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一秒记住【阿里文学 www.al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绝[1]圣弃智,民利[2]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3]。
见素[4]抱朴[5],少私寡欲。
绝学[6]无忧。
注释
[1]绝:杜绝,抛却。
[2]利:使获利。
[3]属:归属。
[4]素:干净,纯洁。
[5]朴:淳朴,朴素。
[6]绝学:弃绝以上所说"圣贤仁义智慧"之学。
译文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巧饰,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那就是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
抛弃所谓的"圣贤仁义智慧"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阐述了"绝圣弃智"的观点。因为圣贤仁义智慧,一旦利用不好,往往发展为机巧伪诈,对社会人心的危害更大,还不如没有。这与老子所说的"智慧出,有大伪"观点一致。老子认为,圣贤仁义智慧,不足以用来治国平天下。只有弃绝此所谓"绝学",行自然无为之治,才能确保无患。
2.如何做到绝圣弃智?根本办法就是让人心有所归。即净化人心,使之返璞归真,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少私寡欲。这样即可民心厚道,一派祥和。圣贤仁义智慧之"绝学"既没有必要,也没生存的土壤了。
3.老子绝圣弃智的观点,是针对社会弊端而提出的。对于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未免有些理想化。因我们难以做到无私无欲,所以倡导圣贤仁义礼智信等学说。但至少要做到减少名目繁多的政令,少些繁文缛节,净化民心和社会风气。否则,要求越多,规定越多,标准越多,问题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乱,聪明反被聪明误。
4.老子少私寡欲的哲学思想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喧嚣的人世中,一个人只有减少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内观反省,净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的精神家园,才不至于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从而拥有轻松自在的人生。
5.真正的智慧,不是乱真的虚伪,不是钻营利己的机巧心,而是把这种智慧放大,用于正途,不仅为自己,更为普通大众。这是真正的大智慧。纵观那些成就非凡的伟人,无不如此,他们不屑于利己的机巧伎俩,而保持真诚如赤子的本性,其目光和智慧的触角更远大,所以走得更远。
前人校注
上失无为则下多妄作,民遭其害,故绝弃世俗之所谓圣知之事。仁义本欲以治民,而其末必至乱民。盖仁义之名显,则浸失自然之本也。上失自然则下生人伪,民鲜贞良。故绝弃世俗之所谓仁义之事,则民复孝慈而不知以为孝慈矣。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获其兄也。亲亲仁也,获长义也。然则孩提之童,自然如此,初不知为仁义也。
--范应元
绝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上化公正,下无邪私。
--河上公
巧于利民,圣智之本心也。盗贼乃窃巧以利己。
--司马光
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下,故可法则。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河上公
何为绝圣?忘神入太虚。何为弃智?忘忘于空。何为民利百倍?无为后诸气化淳,听其自然,自然民心淳朴,天下大治。
--纯阳真人
民持寡欲之道谓之德,德育万物谓之仁,仁救安危谓之义,义有去就谓之礼,礼有变通谓之智,智有诚实谓之信。使民抱道,则五常百行之所自出,人心寡欲而无矫效之能。大哉老子,令人从本而流末,行自然之教于天下也。
--邵若愚
经典故事
蔺相如少私为公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人胸怀宽广,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是一位识大体的君子。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回到赵国。由于再次立了大功,所以赵王任命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这事让廉颇很不高兴,他不服气地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曾立功无数。他蔺相如不过是靠嘴皮子的书呆子,官位却在我之上。我真是不服。他这样一个粗陋低贱之人,官位在我之上,我真是感到羞耻。如果我见到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他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里,蔺相如就有意躲着廉颇,避免会面。每当上早朝时,蔺相如就以身体不舒适为借口不去,避免与廉颇碰面,以免起争执。
一天,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立即改道而行。他的门客们见状,纷纷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跟随您,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威严。但您与廉颇地位相当,他对您不敬在先,还散布难听的话,您非但不去讨个公道,反而畏惧躲避,不敢面对他。普通人都为此感到羞辱,更何况你这个上卿呢?我们实在难以忍受,请允许我们告辞吧。"蔺相如挽留:"你们说,廉将军与秦王谁强呢?"门客们异口同声:"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点头,说:"我曾在宫殿呵斥秦王,羞辱其大臣,我虽愚昧,还不至于怕廉将军吧?"门客们面面相觑,纷纷点头。
蔺相如接着说:"我之所以回避与廉将军起争执,是因为我明白强秦不敢进攻赵国的根本原因在于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倘若我与廉将军相斗,势必不能共存,会两败俱伤。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而不计个人的荣辱。"蔺相如一席话,让众门客心悦诚服。
