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材料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唐砖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观古今之变,通文明之义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有重要价值的思想。《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1)上述材料反映出唐太宗推行的哪些措施?从“民本”的角度分析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在近代,国人对“民本”思想有了新的诠释。
(2)谭嗣同认为:国君应由民众推举,也可以由民众废除。这一认识吸取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哪些观点?分别说明维新派和西方启蒙思想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政治民主和民族国家发展是近现代世界历史的时代主题。
俾斯麦满载着凯旋的荣耀登上下议院的讲台,请求议会豁免他在军队改革中破坏宪法的行为(在王朝战争之前,未经议会批准进行的军事改革),下达一个后补的批准:自由党人此时陷入了两难选择:如果同意,就背叛了法治国家的自由原则;而如果拒绝,就意味着背叛民族理想。……结果,自由党分裂为民主自由党和民族自由党。其中,民族自由党占大多数——俾斯麦用闪亮的民族玻璃球收买了他们的民主原则。
——摘自迪特里希施万尼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3)材料中,俾斯麦“凯旋的荣耀”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民族自由党放弃了民主原则,批准了俾斯麦的请求?
把握时代脉络,关注社会需求,科学制定政策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过这样一些号召:①“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②“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 ③“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4)上述号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渐落实,请参照范例解读其中两个号召。(如果选择三个作答,只判前两个)【范例】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关于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关系,为我国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①关于城乡资本主义成分:
②关于民主联合政府:
③关于预防“糖弹”:
2.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实力和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际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讨论问题三:国家实力与世界经济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基,各国不同的实力决定了它们在这一体系中的不同地位。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的国力状况是:
(3)完成下列表格
中国
美国
西欧
讨论问题四: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宗旨和作用是:稳定国际汇率,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进行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该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4)依据以上材料,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评价。
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
对该体系变化的展望:
3.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音gǔ,指细密的渔网)不入洿(音wū)池(深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孟子这一主张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什么?
社会契约思想的比较
霍布斯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们转交给一个主权者利维坦(比喻强大的公共权力,即国家政权)。利维坦的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且不受侵犯的。利维坦凌驾于其余所有社会成员之上。
洛克人们各自放弃其仲裁权并把它转交给一个中间人(指公共权力机关);同时保留其生命、私有财产。中间人若侵犯其生命财产,人民有权推翻他。中间人同其余社会成员是一种契约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试分析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什么破坏?客观上带来哪些机遇?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下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
表4-7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
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
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3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20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 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7.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尽管历史状况不同,都面临着发展问题,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青年杂志》(《新青年》)发刊词(1)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概述该杂志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和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
(2)图4-37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结合史实说明①、②所示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士农工商是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身份,维新后,形成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其中华族包括大名、公卿,士族为武士,其余从事农工商的人被称为平民。明治维新取消了武士垄断军职,佩刀特权;规定平民可以与华族、士族通婚;华族和士族不当官的可以从事农工商活动。
(3)材料中,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成员身份变化反映出哪些历史进步?
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以后,邓小平视察了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向邓小平介绍:贝岭公司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和调试检测仪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如果没有它们,贝岭公司的高技术生产根本无从谈起。听到这里,邓小平问道:“这些设备是姓‘资’还是姓‘社’?”又说“它们姓‘社’。资本主义国家的设备、技术、管理,拿来为我们社会主义所用,那就是姓‘社’了”。
(4)上则材料反映出我国对外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海八九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8.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1)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2)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个观点。
【范例】观点: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反对失去人心的政府。
论据:在18世纪的美国,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北美独立战争领导人借鉴启蒙时代中的天赋人权等思想,发表《独立宣言》,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断进行调整,如下:
表4-8
1953年
1979年
1995年
2009年
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
8∶1
8∶1
4∶1
1∶1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13.26%
18.96%
29.04%
46.6%
(4)根据上表,概括1979年以后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的趋势,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9.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历史: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问题一: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异与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1)依据所学知识解读这一段论述中的以下观点。
①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②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探究问题二: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和中外交往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的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探究问题三:拓展新中国的国际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历经曲折,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上表中的A、B、C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的时段。(例如,D时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此时段不是选择作答的内容)(3)任选A、B、C中的一个时段,分析在该时段,与相应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的背景、政策和意义。(如果选答一个以上的时段作答,只按作答的第一项评分)
探究问题四:世界经济体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简要说明该组织的宗旨、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
10.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既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也受到思想理论探索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在西欧北美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制度演进
17世纪和18世纪
西欧北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工厂手工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
英国实行议会改革,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迭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3)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理论探索,对建立新中国有重要影响。
