认儒家的伟大,但我们更应该承认的是道家的伟大。从某种意义讲,没有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潜意识的影响,任由儒学一家主宰中国人的脑袋,历史将变得极端而不可收拾。而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就是伟大的老子。
洋人曾经搞出了一个世界百位伟大人物排行榜,孔子因为知名度实在太大而排在第五,老子——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排在第七十五。老子排名落后于孔子,完全是因为儒家思想之于官方的表面影响。
就如同世人皆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却很容易忽略古希腊思想史上的开山鼻祖泰勒士,而老子出生略晚于泰勒士。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那老子就是中国的泰勒士。
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孔子的存在,却有不少中外学者质疑老子是否真有其人,比如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就认为老子是司马迁道听途说后捏造出来的虚构人物,但大多数学者相信老子的存在,此不多述。
关于老子的生年,已经于史无考,但有观点认为老子应该生于周灵王姬泄心即位前后,也就是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大二十岁,算是孔子的父辈。而老子卒于周元王姬仁五年,即公元前471年,也就是说不庸凡的老子在庸凡的人世间逗留了一百年!
关于老子的出生地,《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具体位置不详,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河南鹿邑县,一是指安徽涡阳县。老子学说最优秀的继承者庄子则说老子是沛人(今江苏沛县)。
关于老子的家世,同样无考,但据学者考证,老子和孔子一样,都出身于没落的中下层官僚家庭,父祖几代都是诸侯国的史官,家庭物质条件相对充裕,这也为老子的早期教育打下了基础。这一点和司马迁非常相似,司马迁也是世家写史,所以司马迁有条件最终写出煌煌巨著《史记》。
有史可考的老子第一任老师是楚人商容,商容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教的老子,史无记载,但在《高士传》中却留下了商容在病中与老子的一段关于“道”的谈话。老子最终形成以“道”为内核的哲学体系,和少年时商容给他灌输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关系。
此时的商容年老力衰齿落尽,老子在榻前问疾,商容问老子一个问题:“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心里可能在想,这个老棺材瓤子尽说废话,没舌头你怎么说话?老子回答舌还在。商容又问老子一个问题:“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摇头,都掉光了。
商容神神叨叨的问老子,你现在知道我想要说什么了吧。年轻的老子有些不太自信的回答:老师莫非是在说刚强者必亡,而柔弱者能存的道理?商容大笑:孺子可教矣!老子《道德经》中一个最著名的观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柔弱胜刚强,就是吸收了商容和他这段谈话的精髓整理而成的。
上面讲了老子是中国的泰勒士,其实泰勒士的哲学思想和老子如出一辙,比如他们都从水的存在而悟到比人道更为博大深邃的天道(即哲学),老子说“上善若水”,泰勒士说“水是最好的”。如果说孔子追求的是人道,立足于社会,老子追求的就是天道,将人置于茫茫宇宙之中去探索人的存在价值,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水”又是“道”的内核,什么是“水”?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水”就是一种无为的存在,是所有力量的源泉,表面上看,水是柔弱的,但水的力量却是世界上最无坚不摧的利器,一滴水会被太阳吸干,但无数滴水能摧毁整个世界。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评价“上善若水”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副对联,即“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的美德,就如南怀瑾所说,“如水一样的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老子常讲: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强调无为处世,不要事事出风头,要以自己为本位,“自居(水的)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水以柔弱胜刚强,妙处在于水的静者自静、动者自动,做人也是如此,要因时而动,不要逆天行事。
道家主张无为,但这并不是保守软弱,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换成现在语言,就是做人要低调。南怀瑾曾经以水为例,研究了儒、佛、道三家对于“水”不同的理解。儒家讲究“精进利生”,佛家讲究“圣净无生”,而道家讲的是“谦下养生”。
老子的”水“观,可以用南怀瑾提出的“七善”来总结,就是:
一、居善地,要善于自处甘居人后。
二、心善渊,要有容纳百川大海的深沉静默。
三、与善仁,行为举止要学习水给予万物以生命的担当。
四、言善信,言语吐纳要像潮涨潮落一样定时,不要随便开口给人承诺。
五、正善治,立身处世要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不要拉帮结派。