廉颇听说后,羞愧难当。于是,他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道歉。他惭愧地说:"我才是一个粗鄙浅薄的人,真是无颜见您,感谢您对我的宽容,没有让我继续盲目下去。"两个人于是和好,并成为生死之交。
蔺相如因为"少私寡欲",不与人争,顾全大局,所以赢得廉颇等人的尊重和佩服,并最终避免了大的争端。
绝[1]圣弃智,民利[2]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3]。
见素[4]抱朴[5],少私寡欲。
绝学[6]无忧。
注释
[1]绝:杜绝,抛却。
[2]利:使获利。
[3]属:归属。
[4]素:干净,纯洁。
[5]朴:淳朴,朴素。
[6]绝学:弃绝以上所说"圣贤仁义智慧"之学。
译文
杜绝所谓的圣贤和智慧,人民可获利百倍。
杜绝所谓的仁义,人民自然会回复到孝慈的天性。
杜绝机巧功利,自然没有盗贼。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其实都是巧饰,不足以治天下。
所以有必要让人民的思想有所归属。
那就是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念。
抛弃所谓的"圣贤仁义智慧"之学,就没有忧患了。
解读心得
1.本章中,老子阐述了"绝圣弃智"的观点。因为圣贤仁义智慧,一旦利用不好,往往发展为机巧伪诈,对社会人心的危害更大,还不如没有。这与老子所说的"智慧出,有大伪"观点一致。老子认为,圣贤仁义智慧,不足以用来治国平天下。只有弃绝此所谓"绝学",行自然无为之治,才能确保无患。
2.如何做到绝圣弃智?根本办法就是让人心有所归。即净化人心,使之返璞归真,回归纯洁淳朴的本性,少私寡欲。这样即可民心厚道,一派祥和。圣贤仁义智慧之"绝学"既没有必要,也没生存的土壤了。
3.老子绝圣弃智的观点,是针对社会弊端而提出的。对于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现实,未免有些理想化。因我们难以做到无私无欲,所以倡导圣贤仁义礼智信等学说。但至少要做到减少名目繁多的政令,少些繁文缛节,净化民心和社会风气。否则,要求越多,规定越多,标准越多,问题越多,越描越黑,越理越乱,聪明反被聪明误。
4.老子少私寡欲的哲学思想也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在喧嚣的人世中,一个人只有减少欲望和私心杂念,善于内观反省,净化自己,保持本性,永守自我的精神家园,才不至于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失去自我,从而拥有轻松自在的人生。
5.真正的智慧,不是乱真的虚伪,不是钻营利己的机巧心,而是把这种智慧放大,用于正途,不仅为自己,更为普通大众。这是真正的大智慧。纵观那些成就非凡的伟人,无不如此,他们不屑于利己的机巧伎俩,而保持真诚如赤子的本性,其目光和智慧的触角更远大,所以走得更远。
前人校注
上失无为则下多妄作,民遭其害,故绝弃世俗之所谓圣知之事。仁义本欲以治民,而其末必至乱民。盖仁义之名显,则浸失自然之本也。上失自然则下生人伪,民鲜贞良。故绝弃世俗之所谓仁义之事,则民复孝慈而不知以为孝慈矣。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获其兄也。亲亲仁也,获长义也。然则孩提之童,自然如此,初不知为仁义也。
--范应元
绝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上化公正,下无邪私。
--河上公
巧于利民,圣智之本心也。盗贼乃窃巧以利己。
--司马光
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下,故可法则。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河上公
何为绝圣?忘神入太虚。何为弃智?忘忘于空。何为民利百倍?无为后诸气化淳,听其自然,自然民心淳朴,天下大治。
--纯阳真人
民持寡欲之道谓之德,德育万物谓之仁,仁救安危谓之义,义有去就谓之礼,礼有变通谓之智,智有诚实谓之信。使民抱道,则五常百行之所自出,人心寡欲而无矫效之能。大哉老子,令人从本而流末,行自然之教于天下也。
--邵若愚
经典故事
蔺相如少私为公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为人胸怀宽广,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是一位识大体的君子。
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回到赵国。由于再次立了大功,所以赵王任命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这事让廉颇很不高兴,他不服气地说:"我是赵国的将军,曾立功无数。他蔺相如不过是靠嘴皮子的书呆子,官位却在我之上。我真是不服。他这样一个粗陋低贱之人,官位在我之上,我真是感到羞耻。如果我见到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他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里,蔺相如就有意躲着廉颇,避免会面。每当上早朝时,蔺相如就以身体不舒适为借口不去,避免与廉颇碰面,以免起争执。
一天,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立即改道而行。他的门客们见状,纷纷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跟随您,是因为仰慕您的崇高威严。但您与廉颇地位相当,他对您不敬在先,还散布难听的话,您非但不去讨个公道,反而畏惧躲避,不敢面对他。普通人都为此感到羞辱,更何况你这个上卿呢?我们实在难以忍受,请允许我们告辞吧。"蔺相如挽留:"你们说,廉将军与秦王谁强呢?"门客们异口同声:"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点头,说:"我曾在宫殿呵斥秦王,羞辱其大臣,我虽愚昧,还不至于怕廉将军吧?"门客们面面相觑,纷纷点头。
蔺相如接着说:"我之所以回避与廉将军起争执,是因为我明白强秦不敢进攻赵国的根本原因在于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倘若我与廉将军相斗,势必不能共存,会两败俱伤。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而不计个人的荣辱。"蔺相如一席话,让众门客心悦诚服。
廉颇听说后,羞愧难当。于是,他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道歉。他惭愧地说:"我才是一个粗鄙浅薄的人,真是无颜见您,感谢您对我的宽容,没有让我继续盲目下去。"两个人于是和好,并成为生死之交。
蔺相如因为"少私寡欲",不与人争,顾全大局,所以赢得廉颇等人的尊重和佩服,并最终避免了大的争端。