《论联合政府》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彻底实现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身体等基本的自由;反对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实现人民的民主的统一;军队属于国家,创造人民的军队。
(4)依据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的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政府”所进行的政治上的努力。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19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3.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其影响。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表4-9,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表4-9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20世纪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14.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封建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结合所学,指出“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政策。结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3)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要求:不得照抄材料)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严复发表以上言论的背景。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4)结合福利国家制度的内容,从“免于匮乏的自由”的角度来分析其意义。
15.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朝、隋唐时期,新疆吐鲁番地区使用“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当地还使用《千字文》和隋朝诗歌作为习字摹本。
(1)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吐鲁番地区文化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背景。
进入近代,国人开始广泛接触外国语言,翻译工作逐渐展开。19世纪末成立的广智书局在1898—1904年期间,共翻译日文著述42部,主要如下:
书名
编号
书名
编号
《英国宪法史》
(1)
《支那外交表》
(9)
《埃及近世史》
(2)
《中国商务志》
(10)
《希腊独立史》
(3)
《实用卫生自强法》
(11)
《俄蚕食亚洲史略》
(4)
《人群进化论》
(12)
《东亚将来大势论》
(5)
《社会主义》
(13)
《中国财政记略》
(6)
《帝国主义》
(14)
《日本维新慷慨史》
(7)
《19世纪欧洲文明进化论》
(15)
《东洋女权萌芽小史》
(8)
《东亚各港口岸志》
(16)
(2)概括上述译著反映出译者关注的问题,并列出相应的书籍编号。(提示:问题在3个到6个之间;所有书籍的编号均要使用,且不能重复使用)结合所学,说明这些问题反映的时代背景。
英语共同语的基础形成于14、15世纪。1382年,《圣经》首次译成英文;1611年,重译为英王钦定本。17世纪,英语出现在北美洲;18世纪末,出现在澳大利亚;19世纪,出现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逐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3)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英语在不同时段得到发展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掀起学习英、法、德、西等国语言的热潮,仅中小学生加起来就有几亿人。
(4)结合国内外背景,分析我国“外语热”产生的影响。
16.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和了解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商鞅有《商君书》传世。《商君书六法》说:“先王当时而立法,度务而制事(审时度势而行事)。法宜其时则治。事适其务故有功。”《商君书更法》说:“礼、法以时而定。”“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当今面临的任务就是“更法”、“更礼”。“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肯定)也。”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概括上述材料中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提出这种思想的背景和目的。
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像启蒙运动的时代一样对传统抱如此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也从未有过一个时代是如此深刻地受到文明进步和发展观念的浸染。进步思想常被描述为现代或自17世纪末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它是一种信念,一种非宗教的信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活条件会日益改善;总的说来,每一代人都会比先辈过得好,而且通过自身的劳动,将为子孙后代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长远而言,全人类都会走上共同进步的道路。
——R.R.帕尔默等著《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2)阅读上述材料,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历史发展特征的认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甲午战争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前和战后,中国近代历史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3)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分别说明甲午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不同特点。
表4-10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
1978年大事记
1992年大事记
2007年大事记
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月18—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3月,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着重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4月,国务院要求进行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京召开。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月15—21日,中共十七大在京召开。大会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依据经济观察报编著《开放中国》改编(4)阅读材料表4-10,请分别给1978年、1992年、2007年大事记赋予一个主题。
17.历史资料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掌握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历史有重大帮助。
图4-38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明道、伊川两先生其后裔也。
(1)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图4-39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2)观察图示,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原因。
文字资料
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如孟氏(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3)依据材料,严复是如何分析西方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差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进行这一论述的意图。
(4)阅读图4-40,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地图所反映的形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做“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略;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落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2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22.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4-4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4-41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06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仗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25.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主题1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主题2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任务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并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
主题3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同学成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3)结合所学,比较苏、美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点。
主题4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馆陈列有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方案,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4)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26.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清末民初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
1.观古今之变,通文明之义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有重要价值的思想。《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1)上述材料反映出唐太宗推行的哪些措施?从“民本”的角度分析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在近代,国人对“民本”思想有了新的诠释。
(2)谭嗣同认为:国君应由民众推举,也可以由民众废除。这一认识吸取了西方启蒙思想中的哪些观点?分别说明维新派和西方启蒙思想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政治民主和民族国家发展是近现代世界历史的时代主题。
俾斯麦满载着凯旋的荣耀登上下议院的讲台,请求议会豁免他在军队改革中破坏宪法的行为(在王朝战争之前,未经议会批准进行的军事改革),下达一个后补的批准:自由党人此时陷入了两难选择:如果同意,就背叛了法治国家的自由原则;而如果拒绝,就意味着背叛民族理想。……结果,自由党分裂为民主自由党和民族自由党。其中,民族自由党占大多数——俾斯麦用闪亮的民族玻璃球收买了他们的民主原则。
——摘自迪特里希施万尼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3)材料中,俾斯麦“凯旋的荣耀”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民族自由党放弃了民主原则,批准了俾斯麦的请求?