六、事善能、为人处事要圆柔如水。
七、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像水一样随着动荡的形势而动,随着平静的形势而静。
特别是第七善,即“动善时”,其实就是老子经常挂在嘴边的“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从表面上看,水有时也是静止不动的,但水却从来没有停下自己探索未知的脚步,老子也是如此。而此时的老子,还不满十岁!这是一个思想上的神童。当然,不是所有的神童都能很早的参加工作并获得职称。
有人说,思想境界是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大有关系的,这话很有道理。老子偏居草野一隅,再加上商容的知识储量也是有限的,商容为了不耽误这棵好苗子,可能是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把老子送到了东周国都雒邑求学。这一年,老子约十五岁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生。
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开拓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十五而志于学”,只不过他们的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不同,孔子考上了鲁国大学的社会系,老子考上了东周大学的哲学系。
在这一点上,老子要比孔子幸运,因为他所在的“大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民国时期的中央国立大学。东周虽然国势衰落,但做为天下王都,却有条件保存着丰富的古籍资料,这是地方诸侯大学所不如的,这也是后来孔子来雒邑求学于老子的主要原因。
由于史料稀少,只能略约推算出老子在雒邑的书院里整整呆了十年,而按现在的学历算法,四年本科之后,再考研、硕博连续,差不多也是十年,也就是说,老子是戴着博士帽子,心事忡忡地走出十年寒窗苦读的教室。
不知道是托了什么门路,还是当时有国立大学毕业生有安排工作的政策,二十五岁的老子谋到了一份周守藏室之史的差使。所谓守藏之史,也就是东周国家图书档案馆馆长,这是个副部长级待遇的职务。应该说这份工作是非常适合老子的,老子向往静谧如水的人生,而守藏史正可以满足老子的心意,正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
老子平静而不庸凡的人生,已经和雒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久之”,实际上老子在雒邑工作生活的时间长达四十二年,即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16年。
四十二个春夏秋冬,记载着老子从一个翩翩少年到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的点点滴滴,虽然此时老子还没有编撰《道德经》,但在雒邑担任守藏史的漫长岁月却是老子哲学思想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国家图书档案馆是个清水衙门,平时没有多少油水可捞,老子也不屑追逐那些浮名浮利,除了每天必要的公务应酬外,老子都潜于密室,整理文件资料,在或明或幽的烛光映照下,老子孤独的仰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道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包括积极入世的儒者。老子眼中所看到的“道”,首先是一种哲学辩证的存在,用现在的角度来看,老子的三观是唯心主义的。
比如老子的唯心宇宙观,表现在《道德经》第七章,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宇宙是固定不变,自古就有的吗?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一百五十亿年前出现的,也就是宇宙并非是“不自生”的。
但我们不能去苛责一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家,历史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人所取得的成就,哪样不是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牛顿被苹果砸了,发现了万有定律,而现在的中学生也能发现万有定律,但我们不能说牛顿还不如一个中学生。
老子所追求的道,并不是故弄玄虚,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道”,从来没有脱离社会去片面的研究所谓宇宙。或者可以这么说,老子研究“道”的核心是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无缝对接,即天人合一学说。比如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老子就把“天道”和“人道”放在一起讨论。
有些偏激的观点认为老子不过是个“神棍”,实在是荒谬透顶,更有甚者,因为历代皆独尊儒术,便有人认为道不如儒。其实宣扬道不如儒的,无法面对一个人对这种荒谬观点的否定,他就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
说老子上
谁是老子?简而言之,老子就是爸爸。
古往今来千万年,人类已经产生了上百亿个老子,只要能生娃,你就是老子。但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别人的爸爸,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伟大哲学家——老聃,又称李耳、李聃,中国所有老子中最伟大的那一个。