把握时代脉络,关注社会需求,科学制定政策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过这样一些号召:①“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②“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 ③“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4)上述号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渐落实,请参照范例解读其中两个号召。(如果选择三个作答,只判前两个)【范例】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关于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关系,为我国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①关于城乡资本主义成分:
②关于民主联合政府:
③关于预防“糖弹”:
2.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实力和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1)依据材料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际贸易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讨论问题三:国家实力与世界经济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基,各国不同的实力决定了它们在这一体系中的不同地位。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的国力状况是:
(3)完成下列表格
中国
美国
西欧
讨论问题四: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宗旨和作用是:稳定国际汇率,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进行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该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4)依据以上材料,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评价。
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
对该体系变化的展望:
3.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音gǔ,指细密的渔网)不入洿(音wū)池(深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王道(安定富足的理想社会)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1)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孟子这一主张是否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什么?
社会契约思想的比较
霍布斯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们转交给一个主权者利维坦(比喻强大的公共权力,即国家政权)。利维坦的权力是绝对的、至高无上且不受侵犯的。利维坦凌驾于其余所有社会成员之上。
洛克人们各自放弃其仲裁权并把它转交给一个中间人(指公共权力机关);同时保留其生命、私有财产。中间人若侵犯其生命财产,人民有权推翻他。中间人同其余社会成员是一种契约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洛克对霍布斯的社会契约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对西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试分析这种情况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什么破坏?客观上带来哪些机遇?
(4)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构建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完成下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材料二:
表4-7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
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
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3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20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 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7.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尽管历史状况不同,都面临着发展问题,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青年杂志》(《新青年》)发刊词(1)上述材料反映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概述该杂志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和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
(2)图4-37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结合史实说明①、②所示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士农工商是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身份,维新后,形成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其中华族包括大名、公卿,士族为武士,其余从事农工商的人被称为平民。明治维新取消了武士垄断军职,佩刀特权;规定平民可以与华族、士族通婚;华族和士族不当官的可以从事农工商活动。
(3)材料中,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成员身份变化反映出哪些历史进步?
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以后,邓小平视察了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向邓小平介绍:贝岭公司最重要的生产设备和调试检测仪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如果没有它们,贝岭公司的高技术生产根本无从谈起。听到这里,邓小平问道:“这些设备是姓‘资’还是姓‘社’?”又说“它们姓‘社’。资本主义国家的设备、技术、管理,拿来为我们社会主义所用,那就是姓‘社’了”。
(4)上则材料反映出我国对外引进先进技术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海八九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8.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1)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2)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个观点。
【范例】观点: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反对失去人心的政府。
论据:在18世纪的美国,以杰斐逊为代表的北美独立战争领导人借鉴启蒙时代中的天赋人权等思想,发表《独立宣言》,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断进行调整,如下:
表4-8
1953年
1979年
1995年
2009年
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
8∶1
8∶1
4∶1
1∶1
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
13.26%
18.96%
29.04%
46.6%
(4)根据上表,概括1979年以后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的趋势,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9.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历史: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问题一: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异与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1)依据所学知识解读这一段论述中的以下观点。
①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②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探究问题二: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和中外交往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的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探究问题三:拓展新中国的国际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历经曲折,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上表中的A、B、C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的时段。(例如,D时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此时段不是选择作答的内容)(3)任选A、B、C中的一个时段,分析在该时段,与相应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的背景、政策和意义。(如果选答一个以上的时段作答,只按作答的第一项评分)
探究问题四:世界经济体系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简要说明该组织的宗旨、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
10.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既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也受到思想理论探索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在西欧北美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2)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经济发展
政治制度演进
17世纪和18世纪
西欧北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工厂手工业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
英国实行议会改革,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德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迭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3)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理论探索,对建立新中国有重要影响。
《论联合政府》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彻底实现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身体等基本的自由;反对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实现人民的民主的统一;军队属于国家,创造人民的军队。