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至于儒家在中国唯我独尊,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二千年的历史,甚至到现在,全世界遍地都是孔子学院。
就像一枚硬币,人们只看到了平放在地上的硬币的这一面,却忽略了硬币背后,还有精彩的那一面,这就是老子的道家思想。
不否认儒家的伟大,但我们更应该承认的是道家的伟大。从某种意义讲,没有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潜意识的影响,任由儒学一家主宰中国人的脑袋,历史将变得极端而不可收拾。而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就是伟大的老子。
洋人曾经搞出了一个世界百位伟大人物排行榜,孔子因为知名度实在太大而排在第五,老子——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排在第七十五。老子排名落后于孔子,完全是因为儒家思想之于官方的表面影响。
就如同世人皆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却很容易忽略古希腊思想史上的开山鼻祖泰勒士,而老子出生略晚于泰勒士。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那老子就是中国的泰勒士。
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孔子的存在,却有不少中外学者质疑老子是否真有其人,比如日本学者津田左右吉就认为老子是司马迁道听途说后捏造出来的虚构人物,但大多数学者相信老子的存在,此不多述。
关于老子的生年,已经于史无考,但有观点认为老子应该生于周灵王姬泄心即位前后,也就是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大二十岁,算是孔子的父辈。而老子卒于周元王姬仁五年,即公元前471年,也就是说不庸凡的老子在庸凡的人世间逗留了一百年!
关于老子的出生地,《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生于苦县厉乡曲仁里,具体位置不详,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河南鹿邑县,一是指安徽涡阳县。老子学说最优秀的继承者庄子则说老子是沛人(今江苏沛县)。
关于老子的家世,同样无考,但据学者考证,老子和孔子一样,都出身于没落的中下层官僚家庭,父祖几代都是诸侯国的史官,家庭物质条件相对充裕,这也为老子的早期教育打下了基础。这一点和司马迁非常相似,司马迁也是世家写史,所以司马迁有条件最终写出煌煌巨著《史记》。
有史可考的老子第一任老师是楚人商容,商容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教的老子,史无记载,但在《高士传》中却留下了商容在病中与老子的一段关于“道”的谈话。老子最终形成以“道”为内核的哲学体系,和少年时商容给他灌输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关系。
此时的商容年老力衰齿落尽,老子在榻前问疾,商容问老子一个问题:“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心里可能在想,这个老棺材瓤子尽说废话,没舌头你怎么说话?老子回答舌还在。商容又问老子一个问题:“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摇摇头,都掉光了。
商容神神叨叨的问老子,你现在知道我想要说什么了吧。年轻的老子有些不太自信的回答:老师莫非是在说刚强者必亡,而柔弱者能存的道理?商容大笑:孺子可教矣!老子《道德经》中一个最著名的观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即柔弱胜刚强,就是吸收了商容和他这段谈话的精髓整理而成的。
上面讲了老子是中国的泰勒士,其实泰勒士的哲学思想和老子如出一辙,比如他们都从水的存在而悟到比人道更为博大深邃的天道(即哲学),老子说“上善若水”,泰勒士说“水是最好的”。如果说孔子追求的是人道,立足于社会,老子追求的就是天道,将人置于茫茫宇宙之中去探索人的存在价值,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水”又是“道”的内核,什么是“水”?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水”就是一种无为的存在,是所有力量的源泉,表面上看,水是柔弱的,但水的力量却是世界上最无坚不摧的利器,一滴水会被太阳吸干,但无数滴水能摧毁整个世界。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评价“上善若水”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副对联,即“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的美德,就如南怀瑾所说,“如水一样的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老子常讲: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强调无为处世,不要事事出风头,要以自己为本位,“自居(水的)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水以柔弱胜刚强,妙处在于水的静者自静、动者自动,做人也是如此,要因时而动,不要逆天行事。
道家主张无为,但这并不是保守软弱,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换成现在语言,就是做人要低调。南怀瑾曾经以水为例,研究了儒、佛、道三家对于“水”不同的理解。儒家讲究“精进利生”,佛家讲究“圣净无生”,而道家讲的是“谦下养生”。