(4)依据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的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政府”所进行的政治上的努力。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19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3.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其影响。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表4-9,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表4-9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20世纪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14.在历史上,自由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后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性(即本性)者,心所生也,亦非一种已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当封建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结合所学,指出“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政策。结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1895年3月,严复在谈到西方国家富强原因时指出:“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20世纪初,严复指出:“特观我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个人)自由,尚非所急……所急者乃国群(国家)自由。”
(3)概括严复关于自由的观点。(要求:不得照抄材料)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严复发表以上言论的背景。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4)结合福利国家制度的内容,从“免于匮乏的自由”的角度来分析其意义。
15.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北朝、隋唐时期,新疆吐鲁番地区使用“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当地还使用《千字文》和隋朝诗歌作为习字摹本。
(1)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吐鲁番地区文化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背景。
进入近代,国人开始广泛接触外国语言,翻译工作逐渐展开。19世纪末成立的广智书局在1898—1904年期间,共翻译日文著述42部,主要如下:
书名
编号
书名
编号
《英国宪法史》
(1)
《支那外交表》
(9)
《埃及近世史》
(2)
《中国商务志》
(10)
《希腊独立史》
(3)
《实用卫生自强法》
(11)
《俄蚕食亚洲史略》
(4)
《人群进化论》
(12)
《东亚将来大势论》
(5)
《社会主义》
(13)
《中国财政记略》
(6)
《帝国主义》
(14)
《日本维新慷慨史》
(7)
《19世纪欧洲文明进化论》
(15)
《东洋女权萌芽小史》
(8)
《东亚各港口岸志》
(16)
(2)概括上述译著反映出译者关注的问题,并列出相应的书籍编号。(提示:问题在3个到6个之间;所有书籍的编号均要使用,且不能重复使用)结合所学,说明这些问题反映的时代背景。
英语共同语的基础形成于14、15世纪。1382年,《圣经》首次译成英文;1611年,重译为英王钦定本。17世纪,英语出现在北美洲;18世纪末,出现在澳大利亚;19世纪,出现在非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逐步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3)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英语在不同时段得到发展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掀起学习英、法、德、西等国语言的热潮,仅中小学生加起来就有几亿人。
(4)结合国内外背景,分析我国“外语热”产生的影响。
16.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对于我们学习历史和了解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
商鞅有《商君书》传世。《商君书六法》说:“先王当时而立法,度务而制事(审时度势而行事)。法宜其时则治。事适其务故有功。”《商君书更法》说:“礼、法以时而定。”“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当今面临的任务就是“更法”、“更礼”。“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肯定)也。”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概括上述材料中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提出这种思想的背景和目的。
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像启蒙运动的时代一样对传统抱如此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也从未有过一个时代是如此深刻地受到文明进步和发展观念的浸染。进步思想常被描述为现代或自17世纪末叶以来欧洲文明的支配思想或特有思想。它是一种信念,一种非宗教的信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活条件会日益改善;总的说来,每一代人都会比先辈过得好,而且通过自身的劳动,将为子孙后代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长远而言,全人类都会走上共同进步的道路。
——R.R.帕尔默等著《启蒙到大革命:理性与激情》(2)阅读上述材料,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历史发展特征的认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
甲午战争是晚清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战前和战后,中国近代历史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3)依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分别说明甲午战争前和战争后的不同特点。
表4-10开放中国:改革的30年记忆
1978年大事记
1992年大事记
2007年大事记
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月18—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3月,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着重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4月,国务院要求进行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12月18—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京召开。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月15—21日,中共十七大在京召开。大会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依据经济观察报编著《开放中国》改编(4)阅读材料表4-10,请分别给1978年、1992年、2007年大事记赋予一个主题。
17.历史资料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掌握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历史有重大帮助。
图4-38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明道、伊川两先生其后裔也。
(1)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图4-39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示意图
(2)观察图示,任选其中一个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应时间段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的原因。
文字资料
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如孟氏(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3)依据材料,严复是如何分析西方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差异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进行这一论述的意图。
(4)阅读图4-40,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地图所反映的形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做“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略;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落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2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22.20世纪战争与和平
(1)根据图4-4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图4-41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
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06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仗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25.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
主题1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内容
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不同于井田制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可用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内的铭文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人们的审美观念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主题2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任务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并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
主题3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同学成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3)结合所学,比较苏、美修建上述公共工程的背景、目的和手段上的异同点。
主题4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馆陈列有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方案,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4)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26.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 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清末民初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