老子的”水“观,可以用南怀瑾提出的“七善”来总结,就是:
一、居善地,要善于自处甘居人后。
二、心善渊,要有容纳百川大海的深沉静默。
三、与善仁,行为举止要学习水给予万物以生命的担当。
四、言善信,言语吐纳要像潮涨潮落一样定时,不要随便开口给人承诺。
五、正善治,立身处世要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不要拉帮结派。
六、事善能、为人处事要圆柔如水。
七、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像水一样随着动荡的形势而动,随着平静的形势而静。
特别是第七善,即“动善时”,其实就是老子经常挂在嘴边的“无为而无不为”。因为从表面上看,水有时也是静止不动的,但水却从来没有停下自己探索未知的脚步,老子也是如此。而此时的老子,还不满十岁!这是一个思想上的神童。当然,不是所有的神童都能很早的参加工作并获得职称。
有人说,思想境界是与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大有关系的,这话很有道理。老子偏居草野一隅,再加上商容的知识储量也是有限的,商容为了不耽误这棵好苗子,可能是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把老子送到了东周国都雒邑求学。这一年,老子约十五岁左右,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生。
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开拓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十五而志于学”,只不过他们的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不同,孔子考上了鲁国大学的社会系,老子考上了东周大学的哲学系。
在这一点上,老子要比孔子幸运,因为他所在的“大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民国时期的中央国立大学。东周虽然国势衰落,但做为天下王都,却有条件保存着丰富的古籍资料,这是地方诸侯大学所不如的,这也是后来孔子来雒邑求学于老子的主要原因。
由于史料稀少,只能略约推算出老子在雒邑的书院里整整呆了十年,而按现在的学历算法,四年本科之后,再考研、硕博连续,差不多也是十年,也就是说,老子是戴着博士帽子,心事忡忡地走出十年寒窗苦读的教室。
不知道是托了什么门路,还是当时有国立大学毕业生有安排工作的政策,二十五岁的老子谋到了一份周守藏室之史的差使。所谓守藏之史,也就是东周国家图书档案馆馆长,这是个副部长级待遇的职务。应该说这份工作是非常适合老子的,老子向往静谧如水的人生,而守藏史正可以满足老子的心意,正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与秋冬。
老子平静而不庸凡的人生,已经和雒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久之”,实际上老子在雒邑工作生活的时间长达四十二年,即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16年。
四十二个春夏秋冬,记载着老子从一个翩翩少年到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老年的点点滴滴,虽然此时老子还没有编撰《道德经》,但在雒邑担任守藏史的漫长岁月却是老子哲学思想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国家图书档案馆是个清水衙门,平时没有多少油水可捞,老子也不屑追逐那些浮名浮利,除了每天必要的公务应酬外,老子都潜于密室,整理文件资料,在或明或幽的烛光映照下,老子孤独的仰望着浩瀚无垠的星空,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道是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包括积极入世的儒者。老子眼中所看到的“道”,首先是一种哲学辩证的存在,用现在的角度来看,老子的三观是唯心主义的。
比如老子的唯心宇宙观,表现在《道德经》第七章,即“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宇宙是固定不变,自古就有的吗?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一百五十亿年前出现的,也就是宇宙并非是“不自生”的。
但我们不能去苛责一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家,历史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人所取得的成就,哪样不是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牛顿被苹果砸了,发现了万有定律,而现在的中学生也能发现万有定律,但我们不能说牛顿还不如一个中学生。
老子所追求的道,并不是故弄玄虚,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道”,从来没有脱离社会去片面的研究所谓宇宙。或者可以这么说,老子研究“道”的核心是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无缝对接,即天人合一学说。比如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老子就把“天道”和“人道”放在一起讨论。
有些偏激的观点认为老子不过是个“神棍”,实在是荒谬透顶,更有甚者,因为历代皆独尊儒术,便有人认为道不如儒。其实宣扬道不如儒的,无法面对一个人对这种荒谬观点的否定,他就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